练习硬笔书法的底层方法论是什么?不要侃侃而谈,需要练习套路,底层方法论?

张也闰



第一,书写技法习惯上要伤筋动骨,改头换面。阁下这种情况,书写技能层面的最大问题,就是帖子是临了,但没有临进去,个人的书写固有习惯“百毒不侵”,所以临再多的帖子也没啥用,入眼不入心,入心不入手,闭上眼,诸帖皆是“浮云”。所以,对于阁下这种临不进帖、习惯顽固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必须要下狠心改掉“顽固”的老毛病,以一种全新的思路练写字。



第二,既然临不进帖,不妨暂且先跳出临摹,从实践实用的角度,对点画与结构,特别是结字技法作一番大的调整改变。

首先,把字写开,间架结构务必拉开,主要参考隶书、碑体,使字的龙骨健硕丰盈起来,往“大气”上面走。不少有类似问题书友喜欢写得很流畅但也很拧巴,太重注连笔牵丝,好像一副行云流水的样子,其实字功非常浅,一点一画都是毛病。先写开写实,在此基础上再删繁就简,后入瘦劲,这才是符合规律的科学流程。


其次,把字写方,书写基本功锤练过程中,把字写方正至关重要。很多人的字显飘显浮,就是“方”的问题没处理好,字立不稳站不住,风一吹就要倒的感觉,这就像打拳一样,马步扎不稳不可能练出好的武功。字根不沉底,使转就容易出格,想入险绝更如无本之木,字便只会越写越毛糙、越写越江湖。

再次,把字写圆。先方后圆,有方有圆,这才是方块字的最大魅力。“书不入魏晋,终难免流俗”,“帖不临隶书,终难免小气”,我再添一句,“帖不磨碑书,终显于阴柔”。也就是说,临摹阶段,隶书和碑体是一定要接触一下的。把字写圆,是由楷入行草的必然要求,二王的字风流俊逸,细究其理,尤擅取方圆之妙。


抱庸浅淡。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底层方法论? 我的理解是,一定要认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练习硬笔书法,好比建一幢楼,必须从最有坚固性的地方掘进去打好基础,然后一层一层的进行书写技法基本功训练,直至达到书法艺术的顶层。

那么,究竟什么是方法套路的底层? 两个字: 技法。只要是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了,就等于打开了通往书法殿堂的大门,后续训练也就随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我认为,硬笔书法最底层的基础技法: 一是技法原理常识,二是执笔方法要领。这两个问题倘若搞不懂,一切都是空谈,可以说怎么练都没有用。况且,硬笔书法分实用类、艺术类,书写技艺方法是有区别的,适用范围不一样,彼此之间的界限必须要划分清楚。

常见很多中小学生专门到书法班学写字,结果是: 参加比赛能获奖,平时作业用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执笔姿势错误,所练的字体写法不对,临摹方法不科学。


因为说,要想真正的学好硬笔书法,必须要按照科学、系统、正规、专业、严谨、完整的训练套路,一步一步的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否则,如果没有执笔法、运笔法、基本笔画、结字法等前期基本功训练过程,直接照着字帖写,那是绝对不行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

技法训练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如图:

如上图所示,书法训练过程,犹如企业制造产品的工艺生产流水线,好比一条地铁公交线路。每一个训练步骤,彼此之间是工序关系、因果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属于阶梯式的运行状态。显然,练习书法,从何起步入门,到哪里训练结束,一目了然。

只有科学训练,方能熟中生巧……

再补充一句,训练方法底层之底层: 先用铅笔,练好实用型硬笔字,掌握实用书写技法。先实用→后艺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如图:

以上是我的教学方法课题研究心得,仅供参考。

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有小视频可以看一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写字教育发展动态,专注书写技艺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相对于《底层方法论》在书法体系的运用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在此说说《底层逻辑思维》在《书学》体系中的指导性作用。

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的首先个核心切入点,从这个点开始思考所作出之后的决定,当围绕着底层逻辑思考时,做出的决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贴合内心的,也是真实的人性反馈。

在书法系统里的定位就是从底层逻辑为思考核心,以书家技法为基础,反映一个汉字的技法成熟度。在早期,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人与汉字书写交流的‘法式’。从这个逻辑上的定位是“连接”。连接人与汉字,连接汉字与汉字的内部关系。

连接技法是从这个底层逻辑上生发出来的书写路径。未能集成到字与人、人与人的艺术思想交流,人与人的思想交通。从书写行为来讲这是没有精准定位与使命的,没有艺术思想,不具备人的中心思想。因而无法更加直接、较高强度的进行思想交流。可以更加清晰的区分书法艺术与书写技艺。

《教父》中有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这个能帮你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利用观察、概念、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形式,辅助自己对客观现实理性认识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有条理、有根据地分析推理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认为: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人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理解概括等能力。

一个书法经验丰富的书者,在早期可能就通过眼界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书者的经验积累厚度,产生了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越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事物联系互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创作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也有更大机率先抢占‘技法新模式’,建立其‘书法艺术思想’,构建书法艺术的‘笔墨语言模式体系’。这也是书家成功的秘密。

在书学理论与技法实在上,对于传统书学的哲学基础和书法的笔墨语言介媒、实在论的“简单技法形象”论证以及“逼真论证”和“操作”论证等的剖析中发现都有规律性地指向相关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并又此找到相对的形象化的载体。比如《甲骨文》、《毛公鼎》系列书体源与竞流,《颜柳欧体糸》书家体的竞流。‘书家体’导致了‘源’的逐渐缺失,本身的参照物才是它的源。也就是“一级源参照物”。以书家流为参照物不是原始参照物,可以说是“二级参照物”。由于二级参照是存在缺陷的,那么这个缺陷逐步扩大化了,需要学习者去进行修补,修证了修补的方法,修正了书家的新理论。

例如,赵之谦的‘实操式’针对实证主义(包括:工具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的‘源’,依赖观察重新演绎与实操重新演示相结合的办法,实质上是从“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论,从参照物进行了演绎的过程中进一步稀释了理论的浓度,得到了其中一部分的元素,这还不是实在的源,只是参照物具备了复制性质的量,必须上升到归纳成的新理论支撑;再又新理论演绎产生的实际物,这个实际物才是实在的,也是一个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的精髓之处。其中的这个误区也是书法争论的‘入帖与出帖’、‘临摹与创作’的同质问题。

底层逻辑思维帮助解决了底层方法论的偏差,也即是能及时修正了学习者对书家参照物解读时产生的错误。这是书法创作过程中底层逻辑思维的指导作用,也是书法理论《书学》存在着的价值,同时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