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对大年三十上坟的习俗,有什么看法?

细雨微风z


我们这里确实有这样的习俗,大年三十晚饭前家里的男人会带领家族的男孩去上坟,说是把老祖宗请回来过年,从三十晚饭就每顿饭先放到“大桌子”请回来的老祖宗的席位前,让先辈们先吃,然后再端到饭桌上一起分享,一直到初二送了年,把老祖宗送走了。





墨舞人生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农村人“晓晓小龙民”。


我们这也有大年三十上坟的习俗,每年过年的时候不管我们堂兄弟几个在哪儿过年,都要一起回去上坟,年三十早上起的早早的,约好了,去上祖坟。老家里还有一个堂哥在家,每年堂嫂子就在家做好早饭,我们去到后先在他家吃点早饭,然后去地里上坟了。

带上火纸、花炮、烟花和纸钱,这样的习俗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遵守的,整个这边的农村似乎都是这样的。

小的时候是我爷爷领着我们去上坟,后来是大伯领着我们,现在老一辈都走的差不多了,每年就我们堂兄弟几个带着几个侄子去了,虽然每年都去上坟,但是总感觉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了。

以前的时候爷爷他们带我们去上坟的时候,我们总是问着问那,他们也都会乐此不疲的给我们讲那些我们没有见过的先辈们,讲他们的事迹,简直就是一个个的精彩故事,有的估计也是他们听说的。

现在不一样了,上坟的时候没有人在谈论这些,就是随同去的侄子们对这些也不好奇,他们有的甚至都不知道是在给谁上坟,用大哥的话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的时候和村里年轻人聊起这些,有的人说上坟真没意思,既花钱又没有啥用,现在国家管制了,不让烧纸放炮,以后就更没有意思了,觉得这就是迷信。

其实我不那么认为,我感觉迷信和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不是一回事,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一个传承,既然在那儿有一座先人的坟,我们就应该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祭奠一下,因为我们今天能活在这个世上,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

所以我认为这种习俗不应该罢免,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最后想说一句,不管你在哪里,记得年三十回去给先人送纸钱。


晓晓小龙民


我的家乡过大年,三十上坟是头等大事。

在没过三年去世老人,每年大年三十去人坟的人必须穿白戴孝,还要把牌位请回家,每天要按时上香,上饭,烧纸,磕头。直到过完年初五送牌位到坟上烧掉。一直要到过了三年。三年以后上坟不用穿白戴孝,也不用请牌位。只是上香,上点恭品,烧纸和烧些冥币,磕头放炮。

三十上坟,是为了缅怀先人,让每一个后辈人永远记住他们。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上坟,每到一位亲人坟前,父亲就给我介绍这是那位亲人的坟墓,一生的事迹。真是一个坟,就是一部史书。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何况人,更不能忘本,我们应该把三十上坟的习俗,永远传承下去。是为了难忘的亲情,永远的思念。




心系农村538873358716


大年三十上坟这一问题,估计不普遍,。这与有一年我在回家的车上,有几个女人在说初一天还要去上坟。我说哪有初一天去上坟的规矩,他们说各地风俗不一样。

我家乡,一般是三十天以前要把坟上完,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后,女人负责家中事,男人把对联贴好后,把俗逝去的老辈子的"包的纸钱"在外烧掉,再去给每座坟挂纸(称为坟飘)放鞭炮。

有一特殊规定,逢旧年润月的那年不上坟,只挂坟飘。

三十上坟,总觉不太适合,初一上坟更离谱。

各地风俗不同,自已随俗吧!



用户心快活


曾记得我小时后,大年三十是不去上坟的!

原因要把巳亡故的“三代曾祖的阴魂接回家团聚,过年”!

——大年三十晚飯前,父亲很严肃的在正庭房上席,摆上供桌,把巳写好的神位贴在上席墙面上。上面写“三代曾祖父母親大人之神位”,一侧写有“供”字,另一侧写“奉”两字。纸必须是红色或黄色的。贴好后,在供桌上摆上香,纸,水果,干果等食品,点燃青油灯,燃上三柱香。点燃纸。父亲跪在供桌前,说道:“接父母回家过年,保佑次年吉祥的等话”。孩子们也要和父亲一起跪在地下。这是在晚飯即将开始前,然后在房門口点燃鞭炮,全家才开始吃年飯(团圆飯)。锅内盛上的第一碗要摆放在先祖的供桌上,(連续三天,每次做的飯都要摆放)让先祖领。再每碗盛上全家共享。

那时,我只有几岁,不愿吃桌上的飯,非要等给曾祖上供的那碗飯。但必须要等一会儿,待凉了以后才能吃,因为先祖把气(热气),还没领完,哈,哈!

这就是过去,为什么大年三十不上坟的来由。在家供三天三夜。

即接回了亡故的父母大人之灵魂,还得送走呀。

就在春节第三天晚飯后送,(正月初三),撕掉上席写的神位牌,扯除供桌。拿上烧的纸,香,鞭炮等贡品,送到坟头。燃放鞭炮,烧纸等。

所以,以前都是初三上坟,三十是不上坟的。

后来就慢慢减便化了,变为三十上坟了,再不接先祖回家过年了。

我只是介绍以往的过年上坟风俗,至于大年三十上坟风俗也没有什么看法!隨便吧!


liujianweng


年关将至,心中甚念,家中兄弟姐妹。更念故去的父母双亲。

以前过年,虽然家贫,一家人团团圆圆,娘煮热了饺子,爹点燃了鞭炮,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

我们长大成人,兄弟姐妹相继成家。到了过年的时候,还是凑到爹娘的老屋。年迈的父母,脸上笑开了花,孙辈们追逐嬉戏,好不开心。

爹去世后,我把娘接到城里,每年初二,兄弟姐妹们带上他们的儿女孙辈,一家人四世同堂,在饭店包上几桌。九十岁老娘亲笑开了脸上的皱纹。

2017年,九十三岁的老娘走了,兄弟姐妹便成了亲戚。家里没有了往日的欢乐,只有年三十的时候,相约去上坟。

一堆荒冢,两眼泪奔。

一瓶老酒,四盘祭品。

三尺黄土下,埋着故双亲。

纸钱焚烧,香烟袅袅,烟花阵阵,怎能唤醒九泉下的父母双亲。

三十去上坟,感念父母亲,

带上思念,带上祭品,带上儿孙,这不仅仅是习俗的传承,更是将这一份责任,一份感恩,一代代传承下去,永不忘夲。


铁肩担道义4


我是包头人,父辈是山西人,特别讲究祭祀活动,除了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必去以外,大年三十也是年年上坟,而且正月十六也上坟,按照我们这里习俗,大年三十上坟是祭祖,同时可以把已故亲人请回家和自己一起过年,每天吃饭前第一碗饭上贡,然后家里人才可以开饭,过了正月十五再上坟把已故亲人送回去,然后家里吃饭也不再上贡了。现在老人走了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是大年三十还是不自觉去上坟,已经成为了习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传承吧!


温厚如玉


我们当地大年三十下午上坟的比较多,原则上上午也可以去上坟。这种习俗在我们当地流传很久了,最起码在我们的先祖从明朝洪武年间迁移至此就开始了。


每年的年三十,村里人都会去祖坟上祭奠先祖,然后去各家的分枝祖坟祭祖。从小到大就知道一些曾经的事,流传下来记得比较清楚的有四五代的祖坟,在往上面查老祖坟,十几代都比较模糊了。因为这事,我问过村里老人,以前人们避讳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只知道一些外号,姓氏,而不知道具体名字。比如我爷爷的爷爷的名字,由于我爷爷去世早,当初我父亲才13岁,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不知道爷爷的爷爷名字,只知道他的名号,而不知道他真实的名字。虽然有家谱,但是战乱的年代遗失了,新修的家谱,很多只能以姓氏代表,而没有具体的名字。


我从小孩子开始,每年大年三十,就会带着一些祭品,跟着父亲去每个家族的坟上扫墓,奠怀先人,教育后人不能忘祖。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根。这种传承文化,流传了世世代代,按照现实意义来说,好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但是,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这是人类繁衍的一种庄重的仪式,可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孝”字的意义。这种孝,虽然脱离了现实,但是来源于生活,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份子,是活着人的一种精神食粮,一种信仰,一种根的力量。



有人会说:活着不孝,死了吓闹。从年三十扫墓祭祖的活动,上坟祭祖的人,不乏有不孝的人;但是,在能去扫墓却不给亲人扫墓的人,肯定是不孝的人。动物之中还有舔犊之情,何况是人类呢?人和动物区别之一,就是人不能忘本,而很多动物没有这份智慧的感情。


三农的高度


说到大年三十上坟,我们老家是没有这个习俗的,但是大年三十以前是要祭奠祖先的,这个习俗是从小的记忆就有的!

可是,可是,因为为了生活,为了将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你这个问题触到了我的心里,我的痛处……

不能回家表示不能去上坟,不能祭奠祖先,父母也早没有了,按照风俗和传统是不能在不是自己的房子里祭奠的,因为谁家的房子谁家的祖先在,所以也不能有个仪式祭奠,想起我的父母就泪流满面,天下之大,有多少游子和我一样漂流在外,也只能奢求新年好起来,祖先们也原谅我们的不孝,保佑我们生活好起来,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也没有忘记我们作为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样子!

愿天下游子,早点实现梦想,早点回到曾经最初最单纯美好的家乡,新年有一个新的自己,新的生活,愿天下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健康!




美润美幻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娘家那边是大年三十去坟地请先人回来过年,期间一日三餐,烧香上供,一直到出门的闺女和女婿回来拜年之后才能送走。但是,我婆家这边却是大年三十下午上坟,但是一般都是家中男丁,女性在家里包饺子,准备饭菜。个人看来,一个是请“先人”回家过年,一个是去看望“先人”,都是传统孝道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