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哪些记载被考古证明不是真的?

于无声处34


自从上世纪初考古学在中国萌芽,传世史料与考古学的关系就被人们所讨论。最初“证经补史”被认为是考古学的基本任务,这里面显然有浓厚的传统金石学的意味。到今天又有考古学家提出了“考古学的纯洁性”,认为考古学应当摆脱文献的束缚和影响,特别是在早期文明起源方面的研究当中。

△仰韶文化的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尽管这些观点不那么一致,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无论考古学材料还是历史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的正史所记录的主要为政治史、军事史,无法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考古学家所面对的文物、遗址,不会自己说话,必须被考古学家“翻译”过来,这里面,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大家不要觉得物质遗存就一定是客观的,同一处遗址、墓葬,在不同的考古研究者看来,其时代、性质、族属可能大相径庭,答主这些年见到的此类现象数不胜数。

回到《史记》上来,考古学跟《史记》的关系,也是从考古学进入中国起就变得很复杂。稍微了解这段学术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上世纪初有“中华文明西来说”,还有“古史辨派”,疑古之风盛行,《史记》等早期文献所记载的东周之前的历史受到怀疑。后来,随着殷墟遗址的发掘,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罗振玉、王国维等史学大家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他认为《史记·殷本纪》当中所载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之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被纳入到历史研究当中,践行着王国维所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殷墟甲骨与王国维

但我们也要注意,并非出土文献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就意味着《史记》是错的。比如一些答主所提到的北大简《赵正书》的问题,《史记》记载胡亥、赵高篡改诏书,而《赵正书》说秦始皇本来就让胡亥继位,能够因此说《史记》错了吗?还是不能,目前《赵正书》只是孤证,而司马迁当年在撰写这段历史时,所参考的资料一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多得多,他最终采用了胡亥篡位的说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对于这段记载,我们当然可以去否定去质疑,但是仅仅凭借《赵正书》是不行的。

再比如说苏秦、张仪的时代问题,这一点也有答主提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份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根据里面的说法,张仪比苏秦大得多,两个人没有同台较量的机会,跟《史记》《战国策》所载不同。是《史记》错了吗?仍然不能这么说。司马迁编撰《史记》以及汉代刘向校对《战国策》,都有很多的参考资料,其中或许就包括《战国纵横家书》,他们没有采信这个看法,也是有原因的。一言以蔽之,在不少问题上,作为孤证的出土文献不能用来作为否定《史记》的唯一证据。


那么,如果非要去找一些被考古发现所否定的《史记》内容,有哪些呢?也不是没有,先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很多朋友所熟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千百年来,这个说法几乎成为不刊之论,人们都相信项羽烧了阿房宫。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遗址开展了许多工作,发现阿房宫的基址范围确实很大,但是在遗址上没有发现秦代砖瓦,也没有找到火烧的痕迹。可是在秦咸阳的其他宫殿遗址却找到了许多的建筑材料。这说明,阿房宫在当时就没有真正修建起来,项羽又如何能焚烧它呢?

还有一些相对来说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史记》记载第一代轪侯名为利仓,但长沙马王堆二号墓中出土的印章表明,他应该叫“利苍”。《史记》记载第二代轪侯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五年,而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木牍记载,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

还有些考古发现对《史记》的记载提出了挑战,但至今尚未有定论。比如吴国的始封地,《史记》记载了泰伯奔吴的事儿,《史记》记载,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为了不成为弟弟季历上位的阻碍,主动逃跑到“荆蛮”,自号勾吴,这就是吴国的开端。但是泰伯所奔的吴究竟在哪里呢?过去一直认为,在江南太湖流域,或者直接可以定在无锡苏州一带,但是考古证据表明,苏州现在能确定的最早的城市遗存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了,所以应当是在楚灭越国之后才逐渐形成,跟泰伯无关,有学者认为吴国最初在宁镇一带。还有些学者根据出土青铜器,推测泰伯所奔的吴并不在东南,而是在宝鸡,距离周人的核心区并不遥远,后来才逐渐迁移到了太湖流域。

△国博藏宜侯夨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封虞夨为宜侯,虞与吴字互通。


无论如何,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司马迁也依然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时间范围最长的,司马迁又是凭借一人之力修撰,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此一来,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


考古军中马前卒


《史记》很多内容来自于搜集的资料,所以有不实记载,也属正常,举几个例子。

一、《史记》: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事实:1995年,高平市长平之战遗址发掘了1号坑和2号坑。这些尸骨多有刀剑劈砍或钝器砸伤的痕迹,说明这些赵军是战死的。另外,尸骨坑的土层很薄,说明不是活埋的。

二、《史记》:张仪和苏秦,为合纵和连横而较量。

事实: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中记载张仪和苏秦活跃于政坛的时间,并不重合。当然,也有可能是《战国纵横家书》错了。

三、《史记》:庞涓在齐魏马陵之战后自杀。

事实: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逐渐,记载孙膑在桂陵之战抓住了庞涓。而桂陵之战发生在马陵之战的十多年前。

四、《史记》:秦始皇立公子扶苏,秦二世胡亥是篡位的。

事实: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海外归来的竹简)中有一篇《赵正书》,里面记载了秦始皇死前对胡亥继位的认可。


史小煮


《史记·周本纪》中“烽火戏诸侯”被证不实。

2008年,2500多枚出土的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些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整理后发现,其中有编号的138支竹简拼出了一部前所未见的战国时代楚国人编写的史书。整理小组将其命名为《系年》。

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这是史上唯一没有经历秦始皇“焚书”而幸存下来的战国古书。

然而,这两本古书中均无“烽火戏诸侯”的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咸阳发丧,实传其位”不实。

2009年,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回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批竹简的名字叫做《赵正书》。书中披露:秦始皇传位于胡亥。

《赵正书》有竹简50枚,大多留存无缺,总近1500字。大致成书于汉代,从始皇沙丘病重开端写起,不断到秦朝亡国。书中大部分篇幅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

热议的《史记》不实记录就上述两宗。一般认为,离事情发生时间最近的人更易接近真相,但如果更接近真相的人故意或被迫不以真相记录呢?


去古代找历史


哈喽题主,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阿房宫,这座美丽豪华的宫殿在历代史书上都有记载,更因著名的《阿房宫赋》而被人们所熟知,那么,真实的阿房宫真的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吗?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前后役用人数达70万左右。

秦朝建立之后,由于咸阳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疏解人口,也为了营建新的“帝在之都”,开始加速修建阿房宫,实际上,阿房宫的工程从公元前212年就开始了,直到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死,阿房宫停止修建,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完,但是据史书记载“阿城”等大部分建筑还是完成了。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由此看出,阿房宫极尽奢华。

但是,如此豪华的阿房宫究竟在哪里?是毁于战火还是被挪用成了其他的建筑?

《阿房宫赋》中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根据《阿房宫赋》里描述,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给烧完了,真的是这样吗?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这说明西汉时期,阿房宫还在,起码阿城还在

‘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十六国春秋》

这是选自《十六国春秋》的民谣,写的就是阿房宫,而前秦王苻坚,慕容冲,甚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在阿城屯兵,这说明阿城在历史书上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而在宋代的史书中,又见到了不太想同的记载,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说,阿房宫现在已经是农田,只有三面有墙,一面没墙。阿城疑似被毁,这么豪华的宫殿竟然被毁掉了?到底是不是真的?终于到了现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真相慢慢被人所熟知。

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看到这个标题,感觉心凉了90%,极尽奢华的阿房宫竟然只是个烂尾楼,不,连烂尾楼都算不上,秦朝就像圈了地就跑的开发商,留下一片荒野,然后打出“诈骗”广告来哄骗后人,实际上,这不能怪秦朝,由于阿房宫只修建了5年,中间还要修建始皇陵,实在是经费有限啊,据考古探明,阿房宫是下面这样子的

是的,这是夯土台,也就是地基,阿房宫本来是要修建在这上面的,然而由于经费,人力以及秦朝短暂而亡,阿房宫只修成了前殿三面墙和部分烽火台祭坛等零星建筑,并没有像《阿房宫赋》里面那样极尽奢华,而《史记》《阿房宫赋》里所写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经过考古发掘,基本证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小,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

虽然阿房宫可能真的不存在,或者说没有修起来,但是,我们通过古人的艺术描写和想象,也能幻想一下,假如秦朝存在了很久,阿房宫真的修起来了,会是怎样壮丽的景象。【清代袁江 阿房宫】


外星人复活


我们一般都认为《史记》记载一定是事实或者说史实,但现在发现《史记》也有不实的记载,下面三件事就是不实记载:

一、《史记》记载尧舜禹的王位是和平禅让的,其实不然。《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是把尧囚禁起来,然后把他的儿子丹朱也软禁起来,让他们父子不能相见,逼尧把王位传给他,这一点对陶寺遗址(尧都平阳)的考古也可以证实,陶寺遗址末期,城市非常破败,而且还发现了很多死于战争的骸骨,有的死状非常惨。这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公元4145年前,舜率领虞朝军队攻破尧都平阳,抓住了尧将他囚禁起来,逼他让位,公元4120年前尧把帝位让给了舜,完成了所谓的禅让。

公元4070年前,禹学舜,把舜囚禁起来,最终完成了禅让。

二、《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不实。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引诸侯们数次前来勤王救驾,最终失信于诸侯,在犬戎攻破镐京时,没有诸侯前来救驾,最后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而清华大学获赠的《清华简》中的记载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事,是周幽王主动攻击申国,于是申候联合犬戎打败周幽王,然后立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后迁都洛邑,是为东周。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病危,诏扶书回宫发丧,实传其位。”这个也不实。北京大学收藏的竹简《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传位于胡亥。”


天下探索


史记中有哪些记载被考古证明不是真的?

这个问题不是考古专家很难回答,只能说一说简单的看法。

《史记》撰写人西汉御史司马迁,撰写资料来源多为民间上古言传。虽然司马迁做了精细的筛选工作,但《史记》里存在少量的误差是属正常的。由于上古言传记载年代久远,经历时空炎化自然变迁历代战乱摧残,后人在考古研究中也存在认定的困难成分。

至于哪些记载被考古证明不是真的!还要等待进一步发现考古研究来证明。


文化领域学习爱好人员


《史记》在中国史学界可谓是圣经一般的存在,无论是研究历史的专业学者,还是喜欢历史的历史爱好者,都会去阅读《史记》。但是《史记》中的记载都是真实的吗?这是无数学者都怀疑和研究过的题目。很多学者都发现《史记》里面的有些记载和其他史书有所出入,比如《战国策》。但是这些冲突今人都没办法考证何为真假。但是当考古学蓬勃发展之后,史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史记》里面的有些记载竟然和考古发现也有冲突。

大家都知道,考古发现的历史资料是最原始的历史样本,基本上可以代表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历史状态。在1975年12月,考古学家们在湖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朝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秦朝竹简,这些竹简创造与秦始皇时期,详细的记载了当时秦国的各种法律规范,但是历史学家们在仔细研读了这些竹简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写《史记》中所记载的延期一律处死这种规定。虽然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但是《史记》的真实性第一次受到了考古发现如此严重的质疑。

除了云梦秦简之外,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学家也是发现了大量的当时文字记载,其中有一本帛书,名叫《战国纵横家书》,真本书里面记载的事情都是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历史,书中关于张仪和苏秦的记载和《史记》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书中所说这二人并没有在同一个时代活跃于政坛,但是《史记》所说的确是他们二人是同时登场,互为对手。

以上种种无不质疑了史记的真实性,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太史公何等人物,怎么会记载出错?也有人可能会说,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司马迁也不例外,所以真实性也有待检验。

不过笔者今天要说得是,《史记》中的记载出现错误,这个锅也许真的不能让太史公来背。首先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为例,这里面的帛书是汉朝初期的产物,和太史公所在地的时代没隔多久,而太史公在撰写史记的时候翻阅了大量的史书,这本《战国纵横家书》他没理由没有看到过。那么为什么《史记》会出现与之相悖的错误?

有两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太史公经过考证,认为这本帛书里面记载的是假的,所以没有采信,当然这种可能性极低。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史记》在流传中出现了篡改,古书在流传中出现篡改是十分常见的,比如《道德经》这本书就曾经在考古过程中发现过原始版本,那个原始版本和今天所流传的版本相差极大。而《史记》经过千年的流传,必定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无论怎么样,《史记》的地位依旧是很难动摇的,无论是在历史方面还是文学方面,他都对得起那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三vs疯子


司马迁是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官爵而成史官的,属于统治阶级,可能他的观点就有偏颇,可能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比如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统统被他打进了《佞幸传》里,这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卫青霍去病的成就在当时无人比拟的。而李广的战法可能在当时确实不今时宜,不得下层兵士的愛戴。司马迁却喟叹李广难封。考古证明不证明,他的某些出发点都是不正确。当然我不否认史记的伟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我完全赞同。


丁丁妈


《史记》里的记载确实有不少存疑。比方说商人的祖先是怎么生出来的,刘邦是怎么生出来的,明显带有很强的神话色彩。所以对于《史记》还是应该辩证看待,不迷信盲从,当然也不能因为一点问题而全面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