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蝸牛走高速
“三讓徐州”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的橋段,靠著這一手,劉備成功地獲得了徐州的統治權,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初步的基業。
那麼,陶謙是真心實意地將徐州相讓給劉備的嗎?其實不然。今天咱們就來將“三讓徐州”細細地解析一下,看看劉備這位梟雄是如何與陶謙這隻老狐狸大斗智術的。
陶謙當年也參加過會盟討董,他也是一方諸侯,據守徐州多年,還和袁術的關係不錯,是蠻有實力的。曹操新銳,勢力突起,陶謙想拍曹操的馬屁,結果拍到了馬蹄子上,要了曹操老爹的命。這下可把曹操得罪慘了,三軍掛孝出征,一定要把陶謙這老小子給弄死。
陶謙這麼多年也不是白混的,即使是池塘裡的蛤蟆還有倆朋友呢。陶謙就四處向朋友求救:青州田楷、北海孔融。
當時劉備正好“北海救孔融”,受邀在孔融府上做客,得到這個消息,劉備心動了。孔融知道劉備手下關羽、張飛二將都挺能打,就邀他一齊去救,孔融是為了壯膽保存實力,而劉備呢也正中下懷。
劉備很清楚自己這點點實力在曹操面前連渣都算不上,於是他向公孫瓚求助。公孫瓚還為他考慮,勸他不值得為了陶謙得罪了曹操。但劉備大義凜然地以“信義”為託辭,堅決要去,公孫瓚就給了他兩千人馬,劉備還順便把猛將趙雲也借走了,加以感情拉攏。世道就是這樣,公孫瓚太老實,每次都扶持劉備,還處處為他著想,而劉備卻抓住機會挖公孫瓚的牆角。
劉備率兵到了徐州,和田楷、孔融合兵,他先嚇唬住田楷和孔融,讓他們不敢輕動。又自告奮勇願意殺進去與陶謙商議。田楷和孔融本來就不敢打,也就同意了劉備的安排。劉備的計劃就步步展開了。
“一讓徐州”
劉備在張飛的掩護下殺退于禁,衝入了城中。陶謙喜出望外,親自迎接,當場提出,要將徐州相讓,這就是“一讓徐州”。
那麼,陶謙是真心相讓嗎?當然不可能。城外曹操是大兵壓境,城內是人心惶惶,這種時候,你劉備得了徐州,曹操到嘴的煮熟鴨子飛到你劉備嘴裡了,豈肯善罷甘休?那肯定要集中火力和你劉備玩命的。所以說,陶謙這老狐狸是沒安好心。
劉備肯定不能上這個當啊,立即拒絕了:“今為大義,故來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劉備有吞併之心耶?”一付大義凜然的樣子。
“二讓徐州”
劉備給曹操寫了封信,勸曹操罷兵。曹操是怕劉備嗎?當然不是。就劉備那點人馬,曹操瞬間就能把他們平吞了。但是要注意,城外趙雲所率的那兩千人馬可是打著公孫瓚的大旗啊!這杆旗幟就代表著公孫瓚的立場,如果雙方真要動起手來,必然有所損傷。你曹操若傷了他的人馬,那就是打了他公孫瓚的臉,以公孫瓚一向以大哥自居,護犢子的性格,能輕易地善罷甘休?所以曹操選擇了退兵,不是買劉備的面子,而是忌憚趙雲部隊營寨外樹起的那杆標著“公孫”倆字的大旗。
大家看到劉備一紙書信,曹操就罷兵而還,都驚呆了。陶謙也害怕,再次取出印信,以徐州相讓,這就是“二讓徐州”。
陶謙是真心嗎?當然不是。這時候田楷、孔融都在現場,劉備帶的兵馬最少,還都是借人家公孫瓚的。你劉備能當著大家的面雀巢鳩佔?劉備當然不傻,肯定不能接受印信。但若就此告別,那就竹籃打水白忙活一場。於是劉備就故意建議,不如將徐州讓給袁術,大家一看,南邊袁術也是個威脅,大家都走了,袁術也會趁虛而入。於是,大家商量來商量去,劉備不能走,可以駐守在小沛,幫陶謙守衛。劉備這就成功地留了下來。
“三讓徐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劉備在徐州的時間就不短了,而陶謙也“時年已六十三歲,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老狐狸也扛不住歲月的流駛,看著要完,徐州的事情就不得不再次提上日程。
陶謙和他的手下的幹部們商議,糜竺和陳登。劉備通過這段時間的運作,早就把糜竺和陳登收服了。徐州城中,劉備的勢力暴漲,再無能與之可以抗衡的實權人物。糜竺和陳登就建議將徐州的行政大權交給劉備,陶謙一看,大勢已去。再想抵抗也完全沒有能力了。
找來劉備,提出相讓事宜,劉備還假意說“君有二子,何不傳之?”陶謙心底暗罵,我還想讓倆兒子多活兩天呢。陶謙堅決要將徐州相讓,劉備水到渠成,撈到了一方基業。
大家發現,劉備這人挺有意思。在徐州時候,陶謙死得挺快;後來到了荊州,劉表又死得挺快;赤壁之戰後,名義上的荊州之主劉琦又死得挺快。就憑這,陶謙若敢把徐州讓兒子繼承,那就是害了兒子。
在與陶謙這個老狐狸的暗戰中,劉備這個狼崽子以超群的韌性獲得了最終的完勝。正如曹操憤怒所言:“不費半箭之功,坐得徐州”。
饞嘴肥貓鏟史官
陶謙三讓徐州絕大多數認可是真實的,原因有兩點!
陶謙之所以讓徐州,是因為在與曹操的對抗中處於劣勢,而曹操無論是為父報仇,還是擴張地盤都需要佔領徐州。
但曹操的方式有些殘暴,直接屠城這對曹操也是極少發生的事情,陶謙作為當事人所要承擔的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畢竟徐州不是陶家的,而是漢家王朝的,陶謙老邁,如果能夠保子孫後代即便交出徐州,根本不會有所猶豫!
選擇劉備首先是基於其所謂劉氏宗親,等同交還給東漢政府,至少在法理上能夠約束曹操的行為,增加徐州自保的可能。
其次,劉備敢於救援徐州,就已經做好與曹操抗衡的準備,加上劉備素有仁義之名,更不會交出陶謙家眷!
因此,在內外勢力的壓迫下,劉備成為陶謙最後的稻草,只有劉備佔領徐州才能保全陶氏血脈!
多臻貴
第一次讓徐州,是試探,不可信。劉備長期征戰沙場,居無定所,也沒有一處安身立命之所,這次來解徐州之危,雖是為仁義,不可不防。陶謙故意把偌大個徐州讓給劉備,那是在試探劉備是不是圖謀徐州。從劇情分析一下,曹操率領五萬大軍把徐州圍得是水洩不通,劉備是怎麼入城的,這便是陶謙生疑之處。劉備是很想得到徐州,他比任何人都想要。大家都稱他為梟雄,就這麼輕易的就接領徐州,那就不是劉備的作風了。
第二次讓徐州,是顧慮,可信不可全信。劉備一紙信文曹操就乖乖的退軍了,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啊!陶謙是隻老狐狸,召集徐州的官員,再次讓徐州給劉備,劉備也不是吃素的,想要統領徐州,必須要深得人心,還要得到徐州官員的輔助,劉備不愧為梟雄,把一步步都想好了,要求陶謙自己去防守小沛,這是長久之計啊。
第三次讓徐州,是真心的,可信。陶謙也病入膏肓,無力再統領徐州,兒子又無能力,只有把徐州交給像劉備這樣的仁義君子,才能保全兒子的身家性命,如果讓兒子統領徐州,別人來搶,一定會殺害兒子,還不如真心讓給劉備,他必定會全力保護。
世玟影視解爍
首先,小編要說的是:“三讓徐州”這件事情是在《三國演義》當中所杜撰的情節,但是這個情節並非完全虛構,而是有一半史實一半虛構。在《三國志·先主傳》當中曾經明確的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也就是說,徐州牧陶謙在臨死之前曾經明確的安排麾下的重臣糜竺等人讓劉備入主徐州。所以說,劉備是在陶謙的安排之下接手徐州的,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讓”!但絕不是“三讓”!這一點尤其要明確!
那麼我們接下來回到問題本身,來探討一下陶謙為什麼願意“讓”徐州呢?而不會“三讓”徐州呢?
一、陶謙在臨死時才讓的徐州
首先,我們從《三國志·先主傳》當中的記載會發現,陶謙在與糜竺等人討論徐州的接班人問題時病情已經非常的嚴重了。這實際上是有一些安排後事的意思在內,所謂“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在臨死之前放棄自己掌管徐州的最高權力,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如此,但是糜竺等人依舊是在陶謙去世之後才將劉備迎進徐州接手權力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看清楚!也就是說。只要陶謙活著一天,劉備就絕不會入主徐州,這實際上是最高權力的排他性所決定的!
二、陶謙之子均未入仕
按照古代的權力傳遞規則“父死子繼”,陶謙做為手握徐州最高權力的軍閥,在其死後理應由其兒子來繼承。但是我們會看到《三國志》對陶謙二子的記載:陶商、陶應,不仕。
也就是說,陶謙的兒子不僅沒能繼承陶謙的官職與權位,最終一生竟是連仕途也沒有進入。這實際上就非常明顯了,也就是說陶謙的兩個兒子根本就不是當官的材料,更何況是在亂世當中牧守一方?他們根本就做不到!
陶謙正是因為明白自己這兩個兒子根本不是那塊“料”,所以與其將權位留給他們,最終落得個“為他人做嫁衣”而身死族滅的下場,不如直接把權位交給一個有能力居之的人,這樣留下一個人情,也能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得到照拂,保一生平安。
所以,照這個情況來看,陶謙將徐州讓與劉備是極有可能的。
三、以糜竺為代表的徐州本土豪族支持
接下來,我們從漢代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地方官想要坐穩自己的位置,往往需要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否則各項政務實施起來便會遭到多方掣肘,甚至有可能會被架空成為傀儡。
那麼我們從劉備執掌徐州之後的發展來看就會發現,以糜竺為首的地方豪族對於劉備是真心的支持,甚至是全情的投入。當劉備被曹操擊敗,糜竺、孫乾(陳登沒有這樣做)等人更是乾脆的捨棄自己在徐州的基業,跟著劉備奔波四方、顛沛流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備通過在徐州地區的經營贏得了絕大多數地方豪強的擁戴,在陶謙之後已經沒有人可以撼動劉備的地位。所以劉備執掌徐州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讓徐州”與“三讓徐州”的區別
如果說單純的“讓徐州”,從前面的三點來看是合理地,畢竟從陶謙自身來講已經到了不得不交出權力的時刻,劉備也恰恰是接手徐州的最佳人選,所以這個順水推舟的“讓”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三讓”則不同,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就是說陶謙願意在自己有生之年屈居劉備之下。這怎麼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那時的陶謙身為州牧為朝廷一方大員,無論是資歷、勢力都遠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劉備之上。現實不是小說,即使是劉備這樣的主角也不可能平白無故讓對方交出最高的權力!所以“三讓”這個情節在現實當中是不合理的!
華夏問長安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有些個人淺見,歡迎指正: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記載:。。。。謙以丹楊兵4000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先主遂領徐州。
可見此事大部分還是可信的,徐州確實是陶謙讓劉備繼承的,不過演義之中做了一些美化,例如陶謙挽留劉備鎮守徐州,事實上是陶謙用4000人馬收買了劉備,劉備帶著自己七拼八湊的一點人投奔了陶謙,陶謙讓他駐紮小沛。
陶謙當時的情況是徐州佔據四戰之地,大傢伙都虎視眈眈,陶謙自己缺少能幹的野戰指揮官,無法抵擋群雄的勢力,徐州早晚得丟。
因此他最初是想討好曹操獲得幫助,能勉強存在下去,結果引來了曹軍征伐,這使他徹底失去了保住徐州的信心了,加上身體差歲數大,孩子也不爭氣,鎮不住場面。
將自己的軍權交給劉備其實就表現出了這個意願,主動讓給劉備,自己家族的榮華富貴還是能夠有保證的,曹操來了,全家就都是一個死了。
其次是徐州的士族門閥,談歷史不聊士族門閥尤其是三國魏晉=南北朝那就是扯淡,他們無處不在。
徐州的士族門閥當時也是都傾向於劉備了,比如陳家(陳登父子),糜家(糜竺兄弟)等等,徐州系是劉備勢力中的一個派系,使劉備獲得了最初的文官,雖然能力和聲望都比不上荊州系和蜀系,卻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在徐州多年的陶謙知道,傳位給自己兒子是得不到徐州士族支持的,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就根本坐不住這個位子,因此劉備是最好的選擇了。
後來的呂布就是因為得不到徐州士族支持才敗亡的,就是明確的例子了。
其實劉備一直是士族眼中的香餑餑,能打仗,有皇族身份,而且身邊極度缺乏文官士族的支持,一旦幫助他成事了,很可能自己的家族就一躍成為頂尖豪門,傳承千年。
因此從徐州開始,天下沒地方去的英雄就開始依附於劉備了。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陶恭祖三讓徐州”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橋段。話說曹操攻打徐州期間,劉備應陶謙之邀入援徐州。正趕上陶謙病重,於是決定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再三推辭不就,直到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為其誠意所感,遂提領了徐州牧。
“三國演義”內容七分史實、三分虛構,陶謙讓徐州事件也差不多。“讓徐州”是真,“三讓”則是假。演義中故意安排陶謙三讓徐州,而劉備堅持不受。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劉皇叔仁德君子的人物形象。
《三國志·先主傳》內容如下: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由此可見,陶謙確實有讓徐州的舉動。而且是在他病重即將離世之際,相當於他的臨終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既然是臨終遺言,說明陶謙讓徐州的舉動是真心的。後來劉備也得到了徐州,進一步確認了陶謙的真心。
——那麼?偌大的徐州,為什麼不交給自己的兒子,偏偏要交給外來者劉備呢?
漢末亂世是中國古代史上繼戰國亂世之後的又一大亂戰時代,諸侯割據層出不窮。而陶謙,則是諸侯林立時代中的一個弱者,他周邊的袁紹、曹操等割據勢力,時刻都對徐州虎視眈眈。眾諸侯分為兩大派系。一是袁紹、曹操、劉表派系,二是公孫瓚、袁術、孫堅派系。陶謙選擇了加入公孫瓚派系,暫時維持徐州的穩定。
不過後來孫堅攻打劉表失利被殺,孫堅集團土崩瓦解;公孫瓚征討袁紹頻繁失利,被趕入幽州窮追猛打。勝利的天平很快就傾向了袁紹、曹操一方。曹操漸漸穩固了兗州局勢,收服了數十萬青州降卒,實力大增。初平四面,曹操開始對徐州用兵。連下十餘城,陶謙不能抵擋,退守在郯城。
恰好曹操的父親經過徐州,陶謙便想借機討好曹操,於是派都尉張闓領兵護送曹嵩。不想好心辦了壞事,張闓貪圖曹嵩的財寶,遂將其殺害。(世語的說法是陶謙派人殺掉了曹嵩)
曹操因此深恨陶謙。再度討伐徐州,拔取慮、雎陵、夏丘,並進行了屠城,殺死男女數十萬人,雞犬不留,泅水因此而堵塞不流,從此五縣地界之內都沒有人的蹤影。興平元年,曹操復攻陶謙,攻克琅邪、東塗等縣,陶謙心驚膽戰,打算逃往丹陽。
事實上,曹操攻打徐州並不完全是為了報仇。早在其父被害之前,他就已經覬覦徐州很久了。曹嵩之死是正好趕上,也讓曹操找到了師出有名的藉口。曹操看上去像一個瘋子一樣,逢人便殺,連雞犬都不肯放過。實則是在向世界宣佈,自己師出有名。是因為報仇心切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亂了方寸。
只要徐州還在陶氏的領導下,曹操永遠都可以用報仇的理由出兵,所有人都會成為陶謙的陪葬品。陶謙自己也會被夷滅三族。
但是把徐州讓給劉備就不同了。陶謙的徐州你可以為了“報仇”師出有名,但劉備跟曹操無冤無仇。只要劉備提領了徐州,曹操想要攻打他就必須找新的藉口。徐州的百姓也能夠因此免難,陶謙家族也可以歸避被滅族的危險。
——因此!陶謙選擇讓徐州給劉備,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的手段。
愛尚文史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無月說啊,“陶謙三讓徐州”這個事是有,但不是《三國演義》裡說的那麼一回事。
演義所述
在《三國演義》裡,陶謙是仰慕劉備的仁義名聲,在自己行將嗝屁之際,拉著劉皇叔的手,說要讓劉皇叔坐鎮徐州,教訓曹操那個無良賊,替自己出一口氣。
然後劉皇叔再三推辭,表示自己何德何能,不能領受徐州。
最後,徐州兜兜轉準,還是落入了曹操手中。
結果呢,曹操得了實惠,劉備得了美名,只有呂布掉了腦袋。
無月以為的事實
其實呢,這種憑藉美好的名聲獲得一片江山的美好事情,只發生在儒生那種幻想的腦子裡,政治哪是那麼一回事。
“三讓徐州”這件事,正反應了各方勢力的老謀深算。
陶謙,陶謙在這件事裡,真的是倒黴孩子一個。徐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陶謙深知自己的實力,在這亂世之中,必不持久。本來陶謙想討好曹操,將曹操引為徐州的奧援,結果事情弄巧成拙,曹操的老爹就這麼不清不楚的在陶謙眼皮子底下出了事。
這下好了,曹操的野心徹底展現,曹操要的不是徐州這個好鄰居,而是要吃掉徐州,因為徐州很重要,關係到曹操爭奪天下。
陶謙自然不會傻到覺得自己可以打敗曹操,何況,那時候那個號稱只要不死,就沒諸葛亮什麼戲的郭嘉還在世,曹操可以說吃定了陶謙。
於是,陶謙看到了忙碌的劉備,這個投靠了一個又一個“英雄”,然後一個個“英雄”就此隕落的人,陶謙決定把位置給劉備,你劉備不是皇叔嘛,給你就相當於把徐州還給了朝廷,我陶謙就可以跑路了。
劉備也不傻,不然劉備就混不到這一天。劉備一聽,喲嚯,你陶謙算盤打的好,拉我去墊背,我劉備現在憑什麼去打曹操,拿雞蛋碰石頭的買賣,我可不做。
劉備雖然謙讓,但是徐州的大權眼看著就要落到了劉備手裡,劉備自然不會傻到主動去向曹操獻城,於是劉備把視線瞄向了呂布。
正史中的呂布並不蠢,應該算是一個梟雄,這時候的呂布誅了董卓,也算是漢室功臣,加上實力也確實不弱,你們想想,陳宮這麼個挑剔的人,為什麼放棄曹操去投靠呂布,如果呂布真的是個三姓家奴這樣惡名的人,陳宮寧死也不會與呂布同伍的。
所以,劉備聯絡呂布,沒有任何問題,劉備是打算讓呂布來對付曹操。
這就是無月眼中的“三讓徐州”的事實。
最後的結果呢,呂布被曹操打敗,臨死前,呂布想要劉備為自己求情,但是劉備又投靠了曹操,曹操問劉備怎麼處置呂布,劉備則是毫不猶豫的下了死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你好我是傑聖看電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當時劉備和孔融一同來到徐州,陶謙急忙打開城門,將孔融和劉備迎入府邸。之後是宴會聊天,陶謙看到劉備氣宇軒昂,談吐不凡,就讓糜竺取來徐州的印信,交給劉備。這就是陶謙讓徐州。此後還有兩次類似事件。
陶謙經營徐州十多年,曹操打著為父報仇的名義,多番攻打徐州,陶謙寸土必爭,絲毫沒有退讓。可是劉備前來,竟然主動想讓。兩人早有交情?非也。之前陶謙和劉備根本不認識。就因為劉備長得帥,伶牙俐齒就拱手讓徐州?根本不可能。劉備也很意外,問陶謙到底什麼意思。
陶謙說出理由:“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陶謙的理由有二,天下大亂之即,劉備是漢室宗親,應該幫助大漢維護社稷,而自己卻老邁無能,無力繼續經營徐州。陶謙和其他諸侯一樣,很看重劉備的皇親身份。不過,在諸侯之中有皇親身份的人實在太多,陶謙同樣不可能僅僅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就誠心讓出徐州。
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此次有三路軍隊前來救援徐州,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平原國相劉備。前兩位都是孔融的至交好友,是孔融派糜竺發出邀請之後才來的,唯獨劉備是孔融轉手邀請的,和陶謙沒有一毛錢交情。
陶謙肯定會想,這劉備來我這徐州有何企圖?莫非是來打我這徐州的主意?正因為陶謙對劉備有了猜忌之心,才會在一見面的時候就提出讓出徐州,既可以試探劉備的真實意圖,也可以向劉備示恩。這種做法和水滸中宋江對那些初到梁山的首領,動輒讓出梁山之主的位置的手法,可以說異曲同工。
劉備是精明人,當然明白陶謙是在試探,於是劉備趕緊離開席位,非常鄭重的表示,自己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功勞微薄,德行不夠,做一個平原國相還擔心不稱職,怎麼敢貪圖徐州呢。劉備又表示,自己之所以前來救援徐州,沒有什麼其他圖謀,完全是為了大義。
劉備還以退為進,故意挑明陶謙的心思,你陶謙要讓徐州給我,莫非是疑心我劉備有吞併徐州的意思嗎?劉備當眾發誓,要是自己有這種念頭,老天都不原諒。古代人還是很看重發誓的,既然人家都已經發誓了,那就相信吧。
傑聖看電影頻道
《三國演義》中,你覺得“陶謙三讓徐州”可信嗎?為什麼?
你好我是醉看雪中梅,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答你的疑惑。
在《三國演義》中,陶謙三讓徐州的事情可信度是十分高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徐州的地理環境和生存條件,不難發現,徐州是一個四戰之地,旁邊的曹操與袁術早有窺伺之心,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我們都知道,發動戰爭首先要有一個藉口)。
這不,曹操抓住他父親死在徐州這件事為理由,立即大軍壓進徐州,名義上給父親報仇,實際上明白人都知道曹操對徐州的底盤垂涎已久,這次肯定勢在必得。面對曹操的大軍,陶謙深知自己才能不足以保境安民,而且又是年老多病,他是迫切需要找一個接班人來接管徐州,這是他三讓徐州的客觀因素。
在原著《三國演義》中第十二回中詳細的記錄了陶謙第三次讓徐州的經過。
卻說陶謙在徐州,時年已六十三歲,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請糜竺、陳登議事。竺曰: “曹兵之去,止為呂布襲兗州故也。今因歲荒罷兵,來春又必至矣。府君兩番欲讓位於劉玄 德,時府君尚強健,故玄德不肯受;今病已沉重,正可就此而與之,玄德不肯辭矣。”謙大 喜,使人來小沛:請劉玄德商議軍務。玄德引關、張帶數十騎到徐州,陶謙教請入臥內。玄 德問安畢,謙曰:“請玄德公來,不為別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篤,朝夕難保;萬望明公可憐 漢家城池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曰:“君有二子,何不傳之?”謙 曰:“長子商,次子應,其才皆不堪任。老夫死後,猶望明公教誨,切勿令掌州事。”玄德 曰:“備一身安能當此大任?”謙曰:“某舉一人,可為公輔:系北海人,姓孫,名乾,字 公祐。此人可使為從事。”又謂糜竺曰:“劉公當世人傑,汝當善事之。”玄德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相信大家看到這裡應該能夠感受到陶謙的誠意了。簡單的理解一下這原文:陶謙已經63歲了,而且突然得了重病,眼看不能活多長時間了。於是叫來劉備對他說:“我現在快死了,希望你為了漢家城池接受徐州的官印吧,這樣我才能安心死去。”陶謙臨死之前還把自己得力手下孫乾、糜竺交給劉備,最後陶謙以手指心而死。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確定,陶謙是一個忠於漢室的諸侯。徐州既然要送人,那就應該找一個合適的人,劉備恰逢其時的出現了。劉備,其人在陶謙眼裡是當時最為完美的人選:漢室宗親劉皇叔、武力絕倫三英戰呂布、仁義道德扛大旗、眾望所歸文武官。把徐州交給劉備自己不會留下罵名,妻兒老小能夠得意保全,所以陶謙讓徐州給劉備是真心,不是做戲。
醉看雪中梅
個人覺得,陶謙讓徐州這件事是真的,但三讓徐州可能是虛構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陶謙病危前,告訴別架糜竺:只有劉備才能保徐州安全。陶謙死後,糜竺率領大家迎劉備入主徐州,劉備沒有答應。從這段記錄上來看,陶謙在病危的時候,確實對徐州的未來進行了安排,選擇將徐州託付給劉備,這可以說是“讓”徐州。但這件事情直到陶謙死後,才實施,說明陶謙當時“讓”徐州也是無奈之舉,所以,三讓徐州就不可信了。
陶謙為什麼要“讓”徐州
初平四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閭護送曹嵩一行。張閭本就是綠林出身,賊行為改,見財起意,在路上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於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其實當時曹操羽翼未豐,緊佔兗州一地,陶謙與其勢均力敵,但除了曹操,在陶謙周圍還有淮南的袁術、河北的袁紹以及當時四處遊蕩的呂布,陶謙自知如果與曹操開戰,必定損失極大,很有可能其他人會趁虛而入,奪走徐州。因此,陶謙請北海的孔融相助,而孔融則派遣劉備前往助戰。
劉備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前來助戰的時候,陶謙其實也是防著他的,他表面上撥給劉備4000士卒,但這4000人卻不是由劉備直接領導,而是由陶謙帳下的曹豹領導。
後來,曹操因為呂布偷襲兗州,不得不從徐州撤軍。徐州解圍後,陶謙將小沛讓與劉備屯兵,一是為了報答劉備解圍徐州的功勞,二是為了拉攏劉備,三是基於劉備駐守小沛,能鞏固徐州安全。
然而,沒想到的是,很快陶謙就生了一場病,60多歲的陶謙,知道自己抗不過這場病痛,因此,他不得不將徐州拱手相讓,而最合適的人選,就是駐紮小沛的劉備。
劉備為什麼會“兩拒”徐州
1.自身實力不足。
陶謙久居徐州,尚且不如周邊的袁術、袁紹甚至曹操,作為外來戶劉備,更沒有實力佔據徐州,如果劉備接手徐州,很快就會被別人盯上。
2.試探人心。
劉備作為外來戶,在徐州沒有根基,貿然接手徐州,勢必會引起當地人的反彈,如果得不到當地世家大戶的支持,佔據徐州對自己一點意義都沒有。因此劉備拒絕徐州,是放低姿態,試探。
當地大戶糜竺、北海孔融等人都出面支持劉備,這才讓劉備心安理得的接受徐州。
3.提高姿態,增加自己“仁厚”的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