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你觉得“陶谦三让徐州”可信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桥段,靠着这一手,刘备成功地获得了徐州的统治权,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初步的基业。

那么,陶谦是真心实意地将徐州相让给刘备的吗?其实不然。今天咱们就来将“三让徐州”细细地解析一下,看看刘备这位枭雄是如何与陶谦这只老狐狸大斗智术的。

陶谦当年也参加过会盟讨董,他也是一方诸侯,据守徐州多年,还和袁术的关系不错,是蛮有实力的。曹操新锐,势力突起,陶谦想拍曹操的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子上,要了曹操老爹的命。这下可把曹操得罪惨了,三军挂孝出征,一定要把陶谦这老小子给弄死。

陶谦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即使是池塘里的蛤蟆还有俩朋友呢。陶谦就四处向朋友求救:青州田楷、北海孔融。

当时刘备正好“北海救孔融”,受邀在孔融府上做客,得到这个消息,刘备心动了。孔融知道刘备手下关羽、张飞二将都挺能打,就邀他一齐去救,孔融是为了壮胆保存实力,而刘备呢也正中下怀。

刘备很清楚自己这点点实力在曹操面前连渣都算不上,于是他向公孙瓒求助。公孙瓒还为他考虑,劝他不值得为了陶谦得罪了曹操。但刘备大义凛然地以“信义”为托辞,坚决要去,公孙瓒就给了他两千人马,刘备还顺便把猛将赵云也借走了,加以感情拉拢。世道就是这样,公孙瓒太老实,每次都扶持刘备,还处处为他着想,而刘备却抓住机会挖公孙瓒的墙角。

刘备率兵到了徐州,和田楷、孔融合兵,他先吓唬住田楷和孔融,让他们不敢轻动。又自告奋勇愿意杀进去与陶谦商议。田楷和孔融本来就不敢打,也就同意了刘备的安排。刘备的计划就步步展开了。

“一让徐州”

刘备在张飞的掩护下杀退于禁,冲入了城中。陶谦喜出望外,亲自迎接,当场提出,要将徐州相让,这就是“一让徐州”。

那么,陶谦是真心相让吗?当然不可能。城外曹操是大兵压境,城内是人心惶惶,这种时候,你刘备得了徐州,曹操到嘴的煮熟鸭子飞到你刘备嘴里了,岂肯善罢甘休?那肯定要集中火力和你刘备玩命的。所以说,陶谦这老狐狸是没安好心。

刘备肯定不能上这个当啊,立即拒绝了:“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一付大义凛然的样子。

“二让徐州”

刘备给曹操写了封信,劝曹操罢兵。曹操是怕刘备吗?当然不是。就刘备那点人马,曹操瞬间就能把他们平吞了。但是要注意,城外赵云所率的那两千人马可是打着公孙瓒的大旗啊!这杆旗帜就代表着公孙瓒的立场,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必然有所损伤。你曹操若伤了他的人马,那就是打了他公孙瓒的脸,以公孙瓒一向以大哥自居,护犊子的性格,能轻易地善罢甘休?所以曹操选择了退兵,不是买刘备的面子,而是忌惮赵云部队营寨外树起的那杆标着“公孙”俩字的大旗。

大家看到刘备一纸书信,曹操就罢兵而还,都惊呆了。陶谦也害怕,再次取出印信,以徐州相让,这就是“二让徐州”。

陶谦是真心吗?当然不是。这时候田楷、孔融都在现场,刘备带的兵马最少,还都是借人家公孙瓒的。你刘备能当着大家的面雀巢鸠占?刘备当然不傻,肯定不能接受印信。但若就此告别,那就竹篮打水白忙活一场。于是刘备就故意建议,不如将徐州让给袁术,大家一看,南边袁术也是个威胁,大家都走了,袁术也会趁虚而入。于是,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刘备不能走,可以驻守在小沛,帮陶谦守卫。刘备这就成功地留了下来。

“三让徐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刘备在徐州的时间就不短了,而陶谦也“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老狐狸也扛不住岁月的流驶,看着要完,徐州的事情就不得不再次提上日程。

陶谦和他的手下的干部们商议,糜竺和陈登。刘备通过这段时间的运作,早就把糜竺和陈登收服了。徐州城中,刘备的势力暴涨,再无能与之可以抗衡的实权人物。糜竺和陈登就建议将徐州的行政大权交给刘备,陶谦一看,大势已去。再想抵抗也完全没有能力了。

找来刘备,提出相让事宜,刘备还假意说“君有二子,何不传之?”陶谦心底暗骂,我还想让俩儿子多活两天呢。陶谦坚决要将徐州相让,刘备水到渠成,捞到了一方基业。

大家发现,刘备这人挺有意思。在徐州时候,陶谦死得挺快;后来到了荆州,刘表又死得挺快;赤壁之战后,名义上的荆州之主刘琦又死得挺快。就凭这,陶谦若敢把徐州让儿子继承,那就是害了儿子。

在与陶谦这个老狐狸的暗战中,刘备这个狼崽子以超群的韧性获得了最终的完胜。正如曹操愤怒所言:“不费半箭之功,坐得徐州”。


馋嘴肥猫铲史官


陶谦三让徐州绝大多数认可是真实的,原因有两点!

陶谦之所以让徐州,是因为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处于劣势,而曹操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扩张地盘都需要占领徐州。

但曹操的方式有些残暴,直接屠城这对曹操也是极少发生的事情,陶谦作为当事人所要承担的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毕竟徐州不是陶家的,而是汉家王朝的,陶谦老迈,如果能够保子孙后代即便交出徐州,根本不会有所犹豫!

选择刘备首先是基于其所谓刘氏宗亲,等同交还给东汉政府,至少在法理上能够约束曹操的行为,增加徐州自保的可能。

其次,刘备敢于救援徐州,就已经做好与曹操抗衡的准备,加上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更不会交出陶谦家眷!

因此,在内外势力的压迫下,刘备成为陶谦最后的稻草,只有刘备占领徐州才能保全陶氏血脉!


多臻贵


第一次让徐州,是试探,不可信。刘备长期征战沙场,居无定所,也没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这次来解徐州之危,虽是为仁义,不可不防。陶谦故意把偌大个徐州让给刘备,那是在试探刘备是不是图谋徐州。从剧情分析一下,曹操率领五万大军把徐州围得是水泄不通,刘备是怎么入城的,这便是陶谦生疑之处。刘备是很想得到徐州,他比任何人都想要。大家都称他为枭雄,就这么轻易的就接领徐州,那就不是刘备的作风了。

第二次让徐州,是顾虑,可信不可全信。刘备一纸信文曹操就乖乖的退军了,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陶谦是只老狐狸,召集徐州的官员,再次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也不是吃素的,想要统领徐州,必须要深得人心,还要得到徐州官员的辅助,刘备不愧为枭雄,把一步步都想好了,要求陶谦自己去防守小沛,这是长久之计啊。

第三次让徐州,是真心的,可信。陶谦也病入膏肓,无力再统领徐州,儿子又无能力,只有把徐州交给像刘备这样的仁义君子,才能保全儿子的身家性命,如果让儿子统领徐州,别人来抢,一定会杀害儿子,还不如真心让给刘备,他必定会全力保护。


世玟影视解烁


首先,小编要说的是:“三让徐州”这件事情是在《三国演义》当中所杜撰的情节,但是这个情节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有一半史实一半虚构。在《三国志·先主传》当中曾经明确的记载,(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也就是说,徐州牧陶谦在临死之前曾经明确的安排麾下的重臣糜竺等人让刘备入主徐州。所以说,刘备是在陶谦的安排之下接手徐州的,这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让”!但绝不是“三让”!这一点尤其要明确!

那么我们接下来回到问题本身,来探讨一下陶谦为什么愿意“让”徐州呢?而不会“三让”徐州呢?

一、陶谦在临死时才让的徐州

首先,我们从《三国志·先主传》当中的记载会发现,陶谦在与糜竺等人讨论徐州的接班人问题时病情已经非常的严重了。这实际上是有一些安排后事的意思在内,所谓“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在临死之前放弃自己掌管徐州的最高权力,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如此,但是糜竺等人依旧是在陶谦去世之后才将刘备迎进徐州接手权力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看清楚!也就是说。只要陶谦活着一天,刘备就绝不会入主徐州,这实际上是最高权力的排他性所决定的!

二、陶谦之子均未入仕

按照古代的权力传递规则“父死子继”,陶谦做为手握徐州最高权力的军阀,在其死后理应由其儿子来继承。但是我们会看到《三国志》对陶谦二子的记载:陶商、陶应,不仕。

也就是说,陶谦的儿子不仅没能继承陶谦的官职与权位,最终一生竟是连仕途也没有进入。这实际上就非常明显了,也就是说陶谦的两个儿子根本就不是当官的材料,更何况是在乱世当中牧守一方?他们根本就做不到!

陶谦正是因为明白自己这两个儿子根本不是那块“料”,所以与其将权位留给他们,最终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而身死族灭的下场,不如直接把权位交给一个有能力居之的人,这样留下一个人情,也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得到照拂,保一生平安。

所以,照这个情况来看,陶谦将徐州让与刘备是极有可能的。

三、以糜竺为代表的徐州本土豪族支持

接下来,我们从汉代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地方官想要坐稳自己的位置,往往需要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否则各项政务实施起来便会遭到多方掣肘,甚至有可能会被架空成为傀儡。

那么我们从刘备执掌徐州之后的发展来看就会发现,以糜竺为首的地方豪族对于刘备是真心的支持,甚至是全情的投入。当刘备被曹操击败,糜竺、孙乾(陈登没有这样做)等人更是干脆的舍弃自己在徐州的基业,跟着刘备奔波四方、颠沛流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通过在徐州地区的经营赢得了绝大多数地方豪强的拥戴,在陶谦之后已经没有人可以撼动刘备的地位。所以刘备执掌徐州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让徐州”与“三让徐州”的区别

如果说单纯的“让徐州”,从前面的三点来看是合理地,毕竟从陶谦自身来讲已经到了不得不交出权力的时刻,刘备也恰恰是接手徐州的最佳人选,所以这个顺水推舟的“让”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三让”则不同,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就是说陶谦愿意在自己有生之年屈居刘备之下。这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那时的陶谦身为州牧为朝廷一方大员,无论是资历、势力都远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备之上。现实不是小说,即使是刘备这样的主角也不可能平白无故让对方交出最高的权力!所以“三让”这个情节在现实当中是不合理的!


华夏问长安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有些个人浅见,欢迎指正: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记载:。。。。谦以丹杨兵4000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先主遂领徐州。

可见此事大部分还是可信的,徐州确实是陶谦让刘备继承的,不过演义之中做了一些美化,例如陶谦挽留刘备镇守徐州,事实上是陶谦用4000人马收买了刘备,刘备带着自己七拼八凑的一点人投奔了陶谦,陶谦让他驻扎小沛。

陶谦当时的情况是徐州占据四战之地,大家伙都虎视眈眈,陶谦自己缺少能干的野战指挥官,无法抵挡群雄的势力,徐州早晚得丢。

因此他最初是想讨好曹操获得帮助,能勉强存在下去,结果引来了曹军征伐,这使他彻底失去了保住徐州的信心了,加上身体差岁数大,孩子也不争气,镇不住场面。

将自己的军权交给刘备其实就表现出了这个意愿,主动让给刘备,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还是能够有保证的,曹操来了,全家就都是一个死了。

其次是徐州的士族门阀,谈历史不聊士族门阀尤其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那就是扯淡,他们无处不在。

徐州的士族门阀当时也是都倾向于刘备了,比如陈家(陈登父子),糜家(糜竺兄弟)等等,徐州系是刘备势力中的一个派系,使刘备获得了最初的文官,虽然能力和声望都比不上荆州系和蜀系,却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徐州多年的陶谦知道,传位给自己儿子是得不到徐州士族支持的,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就根本坐不住这个位子,因此刘备是最好的选择了。

后来的吕布就是因为得不到徐州士族支持才败亡的,就是明确的例子了。

其实刘备一直是士族眼中的香饽饽,能打仗,有皇族身份,而且身边极度缺乏文官士族的支持,一旦帮助他成事了,很可能自己的家族就一跃成为顶尖豪门,传承千年。

因此从徐州开始,天下没地方去的英雄就开始依附于刘备了。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陶恭祖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桥段。话说曹操攻打徐州期间,刘备应陶谦之邀入援徐州。正赶上陶谦病重,于是决定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再三推辞不就,直到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为其诚意所感,遂提领了徐州牧。

“三国演义”内容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陶谦让徐州事件也差不多。“让徐州”是真,“三让”则是假。演义中故意安排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坚持不受。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刘皇叔仁德君子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先主传》内容如下: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由此可见,陶谦确实有让徐州的举动。而且是在他病重即将离世之际,相当于他的临终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既然是临终遗言,说明陶谦让徐州的举动是真心的。后来刘备也得到了徐州,进一步确认了陶谦的真心。

——那么?偌大的徐州,为什么不交给自己的儿子,偏偏要交给外来者刘备呢?

汉末乱世是中国古代史上继战国乱世之后的又一大乱战时代,诸侯割据层出不穷。而陶谦,则是诸侯林立时代中的一个弱者,他周边的袁绍、曹操等割据势力,时刻都对徐州虎视眈眈。众诸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袁绍、曹操、刘表派系,二是公孙瓒、袁术、孙坚派系。陶谦选择了加入公孙瓒派系,暂时维持徐州的稳定。

不过后来孙坚攻打刘表失利被杀,孙坚集团土崩瓦解;公孙瓒征讨袁绍频繁失利,被赶入幽州穷追猛打。胜利的天平很快就倾向了袁绍、曹操一方。曹操渐渐稳固了兖州局势,收服了数十万青州降卒,实力大增。初平四面,曹操开始对徐州用兵。连下十余城,陶谦不能抵挡,退守在郯城。

恰好曹操的父亲经过徐州,陶谦便想借机讨好曹操,于是派都尉张闿领兵护送曹嵩。不想好心办了坏事,张闿贪图曹嵩的财宝,遂将其杀害。(世语的说法是陶谦派人杀掉了曹嵩)

曹操因此深恨陶谦。再度讨伐徐州,拔取虑、雎陵、夏丘,并进行了屠城,杀死男女数十万人,鸡犬不留,泅水因此而堵塞不流,从此五县地界之内都没有人的踪影。兴平元年,曹操复攻陶谦,攻克琅邪、东涂等县,陶谦心惊胆战,打算逃往丹阳。

事实上,曹操攻打徐州并不完全是为了报仇。早在其父被害之前,他就已经觊觎徐州很久了。曹嵩之死是正好赶上,也让曹操找到了师出有名的借口。曹操看上去像一个疯子一样,逢人便杀,连鸡犬都不肯放过。实则是在向世界宣布,自己师出有名。是因为报仇心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乱了方寸。

只要徐州还在陶氏的领导下,曹操永远都可以用报仇的理由出兵,所有人都会成为陶谦的陪葬品。陶谦自己也会被夷灭三族。

但是把徐州让给刘备就不同了。陶谦的徐州你可以为了“报仇”师出有名,但刘备跟曹操无冤无仇。只要刘备提领了徐州,曹操想要攻打他就必须找新的借口。徐州的百姓也能够因此免难,陶谦家族也可以归避被灭族的危险。

——因此!陶谦选择让徐州给刘备,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爱尚文史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無月说啊,“陶谦三让徐州”这个事是有,但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一回事。

演义所述

在《三国演义》里,陶谦是仰慕刘备的仁义名声,在自己行将嗝屁之际,拉着刘皇叔的手,说要让刘皇叔坐镇徐州,教训曹操那个无良贼,替自己出一口气。

然后刘皇叔再三推辞,表示自己何德何能,不能领受徐州。

最后,徐州兜兜转准,还是落入了曹操手中。

结果呢,曹操得了实惠,刘备得了美名,只有吕布掉了脑袋。

無月以为的事实

其实呢,这种凭借美好的名声获得一片江山的美好事情,只发生在儒生那种幻想的脑子里,政治哪是那么一回事。

“三让徐州”这件事,正反应了各方势力的老谋深算。

陶谦,陶谦在这件事里,真的是倒霉孩子一个。徐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陶谦深知自己的实力,在这乱世之中,必不持久。本来陶谦想讨好曹操,将曹操引为徐州的奥援,结果事情弄巧成拙,曹操的老爹就这么不清不楚的在陶谦眼皮子底下出了事。

这下好了,曹操的野心彻底展现,曹操要的不是徐州这个好邻居,而是要吃掉徐州,因为徐州很重要,关系到曹操争夺天下。

陶谦自然不会傻到觉得自己可以打败曹操,何况,那时候那个号称只要不死,就没诸葛亮什么戏的郭嘉还在世,曹操可以说吃定了陶谦。

于是,陶谦看到了忙碌的刘备,这个投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然后一个个“英雄”就此陨落的人,陶谦决定把位置给刘备,你刘备不是皇叔嘛,给你就相当于把徐州还给了朝廷,我陶谦就可以跑路了。

刘备也不傻,不然刘备就混不到这一天。刘备一听,哟嚯,你陶谦算盘打的好,拉我去垫背,我刘备现在凭什么去打曹操,拿鸡蛋碰石头的买卖,我可不做。

刘备虽然谦让,但是徐州的大权眼看着就要落到了刘备手里,刘备自然不会傻到主动去向曹操献城,于是刘备把视线瞄向了吕布。

正史中的吕布并不蠢,应该算是一个枭雄,这时候的吕布诛了董卓,也算是汉室功臣,加上实力也确实不弱,你们想想,陈宫这么个挑剔的人,为什么放弃曹操去投靠吕布,如果吕布真的是个三姓家奴这样恶名的人,陈宫宁死也不会与吕布同伍的。

所以,刘备联络吕布,没有任何问题,刘备是打算让吕布来对付曹操。

这就是無月眼中的“三让徐州”的事实。

最后的结果呢,吕布被曹操打败,临死前,吕布想要刘备为自己求情,但是刘备又投靠了曹操,曹操问刘备怎么处置吕布,刘备则是毫不犹豫的下了死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你好我是杰聖看電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当时刘备和孔融一同来到徐州,陶谦急忙打开城门,将孔融和刘备迎入府邸。之后是宴会聊天,陶谦看到刘备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就让糜竺取来徐州的印信,交给刘备。这就是陶谦让徐州。此后还有两次类似事件。

陶谦经营徐州十多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多番攻打徐州,陶谦寸土必争,丝毫没有退让。可是刘备前来,竟然主动想让。两人早有交情?非也。之前陶谦和刘备根本不认识。就因为刘备长得帅,伶牙俐齿就拱手让徐州?根本不可能。刘备也很意外,问陶谦到底什么意思。

陶谦说出理由:“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陶谦的理由有二,天下大乱之即,刘备是汉室宗亲,应该帮助大汉维护社稷,而自己却老迈无能,无力继续经营徐州。陶谦和其他诸侯一样,很看重刘备的皇亲身份。不过,在诸侯之中有皇亲身份的人实在太多,陶谦同样不可能仅仅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就诚心让出徐州。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此次有三路军队前来救援徐州,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平原国相刘备。前两位都是孔融的至交好友,是孔融派糜竺发出邀请之后才来的,唯独刘备是孔融转手邀请的,和陶谦没有一毛钱交情。

陶谦肯定会想,这刘备来我这徐州有何企图?莫非是来打我这徐州的主意?正因为陶谦对刘备有了猜忌之心,才会在一见面的时候就提出让出徐州,既可以试探刘备的真实意图,也可以向刘备示恩。这种做法和水浒中宋江对那些初到梁山的首领,动辄让出梁山之主的位置的手法,可以说异曲同工。

刘备是精明人,当然明白陶谦是在试探,于是刘备赶紧离开席位,非常郑重的表示,自己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功劳微薄,德行不够,做一个平原国相还担心不称职,怎么敢贪图徐州呢。刘备又表示,自己之所以前来救援徐州,没有什么其他图谋,完全是为了大义。

刘备还以退为进,故意挑明陶谦的心思,你陶谦要让徐州给我,莫非是疑心我刘备有吞并徐州的意思吗?刘备当众发誓,要是自己有这种念头,老天都不原谅。古代人还是很看重发誓的,既然人家都已经发誓了,那就相信吧。











杰聖看電影频道


《三国演义》中,你觉得“陶谦三让徐州”可信吗?为什么?

你好我是醉看雪中梅,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你的疑惑。

在《三国演义》中,陶谦三让徐州的事情可信度是十分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徐州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不难发现,徐州是一个四战之地,旁边的曹操与袁术早有窥伺之心,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我们都知道,发动战争首先要有一个借口)。

这不,曹操抓住他父亲死在徐州这件事为理由,立即大军压进徐州,名义上给父亲报仇,实际上明白人都知道曹操对徐州的底盘垂涎已久,这次肯定势在必得。面对曹操的大军,陶谦深知自己才能不足以保境安民,而且又是年老多病,他是迫切需要找一个接班人来接管徐州,这是他三让徐州的客观因素。

在原著《三国演义》中第十二回中详细的记录了陶谦第三次让徐州的经过。

却说陶谦在徐州,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请糜竺、陈登议事。竺曰: “曹兵之去,止为吕布袭兖州故也。今因岁荒罢兵,来春又必至矣。府君两番欲让位于刘玄 德,时府君尚强健,故玄德不肯受;今病已沉重,正可就此而与之,玄德不肯辞矣。”谦大 喜,使人来小沛:请刘玄德商议军务。玄德引关、张带数十骑到徐州,陶谦教请入卧内。玄 德问安毕,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 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曰:“君有二子,何不传之?”谦 曰:“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老夫死后,犹望明公教诲,切勿令掌州事。”玄德 曰:“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谦曰:“某举一人,可为公辅:系北海人,姓孙,名乾,字 公祐。此人可使为从事。”又谓糜竺曰:“刘公当世人杰,汝当善事之。”玄德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应该能够感受到陶谦的诚意了。简单的理解一下这原文:陶谦已经63岁了,而且突然得了重病,眼看不能活多长时间了。于是叫来刘备对他说:“我现在快死了,希望你为了汉家城池接受徐州的官印吧,这样我才能安心死去。”陶谦临死之前还把自己得力手下孙乾、糜竺交给刘备,最后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确定,陶谦是一个忠于汉室的诸侯。徐州既然要送人,那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人,刘备恰逢其时的出现了。刘备,其人在陶谦眼里是当时最为完美的人选:汉室宗亲刘皇叔、武力绝伦三英战吕布、仁义道德扛大旗、众望所归文武官。把徐州交给刘备自己不会留下骂名,妻儿老小能够得意保全,所以陶谦让徐州给刘备是真心,不是做戏。


醉看雪中梅


个人觉得,陶谦让徐州这件事是真的,但三让徐州可能是虚构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陶谦病危前,告诉别架糜竺:只有刘备才能保徐州安全。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大家迎刘备入主徐州,刘备没有答应。

从这段记录上来看,陶谦在病危的时候,确实对徐州的未来进行了安排,选择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这可以说是“让”徐州。但这件事情直到陶谦死后,才实施,说明陶谦当时“让”徐州也是无奈之举,所以,三让徐州就不可信了。

陶谦为什么要“让”徐州

初平四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闾护送曹嵩一行。张闾本就是绿林出身,贼行为改,见财起意,在路上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其实当时曹操羽翼未丰,紧占兖州一地,陶谦与其势均力敌,但除了曹操,在陶谦周围还有淮南的袁术、河北的袁绍以及当时四处游荡的吕布,陶谦自知如果与曹操开战,必定损失极大,很有可能其他人会趁虚而入,夺走徐州。因此,陶谦请北海的孔融相助,而孔融则派遣刘备前往助战。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前来助战的时候,陶谦其实也是防着他的,他表面上拨给刘备4000士卒,但这4000人却不是由刘备直接领导,而是由陶谦帐下的曹豹领导。

后来,曹操因为吕布偷袭兖州,不得不从徐州撤军。徐州解围后,陶谦将小沛让与刘备屯兵,一是为了报答刘备解围徐州的功劳,二是为了拉拢刘备,三是基于刘备驻守小沛,能巩固徐州安全。

然而,没想到的是,很快陶谦就生了一场病,60多岁的陶谦,知道自己抗不过这场病痛,因此,他不得不将徐州拱手相让,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驻扎小沛的刘备。

刘备为什么会“两拒”徐州

1.自身实力不足。

陶谦久居徐州,尚且不如周边的袁术、袁绍甚至曹操,作为外来户刘备,更没有实力占据徐州,如果刘备接手徐州,很快就会被别人盯上。

2.试探人心。

刘备作为外来户,在徐州没有根基,贸然接手徐州,势必会引起当地人的反弹,如果得不到当地世家大户的支持,占据徐州对自己一点意义都没有。因此刘备拒绝徐州,是放低姿态,试探。

当地大户糜竺、北海孔融等人都出面支持刘备,这才让刘备心安理得的接受徐州。

3.提高姿态,增加自己“仁厚”的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