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全中国都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还是教育的倒退?

至善菩提


应该取消衡水一中这种高考工厂。他是应适教育的真正代言人,它破坏了原生态教育,他把全国的优质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招到这里,熟不知把这些优质学生,放到那都能照样升学的学生,通过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进行在加工,难道他真的能点石成金吗?不是!前两年,我的同事有个孩子,从小,初,高都是优秀学生,而且在河北竞赛拿了第二名,而清华早就知道有这一个人才,最后说高考进入一本线,清华必录取。而在这之前,衡水一中一直与孩子的家长勾通,到后来在打电话,家长拒绝了衡中,我的孩子不适应你那里环境,最后碰了一鼻子灰。到后来没去衡中,也照样上了清华。由于衡水一中这个加工厂的存在,它让河北参加高考的其各类学校的学生更难进入大学的校门。


旭日东方718


作为一名衡水中学学生的家长,我要和大家说的是首先要弄清楚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

衡水中学作为一所公办高中,在河北衡水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把教育办到这种程度应该说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和学校一把手有直接的关系。

衡水中学采取地 是比较科学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都给你科学的计算好了,而且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能私自延长,中午还有午休,晚上10点之前必须睡觉,这样保证了学生们白天上课有充足的精力。

其实教育模式并不是衡水中学的制胜法宝。衡水中学的管理、衡中的师资力量这些才是其制胜的关键!

衡水中学的老师水平非常高,曾经东北某大学附属中学到全国各地高中挖人,最终从衡水中学选走了7个,而且只从衡中选了7个!老师们敬业爱岗,教学水平高,这是教学成绩好的保障!衡水中学的管理也是出了名的,老师们的进修学习每学期都安排的紧密有序。平均每位老师一个学期就要出去学习3-5次。我敢说哪所公办学校能做到这一点?

网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说衡水中学管理学生非人道,太残酷。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学校1万多人,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那这个学校不就散了吗?再者衡中的管理还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每学期都要搞2-3次的讲座,各方面的都有,每学期的每次考试都要搞表彰大会激励学生,每学年都要搞运动会,联欢会。敢说哪些学校有这么多的活动?

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我认为可以称之为精英教育模式,是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孩子们的为了着想。


师路斑斓


中国不缺大学生,我们八零后最有感触,读小学时大学生安排工作包分配,读初中时三年制变四年制,读高中时考个大学复读八年的都有,读大学时学弟学妹比我们多了一倍,一问降分了,最悲催的就是我们是山东人,分数线高的可怕,还有小学初中读书免费了,大学毕业自谋生路,找到了工作国家政策是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我的老板比我都年轻,等工作做好了老板宣布公司倒闭了。真不知道我们赶的这么巧是怎么赶上去的。毕业十几年了还在背故天降大任与斯人也。。。考大学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后来发现没考上大学的都在家当老板。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至于复读考大学,想想都是悲催的一代。。。人家吃一遍苦的事你得糟二遍罪。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还不如去干点别的。


泰城玩具


说到衡水就不得不谈一谈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那是学霸摇篮,它的功劳的确不小,它为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输送了众多学习成绩优异的人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效仿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但也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高分的学霸们像是被机器工厂统一制造的一样,千篇一律,真的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机器。可是在这样的体制培养下,孩子们怎么可以全面发展呢?倘若全国都是这种教育体制,不得不哀叹一句,这真是教育的倒退啊!


据我所知“睡觉不脱衣,吃饭要跑步”是他们的常态。衡水中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行“三年一盘棋”规划,即高一要夯实基础,和谐发展;高二要凸显优势,自我发展;高三要超越目标,跨越发展。

具体在教学方面,三年教学进度相应设计为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高二结束全部课程,高三全部安排复习。小编看到这个规划,不禁想到了自己的高中,到了高二才分文理科,高三还在上课本上的课,就可以想到这个衡水中学对教学进度敢的有多快了。

实际上,按照衡中的教育模式,主张的是题海战术,这会让孩子们只知道做题,而忘记了其他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他们去探索,这些可爱的高中生们都还正处于青春年少,除了学习,他们还有很多事去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这种“衡水”模式下,孩子们的思想存在着向固化发展的趋势,与古代受“八股取士”制约的人没有区别,这也与当下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相违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衡水中学这种“学学学,考考考”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思想背道而驰。

我认为,衡水中学的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教育的后退,他们没有完全的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初衷不是让孩子不学习,而是让孩子学习的更全面,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如果全国都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那么我想,作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除了成为一个应试的学习机器,也别无他用了吧。


大三老学长


关于衡水中学的是是非非,已经屡见报端。

显而易见的是,很少听到、看到衡水中学内部、或者曾经在内部出来的学生的不良评价。更多的,却是我们外部人、局外人对其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已经说明了许多的问题。

上世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我认为,在对待衡水中学的问题上,这篇文章仍然具有实际意义与现实意义。所以,“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究竟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还是教育的倒退”问题,也必须用事实来进行检验。

而现实情况是,衡水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都是非常惊人的!请看下面两张图片:



我不是说,衡水中学就是绝对完美的,但这样的高考成绩,已经给否定衡水教育模式的人打了一个响亮的脸!

不得不说,否定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人,无非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而已。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的高考模式还有一些弊端,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空间。但在找到更加完美的国家人才选拔机制前,现在的高考模式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我虽然肯定“衡水模式”,但是“衡水模式”却是无法复制的,也就不存在全国都是“衡水模式”的问题了。


感动时代


这问题似乎是个陷阱,终究是要归结到对衡水模式的褒或贬吧。

特殊性就是特殊性,在于其具有不可复制不具有普遍意义。正如我们不能就日本曾经实施过的宽松教育发问~这是教育的进步还是退步?

日本人的“宽松教育”不靠谱,终归不得不自我调整过来。

关于衡水中学模式,已经有过很多的争论,再怎么说下去大概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或一致的结论。奇怪的是,身处其中或从中出来的学生多持肯定态度。倒是旁人,总喜欢着迫不及待义正严辞的谴责一番,否则似乎显不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了。

至少在道德上,衡水模式是正确的。

没有谁强迫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衡水去,也没有谁强迫学生留在衡水中学读书,相反的,衡水中学的门槛还很高。而事实是,衡水中学每年都将大批的寒门学子送进了大学殿堂。

谁能说这是教育的倒退?

批判者们讨伐最多的,当然还是这种模式“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呵呵,想当然罢了。不知道有谁对衡水学生做过全面调查,并证明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低于全国学生平均水平?

如果没有,不妨先调查再下结论吧。

教育因人而异,也因学校而异。如人,每个学校都有其传统的学风/校风。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即便在最宽松的国家,也不尽都是快乐教育。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以一所学校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教育进步或倒退的。

衡水中学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当事者。


灰太狼44967765


假如全中国都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既不是教育的进步,也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不正常的,一种病态的教育,不是让教育充满希望,而会陷入危机。此种教育满足的是家长、社会心理、意识需求,而对于学生的成才、成人,不是疏,而是堵。模式下的教育,出来的是知识的机器,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出来的所谓的人才,既算不上正常的人,也难当得起栋梁之材。

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和目标,就成为了不正常的了。

衡水模式,可以用魔鬼训练来形容,它以高考为目的,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把“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应用到极致,真正做到了不管不顾,只为升学一个目的。所谓物极必反,初衷是好的,但走的路过了,极端化了,所以就不正常了,甚至走上了错路。

衡水模式,满足了一群人、成就了一群人,但同时也误了一群人。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恐怕是代价。

教育不需要模式,也不应该有模式,现在是,将来也是。教育面对的是有生命、有个性的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什么时候把教育人,像工厂里进行机械化生产一样,进行生产“人才”,那么教育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也不能再被称作教育了。


超敏教育


我个人觉得是教育的倒退。

原因有三:

一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独立生活、会生活的人。

教育是为了培养会生活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而衡水中学的方式就是一切为了高考,学生的所有时间都是为了书本上的知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能独立生活,而能够独立生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就行,还需要生活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建议衡水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再去读一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

就国家层面而言,也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学习机器,要不然教育法怎么会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

二是教育的方法要因材施教。

而衡水中学的方法一般就是题海战术,强化、强化、强化,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三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而不是单一灌输、强化,学习只为分,看书只为题,读书就没有了乐趣,学习的能力也是依靠记忆,这样的方式怎么能让孩子终生学习?

教育失去了目的,就会偏离了方向,那样的方法也不会让孩子更长久地学习,那样的教育我觉得是一种倒退。


启智


假如全中国所有的高中都是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当然是时代的悲哀,国家之痛和民族之伤。

笔者我回答过关于衡水中学教学模式的问题,态度始终如一,看法一贯如此:其教学模式使得更多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有了入读名校的机会,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从这点来讲,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好坏来评价它。存在即合理。

但是,我反对衡水中学模式成为教育的唯一模式。如同教学过程一样,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衡水中学模式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它是河北几乎每年近一百万考生滋养出来的高考名校和超级中学,最适合的土壤还是衡水!离不开这个地方,很可能水土不服。


Scarett


也许是因为我昨天回答了一个跟衡水中学有关系的问题,今天又有推荐。

我不想就“衡水模式好不好”这个问题继续老生常谈了,今天我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不满“衡水中学们”的人一直都有,而且比较奇葩的是这些人大都要么自己怕也不是,要么就非要把问题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去。

我认为这些人一定没有上过高中,起码没上过比较好的高中!非但没上过,还不了解身边的高中都是怎么学的。

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至少一所“衡水中学”——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至少一所重点高中,在那里绝大多数的学子他们的目标就是考入一所好的大学!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拼劲每天最后一点精力、体力!

这些孩子难道不应该被敬佩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阻止、阻挠他们?有什么资格去“善意”的跟他们说“你这样的学习是会高分低能的”、“你这样是在拔苗助长”、“你这样是在接受应试教育的摧残”、“你这样能得诺贝尔吗”……

在我看来,“衡水中学”代表的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且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种敢打敢拼,为了目标,为了理想拼尽全力去努力的态度!

别说是高考了,任何人做任何的事情,如果有这种精神,这种态度,那么获得成功、去的收获的概率就一定会极大的提高。

而“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可以培养的,过去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意识到,而今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真的就是给自己学的”、“纵然天赋不够,但是勤奋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差距的”……这种三观,会让他们在未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任何的困难!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肯定!这是因为尽管我不是衡水中学毕业的,但是二十多年前我们那些同学们用的是比现在衡水中学更努力的方式才一个个的考上好大学,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这些年来,从来还没见过有一个人说他后悔曾经那么努力过!!

教育是进步还是倒退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努力会意味着自己总是很多进步的机会……

向上的路并不拥挤,拥挤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安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