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六经、五行是矛盾的,你同意吗?中医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上ccCC面CCcc脱单


六经与五行的理论不是“矛盾”!是无极之体与太极生命的关系。基础理论太大,这里无法说清楚。简单的说:太极本无极,六经本五行,无极而太极,五行而六经。特别强调:五行的读音是hang,不是xing!现代中医的读音全错!!五行是玄学《象数学》的无极论!阴阳象数排列为五行!!六经是“天道以六六为节”的司天与在泉的理论。两者合为中华象形科学理论的核心论:“内合五行之化运,外应六气之司天”。是什么内合外应?人者浑天太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明白中医西医化是多么huangtang!


哈大叔3


首先说一下肯定是不矛盾的,说矛盾的只是没有理解透六经。

先把五行和六经的概念说一下哈。

五行为木(肝、胆)、火(心、小肠)、土(脾、胃)、金(肺、大肠)、水(肾、膀胱)。

六经为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少阳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少阴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

初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于五脏五行里心属火,肾属水,应该是心属阳,肾属阴,而六经里把心和肾都放到了少阴经里。感觉理解不了。

其实这个要从五脏六腑大的阴阳平衡来看。因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所以六经里阳经里都是腑,阴经里都是脏。脏腑互为表里,阴阳平衡。比如肾和膀胱是对应关系,五行都属水,膀胱经在太阳,肾经在少阴,属于对应平衡。而少阴经里含心和肾,分别属阴阳,也是平衡的。

六经的对应关系为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大家可以自己去找一找规律。


明白中医


六经、五行他们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六经在伤寒论中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一般病情就是一经传一经,依次往里传。但是也有直中某经,不依次而传。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中医里指导着分析疾病,辨症论冶的作用。中医指金为肺,木为肝,水为肾,火为心,脾为土。在中医中冶疗慢性病、杂病很重要。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侮就是反克的意思。比喻,木克土,当土旺木虚时,土反转来就侮木,这就叫反克,在中医里治疗慢性病,杂病就得要用五行来推,才能得出那脏那腑,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病。比喻、木克土是正克,现在病人喊腹胀,吃不下饮食,就要考虑木虚土旺,木是肝,肝主疏通作用,肝正常,疏通就正常,肝弱了不能疏通,土就反转来侮木,就造成腹胀吃不下东西。治杂病慢性病没有中医是不行的,没有五行的推演,就是瞎子看相,乱弹琴。


胡代泉


瞎说,怎么会矛盾!。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中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哲学。六经辩证是中医用这种哲学方法对人体的认识分类!当然你用西方式逻辑思维和分子原子分析学说讲不清楚。因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有人认为是上一个文明不完整遗留的产物。作为一个从未发生历史断层的古老文明,它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天人合一.、比物取象、类比推理、整体思维等,有地方还不为今人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现代人工智能以及尖端科学已肯定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先进性,比如阿法狗的模糊思维,夸克量子理论等正在验证这种早熟!人类究竟要到哪里去,宇宙∽边际到底在哪里?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兼容并包,吸收传承,破解并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爱杨柳青青


百年中医世家,首创中医远程网诊咨询技术,权威解答:

六经、五行并不矛盾,所以认为矛盾者,是执着于理论的缘故,六经也好,五行也罢,都是在周天上的刻度,只是所刻的节点不同,应用角度不同罢了,别忘了!除了这些还有八卦九宫、天干地支等等,这些均是如此,中医没有固定的标准,务必要活学活用啊!


哲医论坛


六经、五行并无矛盾之处。或者应该说,这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系统内,岂能胡乱凑堆?

六经是以人体反应为总纲,以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为描述的解剖学理论。《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这些都是中医解剖学知识。

五行,则为中医学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它的本质是以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

可以简单理解为,六经是从解剖学诞生的理论,五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关系为基础诞生的理论,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虽然可以同用,但本质不同,应用不一。

两个理论虽然同样源出中医的阴阳认知,但并不是一个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理论基础,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一丁点矛盾之处,硬要把两种基础不同的理论勉强对号入座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纯钧LHGR


我不赞同六经五行矛盾的观念,二者相辅相成,又有不同,即对立又统一。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中医观念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古语云:“易医同源。”

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运六气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五运六气理论的存在,才使得我国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不断的充盈,且五运六气理论有效的将我国中医学上的"天人相应"这一观念体现。

故五运六气是医学的精髓,又和易学有着不分分割的联系。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而学习五运六气,应该先弄明白五运六气的基础,也就是十天干,十二地支,这是最基础的基础,所有传统术数的基础。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有、戌、亥

二、 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表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五运即五行:

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简单说一下五运,由于金水木火土运行位置的变化,每年都会有一个大运,就好比他们轮流值班,今年是庚子年大运,乙庚合化金,即为金运。大运又称主运,中运,五大行星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气候造成相应的变化,而五运就是五大行星的变化规律,所以五运主管全年气候。

但五运也有阴阳,也就是太过与不及,但凡是阳年,都是太过,凡是阴年,都是不及。1、3、5、7、9即甲、丙、戊、庚、壬为阳,为太过。2、4、6、8、10即乙、丁、己、辛、癸为阴,为不及,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阳年太过,意思就是力量比较强,受主气客气的影响小,阴年则反之。

天干化五运

甲、己------土运

乙、庚------金运

丙、辛------水运

丁、壬------木运

戊、癸------火运

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

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

例如 :今年(2020年)是庚子年,天干为庚,乙庚化金,庚属阳干。故今年的年运(中运)是金运太过。

三、 司天、在泉

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

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

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

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

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六气即:

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 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的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例如:今年(2020年)为庚子年,地支为子,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因此今年是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四、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

次序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之后再接一阳(少阳)、之后再接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时间区域是:从每年大寒节开始至小寒节终,每一气主四个节令。

初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从1月21日至3月21日;

二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从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从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从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为二阳(阳明燥金)从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为三阳(太阳寒水)从11月22日至次年1月21日 终。

五、客气

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间区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划这个周期内阶段性恒定的气运变化。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个变动的气就是客气。这个变动的客气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

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

(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

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

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

(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气,始终都与在泉相同。

据上述首先根据纪年干支确定司天、在泉。同时等于确定了客气的第三气与第六气,然后再顺推或逆推便可知道这一年的客气变化。如今年(2020年)为庚子年地支为子,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因此,今年第三个客气就是少阴君火,第六个客气就是阳明燥金。若从三之客气逆推则第二个客气便是一阴(厥阴风木),第一个客气就是三阳(太阳寒水)。从第三客气顺推则第四气为三阴(太阴湿土),第五气就是一阳(少阳相火)。

五运六气的价值与作用

五运六气发现了许多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例如气候和生命的周期现象,人在不同气候模式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自然和人的气化规律和病机问题等等。

《素问 天元纪大论》开宗明义论述人之元气和天地元气之一体,是由其生生化化而来:“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之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云。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元气--五运--阴阳--时空--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是对《难经 十四难》元气或东汉王充元气论的发展。此论认为人和天地一样,都是元气所化,比“人与天地相参”,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这也是以运气理论认识疾病的依据。也是运气推演格局“善言始者,必会于中”的理论依据。运气以五、六为万物规律,是对《易 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的继承。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古代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生命、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在中国古代应用这一理论,对疫病的流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这一学说对当今的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五运六气学说在传统中医和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在当今防疫关键时期,尤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生相伴


六经是辨别疾病分类的一种方法。人体本身有十二经,加上阳经督脉和阴经任脉总共是十四正经。由于足部距身体较远,循行路径较长更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与干扰。所以伤寒论以足三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分类以区分伤寒病。然后根据各经的病情程度与部位来判断患者是伤了那一经病了哪一脏脏以及病的阴阳属性来用药。而五行是中医描述各脏器之间以及各脏腑,腑与腑间的运行规律的。比如说肝上有病,治肝病可能会伤及到脾,先补脾脏再治肝病。比如心脏虚,先补肝。这是虚则补其母。等等。这是不矛盾的。


天堂丽鸟


不能一味的听人说,有人说,風景的好坏祗有去现场才能领略,中医的五行祗有通过理解才能去评论!听人说,有人说仅不过像站在饭店门口看着上大菜凭其色形不着边际议论一样,更像去陌生景点做讲解员,荒诞!可笑!对一个没有尝过菜餚和没去过景点的人谈论菜餚和景点,说再多没有意義,因为他没有体会,说了都是白说。


春荣2091


六经是三阳三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怎么矛盾,阴和阳是矛盾,但阴阳是统一的,男女是矛盾,但男女是和合的,都统一为人,自然界存在太多的矛盾,但都相依互存,大宇宙是一统的,但细胞,电子,原子又往下分开的,分而合,合而分,这自然界的规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