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你怎么看?

正觉810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所说的意思在自然界中、在人们的身边,“祸”与“福”是与之相随的,是左右着生活的一个见证。

这个“祸与福”有时是隐形的,要看一个人的见识与审势去面对、去把持。例如开车子,一路顺风到达,与家人团聚了,这就是幸福;若是商业运作,肯定拿到了报酬,这也是幸福。若车子在行驶途中出了故障,或出了事故,那就是“闯祸”了,所以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之说。

人生何不如此,这人生也犹如驾车,在未成年时是父母给你驾车,给你加油,给你充气,你自己是在学技术,父母投入的越多,呵护的时间越长,你在这个阶段所掌握的技术就越高,更代表着你后来在人生的征途上游刃有余的空间更大。

祸与福在对每个人的人生相遇率是平等的,难怪《增广贤文》里有“天灾横祸人人有,谁家能挂免字牌”。意思是告诫世人:他人的不辛,别辛灾乐祸,要伸手友爱,大家共同幸福。

在人生的前行路上,谁都想“趋古避凶”来寄托理想,由此就显示出每个人的素养与品质。低品质的人唯利是图,明知故犯,惹祸上身,祸及他人;高品质的人看淡名利,清心寡欲,化解怨仇,与人示好;这祸与福就在人的掌握之中了。


文都杨稼



王警滨


人的心灵寂然平静,是因为道理和欲望还没有形成,自然无吉凶可言。到了想事作事的时候,善念和恶欲就会出现。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不会出现别的结果来。祸福降临,是人自己召来的,本来就没有什么门路可求。古人白天再三自省,黑夜不忘慎思熟虑,警戒谨慎,害怕凶祸来临,在清心寡欲之中,无非是思想着如何迎来福祥,避开凶祸。 



搞笑王三石


福祸不长眼,天下处处存。唯有人自省(醒)。才能少祸根!

不讲太上不太上。单把此意释出。人能自懂,即算懂道了。

人之祸福,皆为自造。好也是自造,呆也是自造。福在于修身,祸在于不俭点。祸福皆为人积作!

福是善化的体现。人要修德善身,立品行正。尊上爱下。孝老亲民。勤字当头,谦虚当心。吃苦在前,见利退后。忠君于事,听上所言。行要主信,为要讲义。以人度己别以己度人。修桥补路眼中活,敬畏自然顺上心,吃亏不亏,正直做人。

祸者多为恶生。害人如害己。破天地之规,违民事之愿,背国宪民法,坏恶之事尽藏于胸中,坑国害民者祸患多生。

在民间,奸诈恶行之人,不务正业之人,说三道四之人,口舌是非之人。见利忘义之人。昧心黑肝之人,无中生有,造谣侮陷之人等多会招祸上身。

出言无忌,行事任意,路不抬头(如走路不看前后左右),诸事不慎。大意麻木。交友不真等都会招揽祸事上身的。一朝一夕福之有,一分一秒祸之临!福祸皆在人之一念之别之中。

福祸不长眼,皆因人而为!


福自福地來wjf


无论你遇到的高兴事(福)或是受到伤害(祸)的事,都是由你自己之前的言行带(召唤)来的。也就是说,常常做利益他人事,就会召唤来福气,会享受到他人带给你的利益;常常做损害他人的事,就会召唤来秽气,就要忍受他人给你召唤来的伤害。

在基督教,这个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佛家,这个叫因果。在道家,这个叫“天道好还”(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在儒家,这个叫做善恶到头终有报。


好剧回顾营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出自《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号称第一善书。但我认为佛教最难破就是我执和法执。无数高僧可以无我但无法破法执。什么叫福祸,善恶。是外在客观和自己主观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没有真正的概念。哪里来的所有一切。所以对外界认知应该:《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对内认知应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是坏人


如果福,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那么天下人都不会错过它了;如果祸,就安安稳稳的放在那里,那么天下人都不会遭遇它了。可惜,福祸发于无端,出入无形,正如《道德经》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人琢磨不透。

这就是“祸福无门”。无门,看不清变化,摸不到出处才会无门。故而,如果单从已发生的结果上找缘由,那简直是门玄学。出个门都可能被车撞,喝个水都能进医院,怨得谁来?恐怕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吧!

所以发生了祸事,到底该向谁问责?有骂贼老天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有怪时运不济的:“时也,命也”。楚霸王兵败乌江,搂着虞姬痛哭道:“此乃天欲亡我,非我之过。”当真是感动了一大波人。然而刘邦却对这种悲情戏无感,直言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所以说,你的对手往往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能找出你身上自己看不到的原因。老子有说:“自知者明”,《太上感应篇》有言:“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用庄子的话来说是“咸其自取”,当然,庄子他老人家一向都是有小故事可以讲的:

从前,郑国有个名叫缓的年轻人在裘氏地方求学,每天吟咏诵读非常用功,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生。他的成功经历,激励了附近九乡十里的年轻人,感召着他的族人们踊跃求学,其中就包括他的弟弟。

当时儒墨双分天下,各占半壁江山,而他的弟弟不喜欢儒,却喜欢墨,最终成为了墨家的传人。儒家、墨家理念不能相容而相互争辩,每次缓与弟弟发生争执,缓的父亲总是站在他弟弟的那一边。

这样过了十年,缓忍无可忍,愤而自杀。有一天,他的父亲梦见他说:“让你的儿子成为墨家学者,说到底还是我的功劳,你怎么就没发现这一点,还老对他偏袒。你真是把我的好当作了松柏的果实一般,随意抛弃!”

庄子居中拉架,说:“你这就好像是挖井人,与喝水人发生了争执一样啊!挖井人说水是我挖出来的,你喝水怎么不感谢我?就心生怨愤,连自己老父都怼。然而事实上,水本来就在地下,归属于自然,你怎能居天之功呢?你弟弟之所以能成为墨家学者,是因为他本来就有这个禀赋,归属于天性,你又怎能说是自己一手造就呢?看不清这一点,导致父子离亲,实在是可悲。”

这世上像郑缓一样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对外不遵从自然,对内不服从天性,终生都在与天相斗,结果终生都在遭受天的刑罚。表现出来就是:他们想要安稳呆着的地方,往往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因为忽略了天性的呼唤;他们竭力想要抗拒的地方,往往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因为忽略了内心的期盼。所以他们的人生,往往颠倒错乱,福祸不定如同悬挂之摆,终身不得安稳。

人性喜欢言语,天性不多言谈;人性喜欢彰显,天性朴实晦暗。从前列子去齐国,路走了一半给吓回来了,为何?十家卖豆浆的,有五家不收他钱,你说可怕不可怕!列子心有余悸地说:“我这一脸神采还是收敛不住,别人一看我就觉得与众不同,愿意倒贴给我豆浆。万一碰上个贤明点的君主,岂不是一定要拉我去效力?可怕可怕。”

伯昏瞀人会心一笑,说:“不错不错,你还有这样的见识。等着吧,要不了多久人们就会来投奔你了。”

果然,下次伯昏瞀人再去,堂前已经是人才济济了。伯昏瞀人对列子说:“哎,你没有什么长进啊!你能让人来投,这不算什么;你能让人不来投,那才是真的牛!可惜你没有做到。所以具备什么样的性,就会招来什么样的人,不是这些人非要来投你,而是你自己在感召他们前来投你!有这些人在,我就不多停留了,咱不是一路人。”

从前有一位姓朱的武士,拜在高人支离益门下,历时三年,花费千金,终于习得屠龙之术,结果学成之后才发现,世间无龙可屠。所以大智若愚,大用无用,世上的小技巧之争,大智慧用不上;到了高的层面,又用不上智慧技巧。

而不用技巧,才是真正的技巧。圣人从高的层面入手,因其自然而治之,故而不起纷争;普通人用小的技巧行事,却忽略了大方向的走势,故而总是纷争不休。

《道德经》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动皆之死地,一有动作就行不通,反遭难,这不正是因为以人性行事,求生生之厚,结果反而召来祸患吗?

《道德经》又说:“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无死地,不会陷入必死的境地,这不正是因为以天性行事,安其所安,自适其适,故而免除了祸患吗?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早些天,有位才貌双全小姐姐,在群里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恰好那会我总喜欢发“踢人”的搞笑表情,我就问她:“你看啊,我每次发踢人表情给你的时候,你的心情都不相同:有时候高兴有时候无语有时候神烦,那么你这各种心情,是你本来就有的呢,还是我给你踢出来的?”

她说:“取决于被谁踢,有人踢我乐意,有人踢我不乐意。”

我说:“假如你是木头人,那无论谁踢,怕是也不能踢出个乐意出来吧?”

她说:“是人还是木头,那是天生的呀,又何来的取呢?”

我说:“自取,也就是取于自的意思。不是让你自己选择做人还是做木头,这个你没法选择。取于自,就是你本来自有,才可展现。倘若你天性中就没有喜怒的选项,也便无人可使你喜,可使你怒了。“

故而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 ,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

看似言与不言的差别,实则是人与天的差别;看似福与祸的差别,实则是道与不道的差别。上天好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则可以得长久,得无咎,得不殆矣。

昔日,鲁哀公问颜阖道:“我想把仲尼任命为大臣,国家就有希望了吧?”

颜阖说:“危险了,实在是危险啊!仲尼正一心想着粉饰装扮,追求和讲习虚伪的言辞,把枝节看作是要旨,扭曲心性以夸示于民众却不知道全无一点诚信。让这样的做法主宰心性,又怎么能够管理好人民!让人民背离真情学习伪诈,这不是治国安民的办法,你还是早些放弃这个打算吧!”

施与别人恩惠却总忘不了让人回报,这是截取了上天的功劳,远不是自然对天下广泛而无私的赐予。施恩图报的行为商人都瞧不起,即使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交往,内心也是瞧不起的。

反思:福祸到底是可把握的,还是不可把握的,你能预见福祸吗?


趣味俱乐部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理。

这与因果报应是直接有连带的。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知道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福祸本无门,惟人自召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无恶不做的人,即是法律有漏洞,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即便他没有被律法惩罚,然而天道定规,古往今来饶过谁。真可喟祸自召之。如果一个人,常心存善念,常持一颗爱人如己之心,不巧取豪夺,不恨富笑贫,不幸灾乐祸。与邻里关系和美,与单位同事和睦。常有怜悯之心,常施恩与人,福虽未至,然祸必远离。什么是福?我想每个人的领受是不会一样的。看各人自己领受了。


用户862512043微尘969


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他们都是人自己招来的。善和恶的报跟影子一样永远在跟随着。这里的"善",是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的生活准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周自鸿


因果报应,分毫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