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lipangaofeng


因“柳”“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而且也有了“折杨柳辞”“逝杨柳曲”。李白客居洛城,且宏伟理想非常渺茫。在这种背景下,李白“闻”笛中“折柳”曲,故而感慨“何人不起故园情”,自然他也想家了。


忻州茂哥


寒柏陇卧子认为,要说明作者李白在其诗作《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流露出浓重的故园思乡之情?就必须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唐代折柳习俗代表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在此诗中李白听闻折柳曲后浓浓的思念故乡之情。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期。

一. 其人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

民间流传说李白其人,是特别豪放可爱的。李白祖籍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隋朝末年他家流落到西域,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碎叶当时属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

李白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到四川,并在这里长大。后来,他又漫游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浙江各地,创作了许多诗篇,成为著名的诗人。

其四十多岁进京,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要他在翰林院做个供奉(官名)。但是因为李白蔑视权贵、无视封建秩序,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包括宦官高力士、杨贵妃),被权臣贵戚馋毁,玄宗逐渐疏远了他,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最终不到三年就被排挤出京。

后来在洛阳(天宝三载四月),他和杜甫相识成为好朋友,又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多时,过着飘泊浪游的生活。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白曾参加李璘(永王)的抗敌军。因李享(唐肃宗)以为李璘要与他争皇位而将他打败,李白也受到牵连入狱流放,被放逐至贵州。后在半路上受到赦免重回安徽,最后死在当涂,离开了人世。


二.《春夜洛城闻笛》和折柳送别习俗

从汉代起,人们就有折柳枝给亲友送别的习俗,并且作有乐曲《折杨柳》,其内容多为叙述离情别意。

折柳送别的习俗,传至唐代更为盛行,很多唐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春天,李白在洛阳游历,夜间听见笛声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大意:不知是从哪一家传出来的美妙笛声,随着这春风传遍了洛阳城。在这幽静的夜晚听着这首《折杨柳》,谁能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情意呢!


三. 综述

⑴ 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有所建树,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通过自己的经历,看透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

其对封建权贵的鄙夷,对封建秩序和富贵利禄的蔑视,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以及自身的经历和所受的打击,使其形成了豪迈的性格,炽烈奔放的感情,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生活及理想的热烈追求。

而他一生存在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现实的痛恨等,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方法。

所以说他是浪漫的、比较容易激动的、也是敏感和奔放的、更是浪漫而感性的。


⑵ 《杨柳枝》是隋朝就有的一种曲调,一直传至唐代中期,是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

唐代很多诗人的著名诗篇,在当时就被人们配上曲调演唱。大约在盛唐之后,仿照民歌形式或按旧有曲调写作,专供歌唱的诗词逐渐增多,就比如: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词等。

所以说,《杨柳枝》曲词本就是唱唐人的风俗——折柳送别的。


总结:

李白的经历、性格,加上其常年外放或游历在外,再及听闻演唱辞别离送的曲调,有感而发写下该诗,当然流露出思念故乡的感情了!


另:参考资料有《唐诗故事》、《中国古典文字知识丛书》

注:图片部分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如果各位还满意的话,请记得寒柏陇卧子。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文玩收藏、邮票知识、诗词对联、谜语谚语及文史知识等方面,大家关注后可以看到我的其它文章、微头条与问答。


寒柏陇卧子


首先来解释两个词“折柳”和“故园”,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折柳”其实为“折杨柳”之名;“故园”就是“故乡”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承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句)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句)

(一)“折杨柳”在诗里指的是什么?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唐有七言者。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本引用来自百度)

个人理解这里的“折杨柳”应该是横吹曲名,是表达离别悲伤的曲子。为什么呢?

起句就说:不知道谁家的玉笛吹着曲子。

承句交代:笛声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夸张手法,诗仙的必杀技)。

根据起承两句意思来推测,转句“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想必就是“折杨柳”这首横吹曲名,听到这离别之曲,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家乡来。

(二)为何有“折杨柳”之说

古人远行,因交通不便,远行多则半年,近则三个月。故多选在春节过后,春暖花开之时出发,此时杨柳开始转绿,为朋友送行,常折柳枝相送。借寓“留”,为不舍之意。所以古诗里写柳者众,借柳思友,借柳思乡。

一说“桃精柳鬼”,桃柳都有驱鬼辟邪之功,也寄托送友人能能平安健康之意。

还有说,柳生命力强,寄希望朋友远行能适应新环境,随遇而安。

所以柳赋予浓厚的离别之情,闻之便起浓浓思乡之绪!


古诗词司马沉香


春夜洛城闻笛

唐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就是李白的一首思乡佳作。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提到了柳。看来柳树在诗人心里很有分量。

为什么诗人李白看见柳后就触景生情感怀故乡呢?我想这和柳树的生长姿态和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柳枝一般春季先于其它树木发芽,在其它树木还是光秃秃的枝桠,柳丝就新着满了鹅黄嫩绿。在孟春还是冬日一片枯黄之中,很容易跃入诗人眼帘。兼之柳丝细长,,随风飘忽不定。联系到作者漂泊在外,飘忽的柳丝,婉转的笛声,很自然勾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而且柳在古代种植很普遍,房前屋后,驿馆旅舍,古道溪边,津口渡头都有柳树。随处可见。

冬去春来,花红柳绿的春天,正是踏青访友旅行的好时节。作者在春天里,柳色中,旅途上,异乡的夜晚,触景生情,感怀故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月初照一江秋


这首诗是唐代诗仙李白写的。诗词的原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如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谁人在这暗夜里吹奏着柳笛,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散着飞入整个洛阳城中。今天晚上听着这《折杨柳》的曲子。能有几个人不勾起这思乡的情绪来呀?

笛子。也可称柳笛。春 天万物生长,柳树发芽之时。牧童的笛声就吹响了。空灵悠扬的笛声随着春天而来。而春天最先发芽的就是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般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柳是留的谐音。过去《长亭送别》之时,人们都有折柳条相增的习惯。就是想要留客的意思。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

还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嗯,很多于柳树有关的诗句。都与离别有关。

现在人们在晚上听到这首折柳曲。夜深人静。独在异乡的游子们。告别一天的繁忙。本应是跟家人团聚。母慈子孝,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时,当听到这一曲幽咽的折柳曲。怎不让人黯然神伤?思乡之情油然而起呢?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钱二两


唐诗仙李白出门在外、有一天夜晚有人家在吹笛、飞出了美妙的乐声、随着柔和的春风传遍了洛阳城、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悲凉伤别的《折杨柳》曲声在耳畔回绕、使诗人勾起了怀念故乡的愁思!唐诗仙李白佳作《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用户2242818760706


此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的主要意思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了优美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所以他展开联想,恐怕今夜 听到这首曲子的人都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吧!

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后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

音乐总是可以引动人们心中的那根弦。

四面楚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益有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半世飞仙


此闻非彼闻 此柳也非彼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归来依旧少年123


古人有折抑枝赠别的习俗,诗人离家时也不例外,故闻笛声中传来有关折抑送别的曲调声,自然就想起了别情别境,想起了离别已久的故乡。l折抑应为折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