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南宋诗人,他与北宋朝廷有何关系?

资深人士说文史


南宋是与北宋血脉相连的半壁江山。南宋有时,就代表北宋已经消亡。陆游是南宋主张收复失地的主战派,是北宋遗民。

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建庙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今浙江)。 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持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史学家,爱国诗人。

著名爱国诗人是我们对陆游最熟悉的标签。陆游一生的理想不是做一个诗人,而是“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能够杀敌报国,封侯万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陆游一生很倒霉,投身官场屡遭坎坷。

陆游赴临安应试,大奸臣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也参加考试。秦桧满心想让自己的孙子得第一,偏偏主考官很正直,把陆游列为了头名。秦桧大怒,降罪于主考官,大笔一挥,划掉陆游的名字,陆游就从头名状元变成了榜上无名。

后来陆游得到宋孝宗的赏识,被赐进士出身。宋孝宗曾问:“今代诗人亦有如唐李白者乎?”众人都一致推荐陆游。

宋孝宗也没有给陆游委以重任,大概他觉得陆游对于兵韬将略并非真正在行。陆游其实和李白差不多,都是那种性格容易冲动的人。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评价陆游:

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钱钟书先生分明就是绵里藏针,明褒暗贬,对陆游感情过度敏感激进有所微词,等于说他就是宋朝地愤青。当诗人可以,带兵打仗就算了吧!

陆游的爱国热情当然是真的。南宋朝廷的腐败窝囊也是真的。烈火总被水浇,所以陆游的诗作就多了许多。

综上,陆游跟已经灭亡地宋朝没有实际关系,那只是他梦想回去的地方。


太尉读书


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入侵。翌年。钦宗靖康元年)金陷汴京。……幼年随家逃难,亲见父亲(陆宰)及其他士大夫痛心国事、誓报国仇之情,少年时期便立志抗金报国。他十七八岁已有诗名,然他心念投笔从戎,建立功业。陆游29岁时,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名列秦桧孙子之前,且“喜论恢复(中原)”,竟遭黜落。直至秦桧死后三年,他已经38岁,才在孝宗朝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通判等。………后来北伐失利,他也被(跟着)罢职,在镜湖的边域闲居五年,屡次上书求职。乾道六年(孝宗朝中叶),他45岁,方入蜀任夔州通判。二年后四川宣抚使王炎请他襄赞军事,才遂他平生志愿。他喜悦之情难表,即刻换上戎装,驰骋在国防边线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之感)。可惜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他只得改官成都,到范成大幕府供职。因心怀抑郁,被人讥为颓放,他气极自号放翁。……期间曾写下名篇《汉宫春》词……“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自南郑来成都作)。淳熙六年他54岁,又移至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后又遭人弹劾罢职;回乡家居几年,改为浙江做官,不料因写诗被扣“嘲咏风月”罪名又复罢职。此后的陆游在家乡度简朴的民间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与农民接触来往。…他的诗词已形成悲壮雄奋的风格,既有川陕战斗生涯的心得和素材,又有因家居使他增加对田园风光的钟爱,极为丰富。好比那首《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几乎可以说国人中无人不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很喜欢这首词,还写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同词之作品)[赞]!…陆游他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的国事,他活到85岁,死前尚留下《示儿》的七绝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祈祷]…[玫瑰]…[祈祷]…[玫瑰]…[“……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瞿秋白于狱中模)


桃花坞里桃花扇


陆游是中国是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抗金为主

首先陆游生活背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百姓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是名门之后,陆游的的爸爸陆宰藏书一万多册,陆游的妈妈是丞相的外孙女,属于书香门第家庭,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父亲亲自教授,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陆游当时所在朝廷宋朝赵构,朝廷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像陆游岳飞辛弃疾,希望赶紧打仗,主和以秦桧为首,当时赵构内心不想打仗,觉得好不容易当上皇帝,我才不出兵打仗,这时候秦桧就主张讲和,签协议合战,大概1127年,《绍兴和议》,划分金和南宋界限,金国是君,南宋是臣,所以激发的当时的陆游想做官实现自己救国的抱负,献计献策,当时做官只能参加科举考试,科举三次考上了,因为和秦桧孙子一起考试,秦桧和当时的主考官打过招呼让自己孙子第一,这时候看到陆游拿了第一名很气愤,日后在朝廷处处为难陆游,直到秦桧去世陆游才咸鱼翻身,秦桧死,陆游升,因为秦桧去世,在主和派没有特别支持的人了,赵构也想打过去,所以重用主战派的人员,这时候陆游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陆游自己的诗也是经常提到,“泪溅龙床请北征”,孝宗即位赐予“进士出身”,陆游受到皇帝重用的时候,好景不长,宋高宗传位宋孝宗后,陆游还是对于朝政直言不讳。在惹得皇帝不高兴后,陆游便被罢为镇江府通判。时年,南宋大将张俊力主北伐,陆游这种在靖康之耻刺激下成长的读书人也是全力支持。和皇帝一起研究去北伐,不过北伐这件事情失败了,陆游属于背了黑锅,也算被皇帝身边的亲信被排挤,所以一下就罢官,回到山阴。

之后的陆游虽然被重新启用,但其一腔热血还未冷却,周恩来评价陆游:“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晓丽说影视


2013年考古证明襄阳宋代前旧城址在邹湾,证实了现襄阳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离与“襄阳说”的依据相差太远了,邹湾与古隆中路径有40一50里远,而且方向也是错的。足以能证明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是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假古迹。襄水畔汉襄阳旧城址发现的习马懿印章和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族谱就是铁证。

真实的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飞烟灭了,遗址应在何处已经沒人能够说清楚了。

襄阳与南阳的世代争议终于结束了!

襄阳之名应来自襄水河之阳,(襄水河畔的邹湾一带),而不是来自现在的汉江之阴,这还如何叫襄?如何叫阳?襄阳有前后两个古城,邹湾襄水河畔旧古城可称为汉襄阳古城在宋代以后移址到汉江岸边的宋襄阳古城了,只是仍用旧名而已。

就算按习凿齿汉晋春秋野史所说:亮家在城西20里(今16.6里)这是指在襄水畔的旧古城区而言,说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这是两个概念,把亮家与躬耕地混为一谈是“襄阳说”的发明创造,与诸葛亮无关。

现古隆中是在迁移后的宋襄阳古城西十几里。这种拿新城址去对照旧书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会大错特错的。

难怪岳飞不上山去祭拜诸葛亮,因为至到宋代襄阳假隆中还沒有出现,叫岳飞咋去上山祭拜?

2002年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今汉江边襄阳古城东街中段南侧发掘出8座墓葬,其中有大型墓葬1座,据考证是东汉三国时期的刘表墓及其家族墓区。

可哪有把死人埋城里的道理?!这说明在刘表及族人死后许多年内,三国以后至宋(至少有几百年时间内),今襄阳古城並不存在,那个地方明明是刘表家族的风水墓地!刘表也决不会下令把旧襄阳城迁到自已的祖坟地里吧!即使三国时新旧城同时存在,新城也不会是现在这个地方。宋以后襄阳说却以此地址寻找出来的古隆中更是假货无疑了。

大家还是应当相信诸葛亮亲自所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耕者本人的话你若不相信,还相信什么呢?





隐居黄山


北宋灭亡时间是1127年,陆游出生时间是1125年,当时陆游才两岁,陆游出生于父亲进京述职的淮河舟上,就出生地而言,陆游算是半个北宋首都人。从年代上来讲,陆游和北宋的关系也就是两年的交集,除此之外,除非他一出生就能出口成章,否则如果说靖康二帝以及三千佳丽被金兵掳走的时候,陆游还能仰天长啸的话,那就是瞎扯淡了。

 

话说回来,所谓南北宋的时间分界线,是指1125年金兵南下攻破宋朝首度汴京(今河南开封),宋朝政权被迫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从此开启了“南宋”的朝代。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陆游和北宋的关系,相当于我们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他当时的心情,用一句现代话来讲,就是“乡愁是一条悠悠的淮河,我在这头,中原在那头”。

 

然而,在陆游眼里,他会认为自己是在“南宋”的朝代吗?他当然不会这么认为,无论“南宋”还是“北宋”,这些都是后人给定义的,在他的眼里,他身处的仍然是宋朝而不是“南宋”这样一个新朝代,无论领土被敌人占去了多少,统一宋朝疆土的坚定想法,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死之前还留下了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即便是忌日,他再也看不到中原北定了,他的死敌金国,以及南宋自己,一并被蒙古的铁骑踏平,宋朝一去再不复返。


沟渠坑月


陆游虽然身处南宋,但他心怀的却是整个大宋天下,一生主张北伐中原,收复北宋丧失的国土,重振大宋雄风。他的许多诗词作品都在呼喊统一中原,拯救难民,到老还写了一首《示儿》发出最后的悲叹: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南宋北宋都是中国。爱国诗人岂能忍看国人流离失所,国家无能,“朱门沉沉摁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政局。诗人无力为国解难,只能用诗句悔叹抒发
: “岂有外夷传子孙”国人流离失所,遭外国列强贼盗的屈辱的愤怒心情!


桑天永


陆游是南宋诗人,他与北宋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1202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1210年去世,留下了绝笔《示儿》。

简单一点的说:陆游出生在1125年,这一年金兵南下,1127年北宋就被灭了,此时陆游才2岁!

所以,陆游与北宋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大江侃历史


北宋南宋只是后代史家对宋朝历史时间上的分割,而空间上还属于大宋王朝。所以陆游那个时代只有大宋王朝,而没有时间上的"北宋""南宋″之分!


用户1093235322938ssw


什么关系啊?他主张北伐,可是许多统治者都心安理得于南宋小朝廷的安稳。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回复,只好在家里纳妾娶妻,宽宅大院,休养生息。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