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时代教育的方式好还是法制的威严?

天下为公131211580


六几年,我还是学生,拾到一支金星金笔,价值不便宜,我毫不犹豫地交给了班主任,那几天我恰恰写字的钢笔丢了,老师发动同学捐款,给我买了一支钢笔,大概一元多钱,老师还是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我,那时候的学生,思想品德很好,但有些调皮,那是另外一回事。


三年早知道


我是60年的,在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毛主席晚年时期,我也有十四~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我上学和晨练都不要人接送,晚上天热夜不闭户,有时把凉床搬到街边睡通晚,平安无事,我记得在我十三岁时,我姐插队落户到农村,我一个小女孩步行走闹市,过田野,翻山越岭,走夜路到我姐那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是一个去的,从县城出发到农村要走九个小时,我父母放心,我自己也不怕。若放在现在,莫说一个姑娘家,就是一个大小伙也不敢一个人翻山越岭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是真正的社会治安空前大好的时代,真正助人为乐,相互帮助,跻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赞][赞][赞][赞]


手机用户68563283789


我经历过那个时代。不存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那个年头什么都丢。很不值钱的东西也有人偷。夜不闭户更不存在。我们那个时候脖子上都挂着家门钥匙。出门反复被家长提醒,一定要锁好门。你们看看现在在公共场合偷卫生纸的老人,就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


垚淼淼焱


就说“夜不闭户”,那是因为当时的百姓家里太穷,没有什么可偷可拿的。有段相声《贼说话》,讲的是窃贼夜里去他人家偷东西,摸了半天只摸到一点米、最后被主人算计也没偷成的故事,情节引人发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那时候大人们逗小孩子常说:“抱他家被子去!”,“端他家锅去!”小孩子常常为此吓得哇哇大哭。可见当时在许多家庭中最贵重的家当就是睡觉的被子、做饭的锅了。


我是方文


天气热的时候、晚上拿个竹床在马路边睡觉、如果拖鞋不收拾好、早上起来被偷了、当时是泡沫塑料拖鞋、如果是现在丢到哪里都不会有人要、上班挤公交车的时候、一不小心钱包被偷了、里面只有公交车月票、和工厂里一点饭菜票、我同事每天只带三根烟、放在衣服口袋里、衣服放在挂衣柜里、因为每个工人在工厂里都有一个柜、等工作完了再来找烟被偷了、三家共一个厨房、晚上油盐忘收拾、第二天就没有了。


老聂48775587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农村生活时风气很好,每天都端着一碗饭这家凑凑,那家看看热闹,都是时兴的菜式种类,家家都差不多。

现在城市里家家都关门闭户,你不知道我家灶,我也不愿意看你家碗里装的啥山珍海味……自家都过自家的小日子。


燕子归巢作家


这种情况分为2种,第一以前民生淳朴,社会风气没现在社会复杂,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里乡亲的,很少有现在走南闯北的,大家都认识社会关系没现在复杂,第二种就是以前比较穷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大家过得都比较清贫,也就没什么值得偷了。就比如我小时候,我83年的,小时候出门玩耍有时候都不关门,就算关门也就关一下连挂钩都不勾,家长也没有强调出门要锁门,其实就没有这种习惯


小虾米142436134


我感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正是时代教育的方式好,而并非法制的威严。在那种时代的背景下,人民能够做到自尊自强,友爱,团结互助,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之初的五六十年代,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每一个人都格外的珍惜这样的生活,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思想教育才是硬道理,只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社会才稳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毛主席高风亮节,清风廉政法严,一心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大救星,人民群众都热爱毛主席,照毛主席的指示办,民众觉悟高,有道德,美、丑分明,自尊心强,遵纪守法。法纪严明,违法即究,一视同人,不罚款,以学习、写反省、批斗、游行的方式惩处,分别由大队、人民公社执行,效果立杆见影。

我觉得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毛主席治国有方,所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时代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法律的威严,不得不说教育事业是国之大事。








勇勇酸菜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时代教育好,更是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的结果。毛主席、周总理、朱元帅等等的开国功臣,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爱戴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的觉悟得到了提高,到处呈现出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如兴修水利建公路等积极高涨的冲天干劲,到处是红旗昭展蒸蒸日上你追我赶的忘我精神!法律法规让犯罪分子胆寒,同时也起到了让人们不走犯罪道路,一心爱国爱社会相互尊重做共同担当的好公民。


友谊WXL


毛泽东主席执政时代,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我们生在建国初期的人群经历过的历史。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生活苦点,但是,城乡群众都在艰苦奋斗,创建新生活。这都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