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经吗,为何还去辅佐刘备?

思维杜鹃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气数已尽的是东汉,诸葛亮想辅佐刘备成为刘秀,再造一个新汉朝

历史学家认为汉朝其实分三个阶段,即西汉、东汉、季汉(即蜀汉),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汉时,西汉其实已经灭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乘机起兵,并最终推翻王莽、剿灭各路起义军,汉朝早就亡了。

从皇位传承来看,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刘秀其实是小宗,皇帝那一脉才是大宗。

刘秀本来是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支的后人,因为汉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刘秀父亲刘钦时,已经无爵位可以继承,无土地可以分封,靠举孝廉当了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刘秀9岁时,父亲在南顿县令任上去世,刘秀彻底沦为平民。

刘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机遇,靠着刘邦九世孙的血脉聚拢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统治,扫平各路起义军,最终登基做了皇帝,因为他姓刘,所以国号还是汉,史称东汉。

但东汉事实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后建立的一个新朝代,穷小子刘秀创业成功。

在诸葛亮的眼里,东汉末年和西汉末年是一个性质。同样是汉景帝后代的刘备也是平民,刘备和刘秀一样,也是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创业。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多强包括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辽东公孙氏这些割据势力,刘备势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时候的刘备和昆阳大战前的刘秀差不多,有机会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刘表、刘璋的无能给了刘备机会,因此,他才决定追随刘备,和刘备共同创业。

在诸葛亮的心里,东汉气数确实已尽。但他要辅佐刘备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创业成功一样,他觉得刘备创业能成功,也能创立一个披着“大汉外衣”的新王朝。

刘秀通过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扭转局势。

刘备通过赤壁之战,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四郡作为立足点,真正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也说明,诸葛亮把刘备比刘秀是正确的。

二、诸葛亮更相信“人谋”而不是“天时”

虽然《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正史上,司马徽可是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

司马徽可能也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那是针对汉献帝一脉说的。

对于刘备来说,因为是重新创业,只是起步比曹操、孙权低一点,成功得比曹操、孙权慢一点而已!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辅佐刘备创业,而不是帮助汉献帝刘协重振东汉雄风。

既然是创业,那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首先,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其实既拥有人和,也拥有天时。

曹操得天时,因为他挟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打谁都能从汉献帝那儿讨得一张圣旨,从而师出有名。

孙权据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险,拥有地利,使得江东易守难攻。

刘备手里既没有汉献帝,也没有地盘,更没有什么地利,但刘备却拥有“天时”与“人和”:

  •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天生的“天时”。对汉末乱世来说,那些心怀汉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随汉献帝刘协,而是只要刘邦后代姓刘的就可以。因为汉献帝被曹操裹挟,随时有可能被弑杀。就像王莽毒杀汉平帝、囚禁孺子婴一样。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刘备的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同样有号召力。因为刘备是自由之身,这个号召力甚至比汉献帝更大。这是刘备的“天时”优势。

  • ——真正的“天时”,其实是乱世带来的“机遇”。什么是真正的天时,就是机遇。乱世出机遇,乱世出英雄,刘备是英雄,身逢乱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为。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凭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时期的其它汉室宗亲,比如刘表、刘璋、刘繇等,都碌碌无为。而刘备本来就是一平民,却抓住乱世的机遇,重新创业。虽然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创业连续失败,还是零基础,但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的口碑。再次创业完全可以搏一把。


  • ——刘备拥有“民心”得“人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受苦的还是百姓,而那些军阀,包括曹操、孙策在内,都没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亚民董卓。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不仅曹操、孙策,袁绍、马超等几乎所有军阀都有屠城记录,所以东汉末年呈现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而刘备一生不仅没有任何屠城记录,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关心民生疾苦,受到当地民众拥戴。在徐州是这样,在新野也是这样。携民渡江就是刘备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说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这是刘备能成功创业最过硬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诸葛亮愿意陪刘备一搏。

其次,天时只是外因,人谋才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

天时,归根到底是外因;地利,归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却是内因决定的。从哲学来看,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况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谋划,人谋有时比天时、地利更重要,而人谋更是内因。诸葛亮更看重人谋。这从《隆中对》可见一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胜强,主要靠的是人谋。而谋事正是诸葛亮的长处,曹操能通过人谋以弱胜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辅佐刘备以弱胜强?

三、刘备具有良好的创业条件,值得诸葛亮追随

首先,刘备有大志向,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刘备小时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华盖”的车子。长大后跟随卢植学习,注意结交人脉,黄巾起义后,乘势而起,开始创业。

但是刘备创业,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说是失败的,连战连败。陶谦把徐州让给他,这么好的地盘最后都丢了,最后不得不投靠刘表。

刘表对刘备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小县,帮着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但刘备并没有因为创业接连失败而放弃梦想,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荆州新野,刘备一呆就是七八年。这七八年里,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长为当时天下的超级大诸侯。孙权也在江东站稳脚跟,东吴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诸侯。

刘备这七八年也没闲着,除了帮刘表平定山贼外,注重结交荆州当地的豪强,并到处寻访人才……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在眼里。

而刘备因为七八年没有大的战事,还慨叹“髀里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个典故,诸葛亮应该也有所了解。像这样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诸葛亮效劳。

其次,刘备善于借势借力

刘备虽然是零基础,但却非常善于借势借力发展自己。

  • 第一,利用汉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汉王朝的势。三国时代,虽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但是怀念大汉、心系大汉、向往大汉的官员、民众还是很多的,打着“复兴大汉”的旗号,就能号召很多人。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都是因为刘备打着复兴大汉旗号而跟随的。

  • 第二,利用军阀矛盾,借力打力。陶谦死后,徐州民众拥戴刘备为徐州牧,结果被吕布抢走,刘备借用曹操的力量消灭了吕布,还被曹操引荐给汉献帝,确认了汉室宗亲的身份。然后又利用袁术与曹操的矛盾,主动逃离许昌,袭占徐州。逃到荆州后,又借用刘表的力量,在博望打败了前来讨伐的于禁、夏侯惇。刘备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终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顽强。


  • 第三,借助一切可能机会,发展自己势力。刘备在公孙瓒的时候,发现赵云是人才,就暗中拉拢,最终赵云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在袁绍那儿避难的时候,刘备又让赵云暗中招兵买马,为脱离袁绍创造了条件。诸葛亮投奔刘备后,借东吴之力,打败曹操,夺得荆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范。

刘备善于借势借力,说明刘备创业有方法,这一点也值得诸葛亮追随。

其三,刘备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础

成大事离不开各种人才。三国乱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与谋士。

刘备虽然谋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创业屡屡失败,也是因为谋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刘备帐下的武力人士并不差,相反,却非常厚实。

顶尖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都是万人敌,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在之前就有百万军中单骑斩颜良的神话一般表演。二流武将有关平、刘封、糜芳等。

刘备的人才厚度虽然不如曹操、孙权,但是锐度非常厉害。

乱世创业要靠征战,有了这些一流锐度的武将作为基础,诸葛亮再加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刘备完全能够创业成功。

综上,因为刘备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创业,而不是简单的维护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且刘备得天时、人和,加上良好的创业人才基础、矢志不渝的创业初心、借势借力的创业能力,再加上诸葛亮的战略、政治、经济、军事谋划,刘备完全有可能创业成功,诸葛亮追随刘备是正确的抉择!


一叶碧云


诸葛亮出山时,准确的说是汉末,当时汉王朝虽然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崛起自立,但文化阶层对汉王朝还是非常敬重。

最典型的是曹操的谋士荀彧,为曹操奠定中原基业出谋划策,引荐文臣良将,制定国家方针,但其反对曹操架空汉献帝,最终被赐予食盒而亡。

曹操在受封魏王后,移居邺城期间更有无数的志士和朝臣,多次想要为汉王朝争回统治权,如国舅董承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宣告世人的态度,令曹操不敢再有称帝野心。

诸葛亮看出汉王朝的衰弱,但荆州刘表老迈无大志,益州刘璋更加无所作为,因此当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前来求教和邀请,也就成了诸葛亮出山的机会。

刘备既是汉室宗亲,至少家天下时期,民众觉得天下就是刘氏,辅佐刘备至少有正统的优势,可以当做报国!

而诸葛亮也正好想要显示自己的能力,缺少文臣辅佐的刘备刚好便是那个人,因此即便诸葛亮意识到汉王朝无力回天,倒也是愿意去尝试,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执着!


多臻贵


在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诸葛亮也想有一番作为,但有实力的人都是非常高傲的,宁愿待价而沽,也不想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给卖了。也因此诸葛亮放弃了曹操、孙权,还放弃他的当地父母官刘表,偏偏选择了当时诸侯之中实力最弱的刘备。

一,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

究其原因,还是诸葛亮想要有所作为,如果他选择当个农民,自然也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诸葛家族在琅琊郡也是名门望族,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当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纪委书记,他的父亲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市长秘书,因此诸葛亮从小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不错的。

让一位官二代一辈子过农民的生活,他会愿意吗?诸葛亮也不例外。

二,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江东孙权,虽然年少,但兵精粮足,周瑜、鲁肃、张昭、程普等等,都是身居要职,这就导致诸葛亮前往江东,即便能得到孙权的赏识,最多最多也得从中层干部做起。毕竟一来就把诸葛亮提拔成高层,这让周瑜、鲁肃等人心里会怎么想?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文臣武将无数,甚至都可以用不缺人才来形容。荀彧、程昱、陈群,还有他那一大家子的曹氏家族、夏侯家族,按排资论辈、先来后到的规矩来算,诸葛亮去曹操那又能当个什么样的官职?

但投奔刘备,那就不一样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刘备正处在人生低谷,寄身之所还是刘表的地盘,手下士兵也不过万人。不说跟曹操刘备相比,即便是张鲁,当时的实力都要比刘备强上数十倍。

打个比方,一开始就跟着马云干的人,现在是不是都身居要职成为亿万富翁了?但现在的985研究生去阿里巴巴,马云会一下子就给他集团高管的职位吗?

三,刘备拥有雄心壮志

刘备一生的口号,都是匡扶汉室。得民心者得天下,诸葛亮也知道这个道理。再加上刘备又有着皇叔这一身份,就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对未来的建功立业能获得更好的帮助。

并且刘备当时的确是求贤若渴。在诸葛亮之前,刘备的智囊团是孙乾、简雍、糜兰等人。让他们管理一座城市倒还可以,但要想靠他们征战天下,他们已经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真的没那能力,不然刘备也不至于47岁了还得寄人篱下。

当然了,刘备的实力也不能太弱,不然诸葛亮也看不上他。虽说刘备之前的智囊团不咋滴,但武将方面绝对是顶级的,向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刘封、关平,虽然刘备地盘小兵力少,但在顶级战力上,是不输曹操、孙权的。

四,总结

三大原因下,刘备最终成为诸葛亮最好的选择。与其到曹操、孙权手下当个小官,倒不如到刘备这边当第二号人物。虽说刚开始是有些掉价,但刘备的升值空间大呀。再加上刘备的个人魅力,以及的确是有些真材实料,还有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这才最终让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狼群讲历史


好吧,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知道东汉王朝气数已尽。

他选择辅佐刘备,虽然打的口号是匡扶汉室,说到底,其实是辅助刘备本人。打出的扶汉口号,不过是招揽那些对大汉心存好感的一部分人而已,维护既定的正统,也显得没那么叛逆。

诸葛亮也清楚:自身有才能不错,还待遇上识货的主、有需要的主。

试看当时天下,谁有刘备求才若渴,谁有刘备迷茫彷徨?

刘备需要诸葛亮指点迷津,诸葛亮也需要一个挥洒自如的舞台。

其他地方都挤满了人,只有刘备这里,诸葛亮可以一家独大,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也就欣然出山了。


关键是,也没见曹孙两家来人……


钱多多读文史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出现甚至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为刘备献计而谋划三分天下的创举更是让后人佩服不己。与此同时,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诸葛亮有如此大才,为什么却选择了当时拥有势力最弱小的刘备?难道说诸葛亮真的心系汉室正统?还是说另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今天就从诸葛亮的个人理想抱负、当时所处的时局变化以及刘备对待诸葛亮的礼贤下士的态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诸葛亮的理想抱负

聊起诸葛亮的个人理想观,这个要从诸葛亮的家室说起。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可见诸葛亮怎么说也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种家庭环境丰富了诸葛亮的生活阅历,从小耳濡目染,站在官僚阶层的高度对汉末整个时局肯定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全局意识,也容易培养其远大理想。

再者,对于一个这样的家庭背景,饱读诗书应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汉朝以儒学一家独大,那种家国天下的大局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士人。

诸葛亮能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的这份自信与魄力很可能就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所致。这点可以看出他想服务的对象是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而非汉室正统。这也说明此时诸葛亮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汉王室会像周王室那样先是被各诸侯利用,然后再走向灭亡,最后的胜利者会属于某一个诸侯国。诸葛亮本人恰恰想成为的就是这个诸侯国的丞相。其实他的远大抱负很早就有体现: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具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所以诸葛亮无论选择哪一方势力,都不可能真心为了匡扶汉室。这一点在隆中对时就强调了,若天下有变,按其计划便霸业可成。

虽然诸葛亮跟随叔父投靠到了荆州刘表,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一方面是由于刘表安于现状,无意进取,另一方也是由于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认可,所以最后只好躬耕陇亩。

《三国志 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曹操方面能堪丞相之职的人也很多,荀彧、钟繇、华歆等等,根本轮不到诸葛亮来做这个职位。江东的孙权方面也是如此,张昭的存在根本没有诸葛亮上位的机会。

所以能为诸葛亮提供丞相职位的,并且还有能称为诸侯潜力的势力中就只有刘备这股势力了。因此,诸葛亮最终选择加入刘备的团队是一次理性的选择。

二、时局所迫,机不再失,失不再来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居住的位置在荆州的范围内,而当时的荆州处于“待定”的尴尬地位,刘表、孙权、曹操、刘备都在盯着这块土地。之所以刘备前两次没有见到诸葛亮,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想隔岸观火,看一看荆州最终会花落谁家,再做打算,担心万一刘备在争夺的过程中被消灭了,岂不是站错了队伍。

可没想到的是曹军北伐乌丸,迟迟没有进攻荆州,刘璋也没有下一步的打算。而此时刘备已经第三次来拜访了,再拖下去恐怕不仅看不到荆州最后的归属权,就连加入刘备势力的机会也会失去,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也可能也是出于抓住机会的考虑。

三、三顾茅庐确实盛情难却

诸葛亮最终能加入刘备的团队,既有诸葛亮的主动选择,也有刘备三顾茅庐的主动争取。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很明确的写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可见当时刘备的三顾茅庐,力排众议,重用诸葛亮确实打动了他,而且这也是争取到诸葛亮的关键步骤。如果没有当初的三顾茅庐之情,估计也不会有后面诸葛亮死命力保刘禅的江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君臣之间来说也无非就是这样了。

结语

综上,无论是出于满足个人理想抱负需要,还是时局所迫亦或是受到三顾茅庐诚意的感动,诸葛亮最终加入刘备的势力都是最优解。所以就是因为大汉气数将尽,诸葛亮为了施展自己的远大理想,经过了一系列的考虑,最终才慎重的选择了辅佐刘备。


哔哔巫


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冲着匡扶汉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选择一个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比刘备更能代表汉皇室的,除了汉献帝,还有刘表、刘璋

在正史中,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于“皇叔”的头衔更是子虚乌有;即使他确实是宗室之后,那关系应该也比较疏远了,不然何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

而当时,比刘备更正儿八经、官方认证的宗室,其实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庙礼仪)刘焉,鲁恭王刘余之后;二是宗正(主管皇亲国戚事务)刘虞,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其三就是刘表,他也是刘余后人,当时正在朝廷担任北军中侯(掌管朝廷北军五营)。

可见,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汉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位末期,鉴于朝野混乱、天下骚动,为了在可能到来的危险时刻使刘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担任地方大员。其中,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

后来,刘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璋接位,刘虞则被公孙瓒干掉。诸葛亮出山前,代表着汉王室纯正血统的地方势力有荆州和益州,一个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个也不远,诸葛亮若要匡扶汉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职。

而他最终选择了流浪到荆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刘备,只有一个原因:他们互相需要。

“如鱼得水”,互相需要的刘备与诸葛亮

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是中国古代流传于山东梁父山一带的民谣,汉代被收为乐府诗,内容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而齐桓公和乐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两位是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者匡扶弱小的燕国逐渐壮大,并最终向强大的齐国复仇。

因此,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权在握的宰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门阀家族势力甚至左右了各路军阀的势力走向,像诸葛亮这样从山东流落到襄阳的士人,无依无靠、没有家族力量背书,想要攫取大权,那可称得上痴人说梦。

刘表单骑定荆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门望族的支持,他甚至与蔡氏联姻,将军权、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团手中。诸葛亮这样的年轻孤狼,即使个人能力再优秀,对刘表的价值并没有高到让其成为文官首脑的程度。

而刘焉入蜀之际,核心助手是从长安跟随自己前行的董扶、赵韙,以及当地的黄权、张松等一大批才俊。他们要么是刘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头蛇,核心权利岂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关于自己为何要跟随刘备父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向刘禅解释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席话,既有真实,也有谦虚之语。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不可能“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却真实反应了他旗下缺少顶梁柱的尴尬处境、求贤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深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对其言听计从;夺得荆州后,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全权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后,刘备出征之际,诸葛亮必定镇守成都;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头号托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治理蜀汉。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已经超越了管仲、乐毅的地位。

理想向来是奢侈的,而诸葛亮不仅实现了理想,更是作为忠臣、能臣的象征青史留名。这远比在其他势力中做个马仔幸福多了,为人能如此,夫复何求?至于汉室不汉室的还真不是关键,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是谁重要吗?


正史漫谈


导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奉天子坐拥朝廷,孙权佣兵占据东吴。大汉已是名存实亡。汉室宗亲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建议下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被其感动决定下山辅佐刘备完成匡扶汉室的抱负。

诸葛亮之所以执意辅佐刘备复兴汉室。是因为诸葛亮对汉朝是有情节的,天下很多人也同样对汉室有感情,亡国之际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重塑王朝正是像诸葛亮这种有志之士最想做的,所以复兴汉室同样是诸葛亮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在当时只有刘备能完成。

一、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复兴汉室”同样是诸葛亮的心愿

诸葛亮出生于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他是官吏之家出身,诸葛家族是当时的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经在西汉时期做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诸葛珪也在东汉末年时期做过泰山郡丞。也就是说诸葛家曾是汉臣受过汉朝的俸禄,所以诸葛亮对汉朝是有很深的情节的。

诸葛亮是个文人,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这些思想在诸葛亮的奋斗生涯中便可以看出:

忠义——儒家思想倡导“忠君爱国”,及其注重忠义。而诸葛亮就是个及其忠义的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可见诸葛亮当时权利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如果他想取代刘禅的帝位,那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名正言顺。然而,诸葛亮心里却从未有过半点非分之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完成对先主刘备的承诺 内修法度、外伐曹魏,数次北伐,屡败屡战。即便最后劳累而死,也不曾有半句怨言。

仁政民本——“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以民为本,而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理念中,一直渗透着仁政民本的思想。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还将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这一政策对蜀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起到了正面的影响。

礼——“礼”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古代出身是很重要的,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刘备是汉室后裔,一直都以“仁义”著称,有打的又是“匡扶汉室”的旗帜。他的思想跟诸葛亮完全契合,对于像诸葛亮这类人来说,展示平生所学辅佐明主、平定中原是毕生的心愿,而刘备刚好跟他自己的理想一致。

二、只有刘备是真的想“复兴汉室”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当时独霸一方的有曹操、孙权等人,而刘备当时虽打响了名声但连一块自己的领地都还没有。但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武器那就是皇室身份。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 从身份背景来看,刘备是汉室后裔。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有匡扶汉室的心愿,既然是复汉那必须得是正统,但在这些诸侯中只有刘备是汉室宗亲,而且他的身份已被皇帝认可,并且昭告了天下。

  • 从复汉的志向上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是;而东吴本来就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偏安于一方,已然没有复兴汉室之心;三方之中只有刘备一心想匡扶汉室。

所以不管是从出身背景还是从复兴汉室的志向上看,三方之中只有刘备真的想复兴汉室的,如果是曹操或孙权统一天下可能就是改朝换代了,这样的话有背诸葛亮的理想,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荀彧就是死于这一点。

三、只有刘备能给予诸葛亮最大的信任,让诸葛亮才华得以施展

诸葛亮还在茅庐中时,平时里非常喜欢吟诵《梁甫吟》。常常拿管仲、乐毅来自比。凡是有才华之人,身上难免会有一些傲气。诸葛亦是如此,他既然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必然不想于屈居人下。

就当是的背景而言,曹操早已下了招才令,广招天下名士,此时他身边已是谋士如云。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等。诸葛亮虽然有才但太年轻,不了解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才能,也只有徐庶、司马徽这些与他接触过的人才了解。所以如果诸葛亮投奔了曹操,他对于曹操而言也只是众多谋臣之一罢了,曹操不会特别重视他。

孙权也是一样,他身边已经有了鲁肃、张昭、周瑜等,如果诸葛亮过去地位也一定在这三人之下。诸葛亮曾经出使东吴联刘抗曹时张昭曾劝他为孙权效力。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据裴松之注引《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原话:"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意思就是孙权确实是个明主,如果自己投奔孙权,孙权一定会受到孙权的礼遇,但不一定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张昭听完后就没再劝诸葛亮。因为就东吴内部局势来讲,孙策将江东交到孙权手里的时,内部政权基本已经稳定。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基本都是长兄留给他的。孙策离世时曾交代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基本已经决定了周瑜和张昭在东吴的地位。除了他们俩还有鲁肃这样的大士族也是孙权的依靠。诸葛亮来基本就是往后排了。

但刘备不一样,刘备身边唯一的谋士徐庶也被曹操设计引走了,他急需要一位有才能的谋士与他共谋天下。刘备三请诸葛亮,足见他对诸葛亮的重视。

裴松之在注引《三国志》的时强调了一点:

原话是:“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以分,谁能间之?”

意思就是诸葛亮与刘备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他们的关系在当时都很罕见。足以见得刘备是多么重视诸葛亮,而在后来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关系不是一般人可以离间的。

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没有完成心中的抱负,但他为了心中的大义、理想奋斗一生,不管身处什么样的险境都从未放弃,从未妥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历史湮灭的足迹


诸葛亮当然知道大汉气数已尽,他并不是要光复大汉,而是要重造乾坤。

三国演义中,明镜有一句话来评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

主说的当然是刘备,时则是当时的天下大势。

诸葛亮出山时,是公元207年。

当时天下诸侯已经出现分化,曹操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此外,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等人拥兵自重,实力比曹操稍弱。

其实局势已经非常明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从他的《短歌行》中,我们也能窥探曹操的理想。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正是曹操想要实现的梦想,也是整个曹操阵营中的主要作战目标。

而诸葛亮之所以要辅佐弱小的刘备,主要就是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用三分天下的计谋,来对抗曹操一统天下的目标。

可以说,诸葛亮最后成功了。

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计划,主要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第二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做完这三步,刘备即使不能统一三国,也能成为一方霸主。

诸葛亮想要的不是光复大汉王朝,或者迎回汉献帝刘协。

他只是想借用刘备的个人身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像管仲,乐毅一样,成为名留青史的名相。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名留青史。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如果辅佐曹操或者孙权,可能结局会不一样,诸葛亮也不至于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诸葛亮用一人之力,为刘备谋略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实在是一个有经天纬地的人才。

诸葛亮看重的,是刘备的皇室身份,当时像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因为刘备是大汉皇叔,才会忠心辅佐刘备的。

这个旗号打出来,许多人都会跟随刘备。

后来的荆州,益州和汉中,就有许多忠于汉室的人,选择了刘备作为靠山。

这也是诸葛亮比较佩服刘备的地方,他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但却越打越勇,越打身边的人才汇聚的越多。

笔者认为,这也是刘备吸引诸葛亮出山的一个主要原因。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经评价诸葛亮: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辅佐刘备,而不选择曹操和孙权的原因。

—End—



冷月钩沉


诸葛亮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可是自然选择了刘备,去走匡扶汉室的道路,我想,这就是诸葛亮最值得我们敬重和追怀的地方吧!

首先,诸葛亮是个有抱负之人,还未出山,在南阳茅庐耕读之际,他就常常吟诵《梁父吟》,而且“每每自笔管仲,乐毅”。管仲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名相,常常排在姜子牙之后,乐毅也曾经帮燕国把齐国打得剩下孤城。而《梁父吟》,说的则是春秋时期齐国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是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另一位名相。

由此可见,诸葛亮他的理想抱负,就是要做名宰相,或者能帮国家攻城掠地,大有贡献的人物。

既然想要做宰相,或者攻城掠地的名将,为什么诸葛亮就偏偏选择了刘备呢?

那是因为诸葛亮心系汉室的缘故。

所以像公孙瓒、韩馥、马腾、陶谦,乃至袁绍袁术,诸葛亮是不选的,这不仅因为他们不姓刘,更重要的是他们打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争地盘的方向。

曹操更不行,因为在诸葛亮心里,曹操是“曹贼”,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刘姓地盘里,刘焉和刘表,就是看着天下将要大乱,所以就找朝廷讨了益州和荆州,准备等天下大乱的时候,自己有一方地盘,可以趁势而起。

虽然是自家人,却巴不得自家着火大乱的人,诸葛亮自然是鄙视的。

还有一个刘虞,算是忠于汉室的,而且为政宽仁,善于安抚百姓。可惜被公孙瓒杀害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

所以选来选去,有“汉室宗亲”之名,被汉献帝尊为“刘皇叔”,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没有地盘,却为天下豪杰所敬重或者忌讳的刘备,自然成了诸葛亮投靠的最佳之选。

至少,刘备当时放出来的口号,也是要匡扶汉室的。而且天下许多英雄豪杰,也都相信他真的是想要这么做的。

其次,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着许多的豪杰志士,崛起于危难之间,奋发于草莽之地, 以一腔孤勇,抗流而上,逆势而行。

像晋朝的祖逖,立志北伐,中流击楫,不复中原誓不南还;

像宋朝名将宗泽,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三呼过河而死;

岳飞文韬武略,精忠报国,誓逐鞑虏,最后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还有像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等等,他们或在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际,想要力挽狂澜,以一片丹心,映照漫漫丹青;或在国破家亡,孤守困境之际,力逞慷慨之志,用一腔赤诚,传诵千古忠义。

难道这些人,就不知道他们要做的事情,都气数已尽了吗?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做这种逆势前行,逆天改命改名的事,即使在神话里,也要经历一番割肉还血,脱胎换骨的代价吗?

可是像诸葛亮他们这样的人,还是站了出来,还是义无反顾地去选择,去做。

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忠义,就是这个样子吧。





文士野


诸葛亮的心敞亮得很,所以有刘备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战略就是三分天下,至于三分天下后能走多远,这需要更远大的眼光和谋略。

以诸葛亮的才智,肯定清楚:曹操阵营最强但人才济济,去了也不会尽其才;孙权实力第二人才也不少,然两者中都无其朋友圈,虽弟弟已在孙权麾下,也没理由弃一选二;而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刘表虽据荆州但无大志,更不入其眼。

选择刘备的主因:从《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看出,诸葛亮认同作为汉室皇叔——刘备的为人和志向,深知刘备阵营是正义之师,关键刘备会尽其才。再者,大儒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慨,孔夫子就是典型,何况诸葛亮的字就叫孔明!

理解延展:大咖评价诸葛亮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