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真的从没爱过他的正室妻子朱安吗?朱安为什么备受冷落还愿意守在他家?

SmileyMaggie


朱安太丑,初勾相貌平平的许广平,许斥之为怪物,乞丐头儿。当时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等身边均美女如云,这让鲁迅心理极不平衡。他勾引一位姓马的,未成年的校花遭拒,使他一生苦恼万分。为此,鲁迅专请郁达夫上门听他讲故事:话说有一老和尚,一生未近女色,便有死不瞑目之感。于是朋友便请一妓女让其享受。鲁迅一生为女人操心,其作品篇数大都为勾引女学生的书信。在其自传(阿Q正传)中反复念叨:女人...女人。并理直气壮地自述:和尚动得,我为何动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鲁迅反包办婚姻,获得了斗士的称号。画家可以画模特,鲁迅偷看弟媳洗澡,也可以理解作为了文学创作为之。


云布衣A


鲁迅从来没有爱过他的妻子朱安。这是朱安的悲哀,也是鲁迅的悲哀。

鲁迅是被母亲骗回家,不得已娶了朱安。那一年鲁迅26岁,朱安29岁。婚后,鲁迅做鳏夫,朱安做寡妇。最初是两地分居,后来在一个屋檐下,他们仍然没有住到一起。鲁迅的鳏夫生活在46岁时结束。朱安的寡妇日子过了一辈子。

也许是天意吧,鲁迅与许广平同居时,许广平恰好29岁。与当年的朱安同岁。

鲁迅给了朱安名分,朱安也尽职尽责地做好妻子应做的工作。她照顾婆婆,打理家庭,照顾小叔子。她像蜗牛一样慢慢地往上爬,希望离丈夫近些,再近些。然而有一天,她发现这个丈夫,她永远也无法靠近了,因为他义无反顾地走了,在上海,他有了女人,后来还有了孩子。

朱安这个可怜的女人实在是善良,她听说许广平生了儿子后,她异常高兴,她认为这也是自己的儿子。因为她还有老思想,她以为自己是正妻,孩子也应该是自己的。

润杨常常想,朱安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尽管她没有得到爱情,在无数个孤独难眠的夜晚,她也许偷偷哭泣过,但是她从未表现过悲伤,她总是一如既往地对待大先生。她对丈夫没有一句怨言,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朱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娘家的生活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结婚以后的日子,她都在痛苦的,孤独的度过。去世前一天,她对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人生总有缺憾,朱安得到了名分,失去了爱情;许广平得到了爱情,失去了名分。许广平曾经给自己和鲁迅的婚姻做过定义“同居”。许广平没有窃取鲁迅妻子的名分。不过我们习惯于把鲁迅的妻子,当作两个人,朱安和许广平。


润杨的红楼笔记


想来就来:

鲁迅对他的正房妻子无情无义,嫌别人丑陋,没有文化,他既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开始就不应娶进家门,那是一个传统又自爱的大家闺秀,也不是蛮丑,她勤劳持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伺候婆婆及家人,即便鲁迅没跟她同房,她把各种角色扮演得很好,我好同情她,一辈子任劳任愿,委屈自己,对鲁迅也是尽夫人夲份。后来要逃难时,鲁迅还是决定带她走,她以为鲁迅会要了她,可鲁迅依然要她单睡,就这样,她夫人在她家呆了一辈子,四十多年,而鲁迅自己找的一个恩爱有加的爱人,还有孩子,她老婆朱安视于己出,孩子的照片都收好,直到鲁迅死了,她的爱人经济上有困难,朱安总是补贴她,帮助她!多么伟大而无私的爱,我觉得鲁迅应该让她有个一儿半女,再不理朱安都行,因为有孩子的陪伴,这一辈子也不会孤独终老,所以我认为鲁迅是自私,狭隘的一个人,耽误了朱安一辈子!这女人的一辈子是悲壮的,令人挽惜的!旧社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秋实66227939560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鲁迅与朱安的婚姻

1906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母亲一封家书,佯装生病诳回绍兴老家,与订婚7年的朱安成亲,那年鲁迅26岁,朱安29岁。

他俩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包办婚姻,订婚7年,连面都没见过一次。

朱安虽是鲁迅的正室妻子,然而她一辈子只是鲁迅名义上妻子,婚后两人分房而居,连最基本的夫妻生活都没有,爱情就更谈不上了。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是我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对这桩婚姻,鲁迅的内心有太多的委屈、无奈,怨愤和不满。

朱安与鲁迅是同乡,祖上做过知县一级的官员,算得上书香门第,但她却是典型的旧式女子,没读过书,裹小脚,会女工,甚至烧的一手好菜。

按说,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最正统的,如果他和一般人成婚,可能会一辈子幸福,可是,她偏偏遇上了接受新思潮,引领新文化运动的鲁迅。

鲁迅自然是不愿意的,来信要求退婚。但是,母亲不同意,说这门亲事,是她求来的,不能退,并且朱家年龄都这么大了,悔婚对姑娘的声誉不好!

退婚不成,鲁迅只好后退一步,提出两个条件,一要朱安放足,二要她进学堂,读书。

鲁迅似乎忘了,这里不是东京,是清末的绍兴乡下,这两件在他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朱安那里却是比登天还难。

一个是家乡充满传统伦理与习惯意识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理想和新思潮的东京留学世界。

事情就一直拖着,直到鲁迅得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当他跨进家门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场骗局。

母亲根本没病,倒是婚礼的一切已安排停当,就差新郎官了。

鲁迅没有反抗,他是孝子,顺从了母亲。

他如期出席婚礼,甚至头上还被人装了一根假辫子,一切尽量地符合礼数。

此时的鲁迅,痛苦和麻木交织,思想和行为的矛盾达到极点,仿佛和朱安结婚的,是另一个没有灵魂的他。

婚后,他没有尽丈夫的义务。

第三天,就回到了日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当中,这一去就是四年。

后来,鲁迅回到家乡教书及到北平工作,都带着朱安,但始终是分屋而住,两人每天的交谈也简短到只有一两个字,如:早上朱安问鲁迅:开大门吗?

鲁迅回答:开。

晚上朱安问鲁迅:关大门吗?

鲁迅回答:关。

朱安的娘家人,有时来串门,会问到他俩日子过得怎么样。鲁迅母亲只能向朱家人回答:“他们两个,从来不打架,不吵架,你吃你的,我睡我的。”

两人就这样形同陌路地生活了几十年。

第二个问题

二、朱安在备受冷落,还愿意留在周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还心存幻想

朱安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在她的认知里,只有“三从四德”,认为只要自己一直对大先生好,总有一天,会感动他的。

她在回忆录礼,曾经说过,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一起吃饭时,她总是边吃,眼睛边跟着鲁迅的筷子在饭桌上游走。只要发现鲁迅热衷于哪道菜,便赶紧伸手将那盘菜移至鲁迅面前,心里盘算着“这道菜大先生爱吃,下次多做些”。

还有一次,天气冷了,鲁迅的裤子有点单薄,娘俩就合计着给他做一条新棉裤,裤子做好了,趁鲁迅不在家,悄悄地把棉裤放在他的被子上,和其它衣服混在一起。

婆媳俩盼着鲁迅回家,能“一不留神”地穿上,那样,她会很高兴的。

朱安满心满眼都是大先生,希望有一天,能够做他真正的妻子。

直到20年后的有一天,她得到了鲁迅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

得到消息后,她只淡淡地说,看来,我这后半辈子也只能伺候娘娘了,等娘娘归西,大先生也不会不管我的。

2、先生待我好

鲁迅与朱安虽没有夫妻之实,却像家人一样对待她,就像他自己说,有赡养的义务。

朱安后来回忆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从来都是那么慷慨、大度。

有一次,朱安要出外买东西,正逢鲁迅有客人,朱安前去告知,鲁迅特地站起身来将钱递给她,并没有一丝一毫的颐指气使的做派,甚至有几分尊敬。

还有就是,无论是在北京的八道湾还是阜成门三条,鲁迅都会将明亮温暖的大房,给母亲和朱安住,自己则蜗居在相对背阴而潮湿的尾房内。

在他们各自的心里,早已将对方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对待。

3、向命运妥协

朱安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旧式女子,嫁夫随夫,从一而终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人谨慎,却并不迂腐。

相反,在他和鲁迅的婚姻上,也看的很清楚,深知自己的处境,更加知道离婚对她意味着什么。

旧时离婚女子的名声不好,娘家肯定是回不去的,自己又无生存能力,离开周家,生存都成问题。

有一次,鲁迅母亲做寿待客,家里来了许多客人,朱安突然穿待整齐,缓缓来到前厅,扑通一声跪在众人面前。

坚定地说:“我来周家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后半生我就侍奉我的婆婆”。

可见,对于生活和时代强加给她的一切,她无力反抗,权衡之下,选择默默接受。

朱安的一生,也许是凄苦的;但是,她遇到了鲁迅,也算是安稳的。

无论怎样,生存都是第一位的。

曾有记者询问一代歌后周璇,在她心中,怎样的婚姻生活才觉得美满?周璇垂眼思索良久,

答:“但求生活能够安定而已”

现在,许多人拿现代婚姻观去批判鲁迅先生,说耽误了朱安的一生,薄情寡义,问朱安为什么选择逆来顺受,而不逃离婚姻。

有书君认为,评论一个历史事件,必须放在当时当下的社会背景,而不是拿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

鲁迅与朱安都是这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鲁迅为了孝顺选择牺牲自己,独自咽下苦果;朱安为了生存向命运妥协,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年代。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因为礼教。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当一个妻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对丈夫绝望至极了吧。

当朱安得知许广平怀孕之时,她终于绝望地说出了这句话。等待了鲁迅十多年,她的蜗牛理论宣告失败。常有人说,鲁迅不爱朱安,却又不和她离婚;保持了婚姻关系,却又从不碰她。如此一段不碰不爱的婚姻,鲁迅就是耽误了朱安一辈子。

但其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正是这种耽误才给了朱安稳定的生活。

一、父母包办的订婚

婚姻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但是在旧社会,它并非男女双方自愿的契约,而是两家父母的一厢情愿。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就是如此开始。在绍兴城,朱安的家族也算得上是富裕的商人,她从小就被当做封建女子来培养。

不管是针线还是烹饪,她都游刃有余,秉承着“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朱安脾气和顺,从不与长辈顶嘴。即便家中不缺钱,她也从未上过学堂。因此,当父母为她安排了与周家儿子的婚事时,朱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对于朱安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重要不过,刚好鲁迅算个远近闻名有才学的人,虽然家境差了一些,但自己的年纪也不小。从这个思想角度出发,朱安和鲁迅还算是相配的。一个是22岁的富家老姑娘,一个是穷人家的书生小子。

然而,他们完全忽略了这场婚姻中最重要人的意见,鲁迅并不同意这场婚姻。当时的鲁迅已经接触到新式教育,对于旧式的包办婚姻存在很大抵触,况且自己连对方的面都没有见过。

不过,鲁迅的抵抗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场婚约还是顺利地定下了,毕竟需要鲁迅出席的场面不过是一个结婚仪式而已。

至于其他的,都可以包办。这大概就是旧式婚姻最可怕之处吧,没有权利选择另一半,甚至在洞房之前,连另一半的样子都不一定看得见。

二、骗来的婚礼

1901年,鲁迅与朱安订婚,正式的结婚日期定在了这个冬天,那个时候鲁迅刚好毕业,也算是双喜临门了。但就此时,鲁迅拿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对于鲁迅自己而言,他必然是想要出国深造的,对于鲁迅的父母而言,他们也希望儿子能够更有出息。

于是,这婚礼之事也就一拖再拖,鲁迅与朱安也一直是未婚夫妻的身份。不过,在鲁迅留学期间,他曾经回来过几次。这时候再见鲁迅,他已经不是那个长辫子、大长衫的少年了,而是一个剪了辫子,穿着西装的新式男子。

这样的变化,对于鲁迅的父母,对于朱安来说,无疑都不是一个好兆头。不过,预料之中的“退婚”之言并没有被提出来,但是对于这段婚姻,他也的确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朱安需要放开小脚;其二,朱安入学堂读书。

在当时的鲁迅心中,他是否曾经真心地想要朱安好好过一生,我们无法得知。但是这两点在他人看来是过分刁难的要求,却是鲁迅发自内心,想要为朱安好。他希望朱安能够摆脱旧封建思想的枷锁,真正地为自己活一次。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朱安被封建思想荼毒的程度。1906年,周母以重病为名将鲁迅骗回家,安排了朱安与鲁迅的婚礼。在婚礼上,鲁迅不打不闹,被人装上辫子,用最传统的方式完成了这场旧式婚礼。

当晚,他们二人和衣而睡,无任何越矩行为,第二天,鲁迅去拜了祠堂,第三天,鲁迅离开了家。虽然没有咆哮式的大闹,但是这种无声的抗争,让朱安更为可怕。

三、都是时代的特产

多年以来,朱安一直在家中照顾鲁迅的母亲,尽到了一个做媳妇的本分,而鲁迅却一直对她不闻不问,只会定期给家中一定的生活费。这种相处模式,朱安就宛如鲁迅家中的老妈子。鲁迅曾经问过朱安,你是否愿意离婚?

即便鲁迅对朱安不闻不问,朱安却依然不愿意死心,更不愿意离婚。朱安本人不愿意离婚,况且在朱安所生活的环境中,她一旦离婚,所需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周边人的嘲讽。以朱安的思想,她是断然无法承受住的。

于是,鲁迅也就只是继续任由她做了自己名义上的妻子,看起来,鲁迅似乎非常残忍,但其实也是在为朱安考虑。而后,鲁迅有了许广平,他再一次询问朱安是否要重新开始生活,是否还要继续跟着他。

这一次,朱安的回答是:“我是配不上大先生,大先生要娶妻纳妾,全凭他自己;但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决不离开周家。”于是,鲁迅只能够继续照顾这位妻子,家中的财权基本都让朱安掌控。

如果鲁迅买点什么小点心,一般也会先让母亲挑,随后便是给朱安挑。对于鲁迅而言,爱,他给不起朱安;自由,朱安似乎也并不想要。于是,他也就只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这位妻子,从物质上来多谢补偿。

这样一段婚姻,看似好像朱安是个受害者,被鲁迅耽误了一生。但其实,真正耽误朱安一生的不是鲁迅,而是朱安自己的思想。朱安久久走不出旧式思想的圈子,关住了自己,同时也牵绊住了鲁迅。

鲁迅也好,朱安也罢,这样的婚姻,不过都是一个时代的特产。比起那些家中有父母包办的发妻孩子,对外还在执着追求爱情的才子来说,鲁迅已经好很多了。


灵枫历史阁


鲁迅和朱安新婚之夜之后的次日清晨,周家仆人王鹤照发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周家的人都说,鲁迅先生是很不高兴的,因为印花被的靛青把他的脸染青了。

结婚那时,是夏天。其实是不大需要盖被子的。被染青了脸,大约只有一个可能——

夜里,鲁迅哭了。

第二天,新婚夫妇是需要去拜祠堂的,但鲁迅没有去。从第二天开始,他就搬到书房,拒绝上楼和朱安同房。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真的觉得,鲁迅对朱安,真的太残忍了。她做的棉裤,怕他不穿,趁着他去上班了,偷偷放在他一堆衣服里,他回来看见,居然扔了出来。她做的饭菜,人人都夸赞好吃,只有他说:干菜太多。她只好每天靠鲁迅的剩菜来判断,那些菜他吃得多一些,她就认为他喜欢,下次再做。那些菜他吃得少一些,她就不敢做了。

在日记里,书信里,他从没有唤过她的名字,只写过“妇”。我靠这是个什么鬼称呼啊,不是妻子,不是太太,仅仅就这么一个字。

他的母亲曾经问他,到底两个人有什么问题,他说聊不来。举例说明,原来他说起日本有个什么吃的很好吃,她就说她也吃过的。鲁迅对母亲说,实际上这个东西,在中国不可能吃到,她这样说,根本就是无聊。

她不是无聊啊,她只是想要假装,和你有那么一点共同话题。

鲁迅时刻是想要抛弃掉朱安的,在卖掉绍兴祖屋出发去北京之前,在八道湾和周作人兄弟失和要搬出去之前,他都问了朱安,要不要回到娘家?要不要待在八道湾(朱安和周作人羽太信子的关系更好)。

朱安拒绝了,她说,你搬走,也要有人给你做饭洗衣服的,我和你一起走。

她人生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错误,大概就是鲁迅曾经要求她上学和放脚。她都没有遵循,如果她去上学了,大概就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像她一样,嫁到夫家去,却得不到一丝一毫的爱情。她明明知道鲁迅不喜欢小脚,却坚持不放脚,是她坚持自己那旧时的价值观——在结婚那天,她穿了一双大鞋,塞了很多棉花,伪装自己放了脚,结果,鞋子从轿子里滑出,大家都说,这太不吉利了。

她的价值观,似乎一辈子没有变过。她最大的抗争,是有一次鲁老太太过生日,她走出来,对婆婆磕了一个头,对所有的宾客说,我知道,大先生不喜欢我,我这辈子,就是侍奉婆婆了。鲁迅对朋友们说,你们看,旧式家庭的女子,狠起来还是蛮狠的。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对于朱安最大的痛心,是她得知许广平已经怀孕。她对一个院子的俞芳说:

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susie李舒


鲁迅和朱安成婚于1906年7月6日。

按鲁迅的说法,是他在日本一封又一封地接到家书,得知母亲病得很重,于是风尘仆仆远渡重洋回到绍兴。但看到的,却是婚礼准备就绪的宅院,和硬朗的母亲。

原来,有人对鲁迅母亲说,看到鲁迅和他的日本妻子抱着孩子在街上散步。

鲁迅的母亲是传统老式的母亲,她听了心里焦急。想着早就为鲁迅定下的婚约,万一毁婚,那是要遭人戳脊梁骨的。所以她只能骗鲁迅,说她病得很重,为的是把鲁迅骗回来结婚,走循规蹈矩的人生路。

(朱安旧照)

鲁迅母亲给鲁迅定下的女方就是朱安。

朱安家虽说靠经商为生,但祖上做过知县,是极讲规矩的人家。朱安从小接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传统旧式教育,她不识字,性情温和,知礼识矩。

鲁迅家虽然家道中落,生活日渐窘迫,不过好歹是做过京官的体面人家。因此,在亲戚的游说下,鲁迅的母亲终于替鲁迅张罗下这门亲事,只等鲁迅读完书后,就回来完婚。

当时鲁迅18岁,朱安21岁。“女大三,抱金砖”,这话在绍兴地方上很流行。因此,众人都对这门婚事称赞不已。

3年后,鲁迅学业结束,也到了迎娶朱安的时候。偏偏他拿到公费留学日本的奖学金。

朱家觉得这是让他们脸上有光采的事情,通情达理地同意把婚期延后。

鲁迅到了日本后,曾写信向朱安提过两个要求:一是放脚;二是进学堂读书。

不过,朱安表示,脚已经定型了,放不了;女人进学堂,那是不符合规矩的事,不能去。

之后,鲁迅再也没有给朱安写过只言片语。

然而,在鲁迅母亲看来,朱安的回答是让她满意的。儿子的行为,倒是让她惴惴不安,唯恐儿子会有做出什么不合规矩的行为。

1906年,朱安已经29岁了。这样的年纪还久久未嫁,已经被左邻右舍议论不已。何况,还传言鲁迅不要朱安了,他娶了日本婆娘,还生了小孩子。

朱家听到传闻,为着朱安的名誉,一遍一遍催促鲁迅的母亲,希望能早点举行婚礼,堵住悠悠之口。

鲁迅的母亲也觉得说不过去,于是做好一切结婚该有的准备,使了手段,把鲁迅给骗了回来,打算逼他和朱安完婚。

(年轻时的鲁迅)

对于这件事,鲁迅的族人亦出奇地热心。大家唯恐鲁迅这样的新派人物不肯屈服,所以考虑了婚礼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还考虑好了应对的策略。打算鲁迅若有反抗,便好好教训他。

到了举行婚礼这天,大家如临大敌。

然而鲁迅却任人安排,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直到繁琐的婚礼结束,鲁迅都配合得无可挑剔。这不免让族人大失所望,就连他那捏着一把汗的母亲,都颇觉意外。

当夜,鲁迅歇在书房。3天后,他便以“要完成学业”为由,去了日本。

一直到离开,鲁迅都没有认真看过朱安的模样。

鲁迅再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已经是1919年。

当时,绍兴老家的房子已经卖掉了。由于还有弟弟们同住,鲁迅买了北京八道湾的一处大院子。同住的,自然还有朱安。

在新家,鲁迅每天回来必定去陪母亲说话。然而他从不到朱安的房中,对朱安也非常冷漠。

按说,作为长房媳妇,应该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不过鲁迅压根没想过要把钱交给她,而是交给了弟媳羽太信子,让羽太信子来打理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

后来,鲁迅被周作人和羽太信子轰走后,又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一处小院子。

(右一为朱安)

鲁迅曾给了朱安两条路:一是和弟弟弟媳们住;一是回绍兴娘家。

鲁迅的意思,是希望朱安可以主动离开。

但朱安表示,她哪儿也不去,就侍候婆婆。而鲁迅的母亲也很喜欢这个对她言听计从的儿媳妇。鲁迅很孝顺母亲,只得把朱安带去同住。

对于走到哪里跟到哪里的朱安,鲁迅曾悲哀地表示:“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的存在,不仅使鲁迅痛苦,还使她自己也很难过。

先前在乡下的时候,她还能一心一意服侍婆婆。

后来到了八道湾,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知道鲁迅对她很冷漠,所以,他们对她也没有该有的尊重。特别是羽毛太信子,一口一声喊她是“孤老太”,并经常教唆孩子别去中院(鲁迅和朱安住的地方),说让孤老太冷清死好了。话里话外,都带着讥讽朱安生不出孩子的意思。

这种时候,鲁迅照例是沉默,任由朱安受挤兑。

后来,朱安随鲁迅搬出去,天天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操持着一家人的吃喝用度。鲁迅写文章时,有小孩子来耍,朱安就会拦住小孩,让他们不要打扰鲁迅。

可是,朱安的贤惠,并没能打动鲁迅。

有次,鲁迅的母亲看到鲁迅还穿着留学时的旧衣服,便给朱安出了个主意,要她给鲁迅做条棉裤。

朱安做好后,怕鲁迅不要,故意放在鲁迅的衣服里,结果鲁迅发现后,还是给扔了出来。

尽管如此,朱安依旧细心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她勤劳、寡言、待人宽厚,做媳妇真是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直到鲁迅43岁时,朱安得知他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了,后来又怀了孩子。朱安这才绝望地说,她虽然早知道大先生不喜欢她,但她总觉得自己慢慢地爬,总能爬上去。现在看来,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

可是,46岁的朱安,尽管断了念想,她又能去哪里呢?

郁郁寡欢了几天,朱安又和往常一样,安心侍奉婆婆,一心要给婆婆养老送终。她还高兴地和别人说,大先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她的孩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孩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参考史料:《朱安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近代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婚姻一般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因此,有很多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其实父母包办的婚姻中也有很多婚姻佳华,比如杨振宁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包办婚姻,而且,杨振宁的父亲也曾经赴美国留学,母亲也是小脚女人,但是,杨振宁的父亲在回国后,依然和妻子相敬如宾,而且培育出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西方新思想被传人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因此,很多人高举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接受了西方新的思想,对包办婚姻的反抗的,但是,他就是一个从封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尤其是对母亲的孝悌让他又遵从了母亲的意志,娶了朱安。

鲁迅从未爱过朱安这一点应该毫无疑义,因为鲁迅从未和朱安有过夫妻之实。朱安在成为鲁迅的妻子,备受冷落为什么还是愿意守在家里?

朱安是旧时代的女子,裹着小脚,目不识丁,在自己家靠父母,嫁了人就要靠丈夫,她一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无法独自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如果离开了鲁迅,她自己是没有能力像张幼仪那样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的。

离开了鲁迅她也可以回到父母家,但是,旧时代的女子,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如果被丈夫家退回来,对于家装来说很是没有颜面,对于女子个人来说也是奇耻大辱,朱安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宁愿在鲁迅身边受冷落,也不愿回到父母身边让家庭蒙羞,让自己受辱。

朱安的悲剧更多的是时代的悲剧,但是,与鲁迅的性格也有着关联。

与鲁迅同时代的文人和名人,很多也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一般都在婚姻的名义下,有了夫妻生活,开始了养儿育女,男人对女人即使没有爱情,但是在婚姻里也是尽职尽责的。

鲁迅一生傲骨,也许他认为只有爱情,才会成就婚姻,所以,在包办的婚姻里,他不愿低下自己高昂的头,不屑于为了责任和义务而成全一段包办婚姻。

这种不妥协的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体现,只不过,朱安在这种精神的影子里,成为了永远的悲剧。


悦然花开


这真是一个令人伤心的话题。

鲁迅确实没有爱过朱安,他只是把朱安当做他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收下,然后供养在家里。从这点上说明鲁迅是个孝子,他也认同传统礼教。令人不能原谅的是既然他接受母亲的安排,认同传统礼教,为何却不能好好对待朱安——这个无辜的女人?

他的革命性若是体现在他不屑于或反对接受封建传统礼教,那他就应该和朱安离婚,替她找个好人家,或者替她找份工作,让她自食其力。可他并没有,而是为了当孝子,把朱安放在家里,让她照顾他的母亲和家人,让她当保姆一样。这实在让我不能认同。这与爱和不爱无关,这恰恰说明了鲁迅的自私,以及他骨子里就有对女性不平等的看法。


其实在同一个年代,有许多名人或文人的婚姻也都是家庭包办的,但他们许多人都接受了,而且一辈子过得很幸福,为什么鲁迅就不行?纵然朱安是一件礼物,他也应该善待她,不至于连最起码的亲情也不给吧?纵然朱安只是一个邻居,或者远房亲戚,她也该得到照顾,更别说朱安一直没有怨言地照顾他们一家,甚至接受了鲁迅的再娶。别说爱与不爱,从人性的角度,从同情弱者的角度也该给朱安多一些关怀吧。

而朱安本身为何倍受冷落还愿意守在他家,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

1.她是完全接受封建礼教的“旧人”,她认为活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只能丈夫不休了她,不管受多大的委曲,她也要一辈子和他呆在一起。

2.她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不识字,没文化,自然被鲁迅看不起,也没有交流的话题,所以除了当好家庭妇女,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了。

3.自己独立的生存能力。不会赚钱,没有经济来源,自然只能靠别人养活了。


这真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木简有声


说到那个年代不被老公爱的女人 ,朱安并不孤独 ,但无疑她的下场最悲惨, 堪比活着被制成木乃伊。鲁迅声名远播,与学生许广平同居生子,与朱安无夫妻之实,然而朱安恪守古训妇道,终生伺候婆婆,无儿无女无财产,死后藏于野,连周家祖坟都没进。

同时代胡适也是包办婚姻,不爱老婆的泼辣粗糙,然而老婆却是鞭炮脾气,听闻胡适打算离婚再娶,立即拿菜刀明心迹,胡适不得不放弃新欢回归家庭。胡适夫人还帮同样处境的梁实秋夫人力挽狂澜,坦率豪气。

同时代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独自带孩子搞金融 ,侍奉徐志摩父母,甚至为徐志摩料理后事,晚年再婚得到孩子理解支持,经典自强路线的贤妻良母,无人不服其人品和才干。

所以回过头来说朱安的悲剧,有包办婚姻的问题,有遇人不当的问题,有自身性格的问题,无可奈何悲催一世,可怜亦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