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項羽若對劉邦和韓信使用反間計會讓劉邦殺掉韓信嗎?

喬治85744078


秦朝末年,項羽於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標誌著秦朝的滅亡。隨後,項羽不滿劉邦所為,將其發配到巴蜀之地做漢王。此時的劉邦,其實力和項羽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然而,這樣的情形很快就得到了逆轉,楚漢戰爭中,劉邦逐漸在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並逼得項羽於烏江自刎。

劉邦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曾經用了一出反間計,使得項羽對范增起疑心,並將其趕走。可以說,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至此以後,項羽身邊再無謀士為其出謀劃策,這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那麼假如情況倒過來,項羽對劉邦施行了反間計,那麼劉邦會殺掉韓信嗎?

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出生決定了兩個人性格的不同

項羽,楚國貴族,是楚國名門之後。這也就導致他個性上的孤傲。

秦朝末年,項羽根本就不需要過多地招賢納士,僅僅是憑藉著他和他叔父項梁的名號,就能吸引一大群人為其賣命。這也就導致了他並不是特別重視他人的感受,尤其是謀士。

項羽一直以武力冠絕天下,無論是他鉅鹿之戰中的表現,還是他彭城之戰中的,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他是不屑於陰謀詭計的。

這也是為何他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因為他認為劉邦是不可能打贏自己的,就算放其回去也掀不了什麼大浪。

劉邦則不一樣了,他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就算在秦始皇期間,他也只不過是個小小的亭長。秦末起義之時,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同鄉的幾個兄弟。因此,劉邦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才之人的。

當初,項羽為了刁難劉邦,將其分封到巴蜀。一路上,士兵逃亡不計其數,對劉邦的軍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為了挽回這種頹勢,劉邦毫不介意地啟用了當時毫無名氣的韓信。因為他別無選擇。

劉邦懂得事情的輕重緩急,所以他不會殺韓信,至少在滅項羽之前不會

彭城之戰過後,劉邦遭遇到重創,於是便採用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策略,想要將項羽各個擊破。

韓信不負眾望,先後滅魏、趙、齊,並持續佔據著齊國土地。隨後,韓信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劉邦封其為齊王。對於韓信的請求,劉邦心理上是不願意的,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將韓信封為了齊王。因為劉邦知道,自己需要他的幫助。

垓下之戰前夕,彭越、韓信等人再次威逼利誘,使得劉邦承諾將一大片土地賜予他們,他們兩人才肯出兵助他。

從劉邦的種種行為就能看出,哪怕是韓信提出更無理的請求,只要不是要他漢王的位置,他都會一口答應,更何況區區的反間之計呢?

結束語

這就是韓信和項羽兩個人最大的區別。項羽身邊資源豐厚,所以他不在乎區區一個謀士,更不在乎這是不是反間計;劉邦身邊資源匱乏,所以他很珍惜身邊的謀士,哪怕韓信真的要反,他也要用了再說。


小云軒談史


項羽使用反間計不會成功,劉邦不會殺掉韓信,理由如下:

第一,韓信最初在項羽手下,擔任執戟郎中。不管是項羽,還是范增都沒有發現韓信傑出的軍事才能,如果韓信繼續在項羽手下工作,這一輩子將默默無聞。

第二,韓信投靠劉邦之後,一開始也不受重用,經歷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也就是說,蕭何有知人之明,劉邦有用人之智,在劉邦沒有取得楚漢戰爭最後勝利的情況下,劉邦蕭何不會殺掉韓信。

第三,韓信內心是孤傲的,但他重感情,知道感恩。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後,韓信殫精竭慮,屢出奇謀,取得一系列勝利,當項羽在楚漢戰爭中處於頹勢時,曾派人去拉攏韓信,要求三分天下,被韓信斷然拒絕。韓信對使者說:“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劉邦沒有理由殺掉韓信。

第四,項羽范增並不瞭解韓信,認識不到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突出作用。沒有及早的使用反間計除掉韓信,等到後來認識到韓信的重要性時,時機永遠的失去了。


谷老師


當初不知誰說了一句很奇葩的話:"得韓信者得天下”,而這句話在後來的實踐中居然成了現實。如果楚漢戰爭時期,項羽用反間計離間劉邦和韓信。劉邦是不會殺掉韓信的,劉邦雖是草莽英雄,但他並不是糊塗人,戰爭進入白熱化程度,正需要韓信這樣有能耐的人克敵制勝。當初沒有韓信的時候,他、在氣振山河的霸王面前象個忍人宰割的羔羊。而韓信來了以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但使他抬起了低靡的頭顱,還增加了與不可一世的霸王爭奪天下的勇氣。從圍剿項羽亥下駐軍不前,‘向劉邦討要封爵三齊王(與天齊王,與地齊王,與君齊王)這件事來看,在沒有收拾項羽之前是不會對韓信下手的。韓信若這時候被他刺死,那他就可能成了孤家寡人,面對強敵,再次輪入羔羊也未可知。如果劉邦連這點聰明勁都沒有,何以駕馭三傑為他所用。況還有張良蕭何那樣的高人在側,劉邦再渾也不會犯下那樣低級的錯誤的。




竹影臨風


不用使用離間計他們之間已經有很多次離心的事了,已經鬧的不行了,彼此在心裡已撕破臉。反叛是早晚的事。信最早不是被劉邦賞識。

事情是這樣,話說韓信經過了漂母舍飯,胯下之辱。他有很大的理想、抱負。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韓信投在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軍下,可是自己得不到重用。此時,韓信心裡想“自己既然得不到重要,留在這裡也沒有用處。”於是,韓信便又投到了漢王劉邦的軍下。

有一天韓信犯了法,要被處死時看見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後來,夏侯嬰見此人,語出驚人,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沒有重要他。他又幾次找蕭何談,蕭何發現他很有才能。把他推薦給劉邦,這時劉邦正在去南鄭的路上。韓信心裡思量:“自己很難被劉邦重用。”而後,便走了。此事,蕭何得知,騎快馬追趕,把韓信追了回來。

劉邦封了韓信為大將軍。從此改變了韓信一生的命運。

由此可見,韓信經過幾次投軍,和被推薦給劉邦不被重用,反應了韓信的胸有大志。得重用是因為xiao何。


每天一支阿膠漿


肯定不會殺掉,原因:1.項羽對韓信根本就沒什麼印象,當初在帳下不過是個執戟護衛。就算項羽在最底層也不會多看韓信一眼,韓信是在項羽成功時投奔的,所以還不如一員小兵;2.韓信內心是被動卻又高傲的。在家鄉時,可以忍受村婦辱罵,流氓侮辱,卻在老婦一言相勸下身穿戎裝。這也是影響韓信命運的影子;3.劉邦和項羽是一樣的,對劉邦來說殺掉韓信無關大局。韓信的優點就是內心被動,不主動索取,看上去好像無關重要,但是內心卻強烈渴望。蕭何正是看到了韓信渴望建功也有抱負,才極力推薦韓信做大將軍。這裡面最不想韓信死的恰恰是蕭何,蕭何可是和劉邦一起造反的主要功勳。單看蕭何把韓信從一個受盡侮辱,被人踩到泥土裡的廢人,推上三軍統帥的位置。就知道劉邦多看重蕭何,像樊噲、曹參等人那個能比。做個事後諸葛亮,其實韓信的能力恐怕連老謀神算的范增都沒看出來,所以蕭何也只是憑著韓信前期的為人及膽識斷定韓信非常人,幹把這樣的人推薦給領導,換作是你敢嗎?



誼詡


很難。

我覺得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作為中華謀聖的張良,智慧自不必說,鬼才陳平更是玩兒陰謀詭計的行家,因此說是項羽使用離間計讓劉邦殺韓信,不被識破的概率幾乎是沒有。那麼除非劉邦絲毫不聽手下得勸告,否則,項羽絕無可能成功。

第二個原因,劉邦本身不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能聽手下的建議,而且很多時候,不知名處冒出來的好些個老頭要見它他都肯見,而且人家提了意見他覺得對,就肯聽,更別說他言聽計從的張良給他勸告了。所以劉邦本身不聽勸告受離間計,殺韓信也不太可能。

第三個原因,劉邦對韓信的現實需要,有一點劉邦是有數的,就他自己是打不贏項羽的,他甚至肯在最後階段與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享天下,可見他對大局,的把握,以及滅項的決心。所以,天下土地都能忍痛相讓很大一部分,有怎麼可能受離間呢?換句話說,即使他瘦了離間,也不會在楚漢相爭期間棄用韓信,更別提殺掉了。

第四個原因,劉邦本身對韓信的態度,劉邦本身對韓信就不信任,即使項羽不離間,劉邦本心也不敢用不想用甚至殺掉韓信,但項羽活著,韓信就不能動,這是一個不能動的前提。因此若是離間,劉邦那邊可以說是離間不動的。那麼只能對韓信下手了,但韓信的表現偏偏又取決於劉邦對韓信的表現,可以說楚漢時期只要劉邦善待韓信或者不去逼韓信,韓信基本上是終於劉邦的。這一點並不是空談,在韓信滅齊,殺龍且之後,天下三方,韓信最強,面對項王使者的遊說,再加上自己手下蒯通的苦口婆心的勸說,韓信都不肯背叛劉邦去拿唾手可得的天下霸主的地位與權勢,所以說通過勸說,離間,離間動韓信那要取覺於劉邦的表現,而劉邦卻偏偏是不可能在戰爭期間去棄用韓信的,因此這倆人基本上不存在離間成功的可能。一方不受離間便很難離間成功,更遑論雙方都不會受到離間呢?

若是非要說劉邦受離間殺掉韓信,那隻可能是項羽死後,而且還必須是韓信無兵無權期間,否則即使劉邦恨得牙癢癢,他也得忍者憋著,直到最後。


多少英豪


項羽是個有勇無謀之輩剛愎自用,範曾獻計鴻門宴他都不用。更不會反間計了,自稱西楚霸王聽不進謀士的計策所以才有自刎烏江。


雪域高原57885


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那種狀況是不會的,

為什麼了?

首先我們先看看劉邦的性格,聽勸,冷靜,會思考,他在當時做決定的時候總會問問身邊的人,如張良,蕭何。

所以綜合這一點就可以斷定項羽若對其用反間計,在當時境況是不會成功的。


72度夕陽


項羽如對劉邦下反間計,可惜所託之人卻沒有忠義之士,行蹤可疑被劉邦及身邊張良等一眼就會看穿。若項羽能施計,早就在韓信丶英布丶彭越等人背楚投漢之時,施展苦肉計,佈置"龍譚三傑",打入敵營,打入劉邦身邊。楚漢風雲或許重生逆轉。

可惜,歷史沒有可惜!


夏雨風


不會,劉邦處事精明,不會單偏信偏聽,他知道韓信是軍事天才,決不會因為項羽的反間計,就輕易下結論,除去韓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