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款的刻法

边款是镌刻在印章边侧上或者顶上的文字,一般以边侧居多,其内容可包括作者姓名,制作年月、地点或记述与印章内容相关有关的文字。其意义犹如书画作品完成后,在字画上署名、题跋、书款一样。

边款的刻法

一、边款的形式

印章边款的形式可溯源于商周钟鼎器的铭文,铸镌于器内而文凹者为"款",铸于器外而文凸者为"识"。今印款亦沿用此称法。无论款与识,其内容都是为了记载制作的意图、年月和主人的姓名。汉铜印中,偶见有凿款者,这在当时可能是无意之作,但却为后来印款所滥觞。至唐宋以后,私印中出现边款,如元代赵子昂的"松雪斋"、"赵氏"两印中就刻有"子昂"二字边款。但当时印材多为象牙、犀角之类坚韧之物,不易受刀,文人多请人代可,故印,石质较软,易于受刀,文人刻印者也日渐增多,随之在边侧上刻字作文之识亦兴。明文彭等人以双刀刻款,先书后刻,如同勒碑,字数亦不太多。及至明末,何震始以单刀刻款,字迹较为"粗漫"。到了清代,边款真正开始普遍出现,并上升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类别。其时边款流派纷呈,刻款之文字五体皆有,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将边款的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二、边款的格式

边款的格式包括款向与款式以及边款的内容三个部分。我们首先来说明款向的问题,款向根据不同情况可分为5种:

1.无印钮的印石,一般选择印壁较多的一面或色泽较好的一面为印面文字的左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2.如边跋文字较多需刻两面者,则从向己胸一面即印之后侧壁开始刻,结束于左侧:刻三面者,起于印之右侧,经后侧,终于左侧;刻四面者,起于前壁,经右侧壁,再后壁,而终于左侧;刻五面者,同四面款,终于印顶。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3.禽兽钮狮、虎、笼等,多以尾巴所在一面向己,其头无论朝任何一方均可。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4.建筑器物钮,如桥、瓦、坛、亭等,以两孔所在之面,为左右两边。

5.薄意钮,即薄刻花、鸟、虫、草等在印之顶,一面或两面在上部,状若浅浮雕,选择刻款面应视薄意画的多少与具款的位置、文字的多少而定。一般以印侧壁画多的或景物多者为左侧。如画面较多、款字较少,则可将款刻于画面一角,如中国画中之题跋。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款式——大致可分为五种:

1.单款式:即只在款面刻作者姓名或名字,或在姓名下加"刻"字或"刊"、"凿"、"镌"、"篆"等字,也可在名款上下加刻年、月、日、地点等。其款字位置,视情况可偏左,或偏右——无定式,只要美观合适即可。

2.双款式:亦称上下款,即上款刻受印者名号,在姓名、字、号后,根据与作者关系而称谓。一般平辈多称"先生",如对长辈,可称"伯父"、"叔父"等,如系老师,可称"夫子"、"业师"等。另一行则刻作者姓名,亦可加时间、地点等。

3.款识并陈式:即款字有阴文有阳文,这可使款面主次分明,富有变化。

4.书体综合式:即款面有两种字体,一般主要字体为篆或隶,次要字体为行楷。

5.图文并茂式:即边款有简练之图画,再加以款文。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最后,我们来讲解一下边款内容,可分4类:

1.释印:即对印面篆、楷或隶等文字加以注释,或释某一字之出处,或释字义。

2.叙事:一般叙述自己刻印经历如赠友人、师长等内容,也有叙述其他与印文有关的内容。

3.论艺:论述印文取材或取字的来源亦或发表一些对印文风格追求之抒情语。

4.跋语:一般在完成印文署款之后,余意未尽,再作一些跋语;也有后人见前人之印补跋的情况。款式、款向以及印款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下刀前应思考周全,然后再完成边款的创作。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三、边款的刻法

综上所述,边款的字体丰富,正、草、隶、篆、行五体皆有,有些边款甚至刻有画面,因而对刻边款的刀法也要求颇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刻法:

1.单刀刻款法

单刀法即用刀锋一刀完成一个笔画,刻完后,线条形状多为一边光洁,一边粗糙,显得朴拙生辣,刀意与笔意同时存在。单刀刻款法是刻边款最普通最简便的一种方法,而具体的制作过程又分为两种:其一是以石就刀,即刀不转动,而印石随字画方向不同而转动;其二是以刀就石,即用刀转动,石章不动(或稍转动一二方向),行刀时强调腕指的运用,按笔画形而转动运刀的方位。

单刀刻款法是常见的刻款方法,各种字体都可运用此法镌刻,但根据字体的不同,互相之间又会存在着细微的用刀变化。分述如次: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镌刻楷书边款全用刀角与刀锋,随笔画的不同决定用刀的轻重,入石的刀角锋刃在运行中轻微转动或拉动产生不同的点、横、钩、撇、捺等笔法。

镌刻草书时手应紧握刀杆,以夹角斜下切入,向怀内方向切进,其转折处或弧笔处,则用中指、无名指之力根据线条运动的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用力推挤、拉移或划过,有些点画也可参用楷书的单刀刻法。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镌刻行书边款的刀法则介于楷、草之间;镌刻篆书时则应使刀若笔,由于其转折处弧度较多,因而刀法与草书非常相似。

隶书大多以双刀镌刻完成,单刀则多用于一些笔画极其简单的字,刀法类似于楷书。

边款的刻法

2.双刀刻款法

双刀刻款法多用在阳文款以及篆、隶书款中。一般刻制过程,多是先书字(或画)于款面,然后如镌刻印面的方法,白文以正反两刀,将笔画刻完,朱文则从点画两边下刀,依笔刻制而成。该类边款的线条光洁,强调用笔,宛如毛笔书写而成。

3.单双刀混合法

该刀法主要运用在篆、隶、草、书中,往往是在单刀难以完美刻画的情况下,以双刀补刻而完成。

不论单刀法、双刀法还是单双刀混合法,我们都应该注意最重要的一点,即强调刀意与笔意的完美结合。

边款的刻法

四、边款的拓印

边款完成之后,将款字拓印出来,与红色印蜕放置一处,呈现红印墨款,非常美观。拓印的方法亦有讲究,否则,所拓边款或模糊,或墨色不匀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通常我们拓款方法有两种,一为墨拓,一为蜡拓。

1.墨拓

墨拓是一种常用的拓款法,效果较为精美,一般分为9个步骤:

(1)用印刷或布清洁款面字口;

(2)将款纸正放于印面上,并固;

(3)蘸水沾湿纸面,使款纸与印章面粘合;

(4)用生宣纸吸干水份,再压平实,使纸与款面粘合无空隙;

(5)在款纸上覆以拷贝纸,固定后,用棕帚在拷贝纸上反复擦刷,直至字口清晰;拷贝纸不再粘住款纸,款纸与印款紧密粘实,呈半透明状态;

(6)上墨,可反复三四遍,逐渐加重,直至拓纸字迹清晰、均匀、漆黑光亮为止;

(7)待款边四周全部干透后揭取;

(8)刷平拓款纸;

(9)款纸刷平后,压平储放,以备后用。

边款的刻法

边款的刻法

2.蜡拓

蜡拓则相对较为简便,但效果往往不如墨拓,主要分3个步骤;

(1)拭净拓款面;

(2)在边款上衣依照位置需要,覆以拓款的连史纸,或其他较薄的纸;

(3)左手固定款纸,右手执"蜡墨"在纸上用力涂匀,使款字凹凸分明,字口清晰,墨色匀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