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相聲市場?

大水BigWater


有人曾經問少班主郭麒麟:

有觀眾說德雲社近幾年退步了,你覺得呢?

郭麒麟很坦然:

有人說德雲社壟斷什麼的,其實不是,我們太希望有個競爭者了,我們也想天天能有個目標憋著能偷學人傢什麼,怎麼努力能超過人家去,可是沒有,真沒有,那可不就退步了唄。

郭德綱和郭麒麟不止一次強調,他們認為相聲是虛假繁榮,德雲社是一葉扁舟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大海上飄著。

而網上流傳的一段郭老師說要“篩選觀眾”,淘汰水平太高的觀眾,雖然是斷章取義,但是也是現實存在的困境。

一方面這個水平太高的觀眾,也是一種諷刺,因為不少所謂的老觀眾,除了吹毛求疵的謾罵,給不出什麼好的建議,也無助於相聲行業的發展,甚至還莫名的優越感“歧視”新粉絲,操作很迷。

另一方面,飯圈粉絲的湧入,使得新的粉絲市場確實非常可觀,需要花時間精力等等這部分粉絲的欣賞水平的提高。

不過這其中分寸的把握就很重要,是無條件迎合粉絲,還是依舊提升相聲水平,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是年輕演員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不過,在德雲社經過2019年一年的各種和熱搜和粉絲的狂人之後,應該會盡快調整出一個可以兼顧的發展方向。

而在德雲社的成功帶動下,全國的相聲市場都逐漸升溫,新的相聲茶館和社團都有了自己的固定粉絲和盈利,相信即便憑著利益的驅動,也能吸引更多優秀的相聲表演者更好的鑽研業務吧。


趟風冒雪


我作為多年的相聲聽眾,想申明一點,不是德雲社壟斷了相聲市場,而是相聲市場需要德雲社的存在!貌似這句話有歧義,但沒有德雲社的話,相聲市場有多困難,我們也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在德雲社經歷波折時,同行多半都是“落井下石”,在德雲社走向正規,如日中天時,同行做的最多的是什麼?召開各種動員會,如何抵制德雲社,如何從德雲社的演員身上找毛病,打著“反三俗”的口號,打著要為民服務的態度,大放厥詞地說,要聽高雅的相聲!何其荒唐可笑!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對於相聲行業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市場前景,德雲社所做出的貢獻,我們廣大觀眾朋友有目共睹。作為班主的郭德綱,不僅通過自身的影響力讓相聲“起死回生”,還用心良苦地培養了一大批相聲藝人。

要知道在早期的德雲社,僅靠郭德綱一人,要養著那麼多徒弟吃飯、學藝,是何其困難!時不時還要降低身份,親自去參加一些低劣的綜藝節目,以換取徒弟們的生活開銷。這樣一個亦師亦父的師父,對徒弟們的一片苦心,對相聲界巨大貢獻,如今卻竟然有人旁敲側擊地說,郭德綱毀了相聲!我想說,你的眼是瞎了嗎?良心何在呀!

何為壟斷?

顧名思義,壟斷一般是指在某一行業或領域,一家獨大且不容他人生存,獨斷專行,利己不利人,並長期霸佔優勢資源,屬於排他性。在回過頭看德雲社,《相聲有新人》、《笑傲江湖》不斷地有相聲藝人被郭德綱提拔,最為人知的便是盧鑫、玉浩二人,他們的相聲新勢力團隊依舊受到了德雲社的力捧,就連他們的牌匾上的“相聲新勢力”五個字,都是郭德綱親筆書寫,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機會和舞臺是留給有能力的人!

實力不濟或相聲功底不行,某些相聲演員上臺說大半天,臺下觀眾一點反應都沒有!只見這演員下臺就開始罵:

這些觀眾都不懂相聲!

這都是德雲社害的!

這都是德雲社壟斷了市場,壟斷了觀眾!

用郭德綱的一句經典臺詞說,“你這種人死不死啊!”自己沒本事,卻怪罪觀眾,抱怨同行,但凡有點廉恥心,就不會如此!

總結一下,德雲社對於相聲行業功不可沒!切忌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刻意抹黑同行!沒有人能壟斷相聲市場,只有觀眾的才有權利選擇誰能留下來!






蓮洲帶你看城事


說實話不太看好!

跟身邊喜歡相聲的朋友聊天大家意思很一致就是老郭哪天撤下去了這行當估計也就涼了!

去年還是前年看採訪說德雲社的小劇場除了廣德樓其他都是賠錢的(廣德樓因為遊客多頂著),但看今年估計德雲社幾個小劇場應該都可以盈利了,這些觀眾怎麼來的大家都看到了吧,張小辮兒吸了很大一部分其他一幫減肥成功的小哥哥們留了一部分(全靠“婦女們”撐場 )但這麼下去感覺不是長法,那幾位目前還在小劇場的小哥兒說實話除了可以出來商演的幾位其他我覺得真得好好努力,水平太需要提高了!

老郭多精明一人這行當怎麼樣他最清楚,要是真的好的話還讓他大兒子去其他領域費什麼勁!


馮多多1997


不說張雲雷,單說相聲,對事不對人。一個天津00後相聲愛好者對現在相聲的感悟。 文章較長,慎入。

相聲什麼時候開始變味兒的

曾幾何時,相聲,這門曲種開始變了味道。

對於相聲,我們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外,我寫這篇文章,捱罵是肯定的,但是我“無知者無畏”,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熱愛相聲的人,不能讓這個曲藝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光彩。

這種感覺不是一時腦熱,而是早已有之。我承認,我自己不能算是常聽相聲,但是作為一個天津人,總覺得相聲這東西就是紮根於土壤當中摸之不去的東西。不管是小時候聽的馬三爺逗你玩,還是劉寶瑞先生的連升三級,鬥法,官場鬥,再到侯寶林大師的關公戰秦瓊,以及馬家的誇住宅,常家的賣布頭等等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段子也就揮之不去的在腦海中停留。

慢慢的,一個小黑胖子就進入了我周圍的世界,他叫郭德綱。對,沒錯,就是郭德綱。記得最早聽他說相聲的時候還是07年左右,當時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有的只是一個92.1的相聲廣播和曲藝雜談,時不時的能放一些郭德綱的相聲,當時覺得,還能有新段子聽,挺不錯的,慢慢的,郭德綱開始紅了起來,當時在想,現在還能有人在堅持這樣的東西,真挺不容易的。

再後來,李菁的離開,曹雲金的離開,德雲社也是從落寞走向了現在的輝煌,不得不說,相聲被德雲社帶進了所有大眾的視線裡面,但是呢?雖然我對相聲的熱愛程度不減當年,但是我也在反問我自己,德雲社還在說相聲嗎?德雲社的相聲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了。郭德綱和於大爺我不敢多說什麼,雖然被天津的老先生說路數不正,但是至少我可以從他們的相聲裡面聽得出來一個東西,叫三翻四抖,鋪平墊穩。德雲社的另一位老先生,高峰高老闆,當初在天津農學院,相聲說的真的就一個字,穩。人家是真正的在鑽相聲,他想成為大師,他是真正的想幫相聲。而其他人,我就真的不敢苟同了。我不停的再問自己,相聲為什麼會變味兒了呢?

曾經也和喜歡相聲的朋友聊起過這些,為什麼相聲有過輝煌的時刻?在我看來,原因大概是以下幾點:

其一:因為當時的電視不是這麼普及以至於小品不會壓過相聲。

其二:當時尚有一批撂地的老先生,不管這些老先生怎麼明爭暗鬥,但是至少他們當時逗的人比這幫平頭老百姓難逗的多

其三:當時的社會尚處在一個並不太開放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所以一些笑話可以讓人們笑一笑。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現在看老相聲覺得沒意思的原因,畢竟時代不同。

但是慢慢的,小品超過了相聲,然後郭德綱的出現讓相聲和小品齊頭並進,不分高低。但是到了現在,郭德綱先生的徒弟們,我對這些人的相聲造詣實在不敢苟同。

幾天前在百度上看關於相聲的文章,是寫帥賣怪壞的,本來是不想看評論的,但是我仍然覺得會有一些人能記得老先生。結果讓我大跌眼鏡,評論裡面有說什麼帥是張雲雷,怪是燒餅。還說要再加一個賤叫岳雲鵬。這真的是相聲嗎,相聲這樣的發展真的正確麼?

為什麼說相聲變味兒了,亦或是我對這門藝術看的太重要了。相較於現在的相聲,我更喜歡聽以前的相聲,為什麼這麼說?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可能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為什麼還是這麼喜歡,我相信對於我來說,或者說對於這幫“老傢伙”來說,他聽的已經不是說笑點,笑點真的重要麼?我覺得不是了,重要的只有兩個字“尺寸”。尺寸二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大到整個相聲的架構,包袱的使用,小到捧哏的一個字,一個詞,逗哏的一個動作,一個使相兒,都是在細細斟酌過後的結果。舉個例子,馬三爺的稿子,我曾經見過一次,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改動,三爺並沒有多大的學問,但是對於相聲,對於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劉寶瑞先生,聲音不同,甚至有點口吃,但是人家為什麼能成為單口相聲大王,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工作有一種精神。反觀現在,好段子少麼?不少,劉老闆的段子我仍然很喜歡,但是,現在的相聲圈裡有一種風氣,在好多相聲演員的相聲裡面,相聲成為了雙人脫口秀,成為了包袱集錦,這種包袱集錦,有入活,有底活,但是,它的墊活是不完整的,它是為了笑而笑,不是為了藝術而笑。我認為相聲,首先它是一門曲藝,是一門曲種,其次,才是加各種的形容詞,好笑的,引人深思的等等。其次,尺寸的另一點是什麼玩笑該開,什麼玩笑不該開。郭德綱先生說一句日本地震了,死了多少人多少人,沒有任何問題,它並不會觸及到國民的痛點。但是如果放在中國出事,你拿它來抓活,這就觸及到人們的痛點了,這和辱罵祖宗沒什麼區別。

肯定有人說我在為主流捧臭腳,並不是。其實姜昆的相聲說的好嗎?不好。當年春晚的相聲大合唱,能讓人罵街,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玩意兒麼?也就是現在,慢慢的開始重視基本功了。

有些人說相聲嗎,你就是一個逗樂的民間藝術,用得著這樣麼我覺得並不是,相聲是一個草根文化,並不是要像崑曲一樣雅。另外,當初侯寶林大師,馬三爺等等多少位老先生煞費苦心地把相聲抬到了一個如此高的高度,茶館相聲讓相聲恢復了活力,然而現在的有些茶館,卻憑一己之力,把這些努力輕易毀掉,並不是說茶館相聲不好,山東的洪順曲藝社,當初定的規矩,有髒口,有壞活臭活,是不讓上臺,甚至不讓在茶館說的。

現在來說,我不反對相聲裡面有髒口,有臭活,但是如果一段相聲的所有包袱都是髒活臭活,這樣的相聲是讓您哈哈大笑了,但是呢,這種快餐式的相聲,終究是快餐,同時,這和看黃色書籍,有什麼區別,都是一樣的地方,一樣的部位,與其你去腦補,不如直接欣賞。

相聲需要俗,但是也需要雅,在我看來,經歷過那件事情之後,郭德綱先生對觀眾很失望,所以他現在首先做的是一個商人,其次才是一個相聲演員,這一點我們並不能怪他,畢竟第一,現在觀眾的水平就這樣,其次他手底下還有一幫人要養活,但是他手下那一幫人哪一個是想踏踏實實說相聲的,屈指可數,哪一個都是想紅,藉著相聲紅。同時,他們的粉絲們也是藉著相聲的幌子,去追星。追星嘛,誰不追星啊,追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追星應該勵志一點,我們要正視偶像身上的缺點啊,一味地神化就是正常的麼?偶像一味地討好粉絲,粉絲一味地神化偶像,最後是個什麼結局。我想各位都知道。

放眼望去,幾十年前,人們對於偶像的概念是我基於喜歡一個藝術形式而喜歡上一個人的比較多,而現在呢,我承認現在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但是相聲需要的是臉麼?是顏值麼?不是,長得好看的說不了相聲,看看馬三爺,看看侯大師,再對比一下梅蘭芳大師,哪個好看?在當時,同樣都是下九流。

相聲歸齊所以有它自己的架構和形式,但是現在的味兒,架構和形式,還剩下多少呢?還有多少人認識真正的相聲呢?

對於相聲,如果不能保留自己的原汁原味,我希望他能像評彈一樣,只存在於天北好好的發展,也比在全國失去了劣幣驅逐良幣強





南玉公子


因為中國的幅員廣闊,人口眾多,所以任何相聲團體在中國相聲市場佔有的份額都是九牛一毛。儘管是九牛一毛的份額,還是不可小覷。

相聲市場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不可能有一家民營相聲團體有能力壟斷全國的相聲市場。雖然相聲是大眾文化,但是民營的相聲團體只能小眾社團。地方壟斷確實可能實現,壟斷全國相聲市場只能是天方夜譚。

趙本山二人轉的規模發展得那麼龐大,已經佔領了東北三省。他經營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發展到南方地區。

相聲的影響力肯定超過二人轉,當然可以在全國各地佈局。相聲團體確實可以發展,不可能惡性膨脹。每個民營的相聲團體只要立足於本地,肯定會得到很不錯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現在的相聲行業是在無序競爭狀態中。如果曲協能夠加大管理力度,未來必然會走向有序競爭的局面。相聲市場確實應該有競爭,絕不可能競黃。相聲界不管怎麼競爭,絕不會有任何一家民營的相聲團體一家獨大!

相聲團體千萬不要好高騖遠,必須腳踏實地地發展自己的相聲事業。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一家獨大是好事情:樹大招風的道理,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人多口雜、禍從口出、言多語失的道理,每個相聲團體都應該知道。許多相聲演員為了追求笑點,已經不擇手段,確實不值得提倡;一些相聲演員為了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確實說了一些不該說的段子。

那些一直沒有產生黃段子的相聲團體,確實應該鼓勵!

大家不管怎麼評價中國過去的相聲,相聲在曲藝界還是發展最好的文藝形式。不但好於評書等藝術形式,而且還好於京劇。有人扯起了“搶救相聲”的大旗,其實就是為了給相聲染上黃色的病毒。

現在的相聲儘管有了小劇場,還是不能否認中國相聲50多年的健康歷史。相聲確實存在不如人願的地方,相聲的語言還是乾乾淨淨。相聲既然是語言藝術,追求的當然是語言的幽默和語言乾淨。不管通俗和高雅,乾乾淨淨的語言還是相聲的第一要素。

小劇場不能固步自封,應該把京劇、評書等名家請進小劇場。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那部一年之內就不得不淘汰的金立手機,當然也想起當年買長虹電視的場面。這些東西現在都不在了,我那部滑蓋的諾基亞手機還在用,原因是這部手機經過了時間和質量的考驗。

一部2G的手機用了十幾年?只能證明諾基亞手機值得擁有。儘管她不能玩微信,還不能登錄《今日頭條》,我還是捨不得丟棄!

同一個道理,不管聽了什麼相聲,一定是因為值得聽。相聲需要清醒的演員,更需要清醒的觀眾;只要有了不清醒的觀眾,才能養活一批不知道廉恥的相聲演員;大家只要不買這邪人的票,他們就沒有辦法在舞臺上侮辱女京劇表演藝術家了。

什麼樣的相聲是好相聲,大家肯定意見不一樣。但是,少兒不宜的相聲,肯定不是好相聲。一個好的小劇場,必須可以放心地讓兒童去欣賞。

事實會告訴大家:依靠粉絲養活不了任何一個相聲團體!

大家還必須知道:評定職稱依靠的是文憑,不是你聽了誰的相聲;漲工資依靠的是職位,不評定您是誰的粉絲!

大家應該醒一醒了:許多相聲演員喜歡的是錢,不是粉絲的吹捧。你為他們搖旗吶喊的時候,老闆會給你漲工資嗎?

相聲已經健康發展了五十年,不可能一直維持現在的狀態。2005年之後,相聲市場狀況一直令人擔憂。現在已經不是魚目混珠,而是鳩佔鵲巢。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相聲這二十年的歷史,有一段相聲的水平能夠超過《夜行記》、《遊園驚夢》、《關公戰秦瓊》、《虎口遐想》嗎?有一個相聲演員的影響力超過侯寶林先生、馬三立先生嗎?

中國已經有十四億人口,能有多少人到小劇場看相聲?一個精神正常的人不可能天天看相聲,更不可能只看一家的相聲!

相聲在生活中可有可無,沒有人依靠聽相聲而活著;我不聽相聲,每天還是二十四小時;我這一輩子都不聽相聲了,養老金還是不少一分一毫。

相聲市場的競爭是相聲界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為他們添磚加瓦,也沒有必要為他們一擲千金,更沒有必要為他們搖旗吶喊。文藝批評是每個觀眾的武器,大家必須利用起來。

在小劇場只要聽到語言不乾淨的相聲,大家一定要勇敢地喝倒彩,甚至跺腳、起鬨、趕相聲演員下臺、要求退票。對於那個敢於用地震做梗,公開侮辱女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演員,必須終身禁演!

那些已經退休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應該重新組織起來,拯救現在的相聲市場。你們都有輝煌的過去,必須重新讓自己輝煌起來。馬季、侯躍文走了,牛群、馮鞏還在,你們為什麼不能重新攜手創造相聲的輝煌。

尤其是牛群先生,你曾經是馬派相聲的頂門槓,為什麼不能重出江湖,揚起馬派相聲的大旗。如果馮鞏先生堅持不與你合作,侯躍華先生絕對有能力為你量活。讓大家看看純馬派相聲的風采,應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馮鞏先生也應該捐棄前嫌,讓侯派相聲和馬派相聲重新聯合起來,共塑歷史的輝煌。中國一流的相聲演員只有馬志明、姜昆、馮鞏、牛群、石富寬等老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們確實應該再戰江湖了。

寶刀不老,根本不用懷疑!

馬志明先生是現在相聲界的眾望所歸,他有能力左右中國相聲的走向。中國的相聲不管怎麼發展,只能是馬派、侯派、常派並存,現在還不可能產生第四派!

現在的相聲市場肯定是在健康發展,出現的問題還是可控範圍之內。

關鍵的問題還是曲協的態度和手段!

語言骯髒的相聲完全來自小劇場,我們完全可以不去看。大家只要堅持一年不去看他們的相聲,這樣的相聲團體就自生自滅了。現在有語言乾淨的小劇場,大家為什麼不去為他們喝彩。

相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語言美,不是臭味相同。

我從來不去小劇場,絕不可能花錢看相聲界的相互攻擊。相聲市場如果淨化了,我才能去看乾乾淨淨的相聲,這樣才能感到舒坦!

相聲觀眾必須明白:聽相聲也必須有道德!


鶴鄉秋翁


如今國內的相聲市場青年才俊倍出,從馬三立、侯耀華兄弟、馮鞏、郭德綱一直到娛樂節目比賽中多個青年組合,最近倆年確實是比較火爆,除了德雲社,也有很多的小劇場正在舉辦相聲活動,但是規模和知名度不如德雲社這麼大,現在只能說德雲社發展的很好,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各大市場電臺都是榜首位置,不得不去肯定德雲社在相聲市場中的地位,德雲社的出現填補了我國相聲商演的空白,但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整個團隊相聲水平不僅很高,而且也能夠緊跟時代潮流,將當下流行的一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相聲中去,這樣不僅能夠保持相聲的原汁原味,也能夠迎合大眾,以此來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所以我認為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初心,去給老百姓帶去健康和正能量的相聲,而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只有不斷的去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順應社會時代的潮流,才能夠成為相聲界中的佼佼者。








醉臥沙場杯莫停


昔日的相聲演員有一種本領:對什麼人,說什麼話。他們到天橋或別處去“撂地”,地方既欠“文明”,聽的又沒有婦女,他們的嘴裡就野一些;及至走堂會的時候,嘴裡就很乾淨,不帶髒字兒。

  現在,這種本領用不著了。演員們到哪裡都堂堂正正地說那一套詞兒,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話。

  這是個很大的變化。

  從語言上看,有的老相聲段子相當文雅,特別是某些單口的。可是大多數的老段子,與別的曲藝形式中的語言相較,的確顯著粗糙。這並不足為怪。在老年間,相聲本是街面上的玩藝兒,難登大雅之堂。文人墨客既沒有編寫相聲的本領,也不屑於去學習。所以,大多數的段子是由當時的藝人自己編的。他們都有些才華,要不然就編不出相聲來。可是,在那個年月,藝人不能不顧及生活,所以就不得不迎合低級趣味,以期增多收入。因此,有的老段子通體都以湊趣逗哏為主,並沒有什麼更高的意義。這不能怪藝人,而應怪當時的任憑相聲自生自滅,沒人關心。

  黨關切一切藝人,相聲演員也身受其惠。從前被稱為“說相聲的”,解放後變成相聲演員和語言藝術家了。這種鼓勵使藝人非力爭上游不可。於是,他們開始接近作家,整理老段子,創作新段子。

  這麼一來,首先是老段子中的粗俗語言必須去掉。若只去掉陳腐的,而不補充上新鮮的,好處就不大。相聲演員更進一步,不只在空洞的語言上繞圈圈,而開始去從生活中尋找語言。他們下廠下鄉,慰問部隊,宣傳清潔衛生,參加社會活動……。新的生活供給了新的語言。

  新語言的運用,使演員們看清楚:語言本身的確有招笑的能力。但是,專憑語言的能力,而沒有思想內容,便會落個空耍貧嘴,風格不高。這就是新段子裡只抱住一句笑話死不放手,翻來覆去地重複的原因。比如說:老段子或墊話裡若是抓住武大郎,便把所有的有關武大郎的俏皮話、歇後語全都搬來,反覆應用,力求逗笑,既乏含蓄,又沒有什麼意義。新段子就很少利用這個庸俗的手法。新段子裡多少有了思想內容,不專靠語言支持局面了。


松鼠哥哥丫


相聲也是一個傳統文化,一直都有這麼一撥人在從事著這個行業。但是這撥人越來越少,相聲市場不是以前那麼景氣。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市場的需求少了,現在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新生一代(80、90後)對不同的娛樂方式有自己的選擇方式,所以對相聲市場也是一種衝擊,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讓相聲市場更加的蕭條。

第二:從事相聲市場行業的人也少。要想成為一個專業的相聲演員至少需要7、8年的磨練,達到一定的功力可能才有出彩的機會,從業時間久,所以很多從業人員不願去這個行業,進去這個行業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成名。

第三:相聲表演缺乏創新。相對來說不夠新穎,一直言傳著多年來的模式,未注入新鮮的選區。一聽到相聲,給每一個人的感覺就是兩個人在對講印象,這種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娛樂活動的需求。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市場不夠景氣,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其精華,然後不斷的去創新,突然傳統,給人們一中新鮮的當時去言傳這種傳統文化,讓大家更加喜歡去看如德雲社,讓相聲市場發展的更加好。






江西老解


說到相聲首先大家想的都是德雲社,跟當年一提二人轉演員,感覺都是趙本山的徒弟,給我的感覺一支獨大。現在的相聲感覺跟以前不太一樣了,老郭同志確實挺難的,又想發展壯大,還不能丟了傳統相聲,有時候看相聲確實感覺有點低俗,有些字例如“屎尿屁”和“騷浪賤”,個人感覺郭老師這方面是不是得稍加整改一下,現在的相聲感覺跟看電影一樣了,一票難求,總結:在相聲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德雲社針對觀眾口味的變化,不斷的自我調整,把相聲的娛樂化功能發揮到極致,造就了現在的相聲離不開郭德綱的營銷!



源燈籠文化


不說張雲雷,單說相聲,對事不對人。一個天津00後相聲愛好者對現在相聲的感悟。 文章較長,慎入。

相聲什麼時候開始變味兒的

曾幾何時,相聲,這門曲種開始變了味道。

對於相聲,我們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外,我寫這篇文章,捱罵是肯定的,但是我“無知者無畏”,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熱愛相聲的人,不能讓這個曲藝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光彩。

這種感覺不是一時腦熱,而是早已有之。我承認,我自己不能算是常聽相聲,但是作為一個天津人,總覺得相聲這東西就是紮根於土壤當中摸之不去的東西。不管是小時候聽的馬三爺逗你玩,還是劉寶瑞先生的連升三級,鬥法,官場鬥,再到侯寶林大師的關公戰秦瓊,以及馬家的誇住宅,常家的賣布頭等等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段子也就揮之不去的在腦海中停留。

慢慢的,一個小黑胖子就進入了我周圍的世界,他叫郭德綱。對,沒錯,就是郭德綱。記得最早聽他說相聲的時候還是07年左右,當時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有的只是一個92.1的相聲廣播和曲藝雜談,時不時的能放一些郭德綱的相聲,當時覺得,還能有新段子聽,挺不錯的,慢慢的,郭德綱開始紅了起來,當時在想,現在還能有人在堅持這樣的東西,真挺不容易的。

再後來,李菁的離開,曹雲金的離開,德雲社也是從落寞走向了現在的輝煌,不得不說,相聲被德雲社帶進了所有大眾的視線裡面,但是呢?雖然我對相聲的熱愛程度不減當年,但是我也在反問我自己,德雲社還在說相聲嗎?德雲社的相聲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了。郭德綱和於大爺我不敢多說什麼,雖然被天津的老先生說路數不正,但是至少我可以從他們的相聲裡面聽得出來一個東西,叫三翻四抖,鋪平墊穩。德雲社的另一位老先生,高峰高老闆,當初在天津農學院,相聲說的真的就一個字,穩。人家是真正的在鑽相聲,他想成為大師,他是真正的想幫相聲。而其他人,我就真的不敢苟同了。我不停的再問自己,相聲為什麼會變味兒了呢?

曾經也和喜歡相聲的朋友聊起過這些,為什麼相聲有過輝煌的時刻?在我看來,原因大概是以下幾點:

其一:因為當時的電視不是這麼普及以至於小品不會壓過相聲。

其二:當時尚有一批撂地的老先生,不管這些老先生怎麼明爭暗鬥,但是至少他們當時逗的人比這幫平頭老百姓難逗的多

其三:當時的社會尚處在一個並不太開放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所以一些笑話可以讓人們笑一笑。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現在看老相聲覺得沒意思的原因,畢竟時代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