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龙头新闻记者 李丹

与以往不同,每年这个时候,哈尔滨街头人头攒动,香坊区城管局第二环境卫生清洁中心业务中队长陈仁杰回忆说,应该是垃圾收集工作异常繁忙的时候。然而,今年哈尔滨街头少了塞得满满的垃圾桶,多了数百个或红色、或贴着“废弃口罩”警示标志的回收箱。现在,他们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扫净街道、清运垃圾,而且还肩负着回收废弃口罩的重要任务。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在无人的街头,刺骨的寒风凛凛,五个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环卫工人出现在街头,他们是由香坊区城管局第二环境卫生清洁中心党员组成的香坊区 “口罩回收突击队”。从1月27日至今,突击队每天奔走于124个“废弃口罩”回收点,最多时一天回收80斤左右的废弃口罩。5日,记者走近他们,还原疫情来临时哈尔滨“口罩守护者”的日常工作。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王文辉在安埠商厦门前收集废旧口罩。

“没有颜色”的工作服

1月27日9时,35岁的陈仁杰走进了公滨路105号的集合点,消杀、整装,穿上白色的防护服、雨靴,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拿上专业工具,陈仁杰坚定地看看同行的4名同事,王文辉、张胜、李相君、朱春辉,交换眼神,一声令下同步出发。

有些意外,以往熙熙攘攘的公滨路转盘道没有一辆车,行人三两个,戴着口罩,行色匆匆。今天出行作业有点不一样,作为香坊区“口罩回收突击队”,陈仁杰和同事首次上岗,一个抬手,一次迈步,防护服“哗哗”作响,扰得人全身紧张。

到达香坊万达门前作业区,53岁的李湘君下车,然后开始作业,“在作业桶旁边,要先消杀一下,然后按照作业流程,收紧作业袋子进行回收。”在万达广场收集比较累一些,因为这里人流不少,加之这有一个大型超市,口罩回收数量一直挺高,作业时要尽量避让行人。

李湘君是“口罩回收突击队”中年龄最大的,不擅表达,一个劲儿地低头作业,塑料袋子呼呼啦啦作响,李湘君眼神凝重,一丝不苟。上车前,李湘君仔仔细细地消杀,为自己也为同事负责,“以前都是荧光黄的工作服,现在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有些不适应,这个不适应,不是工作内容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陈仁杰在福顺天天门前收集废旧口罩。

5次消杀的“心理重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出发作业,到每一个点位结束作业,陈仁杰和同事们需要进行5次消杀,包括废弃口罩的,也包括作业人员自身的。细心的陈仁杰说,刚开始承担工作的时候他发现,同事们都比较紧张,也比较焦虑,“搓手、反复消杀、反复走动,没有一刻安稳的时候。”每天9-11时、16-18时都是他们的作业时间,只要临近出发时间,几个人明显躁动不安。”

陈仁杰表示,他是防化兵出身,对于一些知识还是比较了解,在上班时和下班后,陈仁杰都利用专业知识为同事们讲解一些防护的作用,缓解大家的焦虑,“每次作业后,护目镜里都是汗水,有的是作业时累出来的,也有紧张时淌出来的,脱下手套,皮肤已经被泡得发白,指甲盖都软了,更别说双腿的酸胀,真的如铅块一样。”5个人被戏称是行走的“84消毒水”和“酒精瓶”,一走一过,身边味道浓重。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张胜在展望大厦门前收集废旧口罩。

“坦诚”与“隐瞒”的两面

他们5个人中,大多数没有和家里人说自己的真实工作,怕家人担心,也怕无形的压力影响工作,31岁的张胜家中奶奶已经90岁出头,作为突击队中的一员,他面对工作有疑必问,锱铢必较,而面对家人,她选择了善意的隐瞒。

由于回收废旧口罩工作相较于日常清扫保洁工作更容易接触病源,所以存在更大的感染风险。每天,他们从中心出发前往通乡广场、安埠小区、香坊万达广场等场所,“口罩回收突击队”每天都能回收几十袋的废旧口罩,通过他们的专业作业,彻底阻断了病毒传播的路径。

采访中,陈仁杰和同事们都表示,希望广大市民在抛弃废旧口罩时,一定用75度酒精先消杀,折叠后装入塑料袋,投放进专用回收桶,“您的一个举动,都是对个人、对大家是负责。疫情面前,人人有责。”

采访快结束时,太阳光照在街头,宁静的哈尔滨多了一丝灵动的生气。此时,陈仁杰和同事们拉着废旧口罩,将驱车前往专业的垃圾场,在那里焚烧这些废弃口罩。记者希望他们这份特殊的工作不会持续时间太长,待到春花烂漫时,可以和他们面对面握握手,给他们一个拥抱,感谢他们,在防控疫情面前,拼尽所有……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朱春辉在装运废旧口罩。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李湘君在万达广场收集废旧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