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和袁绍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他们联合起来早不就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了吗?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三国时期袁绍占据北方四州大片土地,而袁术占据淮南,实力也不容小觑,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一个往南,一个向北,完全可以消灭当时还算势单力薄的曹操,完全控制北方中国,进而在其他势力还比较弱小的时候,一一消灭,统一全国!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这两个的关系!

袁绍和袁术,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复杂,从血统上说,这两个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在法统上说,这两个人却是堂兄弟。

袁绍是庶出的儿子,而袁术是嫡出的儿子,后来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成,从大宗转变成了了袁家小宗的一员!所以他和袁术就成了血统上的同父异母兄弟,法理上的堂兄弟!

说起这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两个字形容不好,四个字形容就是非常不好!袁术看不起这个庶出的哥哥!这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大宅门里的常态!在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贾环作为贾府庶出的儿子,作为那些丫鬟仆妇的一个主子,就因为自己庶出的身份,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反而处处受气,丫鬟们见了嫡出的宝玉一个个就像看到花蜜的蝴蝶一样扑过去,有的甚至主动献身,而对于同样是贾政儿子的贾环却是冷眼相看,甚至冷言冷语给环三爷气受,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嫡亲姐姐同样是赵姨娘生的探春,抱上了王夫人的大腿之后,对于这个亲兄弟就是冷嘲热讽。可以说贾环这个庶出的公子哥在家里备受欺侮!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中的一大糟粕!

让我们回到三国时期,三国时代的贾宝玉袁术享受着家里的资源,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也如同贾府上下的人一样,看不起贾环袁绍!他甚至宣称袁绍不是袁家的骨肉!面对这种论调,两派势力能够合流那才叫见鬼了!


其实当袁绍占据北方四州之后,袁术也在淮南闯出一片天地,这两个兄弟势力有很强的互补性,一个地盘大,一个钱财多,如果联合,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这两个人糟糕的关系使得这一切成了泡影,他们还隐隐间有几分竞争的势头,甚至有一点宁与外人,不予家仆的感觉,宁肯别人壮大实力,也绝不支援自己兄弟!

当曹操进攻袁术时,众所周知此时曹操兵微将寡,许都不会留有重兵,如果袁绍趁机进攻曹操控制的许都,很有可能一举攻下许昌,挟持汉献帝,袁绍可以学着曹操来一个挟天子以令不臣,而曹操失去汉献帝之后,最大的政治资本没了,曹操手下诸如荀彧等人很有可能就会弃曹操而去,他们追随曹操并不因为他是曹操,而是因为他是汉朝的掌门人,如果曹操失去这个光环,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这批人!


如果在这个时候袁绍假借皇帝之口说曹操是叛贼的话那么就基本宣布了曹操的死刑,可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是袁绍却按兵不动,等曹操收拾了袁术,转过身就对付袁绍并且最终消灭了袁绍势力,成为最大赢家!

可以说就是因为互相之间的成见让袁绍从原本的胜利者变成了一个失败者,如此兄弟指望他们联手无异于痴人说梦!

  


策神历史


袁术敢称帝就是这么想的,他想袁本初那家伙占据了幽并四州,我占据了豫扬凉州,我是袁家的族长,加起来我袁家可就掌控了汉朝的半壁江山,虽然我看不起袁绍那家伙,不过毕竟是一家人嘛,我当了皇帝还是会给你一个大将军的,于是他华丽丽的称帝了,他一称帝把袁绍给搞懵逼了,你说这么大的事情你袁公路咋就不能和我商量商量?你是看不起我还是咋滴?虽然你是袁家的族长,但是我好歹也是你哥,凭什么你当皇帝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跟我商量商量,好家伙,昨天还是四世三公今天就成乱臣贼子了,不行,袁公路这家伙不靠谱,我要声讨他,虽然从世家变成皇族挺爽的,但是皇帝不是我可就不那么愉快了

其实当时袁术过于自大,他自认为自己是袁家族长,只要他一称帝,袁绍就只能拥护他,压根就没有与袁绍商议,其实得知袁术称帝后袁绍还是有那么一丝心动的,但是袁绍自幼就与袁术不合,再加上当时袁绍的势力远远大于袁术,袁术又没有给袁绍该有的礼遇,所以袁绍思虑再三还是果断的脱离了袁家,并且带头声讨袁术,与此同时江东的孙策也宣布脱离袁术,这一来袁术就只能懵逼了,以为是自己人的袁绍孙策都对他宣战,跟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天命蜉蝣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袁绍、袁术兄弟,一个称雄河北,一个占据淮南,如果联手,就能成为当时事实上最强的割据势力。兄弟二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都为此做过努力。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绍、袁术都想借助亲情把对方拉拢到自己阵营中,为自己所用。可他们之间,虽有血缘关系,却视若仇敌。袁绍是庶子,袁术是嫡子,嫡庶之分意味着家族资源分配的不同,早年间家族内的不公造成两人之间关系势同水火。袁绍和袁术都不是心胸豁达之辈,谁能保证不翻旧账?谁能相信彼此承诺?

这还是次要的,两人合伙后,谁为主,谁为辅?洛阳的袁家成员被董卓杀害后,袁术成为袁家事实上的族长,情理上、家族规矩上,都是要袁绍听命于袁术。可两人都是志在天下的豪杰,谁肯甘居人下?

合并后,各自的集团利益如何保障?二袁名义上还是汉朝臣属,官职就那么多,河北集团和淮南集团谁上谁下?利益如何划分,谁多谁少?整体上来说,河北集团实力大于淮南集团,袁术掌权后,势必打压河北集团成员;反之袁绍掌权也是如此。

讨伐董卓时,洛阳袁氏宗族被灭,袁绍、袁术自立门户,事实上已分裂为河北袁氏和淮南袁氏,变成两个同姓家族。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矛盾难以调和,又做不到“求同存异”,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寒星针


袁绍和袁术从小关系就不好,各自拥兵割据之后的关系更差。在这两兄弟眼里,对方比曹操更可恶!所以他们但凡有一口气在,都不可能跟对方联合。

一、童年关系很差

袁绍、袁术都是四世三公出身,在外人眼里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幸运儿。但是,袁绍是庶出,并且他还被自己老爹袁逢过继给了叔叔袁成。稍微懂点宗法制的都知道,一个家族的大宗和小宗,在地位、待遇上差别是巨大的。像袁绍这种本来就是庶出,而且还过继给了小宗的孩子,他在家族中受重视的程度,必然不如袁术这种嫡子出身,而且还继承了大宗身份的孩子。

并且,袁术从小就还瞧不起袁绍,经常讽刺他的出身卑贱。比如,有一次袁术就骂袁绍是“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袁术说这种话,基本上就是没把袁绍这个庶出的哥哥当作兄弟,而只是把他当奴才。

将心比心的想一下,如果你是袁绍,你同父异母的兄弟骂你是奴才,你就算是个再没脸没皮的人,你会跟他搞好关系吗?

所以,袁绍从小就性格孤傲,觉得出身高有什么了不起?我出身低,一样可以逆袭!这也就是所谓的你鄙视了我,我就一定要超过你,我不为了别的,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我就是比你强!


试问,两人从小就较劲,长大了还怎么可能联合呢?就算联合了,谁当老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相对较低的袁绍,后来是个经常听不进别人意见,瞧不起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负的人。而出身相对较高的袁术,后来却是个有“游侠”个性,不在乎你别人的出身,尤其喜欢跟出身极低的草莽厮混的一个叛逆个性的人。

这或许就是两人的儿时背景导致的结果:袁绍的内心自卑,所以他要强调自己高贵;袁术内心自信,甚至还有点缺心眼,所以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就跟王思聪当年说的那话“我不在乎我的朋友有没有钱,反正都没我有钱”是一个意思)


二、拥兵自重,各不服气

前面强调过了,虽然袁术瞧不起袁绍,但袁绍毕竟也是四世三公出身,虽然是庶子,那晋升速度也比刘备那种编草鞋的屌丝要快的多!所以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袁绍和袁术都仗着出身优势,身居高位,各自拥兵自重。

比如董卓之乱时,袁绍割据河内郡,袁术割据南阳郡,兄弟两人都抢了一块地盘。但是抢了地盘之后,两人的矛盾就来了。

什么矛盾呢?就是谁当盟主的问题。

当时有十三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这些诸侯分为三派:袁绍主持的河内联军、曹操等人主持的酸枣联军,袁术主持的鲁阳联军。

在这三派势力当中,以聚集在陈留酸枣的人马最多,但有这伙人没有号召力;而有号召力的袁氏兄弟一个在河内,一个在鲁阳,都在等着酸枣联军来找自己当盟主。结果在酸枣会盟的那帮人没去鲁阳找袁术,而是找了袁绍(因为袁绍离得近)。这一下就把袁术给惹毛了!

备注:初平元年的讨董战争,历史和小说演义的区别很大。不能把《三国演义》当真实历史来看。像演义中袁绍当盟主,袁术还捧他当盟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袁术认为:自己是堂堂的后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袁绍只是觉得区区渤海郡太守。他这个国家领导人还得听从袁绍这个地方干部的命令?并且他是嫡子,袁绍是庶出,两人的身份差距巨大。

所以,在他看来,自己不管是于国家还是于小家,都不能屈居于袁绍这个盟主之下。否则太丢人了。

于是,袁术决定自己单干。什么盟主,什么酸枣联军,通通都滚一边去。他自己联合孙坚单挑董卓。

后来,孙坚一鼓作气打进了洛阳(半路还替关公斩了华雄),把董卓吓坏了,直接放了一把大火,然后逃到了关中。袁术和孙坚联军收复洛阳。

收复洛阳后,袁术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众人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厉害。而袁绍则吃了哑巴亏,对袁术愈加的愤恨。

于是,这件抢坐盟主的事情,就成了兄弟两人一辈子的膈应。



三、大打出手,彻底闹掰

袁术收复洛阳后,袁绍想跟袁术示好,便给袁术写了一封信说:长安的汉献帝刘协不是汉灵帝的儿子,你不用再给他卖命了。我现在想拥立幽州刺史刘虞为皇帝,你跟我一起把这件事情办了,到时候有你的好处。

袁术听袁绍吹牛,心里很是厌恶。因为他认为董卓之所以被称为乱臣贼子,就是因为他废立皇帝。现在袁绍也来这一出,这与董卓有何区别?并且再说了,就算立一个傀儡当皇帝,要干也得他亲自干!袁绍算老几?

于是,这个事情最终告吹,兄弟两人再无共同语言。大战正式开始。

首先出招的是袁绍,他趁孙坚在前线与董卓厮杀的时候,出兵豫州(当时豫州刺史孔伷恰好病故了),气的袁术紧急通知孙坚,让他收兵回豫州跟袁绍开战。当时跟袁绍有仇的公孙瓒也派堂弟公孙越参战。

这场三方混战的结果是:公孙越被袁绍部将打败,兵败自杀。孙坚又击败了袁绍,抢占了豫州。

公孙瓒一看自己的弟弟挂了,勃然怒了,誓要找袁绍报仇,便拉着徐州刺史陶谦跟袁术结成了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共同对付袁绍。

袁绍一看对方来势汹汹,他也派人去拉笼曹操和刘表,组成袁绍、曹操、刘表联盟,与公孙瓒联盟开战。

这场混战的结果是:袁绍大败公孙瓒,刘表击败了孙坚;袁术被曹操、刘表夹击,败退到淮南;然后曹操回头暴揍陶谦,并乘黄巾军大闹兖州,杀死兖州刺史刘岱之机,入主兖州。其后孙坚因中箭伤病死,陶谦曹操被吓得半死不活,整个公孙瓒联盟完败。而袁绍则大胜,刘表坐稳了荆州,曹操也坐稳了兖州,并脱离了袁绍,也跻身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后来曹操消灭袁绍、袁术,创立霸业的基础,就是在这一战后奠定的)

袁术这一战后吃了大亏,便把袁绍视为自己的死敌。联合是不可能了,兄弟两人这辈子是不可能联合了。



四、曹操和袁术的战争

袁术兵败豫州后,在淮南东山再起。他在实力有所恢复后,立即开始报仇。他的第一个报仇对象是曹操。

为什么是曹操呢?因为他只能打曹操。袁绍在河北发展,位于河南的曹操把他们哥俩的地盘隔开了。袁术必须先拿下曹操,才能再找袁绍报仇。

当时曹操割据兖州,赶跑了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这个金尚没办法赴任,就跑到淮南找袁术伸张正义。袁术正愁没理由找曹操算老账呢,金尚一来,他就联合了匈奴单于於夫罗和兖州的黑山贼,一起杀向兖州。同时徐州的陶谦也起兵攻打曹操,一时间,曹操遭受了四面围攻。

但是曹操毕竟是狠人,他集中兵力先干掉了兖州的黑山贼,随后反手揍了陶谦一顿。最后集中兵力猛攻袁术,袁术被曹操从兖州一路追杀回了淮南。最后曹操是因为没粮食了才停止追击。(这一战其实就是后来曹操报复陶谦,屠杀徐州的原因。与曹操老父被杀其实没什么关系)

袁术被曹操教育后,不敢再惹曹操。便老老实实的以九江郡和庐江郡为自己的基地,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在消停了一年后,袁术又开始向外扩张。他先让孙策打江东;他自己带兵向徐州扩张。

孙策一路比较顺利,很快就在江东立足。袁术一路就扯蛋了。他派人去打刘备,结果吕布趁虚而入,抢了徐州。吕布的加入让袁术和刘备都是一脸懵逼。随后,让袁术更懵逼的事情来了。

由于,袁术、刘备和吕布在徐州厮杀,曹操认为这是偷袭袁术的好机会,便挥师杀向袁术的后方,把袁术在淮北的势力全部一扫而光,袁术损失惨重,地盘大大缩水。

后来,曹操迎立汉献帝,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袁术看到曹操拿天子装叉,他捋了一捋自己的胡子,心想:你拿天子压我,我就是偏偏不让你拿天子号令我!

我自己当皇帝吧!

建安二年(197年),也就是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的第二年,袁术在淮南僭越称帝。自号为“仲家”。(“第二”的意思)



五、袁术覆灭

按常理来说,袁术僭越称帝,他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诸侯群殴吧?非常抱歉!他称帝之后,一个来打他的诸侯都没有。骂他的诸侯有很多,但打他的一个都没有。

袁绍在幽州忙着打公孙瓒;曹操忙着打南阳郡的张绣,还瞄上了张绣的漂亮嫂子;刘备则窝在小沛,自身难保;刘表被曹操打南阳张绣吓了一跳,没心思管。唯一有动作的是吕布,他派兵在淮北劫掠一番后撤兵,这还是因为袁术先派人在徐州外围示威,吕布才决心反击。

袁术一看,我都称帝了,诸侯却没反应,这跟不称帝有区别么?于是乎,仲家皇帝袁术怒刷存在感,调兵去打豫州。当时曹操因为迷恋张绣的嫂子,被张绣趁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大儿子曹昂都战死了。袁术的军队抢了大半个豫州。

等曹操仓皇退回许都后,瞬间怒了!好你个袁术,我不惹你,你却三番五次来打我,这次我要是不揍死你,我就不姓曹!

这个时候的袁绍怕曹操打不死袁术,还派人给他送粮食。

曹操得了袁绍的支持,一面集中兵力对袁术发动反扑,一面以天子的名义册封孙策,让他在江东反叛袁术。孙策早就想独立了,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这次有天子诏书,他也就是没有什么顾虑了。

袁术见孙策叛变了,便亲自回军,准备收拾孙策。曹操见袁术走了,在豫州只留下一群虾兵蟹将,他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袁术留守豫州的人马全给收拾了。

袁术回师没拿下江东,豫州的人马又被曹操扫了。这一通瞎折腾,把他气的半死。地盘仅剩淮南一隅之地。



随后不久,袁绍搞定了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四州,一时间兵强马壮,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随时都有南下打曹操的可能性。面对袁绍的巨大威胁,曹操慌了。他在与旗下所有谋士的商议后决定,先无视袁绍的威胁,应集中兵力先去扫袁术和刘备。于是袁术的死期来临了。

那么袁术当时在干什么呢?他在建安二年吃了大亏后,又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淮南之间处处可见人吃人的惨剧。而袁术又不愿意散粮救饥民,导致人心惶惶。后来袁术的部将陈兰和雷薄叛变,又进一步的削弱了袁术的实力。导致曹操攻他时,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最后袁术仓皇出逃,打算投靠背叛他的雷薄和陈兰。结果雷薄断然拒绝,将袁术礼送出境。

袁术在走投无路时,终于想起了袁绍。他派人去跟袁绍说,可以将帝号归于袁绍,自己向他称臣。袁绍看到当初骂自己是家奴的袁术也有今天,便同意接纳袁术。让他先去青州,打算在袁术到来后,再好好的羞辱他一顿!

然而,袁术在去青州的路上被曹操的人马堵截了去路。袁术过不去,只得又退回空无一粒的寿春,并且最后在寿春呕血而死。



六、后记

袁术已死,袁绍高兴坏了。当年骂我是奴才的狗东西终于惨死了,活该!

但是,袁绍最后也没有捞到好。曹操先后搞定袁术和刘备后,与袁绍展开决战。这一战便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最后结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袁绍惨败,没两年也死了。

通观袁术、袁绍覆灭过程可以发展,他们恨对方的程度,远远比恨曹操来的强烈。尽管他们最后都被曹操扫了,但是两人一直到死前,都没有把曹操视为死敌,而是把对方视为死敌。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两人从小积攒的矛盾造成的。袁术始终瞧不起袁绍,而袁绍始终又想证明自己。后来即便袁术垮了,对袁绍低声下气,袁绍也只是打算收留他,并没有想扶持他的意思。这跟袁绍扶持曹操,多次救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宁可帮助外人,也不愿意帮兄弟。这兄弟两人如果不失败,就算是见鬼了。


Mer86


袁绍袁术本是一家,都是三公袁逢的儿子,为什么他们不联合起来成为最大的诸侯?这个问题恐怕也是当时诸多军阀们也曾经想过的问题,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东汉末年的政坛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是他们就是联合不起来。因为:

第一、自带优越感,互相瞧不起。

袁绍的优越感来自自己本身的"有姿貌威容",就是长得帅呗!不仅长得帅还懂得笼络人才,所以就凭着家族的威望,广泛结交社会上有名望之人"非海内之名,不得想见"。由此可见,本身家族显赫,还又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经常和自己往来,那自己该是多么的优秀和了不起呀!

袁术的优越感就更强了!虽然是袁绍的弟弟,打心里可能就没有认可过有这样一个哥哥。他这么强大的优越感来自他妈妈是袁逢的结发妻子,正牌的,那么他的儿子袁术的地位就要比袁绍高些。正所谓史书上讲的"嫡出",袁绍是妾生,所以是"庶出"。看到哥哥自抬身价,如此风光,气就不打一出来。怒!不和哥哥拼一下,他就不知道我有多强!

第二、自命不凡,怀揣皇帝梦

袁绍自从当了关东联军的盟主以后,野心也逐渐变大。他知道董卓不是善主,本身向何进谏言是想让他来处理宦官的问题时,自己能从中得利,可是从头到尾,自己都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一点局势都控制不住,任董卓一手遮天,不如自己利用家族威望另立一个皇帝,那么自己不就是功臣了吗?他想的到美!大汉天子仍在,另立皇帝那不是大逆不道吗?立人家刘姓的刘虞为皇帝,人家就坚决不干。还痛斥袁绍不思"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袁绍自讨没趣。

袁术呢?干脆直接称帝。太牛了,大汉天子还在,自己就大胆当了皇帝。他就是要比袁绍强,没办法。最后皇帝实在当不下去了,才想着"归帝号于绍"。结果,曹操已派刘备在下邳截击,就等他来送死了。袁术只好回淮南,逃到离寿春八十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正值六月,烈日酷暑,想喝蜂蜜水,也没有!大喊"我袁术怎么能落到这个地步"!喊完,吐血死去。

他们都自命不凡,相互嫉妒,使他们把彼此都当成了敌人,所以根本联合不起来。他们都想在政治上有最大的报复,雄心勃勃,可是他们在政治上的智慧似乎都支撑不了他们的野心,最终,两人都以失败收场。





葱葱那年


袁术和袁绍,乃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他们都是汝南袁氏家主司空袁逢所生,只不过袁术是嫡子、袁绍是庶子。后来袁逢因为哥哥袁成没有子嗣,便将袁绍过继到袁成名下,所以袁绍和袁术又成了堂兄弟。

袁术和袁绍这两兄弟是真的很可惜,如果他们俩正常发挥,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群雄并起,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乃是当时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论名望,他们背后乃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名门望族,振臂一呼,便能聚集各方英雄!

论实力,袁绍自关东联盟之后,一直是天下群雄中执牛耳者,后来更是击破公孙瓒,独占河北。在兵祸连年的东汉末年,那地方可是少数未经黄巾军肆虐的宝地,真的是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比之曹操的兖州不知好到哪去了!

当时的袁绍,可以说是兵多将广,谋士如云。颜良文丑战死之前,张郃这样的大将,在里面只能算个二流;而审配、田丰、许攸这些人,个个都是顶尖谋士。

而袁术虽然出道比较晚,但是靠着家族实力,在南阳一代混得也是风生水起,连孙坚这样的猛人,都是跟他混的。

孙坚何许人也啊,小霸王孙策和孙权的老爸,当年讨伐董卓之时,可是敢追着董卓一路猛打的狠人。

而且袁术占据的淮南也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特别是南阳郡,其当时占据了荆州半数的人口,鱼米之乡,人傻钱多!就是因为这样的资本,他袁术才敢称帝,不然别说给他玉玺,就算是汉献帝亲口禅让他都不敢接。

从地理位置来看,袁术和袁绍者两兄弟真是太优越了,一个青幽并冀四州,一个淮南富庶之地。曹操被夹在中间,很惨的好不好!

可是就是这样异服好牌,被哥两个打得稀烂。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绍和袁术这对亲兄弟却势如水火!

因为袁绍是庶出,之时一个婢女所生的孩子,袁术一直都看不起袁绍。但是袁绍这家伙偏偏很优秀,特别是过继之后,也摆脱了庶子身份,在袁家也是颇有声望。

更让袁术受不了的是,后来关东联盟,群雄举义,居然推举袁绍当盟主。袁术心想我才是袁家家主啊,居然被这庶子爬到了头上。

不过好歹一家人,当时袁术和袁绍还没有撕破脸,而且袁绍也很识趣,早早的就离开了老家,去河北发展了,两人没有太多的冲突,明面上也还算过得去。

两人真正不合是在袁绍拿下冀州之后,当时汉室衰微,汉献帝形同傀儡,袁绍便想另立汉宗室刘虞为新君,以此来获得天下归附。



可这事儿袁绍一个人搞,还是有点悬,刘虞颇为推辞不说,当时北边还有个公孙瓒,老师捣乱。

于是袁绍就找到弟弟袁术,准备合伙儿一起干!

可是袁术不乐意,他想自己称帝,而且还让袁绍辅助他。

当时这哥两如果达成了共识,估计这天下也就差不多定了。

结果就是兄弟两意见不统一,互相不爽。特别是袁术,心想我堂堂袁家家主,你这庶子居然敢不配合?

于是直接翻脸了,倒向了袁绍的对头公孙瓒那一头去了。

当时诸侯们大都依附袁绍,气的袁术大骂,他还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他们袁家人。

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看到弟弟这么搞他,袁绍也很气,拉上了当年在洛阳一起混的“好友”曹操,对着自己这个傻弟弟就是一顿胖揍。

兄弟两完全走向了对立面。

后来袁术称帝,天下共讨之,就属袁绍跳得最欢。可见这打弟弟是会上瘾的。

不过哥哥毕竟是哥哥,在袁术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时候,袁绍并没有落井下石,他接纳了袁术。

可惜在投奔哥哥的路上,袁术被刘备等人截住,不得以只能退回,最终忧愤而死,据说吐了一斗血。

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

而袁绍死了弟弟,心里也不好受!

最终把仇怨发泄到了曹操头上,如果没有曹操的步步紧逼,自己弟弟也不会惨死啊。当时袁术投奔袁绍,挡住去路的刘备朱灵等人正好在曹操底下做事。

不过,官渡之战,袁绍也没有打过曹操,并最终为曹操所灭。

所以说可惜啊,开局如此优势的袁家兄弟,结果却被夹在中间的曹操灭了!


白话历史君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袁氏兄弟;

袁绍、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出生名门望族。自高祖父袁安起,袁门四世之中就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但是死的早,袁绍是过继给袁成的!


兄弟不和的原因。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也长于袁术。但因是庶出,袁绍母亲又是侍女,自己也过继于人。所以从小袁术打心里就看不起他这位大哥。所以二人从小心就不在一起!

袁氏兄弟仅有的合作

董卓乱政后,群雄并起!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诸侯齐聚,这也是唯一一次兄弟合作。他们的真实目的都想混水摸鱼,中饱私囊,壮大自己的实力!袁氏兄弟也不例外。

东汉名存实亡,气数将尽。袁氏兄弟既然心知肚明,为何没有弃前嫌,携手共图大业呢?

袁氏兄弟的实力

袁绍鼎盛时期,有着乱世中最强大的军队,地盘有;冀、青、并、幽四州。大破黄巾军统一了河北!兵精粮足,手下人才济济!


袁术占有;淮南,徐、扬、豫三州,实数富饶之地。煮酒论英雄,首谈的就是袁术,可见袁术当时的实力!

他们自身的实力带给了他们信心,也带给了他们自私之心!

群雄当中谁都有可能联手合作,唯独袁氏兄弟不可能!但若联手自然群雄难敌。


先生与故事


在很多人眼里,三国时期的军阀袁术和袁绍都是一家人,他们为什么不结合在一起呢?只要他们结合在一起,那岂不是就成了最大的军阀。其实不是他们不愿意结合在一起,实在是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领导权的归属。

这个矛盾是很严重的,就拿袁绍来说,袁绍的基业都在河北,而这个基业其实并不是靠着袁家的,而是靠着他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很多人想象中的其实并不太一样,袁绍作为袁家的庶子,除了得到了袁家的名望资源,并没有得到其他实质性的资源。而袁术就不一样了,他作为嫡子得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袁家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

我们会发现不管玩什么类型的汉末传奇游戏,有一点是一致的——早期袁术的地盘基本上都是最大的,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家好处基本上都被袁术给得去了。所以这兄弟二人虽然同姓袁,实际上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对于袁绍来说,他从来就看不起纨绔子弟的这个兄弟袁术,而对于袁术来说,这个袁绍不过是一个婢女养的庶子而已,兄弟二人旧时的怨恨就很严重。

袁绍主要靠着自己出众的魅力和才华,在东汉末年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不管是组建讨董联盟还是日后鸠占鹊巢,占了韩馥的基业,其实和袁家的资源关系不大,主要靠的是他的魅力和他积累的声望。而袁术继承的都是袁家的底蕴,不管是南阳的人口还是寿春的险要,这都是袁家留给袁术这个嫡子的资源,袁绍再怎么嫉妒,也是无可奈何的——他是庶子。

这两家如果在汉末天下大乱之初进行合并,其实对袁绍是非常不利的。袁绍不会傻到这种地步,而袁术也不会乐于与袁绍合并,因为在袁术的心中根本就看不起袁绍,且非常忌惮袁绍的魅力和声望,对于袁绍来讲袁术所在之地,他如果去合并必然会受到羞辱,别说做不成主公了,就算能保住性命都是烧了高香。而袁绍那边也不会认可袁术这么一个纨绔子弟的主公。

再者说了,如果袁绍一定要和袁术合并,袁术必然想要当河北之地的主公,而袁本初都是一刀一枪的打出来的河北之地,凭什么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嫡子血脉就拱手相让?而淮南之地又是袁术的大本营,自然也无法接纳来自袁绍的河北班子和势力,更不会拥立袁绍,两家强行合并只会双双自爆。

而等到袁术篡位的时候,这两家就更不可能合并为一家了——作为公认的天下楷模,袁本初根本不可能和这么一个乱臣贼子合并。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袁术看的出来袁术其人的野心有多大,他是想要代汉自立的一个人,不可能屈居人下,而袁绍这个人,我们看他后来的举动他也有拥戴新帝的野心,也是一个不愿意屈居人下的人才,兄弟俩互相不服才是正确情况。

虽然说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只要互相联合后就是最大的诸侯,但问题是他们没有办法正常联合,只有自相残杀一条路,再者说了,他们一个拥有河北,一个拥有淮南之地,中间还隔着一片中原呢,只能有一个主攻,而这两类地方又没有直接通道,可以说是两片飞地,想要联合,按照当时落后的通讯设备和落后的信息传递技术根本是一个天方夜谭。

再者说了,他们之间想要联合,抛开主公这个问题,各自利益也是不同的,袁绍势力目光要比袁术势力眼光长久得多,袁术动辄就想要成为天下人的公敌,这样的势力能敬而远之就可以了,何谈去联合呢?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无笔


题主是想说他们是亲兄弟,为什么不能联合在一起吧?

这要从袁术和袁绍的亲属关系说起。袁术和袁绍皆为司空袁逢之子,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绍年长为兄、袁术年幼为弟。袁术为嫡生为尊、袁绍为庶出为卑。这关系有点复杂和尴尬吧。

论才智,袁绍远在袁术之上,有些看不起袁术。但在家族的内袁术的地位还在袁绍之上,这让袁绍很不爽。

袁术看来,袁绍为庶出,加之早年过继叔父袁成为养子,兄弟关系又远了一点。但偏偏袁绍生的仪表堂堂、能力过人,在社会上混的比他好。这让袁术也很不服。

加之,生逢乱世,亲情寡淡,利益第一。袁绍和袁术没有联合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共同的利益。


林城布衣10001




袁绍(153-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其史书为十三路),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仲家皇帝。人称伪帝。汉司空袁逢之子,袁绍从弟。曾任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前将军。董卓进京专权,袁术攻击南阳,自荐为南阳太守。在州不修法度,为百姓之患。后与兄长袁绍闹矛盾,北结幽州公孙瓒,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众袭击九江,自封扬州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仲家皇帝,国号仲家,肆意搜刮民财,采选后宫,骄奢淫逸,把江淮一带弄得残破不堪。建安四年(199年)被曹操部下刘备所破,在投奔袁绍的途中病死。



东汉末年,自董卓控制汉帝以后,群雄并起,诸侯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前期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可以说是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尤其是袁绍,可以说是当时的第一诸侯,同时袁家门生吏故遍天下,如日中天。但是为什么二袁不能联合起来呢?



一、二人各有自己的野心

天下九州,袁绍巅峰时期独占北方四州,势力庞大且兵多将广,天下诸侯不敢与之争锋,而且东汉末年中央集权弱化,汉室名存实亡,这种政治环境下任何诸侯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人生达到巅峰的袁绍在当时不可能没有称帝野心。而袁术兵力也不少,占领了富庶的淮南,实力在诸侯当中数一数二,而且袁术还是袁家嫡出,再加上后来得到传国玉玺,使得袁术更加膨胀,迫不及待的立马称帝,所以袁术和袁绍一样有称帝的野心。当两个人同样有称帝野心,而且都有一定的实力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联合在一起?



二、二袁性格不合并相互有偏见

袁家四世三公,袁绍虽为兄长,但却是庶出,袁术才是袁家嫡出,而袁家乃汉末世家,家族等级观念非常重,所以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的出身,而袁绍一直认为袁术是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对袁术来说,他绝对不会去和他这个出身卑微的兄长联合,而袁绍也看的出袁术不是一个能一起成大事的人,打心里觉得只是一个坑货。这里举一个例子,演义中十八诸侯讨伐董卓,袁术掌管盟军粮草,孙坚的军队屡立战功,声望在联军中越来越高,袁术感觉孙坚抢了风头,就断他粮草,导致了孙坚后来战败,损失惨重,最后这事闹到袁绍这个盟主这里,搞得袁绍非常被动,他这个盟主因此饱受其他诸侯质疑。我相信从这件事之后,袁绍就明白他这个兄弟是个坑货,和他联手共事只会死的更快,所以性格的对立和彼此之间的偏见再加上二人一直都有矛盾也使得这哥俩不可能在一起愉快的合作。



两兄弟要联合起来一起做大事的话,首先两人一定要团结一致,而且能合得来才能一起共事,互相支持相互帮助,这样才能一起奋斗,而袁绍袁术哥俩就不是一路人,所以历史上他们没有联合起来是必然的结果。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给我评论,我们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