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

游通天下


咱们长话短说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去做人做事情。

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比如本来你是一只老虎,受周围的影响非得想成为一直雄鹰,最后的结局可能连一只病猫都比不了。你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你得找到自我然后去顺势而为,而不是去故意改变自我。是让自我更专业更强大而不是浑浑噩噩啥也不做!

每个个体都是如此,条友们静几秒钟仔细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呢?


王宣沣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

肖热艾提艾斯凯尔


“无为”,个人理解: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做违背规律的事情,要顺应规律!规律就是老子说的“道”。所以无为,就是顺应道,不违逆道。

事实上,很多灾难就是因为人们违背了规律而造成的。拿现在的新冠肺炎来说,那些吃野生动物的人就违背了自然规律——每一种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存权利,却有人要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所以引发了社会灾难!再比如,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各地过度抽取地下水发生的地基沉降等问题大都是由于人违背了规律造成的!

所以我们要敬畏规律,顺应规律,才能平安、和谐!



一条小河向西流


老子讲这句话,实际上是站在很高的角度上在说法,也就是讲经说道。这样的讲经说道几千年下来,没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所以他匆匆留下五千言走了,能不能体悟要靠机缘和智慧。

非大德之士,一般人做不到无为,因为这个无为包含了太多深层的东西,是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懂得阴阳平衡,遵从内心的呼唤,才能得以展现。越是无为越接近生命的本真。

这正是所谓无为而治的根本,但是如今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大染缸里,越陷越深,为了钱什么都敢做,为了一己之私哪还顾及什么道德人性!所以现代人离本性也就越来越远。

缺失信仰,至使一些人宁愿冒着被法律惩处,也不惜去冒险一试。这种侥幸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内心约束的体现,却忘了老祖宗的一句话,叫做"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做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我们都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无为有为,体现了真正的大道至简!





诗海听涛文苑


1、其实“道德经”在古代它的主要是给圣人,统治者、领导者、士大夫、有文化、有社会有贡献的人学习的。当然老百姓也都可以学习的,只要能认识字!老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战乱,让天下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2、道德经中的“无”是道家最高的境界了。跟释家的“空”一样。“无为”指的是不要过度地干涉,干预的意思,让它顺其自然的。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不会有任何的干涉,任其自然生长,生生不息。对待老百姓也是一样,不要过度去干涉、压迫老百姓。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天下自然会太平、安定,国家就会强盛起来。

3、道德经中的无为对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人都以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不作为、消极的表现!这是大错特错的,他的宗旨就是,不要刻意、过度地去做人、做事,凭良心就好,否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打个比方吧 , 明明您小孩特别喜欢经商,而您偏偏逼他去考公务员能行吗,能成功吗?顺其自然发挥其自身优点才是最好的结果。

4、现在这物欲横流,超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为了金钱利益拼命高强度的工作!最后失去宝贵的生命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很多人都很有钱了,内心还觉得很痛苦呢?就是精神层次太低了,愚痴呢!智慧没开,人要真正开智慧,明大道,一定要学习道德经。他是我们华夏文明智慧的总源头……

广大的朋友们您们好,感谢您们的关注、点赞、转发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清静虚无


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曾成功地应用于治国实践之中,并形成了丰富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成功应用道家“无为而治”治国方略的范例。奉《道德经》为圣典的道教,更是对无为思想进行全面继承,形成以无为思想为指导思想,用以指导、规范教徒行为的教理教义体系,使道教成为维系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之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分析挖掘和继承《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对其正确理解,能给当前建设社会意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理解。

首先,通过《道徳经》中对“无为”的相关表述,明白其分量之重。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等等。

其次,具体理解《道徳经》中如何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虽然“道”是万物的本原,然而“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长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这就是说“道”衍生了万物,却并不有意主宰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万物的生长都是顺其本性,任其自然,“道”无须对万物迸行制约和控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天地人都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由于“道”纯任自然,故“道”是“无为”的。但是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都是“道”的产物,故“道”又是“无不为”的,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指道化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无为”就是“法自然”,“无不为”是“道”的作用,指道化生了万物。因此“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顺自然,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一切都是顺客观规律而为,看似无主体作为,实际是无主观强作妄为。正因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所以《道德经》主张人要“处无为之事”,即法“道”无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最后,还需明白“无为”是一种行为的总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唯道是从”,不背道而妄为。《淮南子》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在《原道训》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而在《主术训》这样说:”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矣。”《修务训》中进而对“无为” 进行阐释:“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唐末的杜光庭亦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可见,对于无为”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字面理解“无为”二字,而应把它看作一种行为的总原则,是《道德经》倡导的人类修身、处事、治政以及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总的指导思想。《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具体表现的论述很多,如“不有”、“不恃”、“弗居”、“不割”、“不刿”、“不肆”、“不耀”、“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常无心”、“好静”、“无事”、“无欲”、“处下”、“柔弱”、“知足”、“辅万物之自然”等等,都是讲“无为”的内涵。





东标公子


无为:

第一,它是接近自然,自然而为。

第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做到像水一样的柔软,滋养万物,和万物融为一体。

第三,很多事情不去争论,不去辩论,让时间来衡量。

第四,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

第五,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才能够更好的释放人们的生产力,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彭先生的杂货铺


【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讲的“无为”意思?】

老子《道德经》中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妄为。就是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也就是没有加上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成见的作为。一句话,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老子也说“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不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甚至违反这些规律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妄作),非闯出大乱子或遭受大损失不可(凶)。要进一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先了解无为的原则,无为的方式和方法,无为的目的和结果。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是一种“爱民治国”的原则

老子《道德经》中出现13次“无为”,几乎次次都直接或间接与“圣人”有关,如:

1、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化,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推辞。“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2、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

3、治理国家、惠泽民生,能做到自然无为吗?“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章)。

4、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会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就会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就会自然淳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5、恣意妄为就会遭致失败;试图持有反而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而没有失败;不持有而没有失去。“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64章)。

可见,“无为”首先是一种“爱民治国”的原则,而“无为”的施行者又主要是“圣人”。老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圣人”或君主应当“无为”呢?顺而不为才能达自然之性,因而不施才能畅万物之情。统治者如果去淳朴而用权谋,民风就会一天比一天奸巧诡诈;如果去宽厚而用严刑,社会就将越来越动荡混乱;如果去俭啬而尚奢侈,人民就会无以为生而铤而走险。这样,万物既不能得其正,百姓也不能安其生。老子认为国家不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也不能凭权术武力来控制:严刑峻法徒招民怨,权术武力反致国乱;“为”之所以败之,“执”之所以失之。因此,他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圣人不要有私欲,要以百姓意志为其依归,以百姓心愿为出发点。他还形象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烹小鱼而不断翻动,翻得越勤就碎得越很;治大国而朝令夕改,社会就别想太平,百姓就将永无宁日。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与目的和结果。

老子《道德经》两次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无为”只是方法与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和结果。

1、为是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是去妄加干涉。“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能为。”(64章),无为的本义是要“辅万物之自然”,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64章)”。在还“无有”的时候就开始未雨绸缪,在天下还没乱的时候就开始治理。

3、天下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处入手,天下伟大的事业要从细小处开始。“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64章)”在事情刚露出苗头还很容易的时候解决问题,再伟大的事情都要从小做起。

4、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推辞,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2章)”万物自发自生自长,人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可以给他的生发提供条件,保障他的良好生长,却不能揠苗助长干涉他的规律。

5、如果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则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4章)”在做事的时候,对待结束,能够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了。

6、如果做成了,我不过是个打辅助的,并没有什么功劳,不居功自傲,抽身事外以保全自己。“功成而弗居。(2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从皇帝到平民,从武夫到文士,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治兵,有人用它来搞文艺创作,现在又有人用它来办企业,人们在运用它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它。有了它,治国者懂得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百姓明白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家艺术家更知道创作要“笔致自然而无人工的痕迹”。

以上是我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对“无为”的理解,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有为,无为,无不为,不能称思想或作为,而应当作三个不同的世界观才是,是万物不同存在的存在形态:如物形体,有形色,无形气等,这是万物进化或退化的三种存在(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不是三种存在,应该是五种存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五种存在是:在人曰玄牝,在地曰玄德,在天曰玄同,在道曰玄元,在自然曰玄空,玄牝之精,玄德之气,玄同之神,玄元之光,玄空之音,这是道的五种存在曰:精,气,神,光,音,是道之为物者,其中有象的存在,有物的存在,有精的存在,有信的存在,有息的有在,而息的存在是人,信的存在是地,精的存在是天,物的存在是道,象的存在是自然,人为于万物,地为于有为,天为于无为,道为于无不为,自然为于朴,朴散则为器,而这个器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玄牝,玄德,玄同,玄元,玄空,而五玄之间又是玄通的,五玄的存在我们可以名之为五类,五行,五运,五藏,五脏,五色,五味,五气,五玄之间的关系就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辱相胜相复的关系,人应于木,地应于火,天应于水,道应于金,自然应于土,物以类别,物以类聚,老子一言以明之,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存在是万物返化的过程/阶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生化的过程\\阶段),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从无生→有化→物返的规律,简化之言,比如在三生万物之后,还有万物生万物,就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人生人,龙生龙,凤生凤之物生物之生生不息,传宗接代,母生子,子生孙…)


养生男人699


其实老子无为的思想,关键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八个字,人类是天,是自然的结晶。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天,顺应自然,才能与天地同在,若一味索取,改造自然,也许对个体、对当代有益,对人类整体、对长远则有害。当前新冠壮病毒感染性肺炎的流行实为一个例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