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12345678922375689257


宋朝不夸大其词的讲,是历朝历代中最富裕的一个朝代,不是空穴来风,据不完全统计,宋朝的海上贸易占当时全球的80%以上,海上贸易带动了国内的商业发展。关税、商税等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国库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于此。

那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这么富有的一个朝代为何却如此屈辱呢。的确,回顾宋朝三百余年 ,确实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求和的路上。那么宋朝为何如此弱呢?

首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创立者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虽说加强了中央禁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是地方的部队战斗力却直线下降,以至于地方无精锐抵御外族入侵。

其次,北宋的统治者重文轻武,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使得国内大量武人无用武之地,纷纷弃笔从文。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开支之外,其余全部归中央政府。

最后,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大,人多了发的钱也多了,浩大的开支让政府入不敷出,为宋朝的贫弱买下了祸根。






十二傑


宋朝富而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契丹人也好,蒙古人也好,均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就生产力而言,落后宋朝至少两百年,富而不强,甚至不如不富,穷一点至少没有贼惦记,宋朝那么有钱,换成谁当邻居,都想扑上去抢一点。

国富民强,富国强兵,但大宋朝却是富而不强,“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份或半部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因而形成了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宋朝富而不强?

首先,我们来说说宋朝的“富”:北宋时期生产的瓷器令外国商人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漂洋过海,传播于世界各地,科学技术取得非凡的进步,十四世纪的中国成为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科技的发展促使传统工业、手工业蓬勃发展,国家税收呈多元化。食盐、茶叶、香料、钾碱、酒醋、生丝、瓷器、绸缎等出口产品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丰厚的保障;北宋时期,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多就实现了生产力转换为财富。南宋年间,偏安的国都临安,人口逾百万,但皇族与官吏竟占全城总人口的1/4弱,他们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贵戚南下而来的,于是,一般花天酒地,夜夜笙歌,这一来,刺激了城市经营手工业、商业的人口,他们也占去人口的近1/4,酒肆、歌馆、青楼,以及小摊贩,可谓夜以继日,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空前繁荣,靠近临安的泉州,一跃为中国第一大港,虽说只红火南宋元初一段,却也可见宋代商贸之昌盛。

我们再来说说宋朝的“不强”:唐朝留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因此宋太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兵权统统收缴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镇”变成了中央养兵,宋太祖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唯一一个公开放纵和鼓励官员经商的,史书上说,这是宋太祖拉拢和控制各路将领的办法,这也导致宋朝的将领全部大肆经商赚钱,打仗却都不行;皇帝对军队的管理,在京城设立禁军,大部分军权牢牢掌控在皇帝手里,造成边疆军力不强的情况;为防止地方势力会扩张,宋朝的地方将领调动是比较频繁的,当官的就算想建立自己的小地盘也比较难,因为经常要换将,所以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宋朝重文轻武,当时社会认为当兵是非常卑贱的,有这么一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就是当时宋朝文人政治的写照;正因为宋朝有钱,所以什么事情都希望用钱摆平,也因为钱多所以年年像四周各国交纳岁贡也不亦乐乎!在当时充当着好好先生的角色,加上打仗也打不赢,只有到处送钱!

因此,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宋朝富而不强的悲哀!


大江侃历史


宋朝的富庶先不说了,小编说说为何宋朝军事不行吧。

首先来说,“燕云十六州”在少数民族手中,主要养马地也就在少数民族政权手中,燕山山脉也在少数民族手中。这意味着在冷兵器时代,汉族步兵在平原地区要以血肉之躯抵抗少数民族骑兵的冲击,这在冷兵器时代是无解的问题。

其次来说,鉴于唐代由于节度使而导致的分裂,宋代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比如说:杯酒释兵权、募兵制度、重文抑武,这些制度虽然保证了国家不被分裂,但也导致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恶果,军队战斗力直接下降。

最后,宋代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重文抑武直接导致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思想的产生。《儒林公议》中引尹洙语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就是说恢复了幽云十六州,登上凌云阁的人所获得的荣耀还不如一个公务员考试考了第一名的人。这样所有的人都去弃武从文,国家军队战斗力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物质文化史


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确实是我国商品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繁荣的时代,但是国家军队实力却不行,老被欺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个:

1、重文抑武

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陈桥兵变”中夺权成功的,所以特别害怕别人效仿,因此想方设法削弱武将的权利,“杯酒释兵权”就是其手段之一。

相反,宋朝文化备受推崇,取得了长足进步,又作用于经济,因而宋朝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是抵御外敌的军队能力却非常非常不足,所以经常被辽国欺负。

2、中庸思想盛行

众所周知,宋朝时,程朱理学思想盛行。该思想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宣扬天理是道德神学,讲究中庸之道。当北方大敌侵犯时,由于中庸之道的影响,宋朝皇帝选择了求和苟安,继续闷声发大财。军队实力仍然得不到发展,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3、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

大辽和大金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部队多以骑兵为主。他们的骑兵部队在战争上,对于宋国以步兵为主的国家优势很明显。宋朝完全打不过辽国,宋朝廷只能被迫接受“檀渊之盟”。后来“靖康之耻”中,两位皇帝又被金人掳走。因为军队上的劣势,屡次遭人欺负,所以毛主席说得非常对,枪杆子里出政权。

尽管在战争上,宋国总被欺负,但是在经济上,宋朝农业、印刷业、造纸业、制瓷业发展迅猛,和海外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数字统计显示,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真宗统治时期,中国的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人均GDP约为450美元,远大于当时欧洲的400美元。尽管经济高度发达,但还是免不了覆灭的命运。清朝灭亡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原来早在宋朝就已经有了。

综上所述,宋朝富而不强的原因有三个:重文抑武、中庸思想、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采纳!


海贼说历史


宋朝实行实行的是“以文制武”“重文轻武”的措施。

实施“兴文教,抑武事”国策。在武将的选拔、考核、升迁等过程中人为设置门槛,制造障碍,导致在同品级官员之中,文官的地位要远超武将。宋代大部分时期文官中很少有人被处以极刑,而对于武将,像岳飞这样的大将,则以“莫须有”之名便轻易丢掉了性命。

过分强调文人主兵。北宋开国时期,武将和文官轮流担任枢密使,但是自宋仁宗后,武职出身的人员就再也没有担任过枢密使。南宋初期,除了几位大将,基本上是由文官担任。

过多干涉前方统兵将帅。每时战事,皇帝和大臣都要干预远在千里之外的将帅的决策权,甚至是指挥其作战。靖康年间,李纲率军解太原之围,下面将帅只听朝廷命令,而不听李纲指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宋朝军事体制的一个传统。

这样的政策最后导致尚武之风流失殆尽,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军人地位不断下降,这使得宋朝尚武风气荡然无存,甚至民间好勇斗狠的彪悍之气都少有发生。

宋朝君臣大多不思进取,文官企求苟安,武官不思打仗,畏战、怯战思潮一直占据朝廷主流。军事训练更是有名无实,统帅不是让士兵操练武艺,而是让士兵进行无偿劳役,结果是军队纪律废弛。这种情况在北宋末年最为严重,这样的军队是毫无战斗力,最后只能面临改朝换代!



绀香旦日谈


宋朝富而不强,这与统治者的政治策略有关,统治者的政策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强盛贫弱都是由统治者的政策决定的,宋朝自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削弱武将权力,怕对其政权构成威胁,采取重文轻武,重农重商,思想开放的政策,几代皇帝都是这样,使宋代经济空前繁荣,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文人墨客和诗词歌赋都很多,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是在宋代出现的,农业和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宋朝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而军事却是远远落后的,由于文官把持朝政,腐杇而黑暗,即使有能力保卫国家就的武将,也得不到重用,甚至被害死,像岳飞一样,这也是宋朝的悲哀,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做保障,即使再富有,也都是给别人准备的。


孙立国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全世界的GDP估算,世界GDP的综合是116790M国际美元,宋朝的GDP是26500M国际美元。占世界GDP的比例大约是23%,我们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发生在宋朝。

那么为什么说宋朝“富而不强、”“积贫积弱”呢?简单来说就是:土地兼并崇文抑武、冗官、冗兵、冗费、外患。

一:“土地兼并崇文抑武”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来,宋朝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原因就是宋太祖本身。众所周知,宋太祖自导自演了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好戏,自此宋太祖登基为帝,但同时他也对武将极为忌惮,因为他害怕历史重演。于是宋太祖又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虽然宋太祖兵不血刃的把兵权收回,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宋太祖的兵权是用土地换取来的。

土地兼并自然会造成阶级矛盾的存在与激化,这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种情况在大一统王朝中,一般要在100年左右才会反生,而宋朝自建国起便有。这是宋朝统治者陷入“积贫”的最初原因。

二.“冗官”

再后来,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选择削弱臣权,而削弱臣权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权。于是宋朝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3-4人共同完成。这样直接导致宋朝出现了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怠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问题就是所谓的“冗官”。由于“冗官”的存在,宋政府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供养官员,并且官员还存在贪污、腐败、懒政、怠政等情况。

三.“冗兵”

“冗兵”是指士兵过多,且士兵战斗力低下。那么“冗兵”又是怎么出现的呢?溯本求源还是宋太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宋太祖对于武将过于忌惮,便下令士兵每三年更换一次将领。这一措施虽然降低了武将造反的可能性,却也造成了宋朝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恐怖局面。

二、宋太祖规定,若有流民,便将流民收编为军队;若有叛乱,便将叛军收编为军队。宋太祖又规定,宋朝的士兵是终身制。这一措施虽然使宋朝少有起义发生,但同时宋朝的军队必然会出现老弱残兵、素质低下等情况。

四.“冗费”

“冗兵”与“冗官”共同形成“冗费”,因此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还是有入不敷出的情况。王安石之所以会变法,也是因为他看出了其中的原因。

五.“外患”

辽国、西夏、高丽等周边国家不断做大。尤其与辽国之间的多场战争,几近拖垮。

总之最后一句话来总结,宋朝的经济十分繁荣,但是宋政府“积贫积弱”。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暴雪长空


首先我们要对宋朝有个鲜明的认识。比如宋朝的战马到底是怎么回事,宋朝的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捡一个最典型的时间点来说吧。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这一年是个什么时间点呢?这一年,距离1005年澶渊之盟已经过去12年了。那么,在宋朝之前历史上,12年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第一件: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夫椒之战12年后,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践抓住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的机会,率兵出击,大败吴师。夫椒之战16年后,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夫椒之战21年后,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

第二件:

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灭秦朝,次年封汉中王,史称汉元年。12年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连打了两次统一战争并取得胜利。第一次,楚汉之争,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刘邦以弱小的力量,4年多打败项羽。第二次,翦除异姓王,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5年多,刘邦消灭了强大的异姓王。

第三件: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12年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为纪念前一年卫青率部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汉武帝改元元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四件: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以太原起家。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用时7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攻灭东突厥,用时4年。自李渊起兵到李世民攻灭东突厥,共用时13年。

这四件事都是在12年之内完成的。越王勾践用时12年已经逆转了与吴国的力量对比。刘邦已经打遍天下了。汉武帝已经开始逆转对匈奴作战的不利局势了。李渊李世民不但打遍中原连草原都干上了。

那么到了宋朝,12年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

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夺得柴荣遗产。这笔遗产包括重新整理后的精锐禁军,淮北之战打残南唐之后中原无敌的军事实力,远超汉唐的人口实力。12年后,赵匡胤已经消灭了荆南、后蜀、南汉,正在策划攻灭南唐。看起来很风光,做了很多事。但是和前人一比就知道,他做这些,在刘邦李渊那里完全就不值一提。最后赵匡胤统一除北汉幽燕之外的天下,用了1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19年后,赵光义才攻灭了北汉。

这一速度已经慢得令人发指了。

你们知道只靠汤和一封信起家的朱元璋,攻克大都、结束元朝统治用了多久吗?16年!这是什么概念呢?赵匡胤17年还没到北汉呢!遑论燕云十六州!也就是说,赵匡胤拿着柴荣的百万家产忙忙碌碌一辈子,干的活还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件:

在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缔结之后12年,《宋会要辑要》记载,在这一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提出:“请以十三岁已上配军马估直出卖。”(这个牧制置使疑似阆中乡贤陈尧叟)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国家马数倍多,望广令出卖。”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这一段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意思:

北宋大臣认为天下太平了,宋朝战马太多了,都卖了吧,卖了吧,卖了吧。

重复三次不是因为我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北宋的大臣连提了三次。

卖国求荣12年后,宋朝认为和平已然降临,决定裁减战马。

指望这帮人反攻,那不是做梦吗?

经常看到有人说“宋朝缺马是因为唐朝丢失产马地”,就宋朝这样的,澶渊之盟啊!澶渊之盟之后12年,宋朝觉得自己战马太多了,要卖掉,还是大量的卖掉。理由居然是没有战争了!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出事了。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对宰相们说,养马按说也应该每年记录增减数额。我算了算账,发现今年的马比去年少了大约两万匹。分管长官陈尧叟是怎么说的呢?大概可能也许是已经送到军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马都死了。我已经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帝谓宰臣等曰:“牧马数,亦当岁较其耗登。诸蕃马月奏其数,但无比较。且以去岁所奏比日近奏数,约少二万。”制置使陈尧叟曰:“盖已给诸军矣。亦虑去岁遇雪,马有死损者多。自前牧马虽经冬,不给刍膏。臣近已指挥坊监,如遇雪,有妨牧,则量给之。”)这个陈尧叟还是个历史名人,一门三兄弟都中了进士,其中两个状元,号称一门三状元。在此之前,这个货因为澶渊之盟的时候主张逃跑被寇准骂了一顿。

第二个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过问战马数量问题之后,宋朝的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马使唤,数量多则一万七千多,少也不少余一万多,都在附近养着,太费钱了!现在打算筛选一下,在几处地方各保留两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泽监去养着。京城要用的时候,招呼一声,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钱,而且马也养得好。(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县淳泽监。在京自来岁留准备供使马多至万七千匹,少亦不减万余匹。于左右骐骥院及六坊监养饲,岁费刍粟不啻四百余万石。今欲分定色额,在京每岁各比留二千匹,约拨马五千匹赴淳泽监牧养。或京师要马填阙构抽,止经宿便到,岁可减草三百余万束,粟豆称是。兼填阙马在淳泽牧放,必少病患,减得抛失。”)

但是照此办理之后,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消息是这样的:

那个“必少病患,减得抛失”的淳泽监,养的马因为外界客观原因“致成瘦弱”。(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好了,宋朝的战马,经过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在无声无息减少两万之后,又有声有息的大量消失了。

这是因为唐朝丢失产马地导致的吗?唐朝人穿越了跑到宋朝去消灭宋朝的战马啦?

陈尧叟是事关北宋马政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

宋史里这样记载:

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尧叟为之,及掌枢密,即罢其任。至是,以国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总领,故又委尧叟焉。自是多立条约。又著《监牧议》,述马政之重。预修国史。

所以这个人是“改革”北宋马政的关键人物。将沿袭自唐代的马政改革成宋朝的关键人物。而我们之前已经说了,澶渊之盟之后,就是在陈尧叟手里,宋朝的战马莫名其妙不见了。就这样一个人物,还“多立条约”、“著《监牧议》,述马政之重”,写了很多职称论文!

都说宋朝缺马是因为唐朝,唐朝之后是后梁,后梁之后是后唐,后唐之后是后晋,后晋之后是后汉,后汉之后是后周,后周之后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还能管五代之后的北宋养马?

这不扯淡吗?

这种“唐朝丢失产马地导致六世孙宋朝缺马”的谬论还是不要再传了。

一直以来都有人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时代,我现在深刻怀疑,到底是赵宋缔造了中古时期中国最后一次繁盛,还是赵宋拖延时间妨碍了中国崛起。我觉得世界上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时代,多半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汉唐的强盛。毕竟,别人想“彻底见识”一下汉唐的强盛,汉唐也不叫他们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全境攻陷,有多少家底别人全都知道。




SVIP至尊版


1,自唐朝以后,中国数百年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武人治国,中国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五代十国)因此,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吸收教训,取消了节度使制度,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分开,直属中央管辖.(这一点其实与现代相似,但受制于当时的信息传递机制和交通体制,中央无法很好控制地方,而地方与地方之间也无法很好合作。从而造成军事上的被动)

2,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镇给辽国后,中原政权就缺少了可靠有效的军事屏障(长城),同时也失去了中国的战马培训基地(关外和西川),使得宋朝的骑军一直缺少战马,机动力不足,在与辽军、金军、西夏军、蒙古军的对战中处于绝对劣势(这一点直到岳飞的岳家军的出现才得以少许改善)。

3,宋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远洋贸易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而逐渐兴旺,政府财政收入丰厚,因此当时少量的和平赔款是可以能够接受的,人民并没有受到严重剥削,还是可以安心事生产的。毕竟战争非常需要资源和人口。

4,最主要一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北方政权(其中最主要的是蒙古)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和破坏力,使宋朝无法在军事上抵御,只能从战略上进行长期抵抗。即敌来,我走,敌退,我进,重新发展。


柴创6


导读:


一说起宋朝时期,很多人都是赞不绝口,毕竟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高度,如果当时也流行GDP统计的话,那么宋朝足够以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0%的GDP让世人震惊,没错,当时的宋朝就是这么牛,像四大发明中有三个都是在宋朝时期出现的,这就足以证明了当时宋朝的繁荣程度,不过对于这个繁荣昌盛的宋朝的外交上很多人都会摸一把泪,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化和经济虽然强盛,但是感觉宋朝人总在挨打呢,那么现在就告诉你,这不是你的错觉,因为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就是一路挨打不过来的,直到后面扛不住蒙古族的打,就直接灭亡了,其实外国人对汉人的称呼都能看得出来,历来的称呼有秦人、唐人,甚至汉人本身也是因为汉朝而得名,可是好像从没有过宋人这一称呼,这就足以说明了当时宋朝在军事上是多么羸弱,为什么宋朝会出现富而不强这么怪象呢?是因为宋朝军队的装备差吗?然而并不是,因为根据当时军队的装备来看,从服饰到武器,从坐骑到粮草都是最优的,每个骑兵的豪华装备折合到当时的市价堪比现在的40万。这几乎达到了普通人半辈子的身价足见宋朝财政的阔绰,但是宋朝的弱就是弱在这几个环节上。

第一,重文抑武 宋太祖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兵将擅权的教训。决定以文人之天下,贬低武将。

枢密院等对军队机构由文人统辖。而同一时期的辽国枢密院全都是武将。因此对于战争的调度指挥宋朝不如辽国。

第二,过分的中央集权制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军队管理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当大部分优良的地方军队调往中央,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增强中央军队的实力。同时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两个因素对于戍边的宋军显然都是不利的。

第三,募兵制度 宋朝没有军人退役的制度。宋太祖打算将平时的饥民招入军队,把有可能形成造反的力量变成镇压的力量,减少民间的反抗。但是同时宋军内部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的老弱病残无法战斗,真正能战斗的只有20岁到40岁之间的人。

第四,两次重大战略失误 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别与金和元一起联合抗击辽和金。看似高明,实际上是引狼入室之举。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而且加在中间的辽国和金国还可以作为缓冲地带。

相比之下,宋朝不如辽金两国。后汉皇帝刘知远将契丹势力赶出中原,契丹与刘汉本有仇恨。后来,北汉大将郭威拥兵自立,建立后周,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河东继续维持刘汉,史称北汉。按理说,辽国和北汉有世仇,但是后周世宗在进攻北汉的时候,北汉向辽国求援,辽国出于牵制后周的战略的意图,对北汉支援。同样金国所扶植的伪楚和伪齐也是起到缓冲作用的战略意图。

那时的民风是尚武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而宋太祖虽然是武将出身,却崇文抑武,宋朝刚建立不久,就杯酒释兵权,对武将进行打压。

采用文官掌握兵权,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且武将的地位不高,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不但不受重用,如狄青,辛弃疾等,有些更是含冤而死,如岳飞等。重文轻武,重文抑武,给文官非常高的地位,只要好好读书,就能做官,那么谁还愿意到战场上去玩命,所以民风也就从尚武变成了崇文,也就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军队变成了只能保家,却不能卫国。宋朝的富而不强,可以说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