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之虎
作为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能让这个书流传下来,说明水浒传的中心思想还是符合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应该是歌颂那怕是土匪流氓,最后归顺朝廷那才是人间正道!
好梦易圆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书中当梁山一百零八人大聚义排定坐次,之后又在宋江的坚持、主持下,让梁山兄弟接受朝廷招安。招安后的梁山为大宋朝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曾在征辽、田虎、王庆时大获全胜、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无一折损。
但之后在征讨方腊时,虽然最后也得以平定方腊势力,然而梁山自身却损失惨重,梁山兄弟可谓是所剩无几。
那《水浒传》一书对宋江招安路线是褒是贬呢?
虽然在一些《水浒传》的读者来说,觉得梁山后来损失惨重死了很多梁山兄弟,觉得都是宋江之故,若梁山不接受招安,何以会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
表面上虽然如此,其实不然。因为历来起事无非三种结局。一种好的就是像以前的刘邦那样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梁山自然没有这样的实力。梁山虽曾打败过朝廷军队的攻打,然而最终却挡不住朝廷源源不断的进攻,到时就会有另外一个结局,那是就是被镇压。
前者改朝换代不能实现,后者被镇压又不愿落到如此田地,所以对于梁山只有第三条路可有,那就是招安。
个人觉得,《水浒传》一书对宋江招安路线还是褒多于贬的。因为《水浒传》一书讲的就是忠义。忠是忠于朝廷,义是兄弟义气。
未招安的梁山只是兄弟义气,却未对朝廷尽忠,不免有所缺。只有招安才能全梁山忠义之名、才能让梁山兄弟成为忠义之士。若梁山不招安,他们又怎么会成为《水浒传》的主角,来突出他们的不同。
再说了,在《水浒传》中,本来有四大寇分别是方腊、宋江、田虎、王庆。原本他们都是一样的,是草寇叛逆。若宋江不坚持招安,那梁山兄弟和方腊、田虎、王庆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水浒传》一书通过招安来全梁山忠义之名,体现出他们是和方腊、田虎、王庆不同的,毕竟他们都是忠义之士,不再背反叛草寇之名。虽然后来损失惨重,但好歹是殁于王室。
中孚鉴
得生前身后名、、、总的来说招安是对的路线,不然没招安的话这些梁山好汉在后人眼中就是一群占山为寇的强盗罢了。。在古代人很重视死后的名声的,古代文人是读书出世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平生愿望。而武人也是为守疆卫国、征战沙场为最大愿望。不管文人武人都有一番热血报国的心、、、。梁山好汉招安后北讨辽国,平田虎王庆,南征方腊 。。都是一番报国之举,虽然是给这腐败的王朝给当枪使,,,但死后却摆脱了草寇的恶名。。。招安后的悲剧不能全怪宋江,这是北宋王朝的悲剧。。。
南北爱追剧
我认为《水浒传》对宋江的“招安”路线主要还是褒的意思多些。
《水浒传》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忠义”二字。
所谓“忠”,就是对当时朝廷的忠。小说后来安排水浒队伍受招安、败大辽、征方腊,很明显就是为了表达“忠”的思想。直至最后,宋江被赐毒酒仍坚持“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为了“一世清明忠义之事”竟还要把李逵药死了。
所谓“义”,就是一百单八将被逼上梁山的结交之义。“义”是梁山队伍的最高行为准则,读水浒好汉的“义”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既真又纯,几乎没有任何瑕疵。鲁提搳义救金老父子,宋江义释晁盖,拼命三郎石秀为义只身劫法场救卢员外,张顺为义冒死偷水门……。“义”在水浒好汉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因为作者把义写的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才使读来爱不释手。
我总觉得施耐庵是带着褒的意思写招安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万年中医百岁人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水浒传》全书在招安前后是不同的两个阶段,招安前是快意人生,替天行道,招安后好汉们不断凋零。很多读者对于招安也是心存怨愤,那么书里对于招安是褒还是贬呢?我认为还是有贬义的。
从全书的结尾诗可作为参考依据: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歌颂了梁山英雄壮志得酬,作为忠良流传万代,同时更是直接点出对于当权者的不满,谗臣贼子依旧逍遥,忠良之辈尽死。一句“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就说明了早知道招安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学范蠡归隐江湖,逍遥自在。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文武看历史
《水浒传》整本书所要表达的就是对反叛精神的赞扬,是号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在遭受不公不平事时奋起反抗的号角,是极具反抗精神的一部伟大作品,可以说大多数梁山英雄对招安是不屑一顾的,有的在宋江带领下甚至杀身成仁也不愿接受成为当时万恶统治的走狗,所以此书对招安是贬,毫无疑问的贬!
小木诗事
个人认为招安是走的比较正确的一步,因为小说中梁山兵力不过数万,虽然几次打败朝廷军队,但是以这样的兵力和梁山仅有的弹丸之地来说还是不足以对抗朝廷的百万雄兵的,虽然当时的朝廷内忧外患,朝堂之内更是奸臣做大,尽管这样以梁山当时的兵力要对抗朝廷的话还是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宋江被几千官军击败最终受了招安投降朝廷,也是大势所趋而已。
第二点招安正确的理解为,梁山上多是英雄豪杰之所在,上梁山的都是什么人?都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烈的人物,虽然也有林冲等当过官,做过教头之列的人,但是在这样的人物众多的情况下,一旦和朝廷开战,只凭宋江之类的兄弟情义的领导力是万万不够的,虽然可以听一时的领导,但是一旦打仗打的时间长了,只是凭借兄弟之间的感情想要跨越自己本身就拥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我觉得是不现实的,再者宋江也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们上梁山也都是被当时的封建社会和个别事情逼迫的罢了,说到底也都是些可怜之人,所以只有走招安一途,个人见解
厌长廊
我们从全书的结尾诗可作为参考依据——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既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凌云壮志,也直接对于当权者的丑恶嘴脸的揭露。最终:奸臣依然当道而忠良之辈尽死。一句“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就说明了早知道招安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归隐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
这已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宋江招安路线”的态度。
鹤云3
宋江如何对待诏安
这是一个很两面的问题,第一宋江不想让梁山的兄弟一辈子背负着草寇的贼名,第二宋江想着在梁山不是永久之策。不能一辈子占山为王,梁山虽然有八百里水泊梁山,但是永远是朝廷的敌人
他要为梁山的兄弟们着想,所以先要树立起梁山的大旗,三打祝家庄,救兄弟都是梁山的大旗,梁山的兄弟都是犯过错的人还有一些大的案犯,你说朝廷会随便诏安一个贼窝吗,不会,所以宋江会想,他有脑子,他会想,先要树立起梁山的大旗,只能跟朝廷打,具体说不得不打,如果不打只能是剿灭的份,到时候梁山一百单八将可是会杀头的,这是宋江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最不愿意想的,第一次诏安被铁牛差点毁了那是兄弟们不明白的苦心,所以梁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诏安,朝廷可不是随便会来诏安的,所以树立的梁山的威望后才能诏安,但是皇帝是好皇帝就是有高太尉高球这几个奸臣想害梁山,所以这是梁山的悲剧
音乐聆听人
按我自己的理解来说,是贬义,为什么,因为梁山的大多数好汉,都被被逼迫的,所受的苦难也是最为痛苦,因为那个时候朝廷腐败,利益为大,而那些官邸比较小的或官职大的都会有别的想法。
而以宋江来说,心思太过迂腐,太过忠臣,以为诏安就能改变自身处境,只想到了近处,远处并没有想。
对于梁山的一些人来说,本就有隔阂,相当于投降,所以是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