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鹏举张说天下


若没有李自成起义把明朝内部打烂了,后金哪有机会入关?当年明宪宗三大征征辽东时本来把满族打得只剩下几十人了,基本上被灭了,若不是内部李自成起义,后金哪有机会再卷土重来?


红星照耀神州


假设明朝末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金是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根大家一起简单的探讨下!

首先,明末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虽说到了他当这个皇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变得非常穷了,国库空虚,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又遇饥荒,百姓之间甚至“换子相食”。

士兵们长时间得不到饷银,逼的部分士兵不得不 “变兵为匪”,残害老百姓。而朝廷赈灾的银两都被下面的大小官员贪污了,拨给戍边士兵的饷银也被一些将军们喝了兵血,真的是越穷越折腾,越折腾越穷。

逼的老百姓们不得不造反,不造反会被饿死,造反或许还有条活路。

这样就逼的朝廷派出大量兵力去征剿,给了后金有了可趁机会了。

其次,如果没有农民的起义,大明就无需两线作战了。这就等于无形中多给了崇祯皇帝几年时间,或许以崇祯的勤奋加努力,在这几年里,能够把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扭转局面呢?在实施铁腕手段,从那些贪官们嘴里撬出些银两,来填补国库的空虚。

有了银两,将士们当然愿意为其卖命了。

而且当时镇守辽东的是大明的最精锐部队,拥有比后金先进的火器,镇守的将领也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前有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后有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三位镇守辽东。清军多次攻打都无功而返。

如果没有发生农民起义的话,崇祯皇帝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后金,兵力、银两也得到了充足,精神也不会崩溃了,也就不会胡乱猜疑,忠奸是非不分,乱杀忠臣了。

袁崇焕也就不会枉死,洪承畴、吴三桂也就不需要投降后金了,后金就更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因为他们连山海关都过不了,又何来入主中原这一说呢?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如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是人类在推进着历史,而不是让历史改变着我们。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你解答。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



一个国家的未期,就如一个老旧的房子,一不小心就会塌陷灭亡。然而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内忧外患、自然灾害、军事力量下降等诸多原因。

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的因素

明神宗怠政,让明朝从攻击变成防御阶段

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明神宗。” 1617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明思宗的治乱,让后金迅速崛起

1629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爱新觉罗·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 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爱新觉罗·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 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后金皇帝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 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



后金没有农民起义的帮助,也能成功干掉大明。从军事,国力,和政治方面明朝都无法打败后金了,风雨过后的老房子经不住一点折腾了。

引用资料:

————《明史》


奇趣讲史


没有农民起义,满清依旧会入主中原。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一统女真各部,并顺势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

后金建立以后,利用强大的武力,很快就征服了东边的朝鲜和西边的蒙古。占据了辽东以北大面积区域的后金,便拥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

随着实力的膨胀,后金人不再满足以前对大明边境偶尔劫掠等小打小闹的成绩,开始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却又气数将尽的大明身上。

此时大明的皇帝乃是崇祯帝。

崇祯帝在历史上是以勤勉而闻名的皇帝,自先秦以降,数十个王朝,上百位皇帝,他的勤勉能毫无压力的排到前五。

崇祯确实以勤政闻名,这主要是得益于其木匠皇帝朱由校,其醉心于木工,即位后对政事不闻不问,朝廷实权把持在魏忠贤等奸佞小人的手中。

崇祯志向远大,上台后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着实拥有一番作为。

先是设计将弄权的魏忠贤等人一举除掉,涤清吏治。而后启用抗金名将袁崇焕,对跃跃欲试的后金采取攻势,连战连捷。

如果事态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那么后金还真的未必能在崇祯手上讨得半点便宜。但是很可惜的是,与优点相比,崇祯的缺点更加明显。

胸襟狭小,生性多疑,是崇祯的最大缺点。

翻看其曾经批阅的奏章,经常能发现“三尺”二字。三尺的寓意是天子之剑,在他眼中,天子之剑乃是裁决之剑,想杀谁便杀谁。面对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困境,文武百官又怎会与他同心同德?

而多疑的性格让后金的反间计轻易得逞。帝国支柱袁崇焕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其首级传遍大明边疆。袁崇焕的得力手下看到这一幕,纷纷率军投向后金。自毁长城的崇祯,失去了抗衡后金的最大依仗。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明王朝内部也因为人祸导致天灾。连年大旱,饿死的民众不计其数。尸首难以及时掩埋,又滋生了瘟疫。连续打击之下,朱明王朝的命运早已风雨飘摇。

面对后金的虎狼之师,又怎么会是对手?


Crazy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失水准。

流寇和建奴鞑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从崇祯年初期流寇出现,在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几位总督的打击下,献贼李闯都好几次差点被赶绝,但每到这个节骨眼,就会有东虏入寇,明军不得不把剿匪的部队撤回堵建奴。流寇得到喘息之机,他们老营的几千兵马是核心,只要老营不灭,几个月又能拉起几十万大军,原因无他,流民太多。

流民多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辽饷,明朝后期为了征收商税矿税,打了几代人的口水战,到崇祯年,干掉能收商税矿税的阉党,东南商贾培养的东林党执政,一句不与民争利就堵死崇祯收商税矿税的路,别的不说,盐税,洪武年能收一千多万两一年,崇祯年就百把万。茶税,一年就二十五两……商贾和士大夫们在打发叫花子,吃相再难看点,这点施舍都可以不给你。国家没钱,皇帝内帑也是空空如也,崇祯自己都只能吃干喝稀穿补丁。那辽饷每年600万两哪来?只能收农税。

我们再说说土地,因为士大夫免税,所以举人、致仕官员名下有大量的诡寄土地,加上兼并,中国交税的土地由洪武年的800万顷,降到崇祯年400万顷。国家运转的税收和几百万一年的辽饷,就从这点自耕农头上出,只要碰上点灾荒,就能把农民赶绝,但是官员们不管,也管不了,收不上来粮,自己穷死不说,年底考核就罢官滚蛋。破产农民就是李闯献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

现在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600万辽饷,文官漂沒200万,辽东军阀得400万,宁锦防线搞了又搞,大量银子砸下去屁用没有,能和建奴稍微砍一下的野战之军一支没有,关宁铁骑就是个几把。文官得到好处,必须让辽饷不能停,退防山海关的建议,谁提谁死。辽饷榨干自耕农,小冰河制造灾荒,北方农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流寇不绝。

建奴+山西八大家+宁锦防线辽饷+不纳税的东南士绅+破产农民+流寇……这些都是大明的死敌,他们联手了,不说崇祯个废物,就算洪武帝在世,也是必死无疑。


天怒人怨鬼见愁II


如果没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清朝应该也是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但时间会更加漫长,清朝想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全国非常困难,很可能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众所周知,明朝与后金暨满清作战陷入困境完全是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造成的。

在明朝与后金暨满清的战争中,袁崇焕是唯一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保持全胜的明朝名将,是后金军真正的克星。

袁崇焕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明朝头号抗金名将,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让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

比如大凌河之战,袁崇焕的爱将祖大寿就杀害另一位爱将何可纲投降皇太极,虽然祖大寿后来又反叛后金继续为明朝守卫锦州,但何可纲遇害张春被俘,明朝实实在在的损失了至少两位抗金名将。

崇祯帝一错再错,后来又冤杀了袁崇焕的好友孙元化,而孙元化是明朝名将中唯一的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被崇祯帝冤杀也是明朝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孙元化本来已经劝说反叛的部下孔有德接受明朝招安,而孙元化被崇祯帝冤杀,让走投无路的孔有德耿仲明等孙元化的部下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极,从此以后明朝彻底失去了对后金的舰队与火炮优势。

因此即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崇祯帝即使全力以赴投入全部军队对付皇太极,仍然打不过清军。松锦大战就是证明。



松锦大战,洪承畴统帅十三万明军主力,给清军巨大压力,但因为崇祯帝瞎指挥,逼迫洪承畴与皇太极决战,结果明军一败涂地,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投降清军,曹变蛟等一百多明军将领被清军屠杀。


如果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清军即使在松锦大战以后在明清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但要攻占北京灭亡明朝非常困难。

毕竟山海关在明军将领吴三桂的控制之下,让进攻北京的清军主力有后顾之忧。

而且清军主力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几万人,这一点兵力是绝对不可能吞并全国的。

即使清军攻占北京,也最多只能控制黄河以北地区,无法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全国,毕竟清军十几万人的数量太少了。

而历史上清朝能够灭亡明朝,完全清朝与大汉奸吴三桂打着讨伐李自成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大量明朝军队投降清军,使清军的兵力得到很大补充。比如左良玉死后,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全部投降,完全解决了清军兵力不足的问题,为清朝灭亡南明吞并全国解决了兵力问题。

综上所述,没有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清朝无法彻底灭亡明朝吞并天下,最多像东晋南宋那样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厚德载物49847


明朝灭亡不是因为敌手太强大,而是自己太腐败。

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大势,相信许多的历史领域爱好者会作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莪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在读到的一些文学作品(历史小说)里时有涉及,因此看到此题(正无计今天在头条写什么?)也拾人牙慧简答上几句。

老话一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李自成张献忠如火如荼时,皇帝搞集资筹军费,结果王公大臣叫苦连天,个个没钱,鐘鼐玉食比在家看看书的莪还冏。起义军进城后,锄头铁耙大刀火枪悬在肉嘟嘟头顶,抄出的金银财宝车载斗量眼花缭乱一一这样的王朝不灭谁灭?

崇祯皇帝逃去煤山(景山)亲近弯脖子老树前,对农民军有个哀求意味深长:老百姓都是好的,一个别杀;贪官污吏随你们怎样处置。

可怜的皇帝!鸡还没叫就开始上班,競競业业,无奈大树早已群蚁注空,轮到他坐龙椅,早就是一付回天无力的烂摊子,换个大力神也没用。

明朝末年除了陕西河南四川中原内乱,后金在东北扼着鸡头虎视眈眈,外敌倭寇在东南沿海肆虐,到处刀兵,烽火连天,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就亡了。

历史往往会重演,几百年又重复了一次。


高紫骏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的话我认为照样也会面临亡国。因为在政权更迭的规律来看,明政府的内在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一个政权足够强大,政府运转效率比较高效那么即使爆发农民起义也不至于被后金灭国,与其说是被灭国还不如说成是明朝政府自己把自己灭了。明后期的朝政混乱,宦官当权,民不聊生,明朝的灭亡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只有用历史唯物辩证法不断用新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好内部外部的矛盾,才能国运昌盛,久久不息!


青春鼓手


不能,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明庭就不会在军事上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囧境,明军中一批善战的老将如孙传庭也不用在内耗中殒命,反而可以和洪承畴一起协防辽东。

明庭为剿灭起义军也是破费巨大,而且农民起义军属于内线做战,对明朝的国力损耗更甚,李自成起兵陕北,向东南拓展到河南湖北,张张献忠南侵四川,对于明朝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区域造成极大破坏,在朝廷收支上,和用兵上都化做负担!

没有农民起义军,朝廷会集中精力应对辽东战局,必定江南的财税重地依旧在明庭控制之中,国家财富只需要政策管理,依旧可以支撑辽东用兵,战事扔会以辽东地区为主,不存在短期的改朝换代。

满清虽然数次突破防线,进入京城周边,但都是以劫虏为目的,没有攻城略地推翻明朝的想法,这比当年的瓦剌首领也先围攻北京城的行为还要低一层次,最少在战略上没有形成灭亡明朝的动机!

而农民起义军,事如破竹般的攻下京城,推翻明朝,反而对关外的满清形成了刺激性的诱导,满清在看到农民军的胜利后,才有了逐鹿中原的设想,然后随着起义军领导层的迅速腐化堕落,和明庭将官进入敌对,迫使吴三桂降清,开山海关,以先锋死战起义军,满清则借口为崇祯复仇,渔翁得利!最后才获取天下!


无语言乐


只是时间问题,后金(清)在关外已经做了很多团结边疆民族的手段政策逐步臣服蒙古各部,如暂时入不了关,用不了几年就会统一整合蒙古各部,新疆青海西藏,因为这些地区早已脱离了明朝,朝鲜也已臣服,最后就是绕过长城东西夹攻,中部猛攻长城!这只是设想历史没有发生,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