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茶在唐代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範式已經出現,並在一定程度上對酒文化產生衝擊。唐代茶文化及其茶酒爭論始於中唐,在此之前,酒文化佔據社會文化生活的主導地位;在此之後,作為一種新型的無酒精飲料的茶開始融入到唐人社會文化生活,

這改變了酒長期主導的優勢地位,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努力拓展及文化空間,給唐代社會生活帶來一股清新的文化風貌。

茶在濃烈酣暢的酒文化之外,給唐人提供了新型的、沖淡平和的文化生活空間。酒和茶兩種異質性的社會文化範式,最終在精神領域上走向融合。

一、茶作為新興文化範式的出現

茶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初步發展,在唐代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範式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所謂文化範式是指文化共同體成員所共同享有的規則、方法、技術等,以及由直覺和體悟而得到的、明確或隱晦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等。之所以說茶文化成為唐代新興的文化範式,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事實特徵而得出的。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1. 茶文化的發展基礎得以構建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集中在南方地區,北方人對此習俗不以為然,甚至將茗飲貶為"酪奴"。隨著佛教的傳播,到開元年間,南方的飲茶風俗在北方已經得到廣泛傳播,封演《封氏聞見記》雲:"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社會各個階層飲茶的風氣都很興盛,上至宮廷 、官員、文人,下至城鄉百姓,無不熱衷於飲茶。

唐代飲茶風氣遍及南北,流於邊疆塞外,並向域外傳播。發展成熟的唐代茶文化開啟向域外傳播的歷程,韓國、日本、越南以及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始接受飲茶風俗。飲茶風尚的傳播為茶葉的生產和貿易提供了發展動力。

唐代茶葉生產地和消費地並不一致,產地主要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以長江流域山地為主,而消費則遍及全國,特別是不產茶的北方和少數民族等地區需求強勁。這促使由南而北的茶葉貿易的興起,唐代茶葉產業化程度比較高,分工很細密,形成行商和坐商、官商和私商等群體。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唐代茶葉貿易的崛起和拓展,為飲茶風俗的傳播和全國性的茶葉消費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茶藝定型化並孕育了茶道思想

唐代在製茶、烹煮、品飲等方面構建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並上升到藝術審美層次。唐代以前,無固定的茶葉加工工藝,茶葉品飲多為粥飲法和芼茶法,尚未成為一種獨立的飲品。

而唐代擺脫了這種較為原始的狀態,將茶藝定型化:通過採、蒸、搗、拍、焙、穿、藏等七個工序製作團餅茶,講究"採時精,造時潔";烹茶有取水、炙茶、碾茶、羅茶、取火、烹煮等環節,各節皆有法度和規矩;品茗則賞湯形、觀茶色、識茶香、品茶味、賞茶具、悟意境,處處充滿無限的美感。

在茶藝活幼中,唐人揺脫了前朝茗飲原始粗糙的習氣,用藝術氣息點綴於日常生活,以達到物與我的交融、天與人的合一。茶道思想初步形成,為茶文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唐代儒、釋、道各家繁榮鼎盛,茶文化浸潤於諸家思想並充分汲取滋養。

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最早提出茶道思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此後,裴汶《茶述》、元稹《茶》、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貞亮《茶十徳》等詩文中又進一步闡發了茶道。最終,唐代形成了以"精"、"清"、"儉"、"潔"等為內涵和特徵的茶道思想。唐代茶道思想是唐代茶文化發展結出的碩果,同時又將唐代茶文化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3.茶學專著創作蔚然勃興

茶學專著是茶文化範式定型的標誌性成果,是對唐代茶文化實踐的理論總結和系統凝練。陸羽《茶經》是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該書使茶飲習俗徹底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入流的情形,提升了茶飲的文化品位,開創了茶文化新的空間與境界,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與規範。

因此,陸羽及其《茶經》受到高度評價,唐代民間社會將陸羽以神祀之。在陸羽之後,唐代還湧現了一批茶葉學者和茶學著作。這些茶學著作承續不輟,說明唐代茶葉學者不斷凝練和總結茶文化實踐。

二、唐人對茶酒文化的四種價值取向

茶作為全新的文化範式出現之後,以獨特的姿態和精神內容,對傳統的酒文化發起挑戰,擠佔其既有的文化生存空間。人們對酒文化的認知發生了巨大轉變,主要體現為褒茶貶酒、以茶代酒、茶酒爭雄等,經過長期競爭,形成均衡狀態,最終確立茶酒互補的文化範式。

1.褒茶貶酒的價值取向

皎然是持褒茶貶酒觀念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茶清高,而飲酒者是徒然自欺。他在詩歌中以常飲酒廢職的東晉官員畢卓為例,指出嗜酒者洋相出盡,又點明崔石飲酒無度,醉後狂歌,震驚人耳。在與茶的對比中,酒相形見絀。皎然還認為酒是俗人之事,缺乏高雅的品位,在其《九日與陸處士飲茶》詩中:"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的這一茶酒文化觀,在唐代頗有代表性。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2.以荼代酒的價值取向

"以茶代酒"之說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的吳國,飲酒是吳國的社會風尚。當時的以茶代酒是在特殊場合下不得已的選擇,還沒有成為普遍的文化現象。進入唐代以後,以茶代酒的呼聲頻頻出現。孟浩然《清明即事》:"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時節,空堂獨坐,一碗春茗是清寂緬懷的最佳飲品,濃烈之酒已退居其次。

3. 茶酒爭雄的價值取向

中唐以後,隨著茶酒產業的繼續發展,對兩者不同看法分歧也逐漸拉大,甚至在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時有爭論。於是,產生了以茶酒爭雄為題材的民間通俗文學作品《茶酒論》。

全文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長,取譬設喻,廣徵博引,針鋒相對,攻擊彼短,難分勝負。總體來看,辯詰生動形象,語言詼諧幽默有趣,處處充滿富有戲劇張力的趣味。同時這篇通俗易懂的變文,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人們對於茶酒兩種飲品的不同認識,以及這種異質性認識背後的激烈爭論。而作為新生事物的茶文化能夠向酒文化發起挑戰,也客觀說明茶在唐代社會文化生活中地位不斷上升。

4.茶酒互補的價值取向

茶酒成為唐代文人標準的文化範式, 兩者成為唐詩中渾然天成的意象。這在唐詩中極為普遍,往往茶酒並舉。白居易是最能體現茶酒互補精神的詩人,其詩歌經常將茶酒並舉,形影相隨、相得益彰。他對茶酒的真正態度是愛酒不嫌茶。茶酒之所以成為白居易的摯愛,是因為兩者在詩人的生活有著各自的功能:"酒之作用在於驅愁,茶之功能在於破睡。"

三、唐代茶酒文化變遷的動力機制

茶文化在唐代異軍突起,對傳統酒文化造成了很大沖擊,甚至到9世紀初,茶已經被各階層列為生活必需品,與"米鹽"處於同等地位,飲茶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其實,這一歷史轉向背後有著深厚歷史根源。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1.禁酒和徵榷等政策,導致酒價高昂,客觀上促進了茶的消費

唐政府對酒和茶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唐王朝多次頒佈禁酒令,在全國或者局部地區禁止酒的生產和消費,這是因為釀酒要消耗大量糧食,在災荒或者饑饉之年會引發糧價高企,對政權和社會穩定造成威脅。

禁酒令只能在短時間內平抑糧價,但對政府經濟和稅收造成負面影響。為了從酒的消費中獲取更多財政收入,政府下令對酒徵榷。禁酒和榷酒雙重政策產生了疊加效應,其直接表現便是酒價的高昂。

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酒價高昂,以至於需要用五花馬、千金裘、金貂皮等價值連城的物品來換取。與酒相比,作為一種新型飲品,價格低廉,便於運輸,經久耐泡的茶,開始成為大眾更優的一種選擇。不少嗜酒之人轉變消費觀念,向茶葉消費傾斜, 以茶代酒的現象開始頻頻出現,促進了飲茶風尚的普及。

2.茶自身的功效與酒截然不同,受到唐人的喜愛

茶最初被人們當作藥物來使用,唐代開元中期以前,仍舊側重於茶的藥用效果。茶中含有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等多種元素,這些成分對於提神明目、消食醒酒、通便利水、延年益壽等方面具有保健和醫療功效。茶先苦後甘,讓平淡無味的水充滿了靈性,能夠止渴生津、清神驅睡,滿足人們味覺和恢復體力的需求,故茶在唐人心目中擁有特殊的地位。

與茶相比,酒固然可以讓飲者短時間體驗到日常生活難以達到的迷醉狀態,但其性質過於濃烈,容易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長時期大量消費所費頗多。因此,唐代歌頌茶德成為一股社會清流。

唐代社會的一股清流——從酒到茶,淺述唐代社會文化的轉變

茶還具有社會功能:茶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營造和諧高雅的人文氛圍;以茶待客,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茶可以促進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茶可以助人修身養性。茶所具備的這種獨特的價值彌補了酒所承擔功能的不足,所以茶受到了唐人的喜愛與追捧。

四、結語

酒和茶兩種異質性的社會文化範式,最終在精神領域上走向融合。中唐以後,酒在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紀裡有了新的轉變,少了張狂、不羈,更加內斂、平和。以白居易為例,飲酒不再是李白式的酣暢淋淋、銷魂恣意,而是小檻半酣式的微醺,在半醒半醉之間體驗生活的意境。

茶酒互補的人生,是一種對人生終極價值有所執而始趨於駁雜的人生。正因為茶契合了文人從理想落入平凡之後那種輕虛空漠而又閒適愉悅的人生體悟,從中晚唐開始,尤其是宋代以後,文人們越來越濃地對茶表現出非同尋常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張清泉《茶酒論>與唐代的三教講論》

2、宋時磊《唐代飲茶風習與經濟貿易的流變》

3、劉學忠《從酒到茶一古代文人的人格演變縱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