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主流相声团体改为自负盈亏,全部人员都能养活自己吗?

莲花山山民


我是得着,有话直说。

主流相声团体进入一个完全自主竞争、自负盈亏的市场,不敢说全军覆没,至少会哀鸣遍野、倒掉一大片。

客观的说,主流相声界也不乏高手、名家,自身没点本事,当初能进体制都难,那类上了台就露怯的那种混子艺术家其实不算多。为何那些本来有点能耐的主流相声演员们,依然干不过像郭德纲这种所谓的“野路子”?

有句话说得好,一块臭肉满锅腥。正因为一些人以为相声这碗饭容易吃,就想尽办法混进来,过惯了这种旱涝保收的生活,突然推上市场、面对观众,脸上挂不住、内心也不适应,干脆不吃这碗饭,靠着名声上哪混不比这个强?

除了没经受过观众这一关就当上了著名相声演员这个原因,一些主流相声演员当初大红大紫,主要还是靠着电视相声带来的红利。躺着挣钱都习惯了,突然让他站起来说相声,迎合台下观众的审美与需求,这个弯儿怕是一时半会转不过来。

习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成应该的,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市场,哪怕曾经真的有本事、愿意面对观众,都不一定能过内心这道关,拉下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称号,这才是一些主流相声演员“抗击打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即便退一步说,主流相声界的整体能力,与经受过摸爬滚打的德云社旗鼓相当,问题是,市场都已经被德云社等民间曲艺社团站上了,观众只认郭德纲、张云雷这类熟面孔,想要从头再来,这件事没一点毅力和恒心,怕是真的坚持不住。


得着说


主流相声改叫非遗相声了,文化遗产,就得纳税人养着,京剧等戏曲都是国家补贴养着,不然艺术家们都没饭吃了。关键是相声界出了个德云社,靠市场和票房养活自己,还挣了大钱,动了养尊处优的某些人的利益,那还得了啊。羡慕嫉妒恨啥结果?


用户2160165381992


哈哈哈哈,那样估计要饿死一大堆大师了。[大笑][大笑][大笑]


平常心想入非非


不管有没有郭德纲,主流相声团体如果改为自负盈亏,他们全部的人员一个都养活不了自己,从前、现在、将来都是。

郭德纲走红之前,相声已经濒临失传

在郭德纲走红之前,中国的传统相声已经一片哀嚎。本来有很多人从小出生于相声世家,喜欢说相声,但却没地方说,赚不到钱,只得改行,要不然孙越也不会去动物园养大象。

后来,孙越因为认识了郭德纲,有机会进德云社继续说相声,才改变了命运。

那时候,即使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有工资拿,但他们也没有说相声的地方了。没有笑点,没有好的相声演员,观众不喜欢看。加上没市场,慢慢没有了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主流相声演员毫无奋斗之心,完全就是混日子,从来没想过为相声做贡献。而这帮人到今天仍然和以前一样的心态,如果让他们自负盈亏,他们很快会饿死的。功夫不行,还不认真,就不会有市场。

郭德纲走红之后,主流相声更没市场

郭德纲走红以后,相声界才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相声就是拿着体制内工资,过一天算一天的所谓著名相声演员,而非主流就是郭德纲带领的德云社,完全草根班子,自负盈亏,没人发工资。

郭德纲是自己卖票吃饭的,所以他表演很卖力,才会创造一些比较俗的段子来迎合观众的需求,但有笑点也有卖点,观众喜欢。所以他越来越火,商演很有市场。

而主流相声就不一样了,他们始终不求上进,风格又不改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一些歌颂类型的相声,远远脱离了民众,所以一直不受欢迎,更没有市场。

现在的年轻人纷纷喜欢相声,就是因为德云社,听相声只听他们的。尽管相声很火,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繁荣,因为德云社没有竞争对手。虽有一些其他民间团体兴起,但他们比德云社差的太远,很多人到今天仍然养活不了自己。

而主流相声也有在搞巡演,但他们都是政府补贴的,靠自己一张票都卖不出去。

前段时间,某京剧院的院长就爆料,现在国内的京剧院,没有那一个不靠政府补贴能养活得了自己。唱戏和相声都是相通的,相声也一样。

目前看着德云社的商演门票卖的很火爆,但让那些主流演员随便拉一个人出来开专场,绝对开不起来。所以那帮人才死皮赖脸待在体制内,不敢出来,因为他们怕丢饭碗。



主流一直打压郭德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主流相声演员明明比不过郭德纲,却又不甘心,一直在想办法打压他。最近德云社的几场风波就能看出来,郭德纲抢了某些人的饭碗和江湖地位了。

但是,德云社是民心所向,别人越打压,德云社越火,观众越支持。从此以后,苗阜、姜昆等人名声扫地,包括那些所谓的京剧名家,他们更不会有市场。


苗阜带领的青曲社,接下来的生存都是一个难题,实在太招人反感。

主流相声演员心理太阴暗,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干正经事,还欺负别人,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掉。只有郭德纲这样的,真正把观众当衣食父母的,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R娱记


为何称其为“主流相声演员”,就因为他们是体制内的演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在国家的专业团体,就要肩负起国家赋予的文艺服务于政治的工作使命。所以他们创作和表演的终极目的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作品上有诸多限制,没法去迎合市场口味,这类演员只能圈养。常言说,屁股决定脑袋,在体制内的主流相声演员不说或者很少说传统活,所以传统段子,传统戏曲杂类,包括本工太平歌词是不是必修的专业课程,传统基本功也就差了一些。他们的工作是要完成单位组织上的工作任务,比如主题晚会,送温暖慰问等等,不是商演,只要规规矩矩把作品演完就可以了,只要会一两段相声,就可以演出好几年,观众是政府,单位组织的,也不需要考虑门票和上座率。相声行业本身从业者就不多,各专业团体给的编制也有限,就这么一小撮人却代表了一个行业甚至曲艺领域,自然除了正常演出外,地方,单位上还能兼任一些领导职务,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要分散到职务工作上。综上原因导致了主流相声新人进不来,老人没进步的大趋势,让相声行业没落。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让主流相声团体改买票自己养活自己是个不成立的问题,体质不改革,如何市场化?不符合市场规律,能卖出票去这不是就是奇谈了吗?客观说,现在体制内的主流相声演员基础起点都是很高的,如果真的要是放开了让他们去创作和表演,不敢说个个都行,但至少会有一部分人绝对能适应的了,而且不会比德云社的二三代演员差,只是人家端着铁饭碗,干什么吆喝什么,犯不上砸了自己饭碗去自谋出路。不管如何诟病主流相声,只一点,他们把郭德纲排除在体制外绝对是相声的一大幸事,如果当年真的招安了,也应了郭德纲一开始就混体质的初衷和理想,那么世上真的少了以为相声奇才。老郭有现今的成就,德云社能够开枝散叶繁荣相声,都是主流相声和体制逼出来的。引用老郭的一句台词,“他们负责歌颂,我们负责搞笑,”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挺好的。


刘军易溯科技


主流相声演员改为自负盈亏,能否养活自己?那就看他们可不可以吃苦受累,因为拿工资的日子很舒服,不用考虑吃饭穿衣等问题,而且还很高冷,见不得民间艺人们那麽拼命。

关键在于自身利益问题,有一天必须这样的新政实施,他们也就认头:不拼怎么养家糊口?主流的生活是这样,演出归演出额外有补贴,工资是工资,有级别的还有级别补贴(而且不低)。

吃惯了公家饭的人一但失去这些待遇,估计都得抓瞎,再加上平时不考核业务,有的没的、挣的钱一分也不少,一但失去所有国家给的津贴,只能喝西北风,要不然学习一下德云社自给自足试试。

想惯了清福鸿福怎么愿意自食其力?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界对于业务不用钻研,成绩也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回答:够呛……离开现成的白拿工资的日子,就是靠自己养的活自己,凭借没点真本事,也养不活他的家人!





蘭竹ZLZ


真到那时,他们“高雅”和“三俗”的标准马上就变了。他们会齐声高喊郭德纲的相声是“雅俗共赏”。


彤彤老爷


国家应该把所有的演出团体都要推向市场化运作,自食其力。国家不养闲人,使每个艺人都有紧迫感,这样才能提高文艺水平,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mxh1109


主流们自负盈亏的话,过不了多久,去街头对流浪者做个调查,十个有八十是曾经的主流。



梦幻影象牙塔


成长选拔体系不一样,主流是得到上级的认可即可以入职,称之为主流,业务水平要求次之。至于是否有市场,能否养活自己?决不在主流的考虑之内,他们是按月开支的。另外,主流的作品也是不会考虑观众感受的 ,更多的是让领导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