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主流相聲團體改為自負盈虧,全部人員都能養活自己嗎?

蓮花山山民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主流相聲團體進入一個完全自主競爭、自負盈虧的市場,不敢說全軍覆沒,至少會哀鳴遍野、倒掉一大片。

客觀的說,主流相聲界也不乏高手、名家,自身沒點本事,當初能進體制都難,那類上了臺就露怯的那種混子藝術家其實不算多。為何那些本來有點能耐的主流相聲演員們,依然幹不過像郭德綱這種所謂的“野路子”?

有句話說得好,一塊臭肉滿鍋腥。正因為一些人以為相聲這碗飯容易吃,就想盡辦法混進來,過慣了這種旱澇保收的生活,突然推上市場、面對觀眾,臉上掛不住、內心也不適應,乾脆不吃這碗飯,靠著名聲上哪混不比這個強?

除了沒經受過觀眾這一關就當上了著名相聲演員這個原因,一些主流相聲演員當初大紅大紫,主要還是靠著電視相聲帶來的紅利。躺著掙錢都習慣了,突然讓他站起來說相聲,迎合臺下觀眾的審美與需求,這個彎兒怕是一時半會轉不過來。

習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把衣食無憂的生活當成應該的,再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市場,哪怕曾經真的有本事、願意面對觀眾,都不一定能過內心這道關,拉下著名錶演藝術家的稱號,這才是一些主流相聲演員“抗擊打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即便退一步說,主流相聲界的整體能力,與經受過摸爬滾打的德雲社旗鼓相當,問題是,市場都已經被德雲社等民間曲藝社團站上了,觀眾只認郭德綱、張雲雷這類熟面孔,想要從頭再來,這件事沒一點毅力和恆心,怕是真的堅持不住。


得著說


主流相聲改叫非遺相聲了,文化遺產,就得納稅人養著,京劇等戲曲都是國家補貼養著,不然藝術家們都沒飯吃了。關鍵是相聲界出了個德雲社,靠市場和票房養活自己,還掙了大錢,動了養尊處優的某些人的利益,那還得了啊。羨慕嫉妒恨啥結果?


用戶2160165381992


哈哈哈哈,那樣估計要餓死一大堆大師了。[大笑][大笑][大笑]


平常心想入非非


不管有沒有郭德綱,主流相聲團體如果改為自負盈虧,他們全部的人員一個都養活不了自己,從前、現在、將來都是。

郭德綱走紅之前,相聲已經瀕臨失傳

在郭德綱走紅之前,中國的傳統相聲已經一片哀嚎。本來有很多人從小出生於相聲世家,喜歡說相聲,但卻沒地方說,賺不到錢,只得改行,要不然孫越也不會去動物園養大象。

後來,孫越因為認識了郭德綱,有機會進德雲社繼續說相聲,才改變了命運。

那時候,即使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有工資拿,但他們也沒有說相聲的地方了。沒有笑點,沒有好的相聲演員,觀眾不喜歡看。加上沒市場,慢慢沒有了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手藝快要失傳了。

主流相聲演員毫無奮鬥之心,完全就是混日子,從來沒想過為相聲做貢獻。而這幫人到今天仍然和以前一樣的心態,如果讓他們自負盈虧,他們很快會餓死的。功夫不行,還不認真,就不會有市場。

郭德綱走紅之後,主流相聲更沒市場

郭德綱走紅以後,相聲界才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相聲就是拿著體制內工資,過一天算一天的所謂著名相聲演員,而非主流就是郭德綱帶領的德雲社,完全草根班子,自負盈虧,沒人發工資。

郭德綱是自己賣票吃飯的,所以他表演很賣力,才會創造一些比較俗的段子來迎合觀眾的需求,但有笑點也有賣點,觀眾喜歡。所以他越來越火,商演很有市場。

而主流相聲就不一樣了,他們始終不求上進,風格又不改變,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說一些歌頌類型的相聲,遠遠脫離了民眾,所以一直不受歡迎,更沒有市場。

現在的年輕人紛紛喜歡相聲,就是因為德雲社,聽相聲只聽他們的。儘管相聲很火,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繁榮,因為德雲社沒有競爭對手。雖有一些其他民間團體興起,但他們比德雲社差的太遠,很多人到今天仍然養活不了自己。

而主流相聲也有在搞巡演,但他們都是政府補貼的,靠自己一張票都賣不出去。

前段時間,某京劇院的院長就爆料,現在國內的京劇院,沒有那一個不靠政府補貼能養活得了自己。唱戲和相聲都是相通的,相聲也一樣。

目前看著德雲社的商演門票賣的很火爆,但讓那些主流演員隨便拉一個人出來開專場,絕對開不起來。所以那幫人才死皮賴臉待在體制內,不敢出來,因為他們怕丟飯碗。



主流一直打壓郭德綱,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主流相聲演員明明比不過郭德綱,卻又不甘心,一直在想辦法打壓他。最近德雲社的幾場風波就能看出來,郭德綱搶了某些人的飯碗和江湖地位了。

但是,德雲社是民心所向,別人越打壓,德雲社越火,觀眾越支持。從此以後,苗阜、姜昆等人名聲掃地,包括那些所謂的京劇名家,他們更不會有市場。


苗阜帶領的青曲社,接下來的生存都是一個難題,實在太招人反感。

主流相聲演員心理太陰暗,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不幹正經事,還欺負別人,遲早有一天會被淘汰掉。只有郭德綱這樣的,真正把觀眾當衣食父母的,才能長久發展下去。


R娛記


為何稱其為“主流相聲演員”,就因為他們是體制內的演員,拿著國家的工資,在國家的專業團體,就要肩負起國家賦予的文藝服務於政治的工作使命。所以他們創作和表演的終極目的不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作品上有諸多限制,沒法去迎合市場口味,這類演員只能圈養。常言說,屁股決定腦袋,在體制內的主流相聲演員不說或者很少說傳統活,所以傳統段子,傳統戲曲雜類,包括本工太平歌詞是不是必修的專業課程,傳統基本功也就差了一些。他們的工作是要完成單位組織上的工作任務,比如主題晚會,送溫暖慰問等等,不是商演,只要規規矩矩把作品演完就可以了,只要會一兩段相聲,就可以演出好幾年,觀眾是政府,單位組織的,也不需要考慮門票和上座率。相聲行業本身從業者就不多,各專業團體給的編制也有限,就這麼一小撮人卻代表了一個行業甚至曲藝領域,自然除了正常演出外,地方,單位上還能兼任一些領導職務,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要分散到職務工作上。綜上原因導致了主流相聲新人進不來,老人沒進步的大趨勢,讓相聲行業沒落。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讓主流相聲團體改買票自己養活自己是個不成立的問題,體質不改革,如何市場化?不符合市場規律,能賣出票去這不是就是奇談了嗎?客觀說,現在體制內的主流相聲演員基礎起點都是很高的,如果真的要是放開了讓他們去創作和表演,不敢說個個都行,但至少會有一部分人絕對能適應的了,而且不會比德雲社的二三代演員差,只是人家端著鐵飯碗,幹什麼吆喝什麼,犯不上砸了自己飯碗去自謀出路。不管如何詬病主流相聲,只一點,他們把郭德綱排除在體制外絕對是相聲的一大幸事,如果當年真的招安了,也應了郭德綱一開始就混體質的初衷和理想,那麼世上真的少了以為相聲奇才。老郭有現今的成就,德雲社能夠開枝散葉繁榮相聲,都是主流相聲和體制逼出來的。引用老郭的一句臺詞,“他們負責歌頌,我們負責搞笑,”分工不同都是為人民服務,挺好的。


劉軍易溯科技


主流相聲演員改為自負盈虧,能否養活自己?那就看他們可不可以吃苦受累,因為拿工資的日子很舒服,不用考慮吃飯穿衣等問題,而且還很高冷,見不得民間藝人們那麼拼命。

關鍵在於自身利益問題,有一天必須這樣的新政實施,他們也就認頭:不拼怎麼養家餬口?主流的生活是這樣,演出歸演出額外有補貼,工資是工資,有級別的還有級別補貼(而且不低)。

吃慣了公家飯的人一但失去這些待遇,估計都得抓瞎,再加上平時不考核業務,有的沒的、掙的錢一分也不少,一但失去所有國家給的津貼,只能喝西北風,要不然學習一下德雲社自給自足試試。

想慣了清福鴻福怎麼願意自食其力?這就是為什麼主流界對於業務不用鑽研,成績也不突出的原因之一。回答:夠嗆……離開現成的白拿工資的日子,就是靠自己養的活自己,憑藉沒點真本事,也養不活他的家人!





蘭竹ZLZ


真到那時,他們“高雅”和“三俗”的標準馬上就變了。他們會齊聲高喊郭德綱的相聲是“雅俗共賞”。


彤彤老爺


國家應該把所有的演出團體都要推向市場化運作,自食其力。國家不養閒人,使每個藝人都有緊迫感,這樣才能提高文藝水平,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mxh1109


主流們自負盈虧的話,過不了多久,去街頭對流浪者做個調查,十個有八十是曾經的主流。



夢幻影象牙塔


成長選拔體系不一樣,主流是得到上級的認可即可以入職,稱之為主流,業務水平要求次之。至於是否有市場,能否養活自己?決不在主流的考慮之內,他們是按月開支的。另外,主流的作品也是不會考慮觀眾感受的 ,更多的是讓領導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