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悠了:这些心灵鸡汤全都是假的

斑羚会为群体牺牲自己


被忽悠了:这些心灵鸡汤全都是假的

【寓意】

自我牺牲的精神。

【你听过的版本】

七八十头斑羚被猎人逼到峡谷的悬崖边,单只的斑羚能力不足以跳过峡谷到达对岸,斑羚们为了种族的生存,选择了牺牲一半,保存另一半的方法。在头羊一只老雄羚的带领下,一只斑羚先跳起,在跳跃到高点的时候,另一只起跳,踩着前一只斑羚的背,以此为跳板,到达对岸。

【真相】

斑羚很没组织没纪律!

现实中,斑羚并不以大群体形式活动,印度记录的最大灰斑羚群也未超过11头,而雄性灰斑羚还经常会单独活动。由于斑羚个体间缺乏社群关系,在穷途末路时相互关照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蜉蝣朝生暮死


被忽悠了:这些心灵鸡汤全都是假的

【寓意】

如果你是一只蜉蝣,会怎样利用自己的生命。

【你听过的版本】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它“朝生暮死,不知朝夕”,对于人类来说短暂的一天,就是它的一生。

【真相】

蜉蝣可不是短命鬼!

蜉蝣的生命过程不止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它化成成虫后的阶段而已。蜉蝣成虫在交配产卵结束后很快死亡,整个成虫阶段不过一两天。但在此之前,它作为幼虫在水中能呆上一两年……


被老鼠动了的奶酪

被忽悠了:这些心灵鸡汤全都是假的

【寓意】

我们要居安思危,适应变化,保持忧患意识,时刻充满激情,保持最好的心境去奋斗!

【你听过的版本】

在著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当中描述着:嗅嗅、匆匆两只小老鼠和哼哼、唧唧两个小矮人在迷宫中找寻自己奶酪,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真相】

老鼠根本不喜欢吃奶酪!

其实,老鼠更喜欢富含糖的食物,如巧克力。老鼠的天然食物主要由谷物和水果组成,这两种都富含糖类。研究人员指出,老鼠对食物的气味、结构和味道都有反应,而奶酪是一种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中所没有的食物,所以它们不会对奶酪有反应。

好的心灵鸡汤是什么配方?

被忽悠了:这些心灵鸡汤全都是假的

如今,那些充满了正能量、励志成功学的小段子,还在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面的群体中广泛传播。渔夫和企业家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各种掉下来的天使、善良好运气的年轻人也隔三差五地出来给你心灵安抚和人生指导。


虽饱受争议,心灵鸡汤却仍受一些人欢迎,那是因为这些小故事通过有趣乃至离奇的情节,诠释一个道理或一个法则,是一些人喜爱的智慧快餐。


当然,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心灵鸡汤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对鸡汤体的偏爱,有一种情怀在里面。

但是不可否认,在具有消费活力的年轻人群体中,这类心灵鸡汤基本失去了生存市场。豆瓣知乎上的各种反鸡汤联盟、网络上见鸡汤便吐槽的舆论调子,便是证明。难道,鸡汤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追溯“心灵鸡汤”的源头,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由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编写的《心灵鸡汤》丛书中。始作俑者也没遮掩,大意就是说我们这个心灵鸡汤就是一些哲学思辩和心灵励志,每天来一点儿,虽不顶饿,但能祛祛寒暖暖身。


从广义上来讲,心灵鸡汤一直存在于人类文明史中。《道德经》中的“知足常乐”、“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菜根谭》中的“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不也是鸡汤吗?

由此看来,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鸡汤一直都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还将继续存在。只是,大众的审美标准在进化,好的心灵鸡汤,更需要用心熬。

有一部电影叫《127小时》,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2003年5月他在犹他州一座峡谷攀岩时,因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以短刀自行将右臂手肘以下切断而脱困。当大家都在为他惋惜时,10个月后,他却开始继续未完成的计划,追寻登山梦。


这不正是当年《读者》上诸如“断臂保命”之类的心灵鸡汤吗?同样是讲一个道理,有的鸡汤成了鸡肋,只能永远沉睡在老朽的时光中任人遗忘;有的却散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在绵长的时间里令人欢欣鼓舞又令人暗自垂泪。


这种美味的鸡汤还有很多,如《光辉岁月》《光荣之路》《心灵捕手》《灵魂冲浪》《弱点》……它们之所以能让人铭记,是因为它们都不缺乏这些元素:经得起推敲的现实逻辑、经得起玩味的美学细节和经得起考验的普世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