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別酒流年


朱元璋去世前一直在為“傳位”之事擔憂,雖然繼承人已經選定為皇孫朱允炆,但是他擔心朱允炆鎮不住那些大臣。另外,他還擔心其他皇子會撕破臉面,爭奪皇位。因此,朱元璋曾囑託梅殷,讓他來輔佐新皇。

梅殷到底是什麼人?

梅殷字伯殷,出生歸德下邑(今商丘夏邑),梅殷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寧國公主,他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贊他精通經史,還讓他輔助建文帝。

梅殷的伯父是梅思祖,梅思祖本來是元朝的官兒,後來見紅巾軍勢大,投了劉福通,再後來見張士誠勢大,又投了張士誠,等到朱元璋大軍來了,見朱元璋勢大,又開城投了朱元璋,獻出了他控制的四州之地,由此立下大功,朱元璋稱帝之後封他為汝南侯。

靖難之役是怎麼回事?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攻陷皇城取得帝位。

朱元璋登基後,為保朱姓王朝千秋萬代,一方面加強王權,另一方面大肆將分封自己的兒子。他將自己的兒子封為親王,駐守各地戰略要地。諸王不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王府,設官屬,而且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可以隨意調動。諸王中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地位又最高,擁有的兵力也最多。

藩王勢力不斷膨脹勢,勢必威脅中央政權。曾有人勸告朱元璋,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即為建文帝。建文帝聽從大臣的建議施行削藩。他首先削掉力量較弱的幾位親王的爵位,然後集中力量對付燕王朱棣,並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建文帝又派人監視朱棣,並伺機逮捕他。朱棣得知後,先誘殺前來監視的將臣,並於1399年七月舉兵。

1402年率軍直取金陵。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定安師。五月,攻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使求和遭到燕王拒絕。六月,江防都督陳瑄率水師降燕。燕軍得以渡江,攻取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金川大門投降燕王。燕王進入京城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

1、梅殷此人並非統帥之才。在明初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多以儒宗稱之,並沒有統領大部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史書上雖有“恭謹有謀”的說法,這比一個出色的統帥差得遠了,恭謹,則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所以,作為一個不合格的統帥,本人又十分謹慎,他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

2、建文帝即位以後,重用的多是文臣,開國將帥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文臣統兵,士兵戰鬥力恐怕難以和常年與蒙古作戰的燕王軍相匹敵。梅殷統帥下的士兵恐怕戰鬥力也不高。

3、古代對外稱統兵多少萬,其實是將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一起算在內的,而實際可戰之兵恐怕只有三分之一。梅殷號稱統帥四十萬軍隊,其實能上陣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萬出頭。

梅殷最後的結局

奪得了帝位之後,朱棣哪能讓這位當初不聽話、與自己有二心的妹婿再領兵權?

朱棣的下屬投其所願,想出法子整梅殷。永樂二年(1404年),都御史陳瑛奏報朱棣,誣陷梅殷收養了明惠帝的叛逆之臣。更為嚴重的是,他還與女秀才劉莫邪狼狽為奸,咒罵朝廷。

早想除掉梅殷的朱棣這下找到殺掉梅殷的藉口了,於是立即罷了梅殷的兵權。但這還不足以置梅殷於死地,礙著妹妹的面子,朱棣便先將梅殷發配到了遼東。

到了永樂三年(1405)冬,某日早朝,梅殷正在過橋,素與梅殷不睦的前軍都督譚身、錦衣衛指揮使趙曦為了討好朱棣,派人將梅殷擠於橋下。天寒地凍,梅殷在寒冷的河水裡溺亡了。梅殷死後,這兩個人散佈謠言說梅殷是自殺跳河的。

總結:梅殷此人並非統帥之才。在明初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多以儒宗稱之,並沒有統領大部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史書上雖有“恭謹有謀”的說法,這比一個出色的統帥差得遠了,恭謹,則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所以,作為一個不合格的統帥,本人又十分謹慎,他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


香姐逛歷史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在朱元璋62歲的時候,太子朱標不幸去世,擺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難題就是立誰做太子?朱元璋最終的選擇的皇長孫朱允炆,雖然朱允炆很聰明,但是他性格過於軟弱,很難駕馭那些飛揚跋扈的開國功臣。於是便有了火燒慶功樓屠殺功臣等一系列清洗行動,為朱允炆稱帝消除威脅做好鋪墊,同時還為朱允炆安排了託孤大臣,希望在朱允炆遇到困難時能夠給予幫助。

這位託孤大臣就是梅殷,他不僅是當朝駙馬,娶得是寧國公主,而且還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曾稱讚其精通經史。可是,當朱允炆登基之後開始了削藩政策,導致朱棣對此不滿,並以“清君側,靖國難”發動了靖難之役的時候,為什麼梅殷手握重兵,卻按兵不動,沒有出兵幫助朱允炆呢?。

當朱棣起兵後,朱允炆命梅殷鎮守淮安,當朱棣派使者前往淮安,想借道淮安攻打京城時,梅殷將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來,並用朱元璋的靈牌將朱棣大軍逼退。朱棣只好繞開淮安直取大明京城。雖然梅殷沒有讓朱棣借道淮安,但梅殷也沒有派出兵增援京城,而且還沒有斷朱棣的後路,這對朱棣來說,簡直就是神助攻啊!減少了很多的麻煩。

梅殷為何會坐山觀虎鬥呢?一方面因為梅殷並非是統帥之才,沒有統率大軍參戰的經驗,而且史書上說他“恭謹有謀”,也就是說他做事十分謹慎,所以,作為文官的他舉棋不定,更不敢冒險,根本沒有把握能夠戰勝朱棣大軍。

另一方面,梅殷祖上就是牆頭草,他自己也很難在建文帝和朱棣之間做出抉擇,所以只好觀望了。梅殷的伯父本是元朝的官員,先投靠了紅巾軍,又加入了張士誠,後來轉投朱元璋獻出四州之地才被封為汝南侯的。我想梅殷有可能是學他伯父,看誰勢大就幫誰,沒想到朱棣僅用了兩個月就攻下了京城!


大史官


梅殷,字伯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娶的是寧國公主。他曾奉命鎮守淮安,握有四十萬大軍,然而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雖然曾經在朱棣要攻打南京之時沒讓朱棣通行。但是之後朱棣繞過淮安攻打南京時,梅殷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馳援南京建文帝,同時他也沒有派軍隊去阻截朱棣的後路。


那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在靖難之役時,誰也不幫呢?

梅殷當然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但是面對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梅殷還是頗難抉擇。他雖然輔佐建文帝的,但如果是朱棣勝了,他的結果可想而知。同樣,所以幫助朱棣,若朱棣敗了,結果也一樣很明顯。在他內心多重的矛盾下,從而讓他在靖難之役時,雖然有四十萬大軍,卻未曾派出一兵一卒。

梅殷本來在娶了寧國公主後,在當時的駙馬中,朱元璋對梅殷頗為喜愛,朱元璋就曾誇獎他精通經史,所以梅殷在朝堂上頗受他人的尊敬。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同時還讓梅殷輔佐於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登基後,因為藩王勢力頗大,威脅到朝廷的,故而建文帝施行削藩,也因此引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和朝廷對立了。因為梅殷是輔佐建文帝的,所以他被任命到淮安鎮守。


梅殷去鎮守淮安後,在防禦的事情頗為用心,同時他發號命令也很嚴名。後來朱棣大軍想借到淮安進攻南京,但卻被梅殷所拒,同事梅殷還把朱棣派去的使者割了耳朵和鼻子。朱棣雖然生氣,但梅殷畢竟手裡有四十萬大軍,所以朱棣只得繞過淮安攻打南京。

而梅殷雖然沒有讓他通行,但是在之後朱棣攻打南京時,梅殷不僅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南京,而且還沒有斷了朱棣的後路,這對於朱棣而言,也減少了不少麻煩。

後來朱棣攻進宮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朱棣讓梅殷的妻子寫成血書送到梅殷那裡,梅殷看後問使者建文帝的下落。使者說已經死了。梅殷於是給建文帝發喪,之後去了南京。


梅殷去了南京後,朱棣還親自去迎接他。不過之後的日子。朱棣經常會派人去梅殷府中監視。梅殷知道後,心裡很氣憤。後來梅殷溺水而死,梅殷死後,梅殷的兩個兒子還是被朱棣封了官。


中孚鑑


朱元璋去世前,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曾下令讓自己的女婿梅殷暗中幫助朱允炆。朱允炆上臺,“靖難之役”打響後,朱允炆命令梅殷率大軍鎮守淮安。

不過,梅殷鎮守淮安的時候,卻並沒有積極地幫朱允炆打仗。雖然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前,梅殷守住淮安,不讓朱棣通過,還把朱棣信使的耳朵和鼻子割去。但是朱棣繞過淮安,南下攻打南京的時候,當時梅殷手握40萬大軍,卻一直按兵不動,不去幫助朱允炆。可以說,這也就是在暗中幫助朱棣打進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

(梅殷劇照)

對於這一點,朱棣是心知肚明的,可是為什麼,在他當了皇帝以後,卻派人暗中害死了梅殷呢?

說梅殷是朱棣暗中害死的,這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永樂三年,當時梅殷與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過橋入朝的時候,他們把梅殷擠進水中,溺水而死。梅殷溺死以後,朱棣迫於輿論壓力,把譚深和趙曦等人抓了起來,斬首示眾,並抄沒了其家產。

對於這件事,《明史》上做了這樣的記載:“文皇罪深、曦。二人對曰:‘此上命也,奈何殺臣!’文皇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齒,斬之。”也就是說,朱棣在殺譚深和趙曦的時候,兩人說這是皇帝讓他們乾的,朱棣聽了後非常生氣,讓人打掉他們的牙齒,斬了他們。

兩人都指名道姓,說是朱棣讓他們乾的了,自然不會有錯。再說了,這兩人是朱棣的心腹,朱棣吩咐他們去幹,也是情理之中的。同時,梅殷是駙馬,這兩個人與梅殷又沒有仇恨,平白無故的,他們怎麼可能把梅殷擠下水呢?

由此可見,朱棣殺死梅殷這件事,肯定是真的。

那麼,本來梅殷在暗中幫助朱棣,朱棣應該感恩才是。可是他為什麼卻還要想出這樣卑鄙的手段,殺掉梅殷呢?

我認為,朱棣之所以要殺掉梅殷,是因為他認為,梅殷的存在,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朱棣劇照)

那麼,梅殷的存在,對於朱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威脅呢?

梅殷雖然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沒有進京幫助朱允炆。但是,梅殷顯然又害怕別人說三道四,說他受了朱元璋的委託,不進京勤王。因此,在朱棣打下南京後,他做出了很多不情不願的舉動。

當時,朱棣打下南京,當了皇帝以後,逼迫姐姐、梅殷的妻子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血書給梅殷,把梅殷召回來。朱棣這樣做,顯然是害怕梅殷的數十萬大軍。意思是說,現在你老婆兒子在我的手裡,你看著辦吧。

梅殷當時看到血書以後,大哭了一場,問使者朱允炆的去向。使者說已經自焚而死。於是梅殷說:“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梅殷的意思是說,君王死了,我本來應該和他一起死的。不過,我不想死,我姑且先忍耐一會兒。

這句話顯然是讓朱棣很害怕的。梅殷想忍耐什麼呢?他將來會對朱棣做什麼呢?所以,朱棣顯然覺得留下梅殷,是一件後患無窮的事情。一天不殺掉梅殷,他的心中一天不踏實。

(朱允炆劇照)

後來梅殷入朝時,朱棣親自跑出來迎接他,說,駙馬你辛苦了。可是梅殷卻說,不辛苦,勞而無功。這話顯然是在諷刺朱棣。當時朱棣就怔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此後,梅殷不斷地在言語上說些對朱棣不滿的話。前面我們說了,梅殷之所以說這些,其實還是在為他當時不去救朱允炆開脫,想讓天下人明白,他梅殷其實是忠於朱允炆的。

這樣一來,朱棣更加害怕,因此派了不少人去監視梅殷。而監視的舉動,又被梅殷發現了。因此梅殷更加憤怒,又說了很多讓朱棣不願意聽的話。

對於想加強中央集權的朱棣來說,顯然是不允許梅殷這樣說話做事的。但是他又不好公開處罰,所以才假借兩個心腹的手,暗中害死了梅殷。

總之,梅殷的死,其實也是自找的。他始終沒有站穩自己的立場。要麼你堅決追隨朱允炆,對朱允炆忠心耿耿。要麼你完全倒入朱棣的懷抱。想左右逢源,兩邊都撈好處,又害怕被人說,怎麼可能實現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梅殷這個人,他是朱元璋的大女婿、太子朱標的親妹夫,其妻子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女寧國公主。並且,梅殷還是明朝為數不多手握重兵的外戚將領之一。

據史書上記載,這位梅殷精通經史,其才華為當世人所仰慕,在朱元璋的十六個駙馬中,他最受朱元璋的喜愛。加上和他的妻子和朱標是親兄妹,所以在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有感諸位王實力強盛,便派梅殷率軍十萬鎮守淮安,負責保衛南京的北大門。

後來,在靖難之役中,梅殷先是自己在蘇杭一帶招募了新兵十萬,接著他又接管了徐輝祖的十萬大軍,再後來朝廷又抽調了近十萬禁軍精銳到淮安協助梅殷,這樣加上梅殷原有的十萬大軍,合計他麾下就有近四十萬大軍,這樣龐大的軍事實力,按理說足以保障南京的安穩。


問題是,在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朱棣率十五萬大軍揮師南下,他卻選擇繞過淮安,直接進攻南京。從某種意義上說,朱棣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舉個簡單例子,淮安作為一個擁有四十萬大軍的軍事重鎮,朱棣直接繞過它去攻打南京,這很容易讓他自己進退失據。

因為,這四十萬大軍一方面可以趁朱棣渡江時進攻他的背後,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打不過朱棣的野戰部隊,那也可以通過騷擾朱棣運輸後勤物資的部隊,讓朱棣的軍隊陷入糧草危機之中。

從這層意義上說,梅殷如果願意的話,完全可以讓朱棣無法全力進攻南京。然而,在朱棣進攻南京的過程中,梅殷卻是什麼也沒做,即沒有率軍從背後進攻朱棣的野戰部隊,也沒有趁機在後方騷擾朱棣的野戰部隊,最後眼睜睜看著南京被朱棣攻破。

對此,很多人自然很好奇,為什麼梅殷什麼一直按兵不動呢?



其實,不僅僅是梅殷,當時很多坐鎮在江淮地區的將領和藩王,都選擇了按兵不動,坐觀朱棣和朱允炆鷸蚌相爭。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內心裡並不支持朱允炆。

因為,朱允炆上臺後,位置還沒有坐穩,就開始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於是周王、齊王被抓,代王被幽禁,湘王直接嚇得全家自焚。

表明上看,這是朱允炆在削藩,但其實呢,這是朱允炆在全面否定朱元璋給它留下的權力佈局。因為,現在在位的這些藩王和統兵將領,甚至許多軍政大佬,都是朱元璋留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朱元璋精心提拔上來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

但是,朱允炆一上來,就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要知道,這些藩王可都是和朱允炆血緣關係最親的人,如果連他們都被朱允炆毫不猶豫地幹掉,那其他人還有安全感嗎?

更重要的是,等到這些藩王全部被幹掉後,其他朱元璋時代的軍政大佬,比如梅殷等人,自然就變成朱允炆的最大威脅,那到時朱允炆是不是也要對他們下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的這種行為,讓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缺乏安全感。因為按照朱允炆的這種玻璃心,恐怕只有把普遍的軍政大佬,都換成他自己的親信,恐怕才會收手。

既然如此,梅殷也好,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也好,自然都缺乏全力支持朱允炆的決心,所以在靖難之役開始後,雖然大家還不敢明著反對朱允炆,但都有意無意磨洋工。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朱棣率領一支孤軍,才能夠攻克南京,席捲天下。當然,這也是梅殷按兵不動的根本原因。


我是趙帥鍋


先來看看梅殷是誰?梅殷字伯殷,出生歸德下邑(今商丘夏邑),梅殷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寧國公主,他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贊他精通經史,還讓他輔助建文帝。梅殷的伯父是梅思祖,梅思祖本來是元朝的官兒,後來見紅巾軍勢大,投了劉福通,再後來見張士誠勢大,又投了張士誠,等到朱元璋大軍來了,見朱元璋勢大,又開城投了朱元璋,獻出了他控制的四州之地,由此立下大功,朱元璋稱帝之後封他為汝南侯。後來,因為梅家被告發是胡惟庸一黨,被朱元璋下令滅了滿門,不過他的侄子梅殷當時已經尚了寧國公主,所以沒有受到牽連。梅殷也會騎馬射箭,那時候做為六藝之一,讀書人又有幾個不會騎馬射箭的?這可不代表他能打仗。梅殷只做過一任山東學政,主管山東地面的教育和科舉,做得還算有些政績,可是這位仁兄從來都不曾帶過兵,梅殷被封為駙馬都尉、榮國公,奉命鎮守淮安,靖難之役後與朱棣水火不容,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入朝,在過笪橋時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水中,溺死,兩人卻上奏稱梅殷自己投水而死。

梅殷何時手握四十萬大軍呢?建文四年正月,朝廷命徐輝祖帶兵北上 。四月,與燕兵交戰於齊眉山,南軍大勝,斬燕將李斌。南軍再次獲得勝利,再加上暑熱,燕軍陷入窘境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事實上建文帝對徐輝祖也不放心,畢竟朱棣是徐輝祖姐夫,加之朝廷內也有傳言,所以派梅殷接管徐輝祖十萬大軍。梅殷自己也在蘇杭一帶招募了新兵十萬,加上朝廷抽調的十萬禁軍精銳,合計三十萬大軍,對外稱四十萬,鎮守淮安。結果就是南京只有十萬禁軍了,當然淮安是南京門戶,看起來也沒問題。

但是帶兵多年的朱棣發現這是個機會,當時朱棣手中僅有十五萬兵馬,而且是在連番作戰之後,兵士疲乏已極。既然外實而內虛,朱棣決定繞開南軍主力,直接攻擊南京,幾乎兵不血刃,便殺到了長江北岸。此時如果梅殷突然出兵,以四十萬之眾逼迫而來,朱棣的騎兵在這江南水鄉又無法縱情馳騁,迂迴空間有限,硬碰硬的打下來難保不吃虧。更後邊,被朱棣甩脫的何福、以及濟南的鐵鉉也正在調兵遣將,一旦被他們切斷後路,斷了給養,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那麼梅殷駐營淮安,為什麼按兵不動呢?其實梅殷也是舉棋不定,不知該不該在這個時候投靠朱棣了,朱棣大軍突然殺到南京城下,作為一個文官,梅殷早也嚇得方寸大亂,對建文失去了信心。何況按照梅家傳統來說,投靠得當,下半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一著不慎,也有可能身死家滅!所以梅殷寧願選擇按兵不動,觀望著行色。可惜機會一錯再錯,多謀寡斷的梅殷不得不一直當鴕鳥,包括對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後也選擇了一無所知!

如果梅殷能領兵與之一戰,或看見大勢已去,乾脆慷然投降,倒也不失為一條光明磊落的漢子,如今這樣作為,反而朱棣從心眼裡看不起他,當時大勢也去,梅殷還按兵不動就是想要一道詔書順坡下驢。朱棣反而就不給詔書,偏偏詔諭寧國公主寫家書請她的駙馬爺回來。

梅殷到是回來了,不過投靠時機不對,論功行賞也就沒他什麼份。以至於他心生怨恨,暗中與朱棣新政作對,朱棣當然容不下他了,於是就有了溺水一事。


長江邊上一青銅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娶得是朱元璋的二女兒寧國公主,也是朱棣的妹夫。梅殷也是朱元璋安排輔佐建文帝的人之一,但他手握40萬大軍守淮安,卻沒有出兵救援建文帝。朱棣這才成功進入南京城,坐擁天下。

靖難之役後期,朱棣繞過濟南、徐州一線,直撲南京。建文帝猝不及防,所有人都認為朱棣只有打通濟南、徐州,才有勝利的可能。繞過徐州就犯了兵家大忌,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就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建文帝這邊也就沒有防範。

這理論上確實沒有錯,但是朱棣的這次戰爭和其他戰爭不一樣。朱棣不是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奪取皇統。朱棣認為只要拿下南京,逼迫建文帝退位,這場戰爭就結束了。其他地方自然就會歸順,除非他們想叛變大明。朱棣的想法確實沒錯,他也正是這樣做的。

朱棣想借道淮安,這樣比較近。但是梅殷沒給他面子,直接回絕,還將朱棣使者的鼻子耳朵割去。梅殷告訴使者,“給你留著嘴巴,回去好好給朱棣講講忠孝廉恥”。朱棣大怒,但是也沒辦法,梅殷手下有40萬大軍,朱棣只好繞道揚州,從揚州進攻南京。

朱棣登基之後,讓寧國公主將梅殷召回。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了血書,梅殷見後大哭。得知建文帝死訊後,先給建文帝發喪,然後才回到南京。朱棣親自來迎接,對梅殷說“駙馬辛苦了。”梅殷冷冷的回答“勞而無功。”朱棣聽後沉默不語。

朱棣派大量錦衣衛監視梅殷住所,第二年,都御史陳瑛上奏說梅殷家中蓄養眾多死士,意圖不軌。朱棣下令將駙馬府中下人嚴格審查,來歷不明的全部充軍遼東。

永樂三年,梅殷在一次上朝的途中,被前軍都督檢事譚深和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河中溺死。

梅殷在靖難之役之中的態度,也不是不可理解。雖然靖難之役是關乎的國體的大事,但對於建文帝和朱棣來說卻是家事。梅殷雖說是朱元璋的女婿,對於朱家來說,他還是個外人,梅殷也不想參與他們的家庭紛爭。

但就這麼一猶豫的時間,朱棣登基了,建文帝失蹤了。梅殷又覺得辜負了朱元璋當初對他的囑託,所以他心中也很矛盾。也正是梅殷的這種模糊不清的態度,讓朱棣感到有威脅,所以梅殷就必須死。


老蟲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妻子是安國公主,封榮國公。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老成中信,可托幼主。朱元璋死前遺命託孤,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梅殷輔佐建文帝。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後,梅殷奉命駐守淮南。

在他駐守淮安期間,朱棣南攻南京,淮安是其必經之所,朱棣派使者以南下為太祖進香為由,要求借道淮安。梅殷割去使者耳鼻,並對朱棣曉以君臣大義。朱棣深恨之。而後朱棣經揚州,南下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逼迫安國公主寫下血書,逼迫梅殷投降。梅殷常忿忿不平,朱棣派人監視,二人隔閡日深。永樂三年,梅殷在上朝途中被朱棣親信溺死。

關於靖難之時,梅殷駐守淮安,坐擁四十萬軍隊為何按兵不動,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梅殷此人並非統帥之才。在明初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多以儒宗稱之,並沒有統領大部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史書上雖有“恭謹有謀”的說法,這比一個出色的統帥差得遠了,恭謹,則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所以,作為一個不合格的統帥,本人又十分謹慎,他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

2、建文帝即位以後,重用的多是文臣,開國將帥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文臣統兵,士兵戰鬥力恐怕難以和常年與蒙古作戰的燕王軍相匹敵。梅殷統帥下的士兵恐怕戰鬥力也不高。

3、古代對外稱統兵多少萬,其實是將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一起算在內的,而實際可戰之兵恐怕只有三分之一。梅殷號稱統帥四十萬軍隊,其實能上陣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萬出頭。


江海羨魚


打也不敢打,投降太丟人,所以只能按兵不動了。朱棣是一路打過來的,梅殷當然知道,自忖能力不及朱棣,逃跑不但有負建文帝重託,而且兩軍陣前主將脫逃,回去估計也是一死,所以就抱著觀望的態度,讓你倆先掐好了,而自身的短板就是所謂的統兵四十萬,其實都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罷了。

梅殷不過是在朱棣的清算大潮中被丟入水中的一朵自我糾結的小浪花而已。單論靖難之役那點摩擦,朱棣並沒有必要暗殺梅殷,一切都是梅殷咎由自取罷了,他的死並不算冤。而朱棣也算對得起他,本有“實據”在手,卻沒在他頭上扣下罪名。

駙馬都尉梅殷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長大後精通經史,頗有些才華,恭謹而有謀略,素養頗高,曾任山東學政,雖是武將後裔,卻頗具文士之風。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在眾多女婿中,最喜歡的就是駙馬梅殷。在朱元璋上了年紀以後,也看出了幾個兒子兵馬強盛,恐怕朱允炆難以壓制,所以曾特地囑託過梅殷,全力輔佐朱允炆。

朱允炆執政時期,對梅殷委以重任,令其鎮守要道淮安並任總兵官,可見信重。此時朝廷軍兵資源接近枯竭,梅殷從民間動員百姓從軍,當時的淮南駐軍號稱40萬人。

朱棣一路南下,以進香為名,想取道淮安直抵南京,而梅殷識破了朱棣的詭計,讓信使傳話“進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從而拒絕了朱棣的要求,不允許朱棣從自己的轄區通過。

朱棣聽聞非常生氣,令使者回複道: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擋的。

梅殷則裝得大義凜然,命人割掉信使的耳鼻後將其放回,並讓他告訴朱棣:留下使者的嘴巴,好讓他對你朱棣說說什麼叫君臣大義。

朱棣靖難成功,梅殷還是率領大軍駐紮淮安,聽說後建文帝身死後,假惺惺的說:君主身死,我當相隨,但還是暫且忍耐一下吧。

朱棣忌憚於梅殷的實力,同時也想讓治下逐漸趨於穩定,不想再動刀兵,所以就逼著梅殷的老婆寧國公主寫了血書一封,梅殷假意受到脅迫,貌似迫於無奈才趕往南京,實則已有投誠之意。

但兩面三刀的他,既要保命投誠,還要扮相忠君愛國,一邊打點行裝,一邊又聽從黃彥清的建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接著前往南京。

到南京後,朱棣親自迎接,說道:“駙馬你辛苦了。”梅殷回答道:“勞而無功,只能慚愧罷了!”朱棣沉默不語,從這時開始,朱棣就已明白,梅殷無法養熟,本來朱棣想通過親屬關係內部協調解決,所以才沒有通過正式渠道招降,現在看來卻是自作多情。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從真正的軍事實力上來說,朱棣不怕梅殷臨時聚攏而來的四十萬大軍(本來四十萬大軍這個數字就是吹出來的),沒有受過正式訓練的大軍,沒有實際廝殺於戰陣的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本來沒有受到清算已經算是幸運了,而梅殷尚不知足,非要在朝臣面前裝出一副堅貞不屈的態度,經常在眾人面前對朱棣的靖難之舉大放厥詞,這事,朱棣想不知道都難,朱棣和老朱一樣多疑,也就多留個心眼,派人打探梅殷平日的所作所為,後來被梅殷所覺察,於是二人關係更加不可調和。

永樂二年,朝堂企穩,而朱棣也無法再剋制自己對梅殷怒火,於是授意御用彈劾骨幹陳瑛查證梅殷的犯罪事實,陳瑛不久便回報,梅殷培養死士八十餘人圖謀不軌,而且手下有韃靼人存在,疑似裡通外國,請求朱棣依律法辦。

有些猶豫的朱棣並沒有把握住這次絕佳的機會,給梅殷扣上帽子直接殺掉,他採取了暗殺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麻煩,所以陳瑛死歸死,還算落個清白。

朱棣沒有象對付其他人一樣殺伐果斷,也沒有象對付其他人一樣羅織罪名,如果落罪的話,公主和孩子怎麼辦呢?也算是朱棣的一念之仁。

有一件事,既是朱棣網開一面的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梅殷當斷不斷反受其害的虛偽人性。

如果梅殷真正以朱棣為敵,如果梅殷真正是忠君愛國之人,當初他有三個選擇可以直接應敵,而不是表面裝作忠貞,卻行背叛之舉:

第一、可以主動出擊,阻礙朱棣大軍行進,正式交戰。

第二、可以假意順從朱棣,讓他取道淮安,於半路設伏,事半功倍。

第三、可以在朱棣通過或繞過淮安後,從背後出擊或聯繫南京方面兩面夾擊。

但是三個選項梅殷都沒有選,而是放任朱棣繞開自己的領地,繞路揚州直取南京。

可見梅殷所謂的忠貞一文不值。朱元璋如此看重梅殷,朱允炆如此重用梅殷將淮安重鎮咽喉要道交給他鎮守,而他的防衛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梅殷的齷齪心思朱棣怎麼會看不清,同樣是駙馬身份的胡觀,那可是真正參與了對燕王朱棣的阻擊。

梅殷兩面三刀的行為和無比糾結的心態註定了他最終被定點清除的下場。

①忠君愛國你就和朱棣死磕,方孝孺一文士也有如此氣節,和你身份相同的駙馬胡觀也是如此,反觀你一個武勳家庭出身的“虎子”何懼一戰,卻最終縱敵長驅直入,所以說梅殷虛偽至極。

②如果想苟延殘喘你就主動投誠,積極承認錯誤,加上公主幫助求情,朱棣並不見得就會殺你,你給朱棣放水,他怎麼會不明白,而朱棣靖難剛剛成功,你倆剛剛見面,一句話懟得朱棣說不出話來,自己沒想過什麼結果麼。

不想死又作死的行為只能解釋為傻

梅殷的這種行為,無論靖難之役是否成功,都是要倒大黴的,兩頭糾結的結果只能是兩頭得罪,不懂得二者全其一,要麼要臉,要麼要命,別人又不傻,時人對梅殷的評論極其精準,誰都能看出梅殷的虛偽造作,所以說總拿別人當傻子的人自己必定不夠聰明,臉沒爭來,命也丟了。

梅殷真是朱棣授意暗殺的?

仔細看看陳瑛的資料,您會發現,自靖難成功,陳瑛始終在彈劾,一刻未停歇,三十七名重臣、勳戚包括駙馬被他彈劾得欲仙欲死~精準度絕高、分毫不差,完全符合領導個人意願,這不是陳瑛會揣測會拿捏,他純粹就是朱棣的御用喉舌,指哪兒打哪兒那種。

前文講過,陳瑛要求朱棣授權法辦梅殷,但朱棣說:梅殷的事兒我自己處理。

朱棣把髒活累活直接交給了譚深和趙曦,在他的授意下二人展開了行動。

梅殷這麼忠貞不二的人,還上什麼朝呢,既然上朝你就管住自己的嘴別再作死好不好呢,反正說啥都晚了,在他路過竹橋的時候一群人蜂擁而上直接把梅殷丟到水中淹死了(有可能是打暈後丟進河裡的)。

朱棣暴露了,惱羞成怒

除非真被打死,否則寧國公主死也不信梅殷死得那麼巧合那麼憋屈,薅住了朱棣的衣服不帶鬆手的,哭鬧個不停,朱棣也不能認罪把自己剁了吧,只能假意安慰,誰成想半路竄出個混不吝,兇手之一譚深的同事都督同知許成實名舉報,說兇手就是譚深和趙曦。

朱棣下不來臺呀,只能親自審問,以期自己的威嚴能壓制住二人的臭嘴,就咬死說是意外不就得了,哥倆忒實在,誤會了朱棣的意思,以為要當替死鬼,所以當場揭發朱棣:不是你讓我們乾的麼?

如果蠢能夠當作武器的話,當時朱棣瞬間便會化為齏粉,他風輕雲淡地命人打掉了二人滿口的牙齒,不怕你胡說八道,就怕你說實話實說~二人被斬,家產抄沒。

至於梅殷的待遇還是要給的,否則寧國公主見天的哭鬧不好收拾,總不能也推河裡去吧,於是“遣官為殷治喪,諡榮定,而封許成為永新伯。”

尋官殷二子,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為旗手衛指揮使,賜公主書曰:“駙馬殷雖有過失,兄以至親不問。比聞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許成來首,已加爵賞,謀害之人悉置重法,特報妹知之。”

朱棣給梅殷的兩個兒子封官,又給寧國公主修書一封:“梅殷雖然曾有過失,但因為沾親帶故,我也沒有詰問,聽聞他意外淹死,你哥哥我也有些懷疑,現在兇犯授首,都督許成舉報有功,我已經封賞於他,特此來信,望妹妹知曉。”

妹妹:……%@%#&!

許成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舉報封伯也是奇葩一朵,這差不多算是朱棣所給的封口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