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个喜剧》为什么叫半个喜剧,有什么内涵?

喵小六


看完《半个喜剧》之后,才明白再没有比《半个喜剧》更贴切的片名了,生活的本质是残缺的,一味追求完美,渴求出人头地的孙桐最终从这残缺中读懂了生活的美。

样完美之物,正因为如此人生百态,我们于残缺之中读懂了生活。看完以后觉得再没有比《半个喜剧》更贴切的片名了。

孙桐出生贫寒,与光芒万丈的富二代郑多多比起来无疑就像一株小草,他要接受郑多多的恩惠,住所、工作、户口,基于这种自卑心理,只要是多多想要的他都会自动退让,对高璐暗恋多年最后放弃就是最好的说明。但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和影片中的孙桐一样被生活的浪潮推着前行,习惯了被动选择,习惯了舒适圈,亦习惯了隐忍、掩藏、沉默......莫默是一位大龄剩女,不愿将就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所以天真,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这份天真却显得有些可悲,稍不留意却发现已坠入情感陷阱。这也是两人的初遇,莫默这个耿直girl就这样阴差阳错的闯入孙桐生命中,让这株草内心的真我猛然觉醒。在爱情面前孙桐的男人本质得到了唤醒,他放下了所有的顾忌,勇敢地追求了莫默。男性荷尔蒙得以释放的孙桐变得阳刚、果敢、幽默,与影片开始时文弱、优柔寡断、内敛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由于郑多多的威胁和母亲的逼迫使得此时孙桐面临一次痛苦抉择:一面是爱情,一面是追寻了多年的北京梦。也许孙桐可以继续听妈妈的话,做一只郑多多的狗,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他更加看清了郑多多的本来面目,与此同时,孙同也更加确定了对莫默的感情,这是他深深爱着的人,世界上亦只有一个莫默。他终于清楚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了。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最后的婚礼上,他搞砸了郑多多的婚宴,也搞砸了自己的事业蓝图,但是他与莫默重归于好,那一刻的他笑得如此灿烂。这株草终于离开了那棵大树,失去荫庇以后,阳光不再温存,雨水不再和润,但在风吹雨打或曝晒干旱之中,草才能成为真正的草。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看到过的一句话:人生苦短,人总要有一次为自己而活。

《半个喜剧》多的其实是悲剧,喜得就是最后孙桐终于找回了自我,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MZ视界


这是一部很真实、代入感很强的作品。

1、莫默:生在天上的人,可以不说谎

莫默出现的时候,很多细节我都很喜欢:在上楼见郑多多之前涂口红;口红掉了,莫默没有捡起来就装包里,而是拧开看看有没有摔断;内衣随手搭在椅子上...这些细节都很棒,导演真的很有生活。

这里也交代了莫默是喜欢郑多多的——她走路都是蹦着走的。

而意识到被骗之后,她报警、拔刀、砸东西,做出了一系列歇斯底里的事情,最后却为了不让高璐伤心而选择了沉默。

她爱憎分明,耿直泼辣,但也纯良温柔。她说“我从来没说过谎”,“说谎就是埋雷”。

三观很正对吧,她想试试这样做是不是OK。但这里隐含着一个条件。她快三十岁了,她能一直这样刚正不阿,与她的家庭无关吗?

她自己家和父母家装潢都不俗;中学就能出国读书,家底殷实;再加上妈妈打电话说有人送了爸爸六月黄,说明莫爸也是做领导的。

多多说谎为了泡妞,而孙同说谎更多是为了生计。那么看看莫默,能够一生不说谎的人未必生在了天上,但一定没见过水坑里的样子吧。

2、孙同:攀附北京室友,还是娶北京姑娘

孙同妈说:你没有衣服吗?为什么穿多多的衣服?

而他去演出还是穿了多多的外套。

有人说“女人如衣服”——高璐和莫默,都是多多的衣服,多多想给他就给他,不想给就不许他碰。

在医院那场戏看得我挺压抑,我代入了孙同的视角,我发现我也选不出来。

莫默哭过之后可以留下大把现金给他修电脑,一口气买三副眼镜,翘班去音乐节,打电话怼行长...孙同不想吗?他是不能。莫默就算受了再大的委屈,回家也有爸爸妈妈接着她,而孙同的妈却是把老家房子都卖了,断了他后路。

眼镜店里换头的那一幕就说明了,骨子里他俩是一样的人。他是不想勇敢正直吗?他是不能。

他穿着黑西服坐在垃圾袋旁边,就像垃圾,没人在意。

可他,才是大多数人的样子。

莫默的家境,刚好也还不错。我不想恶意揣测什么,可如果莫默也是小地方来的北漂,孙同会不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呢。

3、郑多多:锅里碗里一起吃

郑多多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但是他屡屡得手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这种渣男有着该死的魅力。

长得帅,家境好,对兄弟仗义,对女孩大方,巧舌如簧,反应机敏,霸道强势。

这个痞帅的渣男应该在中学阶段就俘获了莫默芳心,所以不是莫默蠢,在她的眼里,这应该是久别重逢之后的水到渠成罢了。

高璐漂亮,身材好,郑爸爸很满意这个儿媳妇,相比家境也不错,甚至为了怕多多吃醋连健身房都不去了。但郑多多就是改不了偷腥的毛病,我们总会说“他媳妇那么好怎么还出轨”,可这就是这种人骨子里的毛病,得不到的就最好——即便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婚或者换个伴侣。

可他仍然会屡屡得手。最后他跟着高璐跑步,死缠烂打,高璐真的会拒绝到底吗。

4、高璐: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你把她床掀了

高璐和孙同关系很好,三个人大概率也是同学。高璐与多多相识至少六年,论及婚嫁,即便多多的谎话很圆,孙同也竭力保护,但对于浪荡成性的男朋友,她会不会一点察觉都没有呢?

她不愿意承认罢了。

如莫默所说,她真的相信多多就不会叫莫默来。高璐叫来了莫默,就说明她知道多多出轨了。

可她不死心,在多多否认之后,她还是打给了孙同。

她不知道孙同和多多一个鼻孔出气吗?

只是孙同能给她安慰而已。她想活在假象里,她想穿着美美的婚纱嫁给她爱的男孩。

她一定想过,如果自己能被骗一辈子,就认了。只是始料未及,孙同戳破了这个梦境,她没办法再欺骗自己了。

这些人看着夸张,戏剧,可都真实的存在,甚至看电影的时候我都闪过了我认识的人的面孔。

它真的是半个喜剧。

另外半边,就是被现实掐住喉咙的无力感。

拍的不好吗。











努力奔跑的小马


先回答问题,为什么叫半个喜剧?缺失的那半是什么?那一半可能是半个悲剧,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听我娓娓道来

《半个喜剧》宣传是凭借着《驴得水》的原班人马火起来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驴得水》是将任素汐从小剧场带到大荧幕的得力之作,是少有带给我惊艳印象深刻的黑色幽默讽刺电影。

而《半个喜剧》在剧作上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可能导演习惯于舞台剧的表现加之电影技法不够纯熟,最后孙同与郑多多的决裂仿佛一瞬之间,过于生硬。

《半个喜剧》告诉我们什么?

影片给孙同安排了喜剧的收尾:莫默在孙同破釜沉舟后,回到他身边。两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成就了“半个喜剧”。

尽管这“半个喜剧”放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有“奢望”的意味,但周申和刘露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传达一种信仰:如果你一直一直不妥协,终会遇见志同道合的人。

说点题外话,最开始认识任素汐是在《驴得水》,后来《无名之辈》《我和我的祖国》,到现在《半个喜剧》,不得不感叹任素汐的可塑性非常强,她的出现打破了观众对女演员的统一定式,希望不要被喜剧格局框架住,能够塑造更多有生命的角色❤️





小陈淘电影


《半个喜剧》从头至尾都不是喜剧,更像是悲剧,几个小人物因为各自的目的而聚在一起,做一些利己的事情,却忘记了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大爆发,恶人受到了道德惩罚。这不太符合麻花一贯的喜剧风格,却引人深思,不像《驴得水》、《夏洛特烦恼》这样从台词和情节都笑料不断的影片,而是轻描淡写地描绘矛盾,为了让观众更冷静思考问题。片中两对情侣,三个人的故事,只有莫默和孙同最终修成正果,而那个讨厌的北京富二代却毁了名誉和婚礼,所以是半个喜剧。






麻蛋小姐


《半个喜剧》为什么是“半个”?

小编刚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整体剧情而言,它不是像沈腾《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那样的爆笑式喜剧,电影从头到尾让人觉得好玩的剧情有,让人爆笑的剧情几乎没有。

既然不好笑,这部电影为什么又敢称为“喜剧”呢?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越回想越好玩,越琢磨越好玩。

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刻画了现实中很多“真实”的人性,郑多多、孙同、高璐、莫默等,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人设,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电影的剧情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生活中的我们不敢展示那些“丑陋”,当一部电影把那些“丑陋”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这就是人间喜剧。

为什么是“半个”?这个问题已经回答完了,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无论从台词还是段子而言,喜剧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说是“半个”。

搞笑的不是段子、不是台词,而是我们的人生

孙同、孙同母亲、孙同的单位领导

孙同是一个内心善良、讲义气却内心懦弱不勇敢的人,无论是他生活环境的原因,还是他所受的教育的原因,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大批量的存在,所占比例相当多,没错吧?我们生活中存在太多孙同这样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跟自己有关系也会去衡量各方面的利益和压力,不敢讲真话,不敢说真话,不敢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

孙同母亲一直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是有好工作、能够拿到户口,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一切都好,然而她却始终不能站在儿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只是考虑她认为“好”的因素,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是不是也有很多呢?

男主角孙同因为工作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事业的压力、名誉的压力、母亲的压力、婚姻的压力以及内心的压力,他需要去权衡去做抉择,这也让他的内心不敢说真话,不敢说实话。

孙同的单位领导就更是个典型了,在各个大单位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领导,当然这也是“名利”下的人性罢了,溜须拍马到极致,看着很好笑,但是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领导,你又能做什么呢?

郑多多、高璐

郑多多这种渣男生活中也存在,依靠自己优越的财力和背景,或者依靠自己外表的帅气,到处欺骗各种女生,满嘴的谎言,满嘴的甜言蜜语,自私自利的去欺骗朋友父母以及单纯的女生,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他的性格有缺陷,对待朋友口无遮拦,说话容易给对方造成伤害,非常的自私自利,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比如说著名歌唱家李某江的儿子李某一,生活中现实的例子就更多了。

高璐就是一个单纯的漂亮女生,喜欢各种甜言蜜语,可能她内心也希望嫁给一个有实力有背景的男人,她无法辨别哪些是真话哪些是谎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生也太多了。

莫默

任素汐又用自己实力派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剧中人物,莫默的含义就是“莫沉默”,莫默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也让她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的性格,她自己必须事事都要说真话,不说真话不舒服,不说真话很难受。

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很容易得罪人,说真话很容易让对方不舒服,有些话往往会选择非常委婉地表达,莫默无论面对家人朋友同事还是爱人,只说真话,表达非常直截了当,当然她的礼节礼貌一点问题都没有。

电影开头与郑多多一夜情的美女

这名美女在郑多多高璐的婚礼上也出现了,两人在婚礼上合影拍照时,郑多多还偷偷地捏了一下这个美女的屁股。这种女生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

为什么是“半个喜剧”?因为好笑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





抑制旋转的螺旋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叫半个喜剧是因为它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表现了一个悲剧的现实社会!首先我们每个人如果作为孙同一定会选择去帮助郑多多,因为没办法我们生为一个农村孩子好不容易考到北京,不就为了户口与房子,不就为了出人头地,不就为了现实的财富吗?而且他母亲为了他连房子都卖了,你说是你你应该怎么选择?我看的时候我也认为我会选择爱情,但我发现我错了,如果选择爱情可能会失去即将拥有的一切,就算不为了自己为了母亲的期待,为了自己十年寒窗,为了物质生活也会让你选择放弃莫默,去帮郑多多,毕竟现实社会有郑多多这样帮助你的人也不多!在社会呆久了,你会发现打败爱情的永远不是爱情本身而且现实!



吹牛不打草稿哥


带着这个疑问,我看完了《半个喜剧》。

作为周申、刘露导演继《驴得水》之后的又一部作品,我还是抱有极大期待的。毕竟,当年《驴得水》带给我印象太过于惊艳和深刻。让我意识到中国喜剧人还是能够拿出可以比肩西方世界的饱含黑色幽默、荒诞、反讽的喜剧作品来,不像如今横行大小荧幕的那些低俗尴尬。

但是,俗话说得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啊不,是“期待越大,失望往往也会越大”。看完《半个喜剧》之后,我多少有一些失望。

《半个喜剧》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此处有剧透,爱看不看)。男一孙同(吴昱翰饰)是一个单亲家庭出身的“北漂”,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苦,现在即将硕士毕业,想要留在北京难度很大,工作户口住房都需要解决。男二郑多多(刘迅饰)是北京富家子弟,父亲是一个大型企业副总,和孙同大学七年“要好”得就要搞基了,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凭借着郑的关系,孙同也进入了郑父亲的单位实习,转正迁户口就是一句话的事。本来也相安无事,但是郑多多偏偏是一个花花公子,即将结婚却还和多个女人纠缠不清。有一天郑多多的所谓“初恋”莫默(任素汐饰)突然出现在他们所住的房子中,于是孙同的爱情和苦难随之而至。

这部电影从完成度上来说,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电影,起承转合都还比较到位。但是在电影的质量上说,却很难让人满意。这并不是说导演不下功夫,事实上如果将电影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来分别打分的的话,应该前期9分,中期6分,后期4分。因此,电影的问题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头重脚轻。

导演也算是非常具有匠心的将整个故事的戏剧矛盾全部在电影的前三十分钟来展开,郑多多的渣(没有其他字可形容),莫默的真实率性,孙同夹在两者之间委曲求全。看似孙同为了珍惜与郑多多的友情而处处为他掩饰,实则是有太多的“把柄”掌握在多多手上,不能不从。郑多多是主犯,孙同就是从犯,所以《半个喜剧》的题目应该改成《两个渣男》。

渣男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在电影中段孙同喜欢上莫默的这一转变实在太快(可见还是渣),反而不如莫默接受孙同来得苦痛挣扎。同时,最后整个电影的结尾,孙同良心发现与郑多多决裂也太过生硬,就好像一个结打不开,直接上剪刀一样简单粗暴。

感觉两位导演还是不太习惯电影拍摄。舞台剧和电影是两个相互关联但是又不太一样的艺术形式。舞台剧简单说来说一种全景艺术,融合了歌舞动作对白灯光舞美等表现形式,基本上来说给观众的是一种整体感受。而电影则不同,画面就是观众的眼


小剧看看


因为《半个喜剧》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面的喜剧片,而是一个通过讲述三个不同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来阐述社会上的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候的不用态度和做法。

《半个喜剧》是电影《驴得水》的原班人马继续打造的一部电影,也是开心麻花剧组翻拍了一部没有了沈腾之后的第一部电影,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还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因为有演员任素汐参与。大家对于任素汐这个演员的演技是非常认可的,主要源于她最开始在《驴得水》里面角色的演绎非常的符合电影所有表现出来的情感。《半个喜剧》这部电影是由开心麻花演绎的,大家对于开心麻花的印象就是喜剧。

但是《半个喜剧》这部电影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上面的一些真实的写照,更多的演绎出来的是社会上面的年轻人对于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措施和态度,以及年轻人面对社会黑暗面时的一味的接受和保守底线的拒绝。再加上里面的演员更多展现出来的并不是喜剧的元素,所以说这部电影连半个喜剧都并不能够算上。

正是因为整部电影的一个情感的演绎以及展现出来的状态和喜剧并没有实质上面的联系,所以说大家对于《半个喜剧》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连半个喜剧都不够,和它的电影的名字有着一些矛盾的地方存在,可能也是和大家最开始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心向阳无谓伤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节奏非常快,也非常欢脱,观众们看到的是各种包袱和笑点,这就是喜剧的部分。前期的笑点主要集中在郑多多身上,郑多多的咋带来了一系列的笑点。

电影的后半部分,笑点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难点。自从孙同的戏份逐渐多起来,这部电影就不是喜剧了,而是一个生活悲剧。

电影的结尾可以说是一个中性的结尾,他不是那么喜,也不是那么悲。电影情节没有从头喜到尾,所以电影名《半个喜剧》倒也贴切。






晓东哥说天下


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有几个用心的细节:

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天上和水坑里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浮动的。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