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文︱賈謬


從歐洲大陸開往美洲新大陸的維吉尼亞號客輪是20世紀的一個隱喻。美國是西方文明在20世紀的新選擇。

經歷了漫長的顛簸、勞累和來自風暴的恐懼,舊大陸富裕的尋夢人和貧窮的謀生者甚或投機的大匪小犯,終於在海風吹拂的薄霧中看到了自由女神的輪廓,總有一個人是最先者,他一聲驚呼,“America”如旭日般噴薄而出,人群頓時沸騰了,人頭攢動,臂膊招展,在客輪向碼頭的逼近中,高樓大廈在自由女神身後漸次展開,映入人們視野……電影《海上鋼琴師》一開始便是這樣一組鏡頭,並在影片中多次出現。彷彿在告訴我們,維吉尼亞號承載著怎樣的西方文明的希望與方向。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維吉尼亞號上的一個棄嬰,被燒煤的船工收養,並取名為“1900”——20世紀,這個名字隱喻的意味更為明顯。然而,被工人們養育成人,並無師自通成為天才鋼琴家的“1900”,卻一生不願下船,寧死也沒有登上美國的土地。

西方文明,或者說西方人眼裡的人類文明,在20世紀將走向何方,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影片給出了一個現實的選擇,即客輪移民不遠萬里而來的美國;和一個形而上的沉思,即海上鋼琴師傳奇的命運。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1900”被工人收養,被工人命名,並在工人群體中長大,在名聲大噪之後依然住在三等船艙……這些情節都隱喻著20世紀文明是由工人創造。這是20世紀文明的工業屬性及其在大地上的生命根源。

“1900”無師自通,成為天才鋼琴家,他被船長安排在樂隊,為富人的party演奏,但這只是他的工作或者即興的頑皮——他從不按曲調、樂譜和指揮去演奏,而是興之所至,天馬行空。他真正認真的,是在三等船艙,為在希望和恐懼中掙扎的勞頓的窮人演奏,撫慰他們寂寞的心靈。這是20世紀文明的天空,神性的觀照。

“1900”唯一一次想要下船,是因為愛上了一個少女——愛情,是現代文明給予我們的最大的意義。但他終於還是沒有下船,他的命運註定是孤獨。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海上鋼琴師︱20世紀文明的隱喻與拷問

30多年後,維吉尼亞號報廢了,即將被炸燬,“1900”寧死也沒有下船。他沒有選擇美國。對於美國所給予的新的存在方式——複雜而龐大的未知,他感到恐懼。他已經習慣了船上的存在,從船頭到船尾就這麼遠,一切都是可知的。

美國所象徵的大陸上的都市文明的複雜而龐大的未知是慾望的無窮驅使,“1900”離不開的可知的船所象徵的是知其可與不可的心靈的選擇。

海上鋼琴師“1900”選擇了心靈的適止,寧願被炸死在了船上。他的死像一個巨大的問號聳立在自由女神像對面,叩問著美國的都市文明,逼人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