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穷日子过多了,现在条件好了但还是舍不得买贵的、好的东西,怎么办?

爱折腾的小虾米


顺其自己养成的习惯,而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觉得这是一种性格缺陷,。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





月梅月红


我跟你一样,小时候过年连一顿小麦面的水饺都是奢望,更别说大鱼大肉了,衣服都是捡着穿,大的穿了小的再穿,等结了婚,婆家就一套新房一套旧房,新的他二弟一家住着,并且拒绝分家,不拿一分钱,旧房子公婆住着,就三间既矮又小,也住不进去,老公义务兵的补助,也都交他父母了,我自己挣钱自己养孩子,租房住,有孩子的第一年,过年就买了一块钱的肉,包了一顿饺子,孩子一岁时,老公退伍回来,亲朋好友帮着我们盖起来一处平房,钱全部是借的,哪里敢乱花一分钱,记得有一次回娘家看孩子,看见饭桌上蔫了的几根黄瓜,那是母亲打算扔掉的,我捡起来拿了回来,被父亲看见,父亲眼里都泛了泪花,并埋怨了母亲好久,责怪我母亲为什么不给我几块钱买菜,那一年我就没买过菜,即便去赶集,也不敢问那些好菜多少钱,只是看那些卖剩下的歪瓜裂枣不像样的,检点便宜的回来,凑合着吃几顿,内心只想攒钱给孩子买奶粉,把欠款还了。后来出来打拼,在外面安了家,钱也慢慢宽裕起来,但是,仍然不敢随心所欲的消费,一门心思想着存钱,就怕哪天遇到难事,那种苦日子真的好怕!现在孩子们挣钱比较易,他们也没经历过缺吃少穿的日子,对我们很不理解,经常发火我冰箱里成年累月积攒的鱼虾,经常说:吃不完就扔掉!哎!也知道我们的习惯不被年轻人认可,但是想彻底改掉,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是看到孩子需要的,就去买,咋也不能成为顽固不化的守财奴吧!



日出霞满天


勤俭持家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小时候穷日子过多了,现在条件好了但还是舍不得买贵的、好的东西,这有啥不好的,

我是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小时候真的是苦,看到邻居家有红薯粉蒸的窝窝头,那个想吃是无法形容的,毕竟肚子里总是咕咕叫。

一路读书,一路饿肚子,一餐饭吃下来,吃不吃好像没有什么感觉,菜是没有油水的梅干菜,饭只有一小块,吃下去也不见饱多少,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吃一顿饱饱白米饭,最好是来一碗香喷喷的猪肉,至于牛肉羊肉和鱼等是不敢想象的,花菜萝卜莲藕等根本就不认识没有听说过。长大成家以后,那种节俭的不敢花钱的习性自然多少会保留。

现在有了孩子,就有代沟了,孩子买东西似乎不在乎价格,也不看是不是经常用到,反正喜欢就买了,所以收包裹拿包裹就是经常的事。

承认有代沟就可以,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争议,但是作为长辈,对孩子购买的衣服鞋袜等日用品,还是需要给与赞助和宽容,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和消费观念强加给孩子,人要衣妆马靠鞍,现在是一个看脸社会,看脸不仅仅是看长相,还看衣服穿戴,如果一身地摊便宜货,说不定也会影响孩子的工作发展,虽然未必需要买奢侈品牌,但至少要买国内知名品牌。避免太寒酸。被人看轻了。

穷日子过怕了,该节约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不舍得买贵的,是针对自己而不是孩子,年龄大了,穿差一点也没有人会在乎你,只要干净即可,孩子不同,不能以老眼光看问题,孩子丢脸就是丢自己的脸,场合要分。

对孩子消费不习惯,就睁一眼闭一眼,别啰嗦。


杜坤维


我自己就是这样,小时候家里很穷,饭都没得吃的那种。现在生活好了,可是自己平时穿的衣服基本都是网上买的,一天裤子几十块。一件外套穿好几年。你问我为什么不买贵的,好的东西,是因为吝啬么?我当然说不是,因为在我看来适用的就是好的,没有必要追求名牌,专买贵的。

只要认为值得花这个那我还是很舍得花的,比如家里装修的时候,我家里的家电基本都是买好品牌的。我认为这些钱很值得花,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如过了两年后,这些电器难免会有点毛病,然后你打厂家客服电话,只要报下你当时买物品时留的电话,他们就马上能够查到你的购物信息,尽管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后售后服务也做得很到位。

所以并不是不舍得,而只是觉得不值得,有些东西不是品牌,不是很贵,但只要质量好,够用就可以了。而有些东西虽然很贵,但是物有所值,那就应该买。

比如好几年前我因为用了快十年的笔记本坏了,然后就开始购买新的。当时ThinkPad系列的TP460刚出来不久,行货普通配置都要1.2万左右,然后我花了9000多买了个港货,配置512G的固态硬盘,配置64G的内存。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我电脑的性能比我现在公司用的台式机性能都还强百倍。

我做期货交易,经常要回测历史数据,现在用自己电脑的虚拟机回测完几个月的tick数据也只是花个一两分钟,可是用公司的电脑可能得跑几个小时才能跑完,好的电脑对研究就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用纠结舍不舍得花钱,只要有些东西我们觉得值得花钱,然后我们愿意花就行。


月牙亮投


我是70后。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是民办老师,每月领八元的工资。妈妈体弱多病挣不了多少工分。在爸妈的教育下,我们姐妹都养成了节约每一分钱的习惯。

大学毕业很快所在单位倒闭,我和老公艰难创业,生意时好时坏,收入也就每年20万左右,但我有节约的心理,只过极简生活,不购买任何多余物品,不浪费每一分钱。

现在我已经有车有房,存款百万之多,但我始终提醒自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觉得这样就挺好,没有过多的物欲就没有太大的压力,只要家人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觉得比什么都好。幸福不是买贵的好的东西就能带来的。



湖光映雪925


我与你相反,小时候家里是地主,没吃少穿还受岐视,平反家里有钱了,我爸说我好吃懒做讲享受,脾气还大好[擦汗]。所以我一直是能吃好的不吃差的,衣服穿一年左右就淘给我姐。关键的问题是,一直要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你就敢花了。我公公评价我与我妯娌,说我家我怎么花钱也不见少,妯娌家不花也不见多。精辟,花的多就会努力去挣,节约是美德,但也要去挣去钱生钱。


梦的衣裳之风铃


即便现在结婚了,公婆对我们很好,全款买了车房,没有车贷房贷,日子算是衣食无忧,可是花钱还是不敢大手大脚,除了给孩子花钱的时候不心疼。


👦王子滴额娘👩


我虽然是一个很节俭的人,那是这几十年养成的习性,不该买的,坚决不买,但该买的,我很慷慨,钱花出去心里也舒服。自己打打拼拼到现在 ,生活好点了,给自己花钱倒无所谓,给家里亲人,我是一点也不吝啬。他们花的开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咱节约的、挣的每一分钱,就是给家里人花的。家里人也清楚我的个性,一般也不乱消费。

一样的东西,我不主张买贵的,实用就行,一样的消费,我也不主张最好的,随大流便可。


云丝儿是我


深有感受。我是70后,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地里打的麦子不够吃,我们兄妹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母亲就把好面馍馍给我们吃,自己吃窝头。平常不吃肉,有亲戚来了,炒个鸡蛋,亲戚吃剩下的,我们尝一口都觉得是人间美味。吃肉要到过年了。

现在条件好多了,吃啥有啥,和小时候不能同日而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母亲也是非常节俭。从不浪费。有时候我劝她,现在啥也不缺,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不为过。她总是说:吃囤尖要看着囤底。家里有时要想着没有时。

经历过现实生活中没钱时的尴尬,自己也变得节俭,即使条件好了,也感觉能省就得省。

该花的钱花,比如对老人的健康投资,对孩子的学业投资。对自己的知识投资。该省的就得省。比如衣服,有能穿的出去的就行,不必太多,吃的,吃好,营养,健康就好,不必太贵。


小郑发芽


七十年代的我们是过苦日子过来的,生活的不易,让我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太贵的,基本不买,也不是说舍不得,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尤其这几年挣钱更难了,不浪费,不奢侈的好习惯还是要传承下去,永远不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