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有個性的人,越是應該喜歡儒家

如果你是一個敢愛敢恨、敢想敢做的人,別人可能用“率性”這個詞來形容你。但你一定沒猜到,“率性”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你就是儒家所言的真君子。

儒家典籍《中庸》裡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性是天然而生的,遵循天生而來的人性就是儒家的“道”,引導人們這樣做就是儒家的“教”。所以,儒家倡導的就是,大家要率性而為!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原來那些“循規蹈矩”的儒生並不是真正的儒家,他們只是為了通過科舉考試謀得一官半職的一些趨利小人罷了。如果你不信,可以讀一讀《論語·先進》篇記載的這一則故事。

孔子與曾點、子路、冉有、公西華等四個弟子聊天,讓他們都談談自己的志向。

子路炫耀武勇,立志幫助弱小的諸侯強國練軍;冉有炫耀智慧,立志勤修政事,以濟天下蒼生;公西華炫耀德行,立志成為儒家之“禮”的守護者和踐行者。聽了他們三人的言論,孔子只是哂然一笑,不予置評。

可他們三個人談得正熱鬧時,曾點卻在一旁悠然自得的彈奏著古瑟,好像“無關人等”一樣。孔子素知曾點狂放不羈,也不以為忤,和藹地問到:

“曾點,你又有什麼志向呢?”

曾點聽到孔子垂詢,便“鏗然”一聲結束了演奏,推瑟而立,回答到:“我和他們三個人想得不一樣!”

孔子鼓勵他說:“沒關係,各言其志而已!”

於是,曾點從容不迫地訴說了自己的志向:

“春暖花開之時,邀請三五友人,一起卸去厚重的冬裝,在清涼的河水中沐浴,然後到高臺上遠眺歡唱,盡興之餘伴風而歸。”

孔子聽聞此言,不由喟然長嘆:

“只有曾點說出了我的心聲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明顯更為宏大高遠,孔子卻不以為然,這是因為他們只是人云亦云,誇誇其談;而曾點的志向如同遊戲,孔子卻大加讚賞,這是因為他的志向發自於心,句句純真!

儒家的核心要義,不是要你成為更好的別人,而是要你成為最好的自己。出將入相,拜王封侯,甚至德被蒼生,都未必是真儒家;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本性,遵循自己本性的指引,才是真儒家。

正是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思想,他才可能做到“有教無類”,弟子不分貴賤,不別貧富。所以,孟子曰:“人皆可為堯舜。”儒家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只要他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

明朝的王陽明用“黃金的成色和份量”來比喻,進一步說明了儒家的這一觀念。一克的金子、一兩的金子、一噸的金子,他們都叫做金子。但只有成色純粹的金子,才能叫做赤金。聖人與成色有關,而與份量無關。

哪怕你是屠豬殺狗之輩,哪怕你是跟班打雜之屬,只要本性純真,就是真君子,就是聖人,就可以笑傲王侯;即便你是企業大佬、政界要員,只要你隨波逐流,缺乏自己的真性情,就不是聖人,就不是真君子。

所以,孔子描述自己最高的境界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不破壞世俗規範的前提下,能夠聽從內心慾望的指引,就是儒家的聖人。

這樣的聖人,這樣的真君子,難道不是很有個性嗎?


越是有個性的人,越是應該喜歡儒家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