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原生家庭這個詞之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無論我們目前處於何種人生階段,是否已經結婚成家,還是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求學、或者工作。


我們都是從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家庭裡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一起度過很多很多或快樂或悲傷的時光。不論生活如何輾轉,那屬於遠勝家庭留給我們的許多回憶終將陪伴我們一生。

2020年的春節,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毫無徵兆的到來,加之人們沉浸於過年的喜悅中,並沒有重視它如此大規模的傳染性。於是500多萬的武漢人流向全國和世界各地,進一步的擴大了傳播範圍。


在如此嚴重的疫情面前,人類曾如此偉大,此刻又是這麼渺小。但是無論多麼沉重的災難都擋不住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一起抗擊疫情的堅強決心。

"善良的人就像一束光,在這個薄情的世界,韓紅就是那束光"。截至1月31日,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籌款超1.4億。有人說韓紅太傻了,中國的明星這麼多,在大災大難面前,拿出幾十萬捐出去,也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麼非要捐的自己傾家蕩產?明哲保身不好嗎?

《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韓紅本來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父親是相聲演員,母親是歌唱家,在這樣的一個藝術家庭,也讓韓紅從小就有藝術天賦。可是命運捉弄人,在韓紅六歲的時候父親走了,也把韓紅的快樂童年帶走了。母親無法面對父親的離世,小小的韓紅沒人照顧,只能寄託給奶奶。


後來,媽媽把韓紅帶去了奶奶家,韓紅到了奶奶家,很自覺的幹活,因為她害怕自己再次被拋棄,奶奶家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儘管如此,寄人籬下的生活並不好過,不管奶奶對她如何親近,但始終無法代替父母的愛。

韓紅之所以如此熱心於公益事業,她自己也一直在說,自己是在用命做。可能大多數普通人無法理解,但是韓紅卻不以為然。因為韓紅的原生家庭,讓她從小缺失了很多愛,那種沒有父母的關愛,只有上了年紀的奶奶的照顧,奶奶的愛是有限的啊!


她代替不了父母。他的內心,深刻的懂得那些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所以她毅然決然的將公益事業一直做下去。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力量,這股力量將影響我們的終生,影響我們的感受、抉擇等等,甚至影響你今後的婚姻家庭。既然,原生家庭這麼多的影響,我們該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那麼《原生家庭》這本書或許會給你答案。

《原生家庭》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著。這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博士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子女成年後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成熟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出來,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

什麼樣的父母是“問題父母”?

作者認為,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就是問題父母。但這裡的“持續性”和“反覆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體虐待的傷害巨大,往往一次就給孩子造成重創。

以下是七種典型的問題父母的行為模式。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類父母打著為子女好的名義,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子女在其影響下,構築了一個完美父母的假象。他們甚至認為父母的虐待是理所當然。他們否認父母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並且,他們會自欺欺人地將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對孩子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無論他們的判斷和做事方式是否被孩子接受,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無論好壞都是為你好,你要感恩。這是傳統包括現代教育子女的方式,幾乎等於子女要全盤接受父母的一切判斷和為孩子做出的選擇。


以前的包辦婚姻,是對這一點最好的解釋。包括我的父母,他們的婚姻也是包辦的,子女沒有選擇配偶的權利。不僅如此,如果以後的婚姻過的不幸福,你臉離婚的權利都沒有,首先父母這一關就很難跨越。所以父母的意願就是一切。

2.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子女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易察覺且難以界定。他們的傷害方式不是打罵,而是疏忽。他們的子女就像沒有父母似的,不被關愛,被剝奪了童年。

我的一個表姐,父母離婚,她被判給了爸爸。爸爸又重新找了一個老婆,而且不是本地的,對她非打即罵,讀書制度到了五年級,就被迫輟學。一方面,家裡覺得女孩讀書沒有用,另一方面,就是家裡缺少做飯收拾衛生的人,於是她從輟學以後,就在家裡做飯,打掃衛生幹農活,一干就是好多年。


我的表姐雖然有父親,可是他的童年,沒有人在乎夠的他的感受,他的一生就此荒廢。這樣的父母又何來稱職可言。

3.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喜歡維持子女的無力感,希望子女離不開他們。

他們的操控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控制,經常包括威脅、恐嚇和羞辱。另一種是巧妙控制,常見的是“幫手型”父母。他們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經常製造一些狀況,讓子女“需要”他們的幫助。

操控性的父母就是什麼事情都喜歡包辦,要麼就是威脅子女,不聽他們的話後果會如何。遮掩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子女害怕做選擇,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做出的選擇,也害怕承擔後果。

4.酗酒型父母

受酗酒父母的影響,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會成為酗酒者。另一種情況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難信任他人。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信任的來源。父母酗酒造成的傷害,讓孩子無法信任父母,更無法對外界有信心。

5.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類父母有幾個共同特徵。一,他們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二,他們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幾乎毫無意識;三,體罰孩子已成為他們的慣性做法;四,這些父母往往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對被虐待的子女來說,他們很難重獲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與父母的關係,是我們成年後和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6.言語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樣,這類父母也有兩種行事風格。一是直接公開地貶損孩子,比如,罵孩子愚蠢、沒用。二是間接地羞辱、攻擊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給孩子取侮辱性的綽號。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認為這類現象不多,但實際上比例並不低。據相關研究及數據表明,每10個孩子中,至少有1個在18歲前曾遭到家庭成員的騷擾。

8.有毒的家庭體系

這一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它不是獨個父母發明的,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感受、規則、交流和觀念。它們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二、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下面將通過一些具體方法,幫助他們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

1、注意原諒的陷阱

子女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需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做這件事。同時,只有在父母努力求得子女原諒時,原諒才有意義。

而作為子女,只有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他們的情緒和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2、擺脫和父母的糾纏

緊密糾纏的親子關係有兩類。一,子女不斷向父母屈服,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二,子女對父母吼叫、威脅他們,或者和他們冷戰。


表面看似與父母分離,其實他們仍舊和父母密不可分。無論父母作出什麼樣的事情,要麼就是順從,要麼就是冷戰,但是都解決不了問題。

只要你對父母的情感很強烈,他們仍然可以在情感上折磨你,繼續控制你。

因此,子女要學會從觀念、感受和行為等層面擺脫和父母的糾纏。在情緒激動時,避免與父母接觸和對質。


3、自我界定

一個人不僅是家裡的一份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對被傷害的子女而言,他們需要進行自我界定。這意味著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影響,一個人仍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面對父母的言行、觀念,他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

如何自我界定,可以採用“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的方法。

比如,當你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你不需要立刻予以反擊,可以緩和一些,和他們說:您說的有道理,我再考慮一下。"或許結果會好一些。


《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4、不再自我懲罰

而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

首先,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和恐懼、喜悅一樣,憤怒也是一種感受,是人性的一部分。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

其次,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吼叫。你必須發洩憤怒,不然無法應對它。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藉助憤怒,認清在親子關係中你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接受什麼。以此來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如此,你將能在很大程度上,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的關係模式中解放出來。

最後,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

只有感受和表達憤怒與悲傷,才能釋放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消除他的內疚和自責。不然,你還會繼續自我懲罰。

5、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

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寫信。內容可以是:曾經你對我做、我當時的感受、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另一種就是面談。在此之前,你需要預測父母的反應。和父母心平氣和的溝通,有些問題不防說的直接一些,這樣彼此坦誠或許是更直接的辦法。

只要有勇氣邁出這一步,你就獲得了成長,你將比過去更加堅定、更加勇敢。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有很多創傷需要專業心理治療。如果你的創傷十分嚴重,比如有長期嚴重的家庭暴力、性虐待等狀況,可能需要專業大夫的幫助。


《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糟糕的家庭關係?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愛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行為方式。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正確地愛孩子。身為子女,當我們受傷而無力掙脫時,記得向外界求助。而這本書,就是讓受傷子女擺脫傷痛的出口之一。但當你無力自己解決時,請求助專業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