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说教"后,"无厘头"还会好笑吗?

还记得2016年的春节,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年,特意打飞的到华人较多的槟城,也是为了感受"中国年"的气氛,果然

花车游街,舞龙舞狮,鞭炮响彻夜空,久违了只在记忆中"小时候"的过年气氛,在这个温暖的城市又重温了一番。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当然,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就是春节档的观影了,翻了翻国内的各大网站,刷起的话题"那些年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虽然明知是一种宣传手段,但无奈,逐渐"成熟"成长起来的笔者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看着港式周星驰等人的喜剧长大的,也的确算是"欠"了他一张"票"。

说实话,光看简短的预告,真的不是那么期待,少了周星驰本人出演,总觉得像是少了点什么"调料",而从故事的梗概看,真的有点说教式的"无聊",以往留在记忆中的"无厘头"式搞笑气氛,都似乎不那么好笑了。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当然,有见于这些年时代的变化是日新月异,而我们也逐渐长大,当然以前的眼光与现在的眼光自然不同,所以从前的喜欢与现在的喜欢有所区别也属正常。

揣着满满的怀念去看,带着"廉颇老矣"的感叹出来,也有大笑之处,但更多的却像是看了一场,带着"趣味"的说教宣传"环保"的纪录片。

所以笔者在想,是不是随着时代的"进化",喜剧片的"最终"归宿都会由"好笑"转变成"寓教于乐",非要来点所谓"内涵",所谓"意义"才能高、大、上,让其"升华"?

还是说,"寓教于乐"的本身就是喜剧片的意义所在。那么,如《美人鱼》一般的喜剧片,为了延续"无厘头"搞笑风格,又想兼具时代"潮流",加入说教式"内涵"的升华,该如何取舍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皆大欢喜?而不是成为一堂两小时的无聊说教"环保课"?


喜剧片的"灵魂"好笑之周氏"新解"

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看喜剧片,无非是为了"好笑"二字,于是这就成为了喜剧片的"灵魂",或者说制作喜剧片的最高"准则",不然不好笑的喜剧片,能叫做"喜"剧片吗?

而以周星驰为代表的的港式"无厘头"喜剧片,就是"好笑"的最佳代表。"无厘头"这句话,其实最早是来自广东、佛山等地方粤语中的"口语",大致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指某一事件或相应行为没有来由,即某一个人说话做事没有其目的性、中心性和逻辑特点,简单总结来说,就是"胡言乱语"。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TOP250之一

而看周星驰早期的作品,如《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无厘头"式搞笑的代表"神作",就算把这部片放到今时今日的"喜剧林"中,就算反复看过无数遍,那些无来由的该笑的"时刻",还是会被逗笑。

而这看似"简单"的"无厘头"搞笑风格,实则是周星驰对喜剧的最初理解,也就是用后现代主义的表演风格,去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去诠释如大多数一般"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通过夸张到甚至癫狂的"手法"去演绎属于周氏的喜剧美学,以达到喜剧"最高"的标准——笑中带泪,让人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又难以忘怀地去"眷恋"。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其实当年的石榴姐是真漂亮也是真好笑

事实证明,周星驰就是用这种"独特"的周氏喜剧"无厘头"演绎法,算是"称霸"了当年的整个港剧的黄金时代,时至今日让大家任就念念不忘。


但人总要"长大",一个成功的演员转变为"完全"退居幕后的导演之后,思考的就不再是如何"演",更多的是如何"造"。

许是身份转变带来的,又或是时代变化带来的,总之于周星驰而言,为"新时代"交出来的"答卷"《美人鱼》,就是他对这个时代喜剧的"新解"。

如《美人鱼》其中的"你说我画"一幕,就是一种新式的"无厘头"搞笑,以往的周氏"无厘头"通常都是无来由的又极为突兀的,例如影片开头的那段"参观"戏一般,就是和以往周氏"套路"一般,为了好笑而搞笑。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必要还是纯“无厘头”?

而警察局的"画人鱼"则不然,它是有"目的"的推进情节,然后兼具好笑的搞笑演绎,不管是那几张"人鱼图"的天然自带的"笑点"也好,还是演员之间的"认真"而夸张的肢体互动也好,组合起来看似"无厘头",实则就整个故事来说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周星驰对现代喜剧的一种"新解"。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严肃的“无厘头”

更别提还有那一段"刺杀"的"无厘头"搞笑桥段,以严肃而认真的手法去演绎一次次"巧合"错过的"刺杀",本身就笑点十足,同样也是,看似"无厘头",但实则为接下来的情节产生"有用"的推进作用。


喜剧片加入"内涵"的利与弊

当然,既然是"新时代"的喜剧片,沿用旧的"无厘头"搞笑套路不是不可以,但全部由此组成,就难免考验观众的"口味"接受度了。

尤其当一位幕前的演员,开始"完全"转变为幕后的导演之时,身份上的转变同时,心态与思考的转变也是"正常",人总是要成长的不是?

从前那种"无厘头"式搞笑,说好听点叫"出其不意"地戳中"笑穴",说难听点就是"胡说八道"的"小丑表演",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起码让观众们都"笑"了,但究其"意义"是不大的,对演员来说无伤大雅,但对导演而言却是一大"弊端"。

所以周星驰在考虑新时代喜剧风格的时候,就"必然"与时俱进地加入显得比较"无聊"的,"高、大、上"的影片教育意义。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如《美人鱼》这部片一般,就是周星驰以自己周氏"无厘头"搞笑风格烙印在"外壳"上,然后把一些对现世"内涵"的解读放在"内里"的新"周氏喜剧"。

当然,这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普遍经历了九到十二年的义务教育的我们,"天生"就十分讨厌所谓说教式的"教育课"或者说"讲道理",不论这些"道理"是好,是坏,只要是"道理"二字,都有着天然的"排斥感"。

所以,如《美人鱼》一般,要把"环保"的理念(道理)加入到喜剧中,最为核心元素"说教",虽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美好"想法",但实则无论怎么演,都离不开"无聊"二字。

其实很简单,如《美人鱼》讲的海洋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诸如这些"大概念",似乎感觉离大众的"生活"太远了,大多不是"切肤之痛",所以难以"真正"的感同身受。

既感觉不到"肉痛",何来产生"共鸣",甚至"共情"?所以如《美人鱼》一般,把"内涵"加入喜剧片中,是有很明显的"无聊"弊端存在的。


《美人鱼》:当周星驰开始

比较不“冲击”的海洋污染后果图

但反过来看的话,其实"好处"也不少,如《美人鱼》开头的那些"真实"而惨烈的"污染"长镜头一般,从一开始给人的冲击就为整个影片奠定了一个"高、大、上"的基本观感,也为整部片的"质感"提升了一个台阶。

就像诸如凡是与"教育"沾边的影片,对观众来说,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讨厌,虽然"没兴趣",但大多都会选择买票观看一样,这种严肃的"内涵"带来的巨大"利益",也会给以往喜剧片为大众产生的"低档"感,包装上一件华丽的"外衣"。

尤其是《美人鱼》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之"浪子回头"一样,让一名为富不仁的"奸商"转变为一名放弃"财产",热衷公益,致力保护环境的"闲人",就是在预示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一般,为此片"意义"带来了升华。


"情怀"套路与与时俱进"思考"的取舍

但说到底,整部片之所以看起来较之"从前"不那么好笑,还是因为于制作方打的"情怀"牌,有点过于套路了,而新加入的与时俱进的"思考"牌,又过于严肃且十分"无聊",所以综合之后,导致即使百试不爽的"无厘头"式搞笑,都显得捉襟见肘,笑料"全无"。

虽然周星驰靠着过往的种种好口碑的积累,而让广大观众们把掺着"无聊"的熟悉"无厘头"式喜剧甘心地"吃"下去了,但也为自己埋下一些小"隐患"。


那就是即使再好用,再"神来之笔"般的"无厘头"式搞笑套路,还是有"过时"的一天,所谓的喜剧之王也不过是对其过往"黄金"时期创作的喜剧的一种肯定与赞誉,但谁也不能躺在"荣誉簿"上一辈子,时间教给你的事,就是"与时俱进"。

是的,其实周星驰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这部看似成功,实则"欠一张票"的《美人鱼》,但与其说《美人鱼》是"无厘头"式搞笑与说教式"无聊"的融合"失败",不如说是大众和市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周星驰转变的新"思考"。

大家都习惯了把"无厘头"式搞笑喜剧当成周星驰的一个独特的标志,所以一旦他开始思考,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变化,新的融合,就"本能"地拒绝接受,而后发展到本能的"挑刺",比如评价《美人鱼》"不好笑"了。

但,"不好笑"的喜剧就不是喜剧吗?就不是周氏喜剧吗?

或许,这就是对周氏喜剧片在"无厘头"式搞笑与说教式"无聊"中的取舍之道。



结束语:

过了几年的二刷《美人鱼》之后,再来看待这部片,更多的感受是对周星驰"勇敢"的佩服,诚然影片不算"好",也"不好笑",说教更是"太无聊",但是综合起来,居然有那么一丝新式喜剧的"趣味"所在。

细品其中的很多台词,体会尤为"深刻",世人的普遍眼光与个人认同的眼光其实可以是"不一样"的,普世的价值观与个人"理解"的价值观也可以是迥异的,只要"不伤害"就好。

最后,依旧大力推荐大家去再刷一次《美人鱼》,抛开有色眼镜,或许会看到,会收获不一样的观感。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