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侠,是操守和血性的融合,他们守护道义,勇武率性,言行坦荡,快意恩仇,来往于悠远的历史,出没于我们的想象。——贾行家


《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片的典范之作,周润发以他特有的内敛神气与外放神态饰演的李慕白,无论是从气度、身形及眼神都展现出了大侠应有的风范,更是成就了我们对大侠的一个理想期待。

江湖是中国人驰骋幻想之地,是认同彼此的精神故乡。纵马江湖、快意恩仇的侠客,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人格。

李安说:在我心目中,武当大侠李慕白呈现的应是一股圆活谦虚的气度,神气内敛,莫测高深,让人摸不透,而非抬头挺胸,神气外现。这种体态、神情,其实和练武修道有关。

李安把李慕白打造的堪比完美,但我认为他的内心是分裂的,是侠、是儒、是道、是人、是神?他都是,又都不是,他的欲言又止、他的欲拒还迎,都是他的不知所归的内心游走。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死亡至少可以成就世俗对他侠之大义的认同。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01、李慕白是侠,也是儒

李慕白身上有一种儒侠的醇厚气质,周润发尤其能够表现这个人物儒的优雅和侠的神秘

①李慕白是侠

一般的大侠得靠打,有着多方面的挣扎;但是场势练成后,一现身就是大侠,不只因为武功,还有人品、人望,都令人服气。大侠除了盖世武功,最重要的就是讲情与义,情感来时,轻生死、重许诺,够义气,是大侠当有的风范。

俞秀莲说李慕白不是滥杀无辜的人,所以才配用那把青冥剑。玉娇龙远在新疆都能听到李慕白的传说,可见此人的江湖地位绝不仅是武功高强。

在气度上,作为大侠的李慕白不仅语言体态呈一种智慧的中平之势,就是武打动作也是四平八稳,不像玉娇龙年轻气盛总有一决胜负的气性。片中李慕白有句教训玉娇龙的台词:“你要修武德,才能体会静中之动的道理。”即修炼至“静中之动方为真动,动中之静方为真静”,这是大侠方有的境界。

竹林之战,玉娇龙的凌厉和轻巧,总感觉被李慕白的厚重压得死死的,那种大侠成竹在胸的气势,还没打就赢了。特别是对玉娇龙眉心的那一指,尤其符合李慕白武当大宗师的身份,那种意味深长的点化,有一种独步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②李慕白是儒

李慕白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一裘长衫、步履平缓地走过江南村落,这是文人的出场方式。说李慕白是儒,首先是因为他固守的是儒家的道统。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君臣父子是这个关系的核心。

李慕白闭关下山一是要给恩师扫墓,二是说恩师遭碧眼狐狸暗算,这么多年了,师仇还未报,自己竟然萌生了退出江湖的念头,所以该去求师傅的原谅。这是人伦关系里的父子师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师报仇是徒弟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本份。

其次,李慕白要把青冥剑交给最关心他和俞秀莲的贝勒爷。从贝勒爷把俞秀莲当女儿执意要给二人说亲,可见他们之间关系之深。对于一个侠客,剑是他的另一条生命,一把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贴身宝剑,里面藏着他的灵魂,一个侠客把他的灵魂交给皇家血统的贝勒,这是人伦关系里的君臣。

再者,俞秀莲定了亲的名义丈夫孟思昭,是李慕白的救命恩人。

朋友妻不可欺,即便和俞秀莲暗情涌动许多年,也只是各自神伤、克己复礼。这是人伦关系里的男女大防。

最后,李慕白和俞秀莲为了维护玉娇龙的小姐名誉,一直为她隐瞒偷窃行为,劝她回家。这是对道统的守护。

李慕白是中国社会里常见的典范角色,他们为道德、为群体而活。人在江湖,不只靠武艺,还能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堪称名副其实的大侠。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02、儒与道的徘徊

李安意识里的儒道观念一直在质疑和妥协中徘徊,因此到底是入世还是出世,李慕白是游离的。

①闭关修仙

道教的修道宗旨特别实在,就是八个字:“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人最大的局限是生命本身,延年益寿体现的,正是对现有世界的肯定留恋,这是道教在儒家不追求灵魂超越的入世文化里的变通之道。正是得道修仙给远离现实社会的武侠江湖提供了精神样板,能让修道者获得更大的自由和优越感。

李慕白说“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我似乎触到了师傅从未指点过的境地。”听起来是到了没有人为意识的先天虚无状态—所谓练神还虚的仙境。

但是李慕白并没有得道的喜悦,反倒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而且这悲哀超过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于是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

李慕白隐逸修行的目的是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但他的精神是在现实的江湖不断地打磨修炼慢慢体悟得‘道’的,当他说出“玉娇龙的心性需要约束……,不然会成为一条毒龙”的时候,他意识不到他想要教会玉娇龙的江湖之道,恰恰是他闭关修炼想要放下的束缚。

他告诉俞秀莲有些事要再想想,其实是他寻求出世解脱的修行遇到了困境,他也不知这个困住他的东西是什么,他还意识不到俗世里拉扯他回来的力量是什么。当他用那个困住他的“道”去困玉娇龙,却又被一次次打脸时,他才逐渐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直到用最后一口气向俞秀莲表白。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②以道化人的幻寂与虚无

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是道徒长寿成仙的必要条件,是修性修命的基本内容,这称之为“外功”。人伦秩序覆盖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存在脱离主流道德伦理另立标准的江湖秩序。

三教合一是唐宋以后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三教合修,才是真正的修道,否则修身炼行就不得真旨。出世的道教在入世的儒家面前最终的这个折衷,成了李慕白这种儒侠修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对玉娇龙,李慕白是想以道化人的。他告诉玉娇龙:“李慕白是虚名,剑法也是虚名,宗派是虚名,这把青冥剑也是虚名,一切均在人心。”又通过“剑法”来比喻“人法”:勿助,勿长,不应,不辩,无知无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舍己从人,才能我顺人背”,“修得武德方能体验静中之动的状态”。这是他避世修行的参悟。

李慕白握着俞秀莲的手说“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这也是他对道的极深体悟。

可是当宝剑失窃,碧眼狐狸现身,他心兹念之的,仍是一剑封喉的江湖恩怨。他以为交出青冥剑就可以从此退出江湖,他把一把剑当成了江湖的牵绊,以为放下剑就能放下江湖的围追堵截,其实不是江湖放不过他,而是他放不下江湖。

是江湖成就了他大侠的神话,是江湖造化了他侠之大义的风范。那个出世的理想,如何能拼过这俗世的盛名呢?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放不下的,谁又能真的放下,松不开的,谁又舍真正松开。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03、人与神的挣扎

李安想把李慕白刻 画成一个宇宙人生真相的发现者、解脱得道的实践者、一个圆满智慧的觉悟者,但他始终摆脱不掉欲望对他的牵绊和追逐

①俞秀莲成就了李慕白的神性

李慕白是一心追求得“道”的,这个“道”,既有天道也有人道。李安的纠结在于,又想把他塑造成拥有高尚人格的大侠,又想表现大侠在成圣之前的人性挣扎。

李慕白披着大侠的道衣,追求着练神还虚、明心见性的境界,但终究是无法克制人性中本能的欲望。至于这个欲望仅仅是和俞秀莲双宿双飞,还是借玉娇龙成仙得道,他自己也是迟疑的。

他下山后和俞秀莲第一次见面,俞秀莲提出让他办完了事到北京汇合,他的回答是“也许吧”;第二次二人在贝勒爷府上相见,他突然告诉一头雾水的俞秀莲:“我以为我们不是说好了吗?”第三次他终于抓起了俞秀莲的手:“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欲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这样坐着,我反而能感觉到一种平静。”到临死时,他才终于面对了自己的欲望:“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李安说:李慕白始终是个闷葫芦,一番表白,是真,是假?也说不上来。他真正面对了自己的欲望吗?我觉得李慕白到死都还在自我控制。他能力所及的最大限度,就是对俞秀莲的承诺,这是很真诚的,他没有打马虎眼。

这份真诚,恰恰又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追求—仁。俞秀莲会用自己形单影只的余生,成就这份侠的真情。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②玉娇龙呈现了李慕白的人性

俞秀莲的克制、隐忍、顺从,可以让李慕白容易放置自己的欲求。但是玉娇龙的现身及挑战,勾出了他心中的渴望,他不得不选择面对自己心中的“龙虎”了。

在李慕白心中,玉娇龙到底是什么?这堆纠结是否就是“藏龙”?对李慕白而言,玉娇龙激发了他一种难舍江湖的兴奋感,也牵引着他走向最后的悲剧。

玉娇龙不受羁绊、不惧强权、无畏潇洒、张扬恣肆的个性,让他看到一个活在纯粹本我世界里的人格。这个还没有被世俗道统扭曲的灵魂、没被江湖险恶污染的灵魂,正是他避世修炼想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他的自我想要达到的超越。

他可以整得俞秀莲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的,但他控制不了玉娇龙,如同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玉娇龙就是他身体里蓬勃的欲望,正如俞秀莲告诉他“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

为什么必然是悲剧,因为他的修炼不足以让他安放自己的欲望。他告诉玉娇龙“无欲无求”,那是他的理想自我,玉娇龙此刻就是他的欲求。明知没好事,却恶向胆边生;知道毁灭就在后面等着,但还是忍不住地往她那边走。人就是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像个赌徒,不到输干净、不到彻底毁灭,他就不会停止。

只有毁灭,他才能最终释放他的那一点儿人性。玉娇龙追逐青冥宝剑、研读武当心诀、渴望踏入江湖,其实正中李慕白的下怀。所以他才说“青冥剑失而复得,才知道对它还是有依恋”,他依恋的是什么?见了玉娇龙就要破例收她为徒,玉娇龙是他的欲,是他控制不了的本我;玉娇龙是他想成为的样子,是他无法企及的超我;他幻想这个女孩原始的生命力可以为己所用,他要么征服她,要么被她毁灭。

竹林之战,好像是一个世故男人在挑逗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他以为赢了,却又眼睁睁看着她脱逃,他降不住玉娇龙,就如他他降不住内心的欲望。

《卧虎藏龙》之李慕白:儒与道的徘徊,人与神的挣扎

结语

林怀民说:“周润发‘藏’得真好!”据说拍片时现场的女性都恨死了李慕白的模棱两可,周润发就很得意。

李慕白的挣扎也好、迷失也罢,知识分子看到的是他的无奈,普通百姓看到的是他的侠骨柔情,女性看到的是他的一往深情,

总之,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心之所属的李慕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