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突擊隊提起"梅家菜籃子"

2月2日的清晨,陰翳的天空裡飄起了雪花。經過S227入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和梅家村的疫情檢查站,走進梅家村村民蓋建玉家的芹菜大棚。

黨員突擊隊提起

“收的怎麼樣啦,需要幫手不?”梅家村黨支部委員李海泉衣服上帶著黨徽、臉上戴著口罩詢問。“沒事兒,這會兒忙得開!”蓋建玉一家人都在棚裡忙著提菜、捆紮。經過攀談得知,蓋建玉家的芹菜棚現在一天能出三百多斤,主要銷往河口區孤島鎮。“下午我再過來幫著裝車,我再去別的棚看看!”李海泉又走向下一個大棚。從大年初二開始,防控疫情工作緊張開展,車輛不能隨意進出,而這讓擁有200畝、120多個蔬菜大棚的梅家村也遇到個棘手的問題:村民的菜怎麼往外銷?

黨員突擊隊提起

“雖然目前疫情很嚴峻,但再嚴峻也不能讓蔬菜斷供。關鍵時刻,黨員就要衝在前、做表率。我們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全力保障蔬菜供應。”梅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希左告訴記者,梅家村黨支部21名黨員組成了黨員突擊隊,突擊隊員“分棚包戶”,幫助蔬菜種植戶抓管理、促生產。目前,村裡只用兩輛大車拉銷蔬菜,以減少眾人車來往帶來的疫情隱患。每天傍晚6點左右,黨員們便挨著大棚幫著種植戶稱重、裝車、跟車,並在北嶺蔬菜交易市場完成交易。“回到家也得晚上8點多鐘吧。特殊時期,作為黨員就得衝鋒上陣,全力做好種植戶的‘勤務兵’。”李海泉說,這些天來,還有很多黨員寧可自家地裡的菜先放一放,也要先幫著村民採摘、裝車。疫情防控期間,正是蔬菜需求量大的時候,梅家村油菜、茼蒿、芹菜等蔬菜價格普遍在1.5元/斤左右,跟年前基本持平,為的是“把利潤降到最低、把質量做到最好,讓老百姓們都吃上放心菜”。王希左介紹說,梅家村自1988年開始便開始了蔬菜種植。“那時候我們這裡是‘濱海鹽鹼地大棚種植技術’試驗基地,扣上棚,壓下鹼,鹽鹼地也能種出好菜來!”2010年,梅家村註冊了“梅家菜籃子”商標;梅家村黨支部帶頭學習種植技術,在新品種植上也是身先士卒,現在村民人均收入可達3萬多元。自從黨員突擊隊成立以來,梅家村每天外銷新鮮蔬菜6000公斤,為種植戶和消費者確保了一條“保鮮”“傳鮮”之路。王希左充滿信心地說:“未來,我們將繼續擴大規模,對大棚統一規劃,搭建起我們的無公害基地,形成更加完整的產銷體系,讓‘梅家菜籃子’的牌子更響亮!”

來源:黃三角早報 記者 郝文傑 通訊員 劉冬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