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翡 翠

翡翠一詞由來已久,漢朝許慎編著的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就有了這個詞:“翡,赤羽雀也;

翠,青羽雀也”,它所表達的內容是一種鳥類。後來人們就用“翡翠”一詞表述這種色彩豔麗的寶石。清乾

隆之後,翡翠開始了大規模的使用。翡翠在華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翡翠通靈慾滴的綠色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顏色;翡翠品種的紛繁多樣;翡單賭石的神奇;翡單價值的巨大差異,這一切都使得人們感覺翡翠變幻莫測、奧秘無窮。加之翡翠細膩潤透的特性又極其符合華人的審美觀,所以在這 300 多年之中,中國人對翡翠形成了濃厚的情結,無論是靈秀精美的首飾,還是大氣磅礴的玉雕山子,無不融入了炎黃子孫的情感、華夏文化的精髓。

科普 翡 翠

翡翠原石


一、翡翠的基本性質

(一) 礦物組成

翡翠是以硬玉為主的由多種細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它的主要組成礦物是硬玉(Jadeite),次要礦物有綠輝石、鈉鉻輝石、鈉長石、角閃石、透閃石、透輝石、霓石、霓輝石、沸石,以及鉻鐵礦、磁鐵礦、赤鐵礦和褐鐵礦等,其中綠輝石在有些情況下會成為主要組成礦物。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 1846 年、1863 年分別對和田玉及翡翠進行了化驗分析,第一次從現代礦物學的角度指出了和田玉與翡翠在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和物理性質上的區別。德穆爾根據和田玉與翡翠硬度的不同進行了分類,稱和田玉為軟玉(Nephrite),指出和田玉的礦物成分屬閃石類,主要組成礦物為透閃石和陽起石;稱翡翠為硬玉(Jadeite),在礦物學上屬於輝石類。從岩石學角度來看,翡翠是一種岩石,它是由硬玉、綠輝石為主要礦物成分的輝石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是一種硬玉巖或綠輝石巖。在商業中,翡翠是指具有工藝價值和商業價值,達到寶石級硬玉巖和綠輝石巖的總稱。“翡”單用時是指翡翠中各種深淺的紅色、黃色翡翠;“翠”單用時是指各種深淺綠色的翡翠,高品質的綠色翡翠一般稱之為“高翠”。

科普 翡 翠


(二) 化學成分

翡翠中主要礦物硬玉的化學成分為 NaAlSi206,可含有 Cr、Fe、Ca、Mg、Mn、V、Ti、S、C1 等元素。翡翠的礦物組成不同,其化學成分亦有較大的變化。

1.硬玉

硬玉的化學成分是 NaAlSi206,可有少量的類質同象替代(C2+、Mg2+、Fe2+、Fe3+、Cr3+替代 Al3+)。硬玉中若 Cr3+替代了 Al3+,會產生綠色;Cr3+替代量變化幅度較大,從萬分之幾到百分之幾,直至形成鈉鉻輝石。以硬玉為主的翡翠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翡翠。市場中絕大多數翡翠均屬此類。

2.鈉鉻輝石

鈉鉻輝石的化學組成是 NaCrSi2O6,與硬玉構成完全類質同象系列。鈉鉻輝石在翡翠中以三種形式存在:一是呈黑色小粒狀內含物,Cr3+的含量可達百分之十幾;二是與硬玉共生,組成鈉鉻輝石硬玉巖,整體呈黑綠色,不透明;三是主要由鈉鉻輝石組成的鈉鉻輝石巖,也稱之為幹青種,不在傳統翡翠之列。

3.綠輝石

綠輝石的化學組成是(Ca,Na)(Mg,Fe2+,Fe3+,Al)Si2O6,介於硬玉及透輝石之間,當Na/(Ca+Na)≥0.8 時為硬玉,Na/(Ca+Na)≤0.2 為透輝石。綠輝石是翡翠中一種重要的共生礦物,常以不同比例形成含綠輝石硬玉巖型翡翠或含硬玉綠輝石巖型翡翠。綠輝石礦物含量可高達百分之百,如油青種翡翠,也是傳統意義上翡翠中的一種,只是數量較少。

科普 翡 翠


(三) 晶系與結晶習性

翡翠為晶質集合體,其中主要的組成礦物硬玉、綠輝石屬單斜晶系。常呈柱狀、纖維狀或粒狀集合體。

(四) 結構

結構是指組成礦物的顆粒大小、形態及相互關係。翡翠是原巖經變質作用重新結晶而成的。固態下的重結晶是一種比液態結晶作用更復雜的過程,它既與原巖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有關,同時又與變質作用過程中溫度、壓力、溶液性質及應力有關。翡翠常見的結構有:纖維交織結構、粒狀纖維結構等。在寶石學中翡翠的結構統稱交織結構,這是因為在肉眼觀察、手持放大鏡觀察或寶石顯微鏡的觀察中,可以發現翡翠組成礦物全呈柱狀或略具拉長的柱粒狀,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織排列。翡翠的“交織結構”在鑑定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結構特徵明顯有別於其他玉石的結構特徵。如果有條件對翡翠作薄片鑑定可以發現翡翠的“交織結構”可包含以下幾種類型的結構特點。

1.纖維交織結構

纖維交織結構在地質學中又稱為纖維變晶結構,纖維狀的硬玉等礦物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織排列在一起。它是翡翠的一種最常見結構,形成了翡翠硬度高、韌性強等特點。當翡翠受到剪切作用的影響時,較大顆粒碎裂成細小顆粒;當剪切作用足夠強烈時,則發展成糜稜—超糜稜結構,礦物顆粒通常高度亞顆粒化,顆粒極細(d<0.05mm),因而透明度高,緻密而細膩。高檔翡翠多屬於此。

2.粒狀纖維交織結構

翡翠中粒狀、纖維狀的礦物顆粒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織排列在一起。通常顆粒較粗,邊界平直,沒有遭受明顯的動力變質和蝕變作用。根據礦物顆粒粒度可以分為:顯微粒狀結構(d<0.1mm);細粒結構(d=0.1~lmm);中粒結構(d=1~3mm);粗粒結構(d=3~lOmm);巨粒結構(d>10mm)。

3.其他結構

翡翠的結構除了以上常見的兩種之外,還可能出現斑狀變晶結構、塑性變形結構、碎裂結構、交代結構等。翡翠的結構決定了翡翠的質地、透明度和光澤。一般來講,礦物顆粒越粗、顆粒間結合越鬆散,則翡翠質地就鬆散、透明度和光澤也差;相反,礦物顆粒越細、結合越緊密,則翡翠質地細膩緻密、透明度好、光澤也強。纖維交織結構者韌性好,而粒狀結構者韌性差。

(五) 光學性質

1.顏色

科普 翡 翠


翡翠的顏色多種多樣,是翡翠的價值所在。翡翠常見的顏色有:白色,無色,各種不同色調的綠色、紅色、黃色、紫色、黑色、灰色等幾種。翡翠的顏色按其呈色機理可以分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是翡翠形成過程中由致色離子所致;次生色為翡翠成巖之後外來有色物質浸染所致,如黃色、紅色等。

(1)無色

也就是無色透明。此種翡翠成分單一,由純的 NaAlSi2O6組成,並且礦物顆粒細膩,結構緊密,礦物顆粒光性趨於一致,透明度好,如無色老種玻璃地翡翠。

(2)白色

科普 翡 翠

白色翡翠


白色翡翠組成的成分單一,由 NaAlSi206組成,但結構鬆散,硬玉礦物顆粒之間有一定的空隙,殘留空氣或其他物質,降低了透明度,使得硬玉巖不透明,顯白色。

(3)綠色

科普 翡 翠

綠色翡翠


綠色是翡翠的常見顏色,所說的“翠”就是指綠色翡翠。翡翠的綠色由淺至深分為:淺綠、綠、翠綠、深綠和墨綠,其中以翠綠色為最佳。大多數綠色翡翠或多或少地含有雜色,呈黃綠、灰綠、藍綠等色。如果黃綠色中黃色調很淺,成為黃陽綠,仍不失翡翠的豔麗,而灰綠及藍綠則影響翡翠顏色的品質。翡翠的綠色主要由微量的 Cr、Ti、Fe 等元素類質同象替代所引起的,含量越高,顏色越深。類質同象替代有三種情況:當硬玉分子中 Al3+被適量的 Cr3+(以及 Ti4+)替代時,則翡翠呈誘人的翠綠色(研究表明這種高檔綠色還與翡翠中微量的 S2-、F-和 Cr 有關);但若 Cr3+的含量很高時,則翡翠的綠色變成墨綠色甚至是黑色。當硬玉分子中 Al3+主要被 Fe3+替代時,翡翠呈灰綠色,不如含 Cr 翡翠的顏色那麼鮮豔、明快,油青翡翠屬於此類。當硬玉分子中 Al3+同時被 Fe3+和 Cr3+替代時,則翡翠顏色介於前兩者之間,視 Fe3+和Cr3+的比例而定。

(4)紫色

科普 翡 翠

紫色翡翠


紫色翡翠也稱紫翠,按其深淺變化可有淺紫、粉紫、紫、藍紫,甚至近乎於藍色。傳統觀念認為是由微量的 Mn 致色,也有人認為是由 Fe2+和 Fe3+離子躍遷而致色,或與 K+離子的存在有關。

(5)黑色

科普 翡 翠

黑色翡翠


翡翠的黑色有兩種,一種在普通光源下為黑色,強光源照射則呈深墨綠色的翡翠,主要是由於過量的 Cr、Fe 造成的。此種翡翠的折射率和密度比—般翡翠高,折射率為 1.67~1.68,密度為 3.4gcm3

左右。另一種是呈深灰至灰黑色的翡翠,這種黑色是由於含有角閃石等暗色礦物造成的,看上去很髒,是較為低檔的翡翠。

(6)黃色和紅色

科普 翡 翠

紅色翡翠


黃色和紅色是次生顏色,商業中稱之為“翡”。當白色、紫色或綠色翡翠形成後,由於受風化作用,形成赤鐵礦或褐鐵礦沿翡翠顆粒之間的縫隙或解理慢慢滲入而成。一般黃色多為褐鐵礦所致,紅褐色為赤鐵礦所致。

(7)組合色

在珠寶界,對翡翠的一些顏色組合給予了一些特定的名稱,如春帶彩、福祿壽等。春帶彩:紫色、綠色相間,有著春花怒放之意。福、祿、壽:綠色、紅色、紫色同時存在於一塊翡翠上,象徵吉祥如意,代表福祿壽三喜。翡翠的顏色豐富多彩,其色的形狀與組合、色的深淺與分佈千變萬化。有時同一塊料上

可有五種顏色,又稱為“五彩玉”。

2.光澤及透明度

翡翠的光澤為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極少為透明。在商業中,翡翠的透明度又稱為“水頭”。一般來說,翡翠組成成分越單一,礦物顆粒越細,結構越緊密,則透明度越好,光澤越

強;組成成分越複雜,顆粒越粗,結構越鬆散,則透明度、光澤越差。另外翡翠中含有過量的 Fe、Cr 等微量元素時,透明度變差,甚至不透明。

3.光性特徵

非均質集合體。

4.多色性

無。

5.折射率

翡翠的折射率為 1.666—1.680(±0.008),點測法常為 1.66。

6.吸收光譜

437nm 吸收線是翡翠的特徵吸收譜,是鐵的吸收線。630nm、660nm、690nm吸收帶或線是鉻的吸收線,綠色越濃豔鉻線越清晰。如果綠色很淺,則 630nm就不易觀察到。染綠色的翡翠在 660nm 處可有一條明顯的寬帶。

7.發光性

天然翡翠絕大多數無熒光,個別翡翠有弱綠色、白色或黃色熒光。翡翠中若長石經高嶺石化可顯弱的藍色熒光。早期充填處理翡翠可有弱至中等的黃綠、藍綠色熒光;近期充填處理翡翠無至弱的藍綠或黃綠色熒光。染色的紅色翡翠可有橙紅色熒光。注油翡翠有橙黃色熒光。

(六) 力學性質

1.密度

翡翠的密度為 3.25—3.40g/cm3,幾乎等於二碘甲烷(3.32g/cm3)的密度。翡翠密度隨其中 Fe、Cr 等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硬度

摩氏硬度為 6.5~7。

3.解理

組成翡翠的主要礦物硬玉具有平行於(110)的兩組完全解理,並且可有平行於{001)和{100}的簡單雙晶和聚片雙晶。解理面和雙晶面的星點狀、片狀、針狀閃光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翠性”,俗稱“蒼蠅翅”或“沙星”,是鑑別翡翠的重要標誌。但是“翠性”並不是在所有的翡翠表面都能見到,如老種玻璃地的翡翠就看不見“翠性”。

(七) 放大檢查

可見“翠性”,纖維交織結構至粒狀纖維交織結構。

(八) 特殊光學效應

未見。

二、翡翠原石特徵

翡翠原石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兩種。其中原生礦又可稱為新坑無皮石;次生礦是指翡翠成礦後經過長期風化作用,與各種外界應力作用形成的形狀各異,帶皮的翡翠原料。翡翠原石常有一層風化殼。由於風化殼的存在,以致無法觀察到翡翠內部。而對翡翠原石的鑑定則主要是通過觀察風化殼表面出現的各種現象,推斷該翡翠原石內部質量的優劣。

在翡翠原石表面常出現以下現象。

(一) 皮殼

絕大多數翡翠原石有風化殼,即翡翠原石在地質搬運過程中經風化作用形成的產物,稱為“皮殼”。如果皮殼比較粗糙、有沙粒感的翡翠原石,稱為砂皮石。根據砂皮的顏色可分為:白砂皮、黃砂皮、鐵砂皮、黑烏砂皮等。其中白砂皮翡翠內部往往沒有顏色,如果有也是淡淡的綠色或紫色,但一般透明度較好;黃砂皮的翡翠原石內部可能有較多的綠色,但多數顏色不均勻,有時也可能有較濃豔的色根;一般認為鐵砂皮的皮殼很薄,內部品質較好,可出高檔料;黑烏砂皮為顏色較深的黑色、綠色,一般認為內部會有較深的綠色部分,甚至可出現滿綠的翡翠,但是黑烏砂皮翡翠原石變化非常大,有的裡面綠中帶黑點、有的裡面是很乾的綠、有的裡面綠很髒;石灰皮呈灰白色,皮較軟,可用鐵刷子刷掉石灰皮層,多數是高嶺土化所致,內部一般種質較好。此外,還有經過水的沖刷,外皮光滑,手摸上去沒有砂的感覺,很細膩的水石皮。這種皮很薄,顏色也有多種,有褐色、青色、淡黃色等。由於水皮石的皮很薄,強光可以透過,較容易判斷裡面的情況。水皮石的翡翠一般都經過較長距離的搬運,較緻密、細膩的部分保留下來了,所以一般品質較好。總之,可根據翡翠皮殼的顏色、緻密程度、光潤程度、厚薄等,推斷翡翠內部顏色、透明度、淨度、結構等優劣程度。

(二) 松花

“松花”是指翡翠皮殼上綠色的表現,也就是翡翠內部或淺層綠色在皮殼表面的一種表現。由於致色離子的種類、濃度和空間分佈在一定的成礦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根據松花顏色的濃淡、數量的多少、形態的變化,可以推斷翡翠內部顏色的變化和分佈。如果松花的顏色濃而鮮豔,價值就會高;如果翡翠皮殼上沒有松花,內部可能很少會有色;而皮殼上多處有松花,則內部可能存在顏色或者僅僅存在於表層。另外,松花是否滲入翡翠內部,滲透的深度等,也是推斷顏色好壞的依據之一。

(三) 蟒

“蟒”是描述翡翠原料的術語,是指翡翠中的綠色條帶在風化殼的表現形態。一般呈凸起的曲折細脈狀分佈在風化殼表面,猶如一條蟒蛇盤卷,是判斷有無顏色及顏色分佈狀態的一種依據。翡翠的成巖成礦有著不同的世代,形成了結構、成分上的差異,這就導致了硬度不同,在風化過程中產生差異風化。一般細粒緻密結構比粗粒疏鬆結構抗風化能力強,綠色部分比無色部分抗風化能力強,所以與無色、淺色粗粒疏鬆結構的基底相比是細粒結構的綠色部分凸出來,形成蟒帶。翡翠的綠色條帶多是成巖期後改造的結果,成巖期後改造首先是在應力作用下硬玉巖變形、破裂,而後含致色離子的熱液侵入,進行離子交代,形成綠色條帶。所以說有色條帶多是變形破裂帶,而這一破裂帶又繼續在應力和熱液作用下發生了揉皺和重結晶,形成了一條結構緻密的彎曲翡翠色帶,反映在風化殼上。蟒帶的形態、顏色、走向、傾向是判斷翡翠綠色變化的重要標誌。

(四) 癬

“癬”是指在翡翠原料皮殼表面上出現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呈黑色、深綠色或灰色的印記。是一種與

翡翠綠色有關聯的表現特徵,是鉻離子的提供者,俗稱“癬吃綠”或“綠隨黑走”。癬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鹼性角閃石,通常呈柱狀、纖維狀集合體,呈靛藍色、藍黑色,往往圍繞輝石、尤其對硬玉呈邊緣交代或完全交代,與皮殼周圍的物質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如果在一個面上出現有大量的片狀癬,而另一個面上有大量的點狀癬,那麼內部可能含有太多的陽起石等產生癬的礦物;如果有一些癬僅僅在一個面上有表現,而且都是片狀癬就有可能僅僅在表面有一點“髒”,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兩個面甚至三個面上有癬時,有可能內部很髒。

(五 )霧

“霧”是指存在於外層風化殼與內部翡翠之間的一層霧狀不透明物質,實際上是一種硬玉礦物退變質作用的結果。由於溫度的降低及壓力的增加,原生礦物硬玉發生退變質,形成新的次生礦物包裹在硬玉巖外部,形成了中心部分是硬玉巖,外面是次生礦物層,最外層是風化殼的格局。這些次生礦物主要是鈉長石和霞石。霧有厚有薄,顏色有白霧、黃霧、黑霧和紅霧。霧的有無及霧的顏色反映的是原巖的信息,霧的出現是有翠色的一種預兆,不同顏色的霧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一般紅霧和黃霧是由於含鐵量高而引起的,而高鐵又使得翡翠綠色發暗;白霧表明含鐵不高,是較純的硬玉巖,可能出正綠色高翠。

三、翡翠的鑑定

(一) 觀察“翠性”和結構

“翠性”多出現在粒狀纖維交織結構中,在白色團塊狀的“石花”或“石腦”附近較易觀察。礦物顆粒越粗大“翠性”越明顯,顆粒細膩越不易觀察。顆粒較粗的拋光良好的翡翠表面常出現“微波紋”。這是由於長柱狀、束狀略具定向分佈的硬玉顆粒間硬度差異所造成的,是翡翠內部結構的外在反映。在陽光或燈光下,藉助反射光在翡翠的表面尋找“翠性”以及“微波紋”;在透射光下注意觀察翡翠特有的(粒狀)纖維交織結構。

(二) 顏色

翡翠的顏色豐富多彩,不僅要觀察顏色的色調,也要注意觀察顏色的組合和分佈(俗稱“色根”),是否為翡翠的正常顏色,是否是翡翠經常出現的顏色,以區別於其他相似玉石;還要觀察顏色的分佈,是否呈絲網狀、沿微裂隙分佈,以此來判斷顏色為原生還是次生或經人工染色所致。

(三) 光澤

由於翡翠具有較高的折射率和較高的硬度,所以其光澤強於其他相似玉石。

(四) 密度

翡翠的密度為 3.33g/cm3左右,大於多數綠色玉石。用手掂量,翡翠較重,有“打手”的感覺,而石英岩質玉石等則較輕。

(五) 折射率

點測法翡翠的折射率為 1.66 左右。很少與其他玉石折射率相混。

四、翡翠與相似玉石的鑑定

與翡翠相似的其他玉石主要有:軟玉、蛇紋石玉、石英質玉石、水鈣鋁榴石、鈉長石玉等。

(一) 軟玉

與翡翠相比,軟玉具典型的毛氈狀結構,顆粒更為細小,外觀更為細膩,油脂光澤,無“翠性”,顏色分佈均勻。此外密度、折射率、吸收光譜也與翡翠完全不同。軟玉在緬甸和雲南地區又稱為“昆究”。

(二) 蛇紋石玉

蛇紋石玉的綠色以黃綠色為主,色較淺淡,均勻。蠟狀至玻璃光澤,硬度、密度、折射率均低於翡翠,無星點狀閃光。蛇紋石玉與翡翠同為纖維交織結構,但前者的結構更為細膩,不易觀察,以此可以與翡翠相區別。

(三) 石英岩

常見的石英岩為無色,也有些石英岩為淺綠色。石英岩的特點是粒狀結構,無“翠性”,密度、折射率均低於翡翠。含有鉻雲母的東陵石在石英顆粒之間有綠色鉻雲母呈片狀閃光,並且在濾色鏡下變紅,以此區別於翡翠。染色處理的石英岩俗稱“馬來玉”,綠色染料沿顆粒之間呈網狀分佈,吸收光譜可具明顯的 650nm 寬吸收帶。

(四) 玉髓

綠色玉髓又稱為澳玉,為隱晶質集合體。顏色均勻,為典型的蘋果綠色。密度、折射率均低於翡翠。

(五) 水鈣鋁榴石

水鈣鋁榴石集合體有人稱之為“南非玉”、“特蘭斯瓦爾玉”、“青海翠”、“不倒翁”。特點是粒狀結構,均質集合體,常見暗綠色或黑色斑點,密度和折射率平均高於翡翠。濾色鏡下呈紅色。

(六) 鈉長石玉

鈉長石玉又稱為“水沫子”,顏色常為無色、白色、灰白色,“白棉”多,可有藍綠色“飄花”,透明度好,

與冰地翡翠極為相似。但鈉長石玉為粒狀結構,光澤弱,密度、折射率、硬度均低於翡翠。

(七) 獨山玉

獨山玉是一種黝簾石化的斜長巖。顏色以不均勻的白、綠色為主,纖維粒狀結構,透明度低,綠色在濾色鏡下為紅色,密度、折射率變化範圍大。

(八) 符山石

符山石又稱為“加州玉”,具纖維狀或放射狀纖維結構,顏色主要為綠和黃綠色,密度3.4g/cm3,與翡翠極為相似,折射率 1.71 左右,遠高於翡翠。

(九) 葡萄石

具放射狀纖維結構,纖維構成球形的集合體,形狀如葡萄。密度、折射率、硬度均低於翡翠。

(十) 玻璃

玻璃是市場上最常見的翡翠仿製品,主要有:“料器”、脫玻化玻璃。

1.“料器”

玉器行業把早期仿翡翠的玻璃稱為“料器”。特點是綠色半透明,具大小不等的圓形氣泡,肉眼即可辨別。顏色不均,常見旋渦狀攪動紋;貝殼狀斷口;折射率 1.4—1.7 不等;熒光可有可無。在許多祖輩留下的遺物中,綠色仿玉的戒面、帽扣、簪針等大多屬於此類。

2.脫玻化玻璃

大約出現在 20 世紀 70—80 年代,國外稱這種仿玉的玻璃為“依莫利寶石”(Imoristone)或“準玉”(Metajade)。經脫玻化作用,使非晶質的玻璃部分“重結晶”,肉眼看上去類似綿狀物,形如晶質集合體。但這種脫玻化玻璃的折射率僅為 1.50~1.52,密度為 2.40~2.50g/cm3,硬度為 5,貝殼狀斷口。

五、翡翠的優化處理及其鑑定特徵

科普 翡 翠


翡翠的優化處理方法可分為兩類。優化的方法主要有:浸蠟和熱處理,這種優化處理過的翡翠與未經處理的天然翡翠一樣,可以視為“A 貨”翡翠;處理的方法主要有:漂白、浸蠟,漂白、充填等,這種優化處理的翡翠俗稱“B 貨”翡翠,而染色處理的翡翠則俗稱“C貨”翡翠。

(一) 熱處理

1.目的

加熱的目的是促進氧化作用的發生,使黃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轉變成鮮豔的紅色。

2.方法

將體積相近的翡翠清洗乾淨後放在爐中加熱。樣品最好包上,懸空吊在爐中。升溫速度要緩慢,當翡翠顏色轉變為豬肝色時,開始緩慢降溫,冷卻之後翡翠就呈現紅色。為獲得較鮮豔的紅色,可進一步將翡翠浸在漂白水中,氯化數小時,以增加它的豔麗程度。

3.耐久性

與天然紅色翡翠具有同樣的耐久性。

4.鑑定特徵

因為與天然紅色翡翠的形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通過加熱加速了褐鐵礦失水的過程,使其在爐中轉變成了赤鐵礦。從外觀而言,天然紅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熱的紅色翡翠則有乾的感覺。經熱處理的翡翠其基本性質與天然翡翠基本相同,常規方法不易鑑別。通過紅外光譜儀進行鑑別可以看出,天然翡翠在 1500~1700cm-1、3500~3700cm-1附近表現出較強的吸收區,為結晶水和吸附水的吸收區;經熱處理的紅翡翠在上述兩個位置沒有強的吸收區,說明燒製翡翠中沒有水的存在。

(二) 浸蠟

1.目的

掩蓋翡翠的裂紋,增加透明度。

2.處理方法

將翡翠成品放人蠟的液體中,稍稍加溫、浸泡,使蠟的液體沿裂隙和微小縫隙滲入,再拋光後可增加透明度,掩蓋原有縫隙。

3.耐久性

這種處理方法只是暫時掩蓋了較為明顯的裂紋,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同時使透明度有所提高。如果遇到高溫會使蠟質溢出,耐久性差。

4.鑑定特徵

浸蠟處理是翡翠加工中的常見工序,輕微的浸蠟處理不影響翡翠的光澤和結構,屬於優化。嚴重浸蠟的翡翠緩慢地在酒精燈上加熱可使蠟溢出。在紫外熒光燈下可能見到藍白色熒光。有機物峰明顯,具有 2854cm-1、2920cm-1 特徵譜。

(三) 漂白、充填處理

1.目的

翡翠的顆粒常因存在著一些鐵、錳等元素的雜質,而產生黑、灰、褐、黃等雜色,影響了翡翠的美觀程度,降低了翡翠的價值。為了去掉這些雜色,人們常用化學的方法給翡翠漂白,俗稱“洗澡”或“沖涼”。

漂白是傳統玉器加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稱之為“過酸梅”。目的是去除表面層雜色,不影響翡翠的耐久性,屬於“優化”,目前仍在應用。而通常意義上所指的漂白是將翡翠放置強酸中,破壞翡翠的原有結構,並有物質帶進帶出,此種漂白屬於“處理”。充填是指對經過嚴重酸洗漂白的翡翠進行充填固結處理。在漂白過程中,去除雜色和髒色的同時也破壞了翡翠的結構,造成翡翠顆粒之間出現較多較大的縫隙,有的甚至呈疏鬆的渣狀。這樣的翡翠不可能直接使用,所以必須用一些能夠起固結作用的有機聚合物(如樹脂或塑料)充填於縫隙之間,既固結了翡翠又加強了透明度。

2.選料

漂白充填翡翠通常選用未拋光、結構不太緊密,且又基底泛黃、泛灰、泛褐等髒色調的翡翠成品或小塊的原石,塊大者可切成片狀。油青翡翠就不適於進行漂白充填處理。

3.漂白充填處理翡翠製作方法

科普 翡 翠


早期“B 貨”翡翠做法很簡單,先挑選好料或成品,然後用酸浸泡,直到腐蝕掉表層的雜色和汙點後,塗上一層蠟,填平縫隙。這種表層塗蠟的早期“B 貨”翡翠,肉眼極易識別,因為蠟的光澤明顯低於翡翠的玻璃光澤;蠟遇熱後會變軟、脫落;用普通的針尖也可輕試。這種粗糙的早期“B 貨”翡翠即使不經加熱,過幾個月就會出現許多微小裂隙,裂隙中常析出(氧化)褐色粉末。目前,這種翡翠市場上已不多見。近期的翡翠優化處理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通常經過選料、強酸浸泡(又稱為“白渣化”)、弱鹼中和、清洗、烘乾、填充、拋光等幾個步驟來完成處理的全過程。

4.耐久性

漂白充填就會使翡翠的結構受到一定的破壞,並且膠質固結物經過一段時間後會發生老化現象,翡翠的光澤、顏色、“水頭”等均會發生變化,影響了翡翠的耐久性。

5.鑑定特徵

(1)常規鑑定

1)光澤 翡翠經強酸鹼浸泡處理後,結構疏鬆,沒充填之前表面見溶蝕凹坑,使之產生漫反射,光澤變弱。加入樹脂或塑料等有機充填物後,翡翠常有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者是玻璃光澤與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混合。

2)顏色 由於翡翠結構被破壞,內在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所以“B 貨”翡翠的顏色分佈無層次感。雖然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的綠色仍為原生色,但經過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綠色分佈較浮,原來顏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壞了,看起來很不自然。

3)結構 翡翠受到強酸強鹼浸泡腐蝕後,有部分物質帶進帶出,在表面及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清晰可見。

4)表面特徵 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由於充填物與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別較大,在原生的裂隙處呈較明顯的凹溝,充填物明顯低於兩邊,許多綹裂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溝渠”。較大的“溝渠”中可見膠結物或殘留氣泡。近期加工技術較好的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無上述現象,須更加仔細觀察和測定。

5)密度、折射率 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多數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為 3.00~3.43g/cm3,折射率為 1.65 左右(點測)。但是由於翡翠的礦物組成複雜,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通常不能作為判定翡翠是否經過充填的依據。

6)熒光性 無或弱至強的紫外熒光,熒光分佈均勻或呈斑雜狀。早期“B 貨”翡翠絕大多數有熒光。短波:弱,黃綠或藍綠(藍白);長波:中至強,黃綠或藍白色。但近期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

科普 翡 翠


7)放大檢查 放大檢查是鑑定這種處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用反射光觀察樣品的表面,通常可見到三種情況:①表面明顯可見分佈較均勻的“蛛網”狀或“溝渠”狀裂紋。這是確定無疑的漂白充填翡翠。但要注意與拋光不良造成麻點狀表面相區分。漂白充填處理翡翠裂隙邊緣較為圓滑,“翠性”不明顯;而拋光不良所形成的麻點狀凹坑多呈三角形,邊緣較尖銳,分佈不均勻,多出現於顆粒粗大處,“翠性”明顯。②表面拋光較好,但局部可見細小裂紋相對集中。這是因為翡翠經漂白充填處理後又經過較為細緻認真的再拋光,使得表面較光滑,局部細小裂紋是被破壞的翡翠顆粒間的極細小縫隙未被完全充填的表現。③表面極為光滑,細小的裂紋很少,但在表面出現很多類似“翠性”反光的亮點。亮點往往是在較粗大顆粒的表面或內部重疊分佈,而不似解理面的片狀閃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許多小亮點為小的氣泡,這是由於在充填處理時未能把縫隙裡面的空氣全部抽空而保留下來的氣泡。用透射光觀察翡翠的內部結構。經過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結構鬆散,顆粒邊緣界限模糊,顆粒破碎,解理不連貫。

科普 翡 翠


8)熱反應 “B 貨”翡翠加熱 200—300℃後膠質發生碳化。

9)敲擊反應 經過漂白充填後的翡翠,其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間被膠質充填。因此輕輕敲擊後發出沉悶的聲音,與天然翡翠清脆之聲有明顯的區別(此法主要適於翡翠手鐲的鑑別)。

(2)大型儀器鑑定方法

1)紅外光譜儀 紅外光譜儀是鑑別翡翠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大型儀器。天然翡翠在2600—3200cm-1

間透過率好,多不存在吸收峰。漂白充填處理翡翠其特點是成分中含有機物,而且不同的充填物羥基的結構不同,呈現不同的吸收譜帶。翡翠常見的紅外吸收光譜如。

2)激光拉曼光譜儀 硬玉的拉曼光譜具有四個特徵譜帶(375.5cm-1、699.9cm-1、1039.9cm-1和 1992cm-1),其中屬於 Si—O—Si 的彎曲振動的 375.5cm-1、699.9cm-1兩個譜峰較明顯。因為漂白充填翡翠中所使用的充填物一般為環氧樹脂,所以 B 貨翡翠中 1100cm-1以上有六條強拉曼譜帶,分別是 1114cm-1、1183cm-1、1606cm-1、2869cm-1、2905cm-1和 3070cm-1。

3)陰極發光顯微鏡 陰極發光顯微鏡下(50x),在高能電子束的轟擊下,翡翠的主要組成礦物硬玉等礦物可呈現出不同顏色不同強度的熒光特徵。晶體結晶較為完好,形態完整,以自形、半自形柱粒狀為主;熒光顏色豐富,具有四個系列,即紅色系列、黃綠色系列、藍紫色系列以及不可見光系列;生長環帶發育且閉合程度較高,環帶的熒光顏色由中部向邊緣,總體為藍紫(暗綠)一藍(黃綠)一紅(黃)色變化,發光強度也由弱變強。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熒光顏色以黃、黃綠、藍綠色為主,顏色分佈相對均勻,邊緣環帶由於溶蝕作用,表現為凸凹不平或殘留不全等。在柱、粒狀礦物晶體的表面,清晰可見呈細小彎曲狀或不規則狀延伸的溶蝕紋,或切穿整個晶體,或沿顆粒邊緣向內部延伸直至尖滅。溶蝕紋和溶蝕裂隙中充填有發暗綠色、深藍色的物質(膠體)。

(四)染色處理

1.目的

使無色或淺色翡翠的顏色變成綠色、紅色或紫色,是原始、最易製作的處理方法。

2.選料

用於染色的翡翠要有一定的縫隙,也就是顆粒較粗者比較適宜。

3.染色方法

科普 翡 翠


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基本上大同小異。首先將選好的待染色的翡翠用稀酸漂白、清洗,乾燥後放人準備好的染料(如氨基染料)或顏料(如鉻酸鹽)的溶液中,稍微加熱,浸泡的時間視翡翠的大小和質地而定。熗色是先將翡翠加熱,使翡翠顆粒之間產生微裂隙,然後迅速放人有色的染料或顏料溶

液中。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浸泡時間,但顏色沿裂隙分佈會更加明顯。已染色或熗色的翡翠需烘乾上蠟,為的是增加透明度,掩蓋縫隙。部分染色或熗色翡翠需要充膠處理,起到提高透明度,掩蓋裂隙及固結的作用;部分漂白後的翡翠直接充填有色膠結物,也可起到同樣的作用,即所謂的“B+C 貨”翡翠。

4.耐久性

染色翡翠的耐久性較差。因為著色劑沒有進入晶格,而是存在於顆粒之間的縫隙中。當染色翡翠受到光線的長期照射、酸鹼溶液的侵蝕、受熱,甚至空氣的氧化作用時,原本鮮豔的顏色會褪色,甚至變為無色。

5.鑑定特徵

(1)放大檢查

科普 翡 翠


利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顏色的分佈,由於染料沿顆粒或裂隙進入翡翠,所以看到染色的顏色呈絲網狀分佈,在較大的綹裂中可見染料的沉澱或聚集。這是鑑別染色翡翠最直接的證據。熗色翡翠可以看到清晰的炸裂紋。

(2)光譜特徵

鉻鹽染色處理的綠色翡翠常出現 650nm 寬吸收帶。特徵的吸收光譜是鑑定染色翡翠的有力證據。

(3)查爾斯濾色鏡

由於著色劑的不同,染色翡翠在查爾斯濾色鏡下的反應也不同,既可以無變化也可以變紅。但如果綠色翡翠在查爾斯濾色鏡下變紅,則表示該翡翠經過染色處理。

(4)紫外熒光

有些染色翡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會發黃綠色或橙紅色(染紅色翡翠)熒光。

(5)紅外光譜

經有機染料染色的翡翠在紅外光譜中出現 2854cm-1和 2920cm-1的吸收峰,表示存在有機物。

(6)陰極發光顯微鏡

熒光顏色主要為藍綠、黃綠等色,裂隙中充填有發暗綠色熒光的物質,發光強度與“B貨”翡翠的大體相近。少見生長環帶,環帶的完整程度和閉合程度更低。染色翡翠裂隙發育,結構疏鬆。由於染料的類型不同,裂隙充填物可不發光或發藍白色、暗綠色熒光等。

(五) 覆膜處理

1.目的

改變翡翠的顏色。

2.方法

在翡翠的成品表面覆著一層有機膜,又稱為“穿衣翡翠”(見圖

3-2-37)。

3.耐久性

覆膜翡翠的耐久性較差,薄膜容易脫落。

4.鑑定方法

覆膜翡翠的顏色均勻;折射率偏低,點測法為 1.56 左右(薄膜的折射率);放大觀察可見表面光澤弱,多為樹脂光澤;無顆粒感;局部可見氣泡;可見薄膜脫落,多出現在邊緣部位;針觸之感覺較軟;手感較澀。

(六) 翡翠拼合石

將兩塊或兩塊以上翡翠經人工拼合給人以整體感覺是常見的翡翠原石作假行為。製作過程為,在沒有顏色、質地較差的翡翠原石上切下一薄片,將切下的薄片塗上綠色顏料或植入綠色膠塊後,再粘貼回去。然後再在其外部用粉碎的翡翠皮殼混合石英砂用膠粘結,目的是掩蓋拼接縫。有時也將無皮殼的翡翠表面做皮,仿帶皮的翡翠。但是經過這種方法拼合的翡翠原石皮殼質地較軟、有膠感,缺少天然翡翠原石皮殼的結構。

六、合成翡翠及其鑑別

1984 年 12 月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翡翠。方法是用粉末狀鈉、鋁和二氧化硅加熱至 2700℃高溫熔融,然後將熔融體冷卻,固結成一種玻璃狀物體。再將其磨碎,置於製造人造鑽石的高壓爐中加熱。為了獲得各種顏色的翡翠可以加人一定的致色離子加少量的鉻變成綠色:加多些鉻就成黑色;加少量錳可以得到紫色等。這種高壓下加熱結晶的產物就是合成翡翠。合成翡翠的成分、硬度、密度等方面與天然翡翠基本一致。但是合成翡翠顏色不正,透明度差。其物質組成主要是晶體粗大、具有方向性的硬玉礦物和玻璃質,兩者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接近硬玉礦物的組成。由於合成翡翠的技術目前尚不成熟,針對合成翡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比較欠缺,所以合成翡翠的鑑別相對比較容易。合成翡翠的透明度差,發乾;顏色不正,比較呆板;不具有纖維交織結構,無“翠性”。

七、翡翠的質量評價

翡翠的質量評價可以從顏色、結構、透明度、淨度、切工、重量六個方面進行,其涉及到行業中常提及的“種”、“水”、“色”、“地”、“工”等俗稱。

1.顏色

顏色是翡翠質量評價的關鍵。商業上經常從以下幾方面對翡翠的顏色進行評價。濃:是指翡翠顏色的飽和度要高。同一色調的飽和度越高顏色就越深,飽和度越低顏色就越淺。翡翠有許多種顏色,綠色是最主要的色彩,好的翡翠要求是濃淡相宜的翠綠色。陽:指的是翡翠顏色的亮度要高。顏色鮮豔的翡翠給人以青春勃發的感覺。正:指的是翡翠的色調要純正,不含其他色調。正色翡翠的色彩飽和度可高可低,也就是顏色可濃可淡,但色彩的主色調一定要純正,也就是純的光譜色。如純正的綠色翡翠應為正綠色或翠綠色;紫色翡翠要求是純正的紫羅蘭色。翡翠通常會有偏色,一般是偏藍色、偏黃色或偏灰色。如有偏色現象出現,則寧可偏黃不可偏藍。如果翡翠綠色中含有黃色調(即偏黃)則稱為“色陽”或“色嫩”;如果綠色中含有藍色調(即偏藍)則稱為“色老”或“色硬”;如果翡翠的色調中含有藍灰或黑灰調,使得翡翠的綠色變得陰暗、不通透,則稱為“色陰”。勻:指的是翡翠顏色分佈的均勻程度。翡翠是同種或不同種礦物的集合體,顏色多呈點狀、絲狀、團塊狀分佈,很難達到均勻。所以翡翠的顏色越均勻,其價值越高。和:指的是翡翠不同顏色分佈的和諧與否。翡翠經常出現不同顏色的組合,如“春帶彩”、“福祿壽”、“劉關張”。不同的顏色搭配為翡翠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想象。

2.結構

翡翠的結構是指其礦物顆粒的大小、形態及顆粒間結合方式,它直接影響翡翠的“種質”、“水頭”、光澤和硬度等。顆粒細小,結合緊密的翡翠則顯得溫潤細膩,是高檔翡翠的必備條件;反之,顆粒粗大,結構鬆散的翡翠質量將明顯下降。

3.透明度

翡翠的透明度又稱為“水頭”。透明度的好壞在行業中常用“長”、“足”和“短”表示,稱之為“水頭長”、“水頭足”或“水頭短”;也可用“一分水”、“二分水”來表示。絕大部分翡翠都是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者極為罕見。翡翠越透明表明其品質越高。

4.淨度

淨度是指影響翡翠美觀程度的因素,包括髒色和裂隙等,即所謂的“綹裂”。這些“綹裂”的存在將影響翡翠的美觀,淨度越高則翡翠的品質越高。

5.切工(雕工)

翡翠的切工是指翡翠的選材設計、切割比例、雕刻工藝及拋光工藝等幾個方面。對於素面翡翠要求切割比例適中,拋光優良;而對於玉雕製品的質量評價來說,工匠們的巧妙構思、嫻熟技藝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6.重量

翡翠製品的價值不受重量的嚴格限制,但是在顏色、質地、透明度等質量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體積越大也就是重量越大,則其價值越高。商業中常用“種”和“地”對翡翠進行綜合質量評價。“種”是指翡翠的礦物組成、顏色、結構、透明度等對翡翠品質的綜合影響,又稱為“種份”或“種質”。翡翠的種質按優劣程度常分為“老種”、“新老種”和“新種”。“地”是指除去翡翠顏色之外的質量狀況,也就是對翡翠顏色所附著的基質狀況的描述,又稱為“底子”或“地張”。翡翠的地子按優劣可分為:“玻璃地”、“冰地”、“糯化地”(“藕粉地”)、“豆地”、“瓷地”等幾大類。但有時“種”、“地”的概念容易混淆,也有人稱為“玻璃種”、“冰種”、“糯化種”、“豆種”等。一般可稱翡翠為 x x 色 X x 種 X x 地翡翠,如“陽綠色老種玻璃地翡翠”、“紫羅蘭色新

種豆地翡翠”。

八.翡翠的產地簡介

翡翠的主要產地有,緬甸北部克欽邦的帕崗一道茂一帶;危地馬拉的 Motagua 谷地的中央;日本,俄羅斯 Borus 山和 Sayan 西部;哈薩克斯坦靠近巴爾喀什湖 Itmurunby 山等地。世界上有 95%以上的商業翡翠產於緬甸。緬甸翡翠的成因現仍存在爭議,有區域變質成因說、岩漿成因說和交代成因等學說。大約 3500 萬年前(相當於第三紀),印度板塊沿東北向與歐亞板塊相撞,並俯衝於歐亞板塊之下。這一碰撞不但使得緬北及滇西地區更加向東東北向擠壓,而且還使青藏高原及雲貴高原逐漸抬升,從阿帕龍到密支那形成一條弧形 90º轉彎折曲的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並造成滇西地區的橫斷山脈的形成,同時侵入了大量鹼性玄武岩和超基性岩。緬甸翡翠礦床位於緬北抹谷西北的霧露河中上游地區。主要分為三個礦區:後江礦區、帕崗—道茂礦區、抹崗礦區,其中帕崗一道茂礦區是最大、最著名的礦區,也是最古老的礦區。翡翠礦床類型分為兩大類四種類型:原生翡翠礦床,次生翡翠礦床。次生翡翠礦床又可分為:第四紀礫岩層翡翠礦床、殘坡積層翡翠礦床、現代河床翡翠礦床。

(一) 原生翡翠礦床

原生翡翠礦床產出於道茂巖體的蛇紋石化橄欖岩之中。道茂原生礦床包括了四條礦脈,礦脈由硬玉和鈉長石礦物組成的硬玉巖、鈉長石硬玉巖和鈉長石巖,呈脈狀在蛇紋石化橄欖岩內產出。另外原生礦脈還見於格地莫、散卡、隆肯等地,這些礦脈被稱為新場區,新場區的翡翠多為中低檔次。

(二) 次生翡翠礦床

次生翡翠礦床主要分佈於欽敦江支流霧露河的沖積層,霧露河上游有兩條東西流向的支流發源於翡翠原生礦分佈地區。道茂礦山即為南支流的源頭。這兩條支流匯合於隆肯北邊,並折向南流,河流沖積層發育,形成不同類型的次生翡翠礦床。

1.第四紀礫岩層翡翠礦床

此類礦床屬次生礦床,是原生翡翠礦床經構造運動、風化剝失、搬運分選沉積而成。霧露河流域第四紀巨厚礫岩層是主要的翡翠礦床賦集層,分佈在帕崗一道茂礦區的中南部,礦體呈長條狀分佈,長達幾十千米,北北東走向,最寬處在麻蒙一帶,寬 6km,礫岩層的厚度可達 300m,組成霧露河高層階地。含硬玉巖的礫岩層為最底層,厚約 15m。第四紀礫岩層的翡翠以礫石體積巨大為特點,是玉雕用翡翠的主要來源,底層礫岩中也含有優質翡翠。第四紀礫岩層翡翠礦床主要產地有次通卡、大谷地、灰卡、香拱等地老場區。在第三紀砂岩、礫岩的沉積層也發現有硬玉的漂礫,只是這些礦床的規模較小,如仙洞場區。

2.現代河流沖積型翡翠礦床

現代河流沉積型礦床是最有價值的翡翠礦床,它是由流經第四紀含翡翠礫岩層的霧露河及其支流搬運分選而成,與第四紀礫岩層翡翠礦床同屬次生礦床,並且在成因上具有連帶性。礦床主要分佈於霧露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中,集中在散卡村到蒙麻地區霧露河下游約 30km 長的河床中,優質翡翠礦床更是集中在帕崗和蒙麻一帶。現代河流沉積型翡翠礦床所產翡翠具有 比重大、硬度高、質地均勻、結構緊密、裂隙少等特點,多為高檔首飾級翡翠,是老場區集中開採的礦床類型。

3.殘坡積翡翠礦床

殘坡積翡翠礦床主要產出在山坡上,也屬次生礦床,一般是原生礦床剝離後,經洪水或重力的搬運作用而成,礫石有了一定的分選性和磨圓度,但保有更多的原生礦床翡翠的特點。霧露礦區以龍塘礦床為代表,屬新老廠,翡翠的質量介於原生礦與砂礫礦之間,產量較少。另外,後江礦區、抹崗礦區與帕崗一朵莫礦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質產出條件,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礦區。後江礦區位於帕崗礦區的西北部。包括後江和雷打場兩個採區。後江採區翡翠礦床沿後江分佈,長約 3km,寬 100—200m,屬現代河床沉積礦床,此採區出產的翡翠具有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等特點,屬老場區。雷打場採區位於後江上游的一山坡上,為殘坡積型礦床。翡翠礦床賦存於第四紀砂土層中,翡翠具有種幹、硬度低、裂綹多、難以取料等特點,因其裂綹呈樹枝狀分佈,像天空打雷時閃電的形狀,故稱之為雷打石,屬新老廠,多為中低檔翡翠。抹崗礦區位於帕崗礦區南部,北鄰恩多湖,屬礫岩層沉積型翡翠礦床,有較悠久的開採歷史,1910 年王正坤所購正坤玉就產在其礦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