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自隋唐开始就建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大多是考验学子的诗词歌赋和治国韬略,在唐朝科举考试更是根据诗人的诗词风格做了明显的划分,并且诗人所中所做的诗词风格与能否考中进士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王维,他的诗词雍容华贵,一次就考中进士,而那些苦大仇深,比较悲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情节的诗词却不是很受考官欢迎,比较难考中进士,就像杜甫,他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中。但李白所做的诗词大气磅礴,气势十足,他的风格应该是当权者非常喜爱,考进士对他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呢?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并不是没有当官的远大志向,他之前被人推荐入朝为官,在告别家人时曾写过一句诗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句诗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做官后的喜悦,以及想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豪情壮志。但是他的为官之路却并不是通过科学考试,而是通过他人推荐,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李白曾经说过自己是天才,不屑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但是他却暗中拜访了许多官场的大佬,想要打通关系,进入官场。在唐代读书人不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读书人进入朝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子弟,然后统治阶级特殊照顾他们,让他们直接入朝为官;另一种就是针对平民子弟,他们的待遇差了一点,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之后才能做官。李白却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先通过自己的诗词打出名气,然后让上层的统治者知晓,前来请他去做官。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等到状元及第,一鸣惊人的呢?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关于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目前有两个说法。

说法一:

在当时的官场上,有许多有后台的官员都会在谈话、间不经意的提及一下自己的后台或者直接明目张胆的让人知道,那意思就是:看,我是有人罩着的,你跟我交往的时候仔细着点,惹了我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当然也不乏因为炫耀自己的后台而直接被人杀害的,但在当时,亲戚之间为官的人多了,形成一个小的政治群体是很正常的。即使不是为了展现自己在朝的实力,在谈话时也多会谈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但李白至多谈到自己的父亲和外祖父,对于自己祖父和曾祖父都含糊其辞,历史现有的记载,对他的姓氏家族也都没有过记载。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前面我们说过,唐代的读书人不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也不是谁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的,就比如说罪臣的后代还有和经商沾上边儿的都不可以。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白居易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百道判》,当时唐朝科学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了一个习惯,就是考进是要考察你判案断案的能力。但是白居易特别聪明,他自己参照历年的科举考试真题,自己出了100道模拟题,然后他自己先预先模拟,其中有一道题就是判。这道题讨论的就是能不能让商人的儿子入朝为官的事儿,由此可见,在唐朝,关于科举考试的政策并不是十分开明的,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再说一说我们不幸的“诗仙”李白,好巧不巧他这两个身份都占了,一个是商人之子,一个是罪臣之后,根本就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虽然他自己说自己是天才,不屑于参加科学考试,可天才哪有不希望通过考试去证明自己的?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借口。李白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四处结识朋友、托关系,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朝堂了。因为他尴尬的身份,导致他即使位居高官以后也畏首畏尾,每天在朝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中抉择,在政治上并没有任何建树。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说法二:

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能力自然是可以堪当大任的,那么,这么一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才子,为何终生都没有走科举之路,反而处处结实豪门子弟,通过“走后门”的关系才进入仕途呢?

在之前的传闻中说李白其实是皇室的宗室子弟,按照当时的辈分排名,应该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就是孙,当朝皇帝玄宗的族叔。但如果李白真的是皇室宗族,在唐玄宗续碟认亲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加上李白的名字呢?所以李白的身世依然不明朗,既然这个身世是假冒的,那自然李白所说的本家是陇西也是假的了,后来当代的学者经过探索发现了蛛丝马迹,证明了李白出生在洛阳。

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何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早在1986年,王远明就从《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发现了李白不敢参加科考的证据,那就是北门厄事件。李白写这首诗想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陆调叙旧是假,想要他帮忙举荐自己是真。在诗文中,他曾提及到自己是走鸡斗狗之徒,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小混混,在当时这样的人如果做官是过不了地方政审的,因为当时对科举的士子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身家清白,不能有污点所以他只能放下文人学子的尊严,参加各种聚会、拜访豪门,去求一条出路。但是他的救命恩人陆调即使有无数举荐人的机会也不敢推荐他。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北门厄事件对李白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大了。在李白的各种诗词中,就再也不曾提及到陆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