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科举考试,官方教育和私塾

儒家思想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在这一时期,教育是精英的特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课程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公认的儒家文化题材。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包括《诗经》(又称《诗经》、《诗经》)、《史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思想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思想。后来在汉朝,建立了一种公共教育制度。不仅上层社会的精英可以在学校学习,普通人也可以利用教育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被称为绅士。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考试,官方教育和私塾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信任正义,农民信任恩惠。绅士是慷慨和公正的,而农民是有偏见和心胸狭窄的。绅士向内寻找指导,农民向外寻找。君子好伺候,难取悦。这个农民很难伺候,却很容易取悦。君子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

科举考试

另一方面,普通人应该遵循传统和规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普通人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绅士是他们进入上层社会的最有效的方法。

汉朝时,设立了第一个科举制度。毫无疑问,儒学是科举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地方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儒家教育传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为了使你的家庭富裕起来,不需要买好地:书能载千斤粮食。”

对于安逸的生活,不需要建造豪宅:在书中可以找到金子做的房子。你出门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跟着你,也不要难过,因为书里会有成群的马和马车。如果你想结婚,如果你没有媒人,不要难过:书中有玉一样的脸的女孩。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会把时间花在古典文学上。他会对着窗户看书。”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儒家思想,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族的荣誉。

从汉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清朝的时候,西方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军队战败,颜面扫地,学者和政府官员建议对教育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发展外语、科技等新领域。1911年,清朝被革命推翻,建立了共和制政府。那时,政府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兴起。

袁世凯(1859-1916)才废除了科举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西化的教育制度。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一直模仿俄罗斯的教育系统,可能比其他一些国家有更多的填鸭式教育和死记硬背。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考试,官方教育和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的分类

中国古代教育一般分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它们互相补充,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古代官学教育

古代官学教育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资助的一整套教育制度。它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统治阶级的兴衰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有关。

相传,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771年)出现了官学教育。然而,据史料记载,中央官学教育始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魏朝(220-265年)、晋朝(265-420年)和南北朝(420-589年),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央官学教育在魏朝(220-265年)、晋朝(265-420年)和南北朝(420-589年)时盛衰交替。直到唐朝(618-907),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鼓励下,中央官学教育才达到顶峰。官方学校教育从北宋(960-1127)开始,到清朝(1644-1911)只是名义上存在,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工具。

中央官员学校:最高的学术机构被称为太学(帝制学院)或国子监(帝制学院)。

统治阶级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强调官学的发展,尤其是太学。公元前124年,武帝建立太学时,只有50个伯氏弟子。到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成帝时期有3000人,到智帝时期有30000人。

此外,许多专业的院校也建立了政府为统治阶级培养专业人才,如南北朝的历史学院(420 - 589),唐代的书法学院(618 - 907),宋代的法律学院(960 - 1279),明代的绘画学院(1368 - 1644)。

隋朝(581-618)由隋炀帝建立,一直到清朝(1644-1911)都是教育机构。

此外,一些专业院校建立了由政府为统治阶级培养专业人才,如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院(420 - 589),唐代的书法学院(618 - 907),宋代的法律学院(960 - 1279),明代的绘画学院(1368 - 1644)。

当地官员的学校:古代地方官学始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景帝(前188年-前141年)统治时期文公(前156年-前101年)在蜀州(今四川省)建立的蜀郡书院。全国各地的其他县很快也开办了自己的学校。

西汉平帝元年(公元前9年-公元6年),地方官学体系已经完全建立,但在魏朝(220-265年)、晋朝(265-420年)和南北朝(420-589年),由于战争不断,官学体系逐渐衰落。

地方官学在初唐时期(618-907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金(265-420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时期得到了更大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私立学校教育

相对于古代官学教育,古代私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首先提出并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期间,教育随着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私立学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学者们为不同的统治者服务,创立了各种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导致了百家争鸣、争霸思想领域的现象。

孔子(公元前551 - 479年),孔子学校的创始人,给道德专题曲阜(山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 476年),和墨子(468 - 376 BC),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讲了在政治上Jixia临淄区学院(山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 221)。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孔子。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考试,官方教育和私塾

然而,如上所述,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禁止私立学校,烧毁书籍,甚至活埋儒家学者。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的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颁布了一项政策,禁止所有非儒家的思想流派,并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但在他的统治期间,私立学校是被允许的。

东汉末年(25-220年),私学超过官学,马戎、郑玄等一批经学大师广招弟子,培养了大批人才。儒家经典的研究强调对名称和对象的考证,后来被称为汉学。

虽然官学教育正在衰落,但私立学校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私人教育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模式,它还包括玄学、佛教、道教和技术。

唐代(618-907),农村和城市都有私立学校,以阎世谷(581-645)和孔颖达(574-648)为代表的儒家大师。私立学校在宋朝(960-1279)、元朝(1271-1368)、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有两种形式:由乡村绅士创办的学院和由学者开办的私塾(现在私立小学的前身)。摘要清代(1644-1911)易钧(1783-1854)所著的《教孩子的方法》是一部对形成性教育方法作了全面概括的专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