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旗帜究竟有多重要?

聊聊文化历史故事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交战双方在对垒时,两边主将的身后立着许多旗子。旗子上面的内容要么是自己的国号、简称等;要么是主将、副将等人的姓氏。这就是“军旗”,在古今中外许多经典战争中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那么,古代人打仗旗帜究竟有多重要呢?

我们先简单说说旗帜的来源。

扛着军旗打仗的习俗最早来源于上古时期。那个时候各部族因为抢夺领土、资源等发生冲突。矛盾激化后,双方往往在战场上持械格斗、不死不休。

没有人希望自己败给对手,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给“神明”(或者说是图腾)。盼望借助“神明”的力量干掉对手。于是,在交战前,各部族把自家的图腾画在旗子上。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既盼着神助,又能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在三国的大舞台上,诸侯争锋、狼烟四起,打仗杀伐成为家常便饭。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在定陶摆开战场,一边扛着“曹”字军旗,一边扛着“吕”字军旗,在短兵相接中,吕字旗帜呼啦啦倒地,曹军士气大涨,吕布仓皇而逃。战斗结束,曹操的军旗迎风招展,士兵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军旗的国家之一。东汉末年,刘熙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训诂学著作,叫做《释名》,顾名思义,这本书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进行解释。其中,他对军旗是这样解释的:“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也就是说,将领把熊、老虎这样凶猛的动物画在旗子上,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在东汉刘熙之后,“军旗”出现了许多叫法。比如音同汉字“到”的“纛”。“纛”的本意是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或是帝王乘的车上的装饰品。后来在唐朝诗人许浑的诗句“柳营出号风生纛,莲幕题诗月上楼。”这句话中,“纛”被引申为军旗的意思。随着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军旗。将旗、令旗、号旗、引导旗、联络旗等等,就连失败缴械都用的是降旗。以联络旗为例,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情况,青旗表示遇到山林,赤旗表示遇到火情,黑旗表示遇到水道,白旗表示投降等等。

南朝著名诗人谢朓还在《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写道:“契阔戎旃,从容讌语。”于是,“戎旃”也就成为了军旗的代名词。人们说的“麾下”中的“麾”也是指军旗。

军旗除了名字五花八门之外,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也都各不相同。

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努尔哈赤手下著名的“八旗军”了。八旗是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的合称。而这八旗的士兵互相辨认和区别便是靠着不同颜色的旗帜。明朝中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同样非常著名,他的“戚家军”作战勇猛、训练有素,也和主将使用“三军司命旗”总统兵马,不同身份的将领使用不同的“认旗”有关。

同样在古代欧洲,军旗也是从图腾旗演化而成。据记载,最早使用军旗的欧洲军队是古希腊军队,他们在布匹上画上被智慧和战争之神雅典娜所喜爱的,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和代表天神之惩罚的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

从希腊人在军旗上绘制的图案可见,西方军旗最早也是用来祈求神灵护佑、恐吓敌军的。古罗马和古希腊一脉相承,所以古罗马军队的军旗上也大致是这些图案。不过,因为罗马有着创始人被狼抚养长大的传说,所以有时他们也会在军旗上绘制狼的图案。

后来,古罗马人和古迦太基人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布匿战争”,战争胜利后,古罗马人统治了整个地中海西部,拥有了绝对权力。这场战争后,古罗马军队开始使用一种老鹰形的军旗,并在老鹰图案的下方标注所属军队、分队等番号,以便互相确认。

如此看来,古人征战时不嫌麻烦,他们举着那么多旗子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绘制有凶兽、神兽的军旗也能够起到震慑对手、瓦解斗志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在关键时候强大无比,尤其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军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振精气神、激发战斗力。

如果说,早期军旗注重的更多是精神激励层面的作用,而随着时代变迁,军旗的实用性愈发显现出来——引领军队。战争的发展导致了参战双方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军阵最前方使用军旗,可以让后方的军队也看得见军队的行进方向,防止队伍散乱。而通过军旗也能够表明自己身份,分辨友军、敌军。

大旗不能倒——将在旗在,勇气倍增。古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道理。


文踪旅迹


在古代战争中,旗帜的作用是极大的,通常可以用来判断敌我身份、将领身份、兵力多寡,还可以用来指挥军队、提升士气,因此旗帜的颜色装饰、旗幅大小、旗杆长短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旗帜的简单分类

古代军旗大致可分为大旆、号旗、领旗、辨识军旗四种。

大旆:又称旄旆,一般指用牛尾巴(或其他动物皮毛、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旆是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通常为全军统率所拥有,在扎营时通常立于帅帐之旁,在行军作战时则伴随统率移动。(如上图)

号旗:指的便是信号旗,通常被用来传递命令。(如上图)

将旗:是指各级将领的旗帜,根据官职大小通常有旗杆长短、旗幅大小和颜色装饰的不同,旗帜上通常秀有将领的姓氏,可以用来表明将领的身份。(如上图)

辨识军旗:这种军旗通常用来辨别敌我双方,古代军队中这类旗帜往往最多,旗帜上通常秀有“吴”、“唐”、“宋”等标识。(如上图)

旗帜的作用

辨别身份:这是旗帜最基础的作用,根据以上旗帜的分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旗帜不仅可以用来辨别敌我双方,还可以清楚的辨别双方各自将领的身份。


判断兵力:在早期,多少兵力设置旗帜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通常也可以根据对方旗帜的多少判断对方的兵力,之后便有将领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多举旗帜来迷惑对手,所以这个作用之后被弱化了。

指挥军队:我们经常听说“闻鼓而进,鸣金而退”,但“击鼓鸣金”只能传达进攻和撤退这样简单的命令,因此旗帜在军队指挥中的作用也同样重要,通过特定的旗语可以用来调整军队攻击的方向,完成分兵、合击、围歼等战术指挥,甚至可以用旗帜指挥军队来完成复杂的布阵。

鼓舞士气:将帅乃是军队的主心骨,而将帅是否存在的标志便是旗帜,因此大旆、将旗等旗帜是否存在,对于军队士气的影响极为严重。例如靖难之役白河沟之战,李景隆率领军队将朱棣杀得大败,就因为他的帅旗突然折断倒下,使全军士兵以为统率李景隆已死,顿时军队大乱,从而被朱棣转败为胜。

使用计谋:正因为旗帜有以上作用,所以通常也有将领利用旗帜来使用计谋。例如打起对方的旗帜蒙混过关偷袭对方,增加旗帜使对方无法判断几方兵力,放倒帅旗诱敌追击等等。韩信在背水一战中,便利用在对方关隘附近广插旗帜,导致赵军误以为关隘被韩信占领,从而击败对手。


香茗史馆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要列阵的,那时候可没有电话,所以列阵的时侯要靠旗语指挥。而目各分队都有自已的旗帜,集合、调动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军队用旗帜是很方便的,战场之上士兵要找回自已的队伍看旗帜也是主要方法。

振奋士气,满天的旌旗飘扬于士兵士气的振奋是不言而喻的,战阵之上队形也不会涣散;若是皇帝的旗帜亲至前线,那对将士的振奋作用是无以伦比的,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秋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当将士们看到天子的旌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旗帜的多寡也代表着军队数量的多少。旗帜俞多也表示军力强悍,旗帜还代表领域控制

,攻城的时候将敌方旗帜拔下,插上已方旗帜住往往能决定战局的胜负。

韩信背水一战,趁赵军倾巢而出,以二千轻骑钻隙轻取赵军营壘并在军营中遍插汉军军旗,赵军惊见汉旗插满本营,认为大势已去,军队顿时溃散,从此背水一战成就了一代兵仙韩信。


賀灏


古代打仗为何有那么多旗帜?旗帜主要的作用几个人知道?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108162604783425972,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5503519898109729791, "vid": "v02004bd0000bbnso52j2boojm3lb0b0\

再见丶无法复制的曾经


古代打仗死板,讲礼讲仁,不想打就挂免战牌,近代讲诈奇,毛主席打仗讲活,所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把孙子兵法用好不易,创新更难,毛主席创新了,四渡赤水,那叫古今没有的奇战,人类战争顶峰了,智商太高了,无人能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