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想效仿他的先祖汉文帝夺周勃陈平的权利,自己也去夺霍光的权利,做法一样。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杨铭锁


昌邑王刘贺,他的父亲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髆,刘髆的母亲就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妃李夫人,也许有很多人没听过李夫人,但李夫人有个哥哥,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叫做贰师将军李广利。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结果东窗事发,李广利外逃投降匈奴,刘屈氂则被腰斩,刘髆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汉武帝冷落,两年后便郁郁而终。在他死后,其年仅4岁的长子刘贺继承爵位,即第二任昌邑王。

一年后,汉武帝因病去世,他的第六个儿子,也就是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承皇位,即汉昭帝。按理说,汉昭帝刘弗陵只大昌邑王刘贺两岁,同时,昌邑王因为父亲刘髆的缘故,在汉武帝的诸多儿子和孙子中,基本上是最不受待见的那位。在这种背景下,昌邑王刘贺成为大汉皇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后,现实就是这么奇妙,汉昭帝在二十一岁时就因病去世,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霍光等托孤大臣只能从汉武帝的其他子孙中挑选出新的皇位继承人。

基于霍光等权臣的利益,自然是希望能够立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因为皇帝弱势,帝国的主要权力就会由权臣们共同行使;但如皇帝果强势,帝国的主要权力就得会由皇帝负责,权臣原先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会被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原先最不受待见、实力又最弱的昌邑王刘贺开始走进大家的视线,在霍光的支持下,年仅19岁的刘贺征召入京立为皇帝。此时,简单的看,刘贺和当年的汉文帝刘恒,所面临的情形,几乎是一模一样。

所以,刘贺也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复制汉文帝刘恒当年的成功,总而言之,轻而易举就可以把权臣打翻,轻而易举就可以把朝廷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刘贺上来就将他原来在昌邑的官员全部征调到长安,并且破格提拔他们,让他们在中央政府担任重要职务。

刘贺的这番举动,几乎将朝廷里所有的大臣都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因为现在傻子都知道,刘贺想让自己的小弟大举接管中央政府。虽然说,大家也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但刘贺这种急不可耐的行为,显然会让大家都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因为,不管怎么说,你刘贺现在才刚坐上皇位,就想着把我们这些老臣全部架空,那等到你真正坐稳皇位后,我们这些老臣恐怕连骨头渣子都没得啃。



于是,在霍光的牵头下,朝臣们很快达成一致,大家以太后的名义弹劾刘贺荒淫无道,并给刘贺搜罗出一百多件罪行,总而言之,这种人继续当皇帝,大汉肯定是国将不国。很快,刘贺就被废掉。当然,刘贺带到中央政府的小弟,全部被拘捕,一共被杀了200多个。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贺之所以失败,而汉文帝刘恒却能够成功,从主观原因上来说,就是因为刘贺步子迈得太大,上来就将所有朝臣都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树敌太多;而刘恒刚开始则表现得非常恭谦低调,更是懂得拉一派打一派的道理,比如他提拔陈平而打击周勃。

从客观原因上来说,刘恒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朝臣中没有一个绝对的领衔人物,陈平和周勃虽然在诛灭吕氏的事情上达成一致,但两人显然是谁也不会死心塌地服谁,这也就给了汉文帝各个击破的机会。

反观昌邑王刘贺,他所面对的对手,是一家独大的霍光,在当时的朝廷,几乎没有其他大臣可以和霍光分庭抗礼,这样朝臣们就更容易在霍光的牵头下联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汉文帝时期,刘氏皇族拥有足以震慑中央政府的实力。首先作为代王的刘恒,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其他的八个刘氏藩王,几乎占据了战国时期的齐、赵、楚、魏、燕五国的全部国土,有他们在背后做支撑,陈平和周勃又哪里敢随便对刘恒指手画脚?

反观昌邑王刘恒,在经过七王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后,刘氏皇族所拥有的实力,已经远远不能和从前相比,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对中央政府几乎构成不了任何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只要霍光等朝臣们能够达成一致,就相当于控制住中央政府,废立皇帝自然没什么太大难处。

本来,朝廷里的大臣们想要达成一致,几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想往上爬,都想得到皇帝的厚爱,以获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嫌隙。但问题是,刘贺上来的神操作,直接侵害到所有朝臣们的利益,最终逼得大家只能一起联手,加上刘贺又立足未稳,自然只能被赶下台。


我是赵帅锅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初读这段历史时就感觉很奇怪,刘贺于公元前74年继位,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封国内度过了十六个春秋。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刘贺平日里在封国的行为霍光等人一定早有耳闻,史书上也记载刘贺在封国时经常干点不靠谱的事。如果刘贺真的是个昏庸之人,如果霍光真的是一心为了大汉,那么这样一个人霍光又为什么要把他扶上王座呢?

如果霍光真的把这样一个人扶上王座,就说明霍光其实是想找个好糊弄的皇帝,自己好掌握大权。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刘贺仅仅当了二十几天皇帝就被废了。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霍光一心为汉朝,他为什么要挑个昏庸的皇帝,如果霍光想揽权,那么放着个不问政事,天天胡闹的皇帝不利用,偏偏要换人呢?

这两个非常冲突的问题告诉我们,刘贺被废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守仁君认为,刘贺被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学汉文帝,但是既没有汉文帝的智慧,陈平周勃二人也没有霍光如此专权。

刘贺一继位,就开始大肆任用自己在封国内的旧臣,严重影响霍光的权威。但是霍光不是陈平,周勃。陈平周勃时期二人功劳虽大,地位虽高,但是朝中二人并不能一手遮天,当时朝中不少高帝旧臣都还在,他们俩想要弄权还是有不少阻力的。而且文帝也非常聪明,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禁军捞捞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了枪杆子,说话才硬气。而且对于陈周二人,文帝也频繁调用他们的职位,借此削弱他们的影响力,和权力,等周勃势单力孤的时候,文帝也冲动了,想直接解决掉周勃,但是被他母亲给拦下了。

而刘贺就不同了,他在朝中安排了两百多个自己的旧臣,但是没有一个掌握实权,任何一股影响局势的力量他都没控制。而霍光早在昭帝时期就掌握了朝廷大权,其他几位掌权的朝臣从政治上来说也是霍光的合作者,而且霍光既是权臣又是外戚,三股势力被霍光掌握了两股,刘贺的做法直接把他推向了悬崖。

果然,短短二十几天,霍光发动政变,诛杀刘贺旧臣二百余人,奏请太后废了刘贺。

刘贺的下场也让后来的宣帝时时刻刻引以为戒,即使许平君被杀了宣帝也不敢有所作为,一直把霍光熬死才动手铲除霍家。


守仁读仁


汉文帝对周勃、陈平和灌婴职务的变来变去,就是不能让他们形成一个稳固的团体,在此基础上还是循序渐进,分阶段消除他们的实力。第一阶段,汉文帝把周勃从太尉提升为右丞相,其实是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周勃的兵权,以防止周勃功高盖主甚至再次搞出个兵变来;把陈平由右丞相降为左丞相,陈平不会有意见,毕竟周勃功劳大于他;以新人灌婴任太尉,灌婴必然会感恩皇帝,名义上受右丞相周勃节制,其实他只会听从皇帝的。第二阶段,把左右丞相职权先后集中于陈平、周勃,陈平相当于恢复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自然心中满意;周勃先是“失业”,威风扫地,然后接替陈平任,周勃除了接受任何安排之外,不能有任何想法,因为陈平已死,灌婴由于感恩皇帝而不会支持周勃,周勃即便想搞点什么事也是孤掌难鸣。第三阶段,汉文帝把文武大权集中于早已对皇帝言听计从的灌婴,政治影响力本来就远远小于周勃和陈平的灌婴只能领了周勃名义上的相位,而相权其实早就在一次又一次轮换中集中到皇帝手中了,兵权更是早已“半沦陷”;加之周勃还活着,周勃的影响力还在,周勃作为前太尉和前丞相的影响力无形中会削弱灌婴的现太尉和现丞相的职权,这也就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因此,汉文帝并没有承袭三代做法,而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以看似加强相权的方式削弱了相权,在汉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反观昌邑王刘贺可和汉文帝实力可差远了,刘贺(前92年—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五岁袭父爵。刘贺年少时,不学无术,行为怪诞,是个“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甚至国葬期间仍“游猎不止”(《资治通鉴》)的纨绔子弟。左右多次对他进行切谏,但刘贺要么置若罔闻,当耳旁风;要么当时接受,随后我行我素。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权臣霍光主张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刘贺的为人和恶迹,作为资深政治家的霍光不可能不知晓。霍光之所以坚持立刘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刘贺是刘弗陵的侄子,由他继承皇位,既合乎儒家礼法,也不影响汉昭帝遗孀上官皇后(霍光外孙女)的地位;其二,刘贺一直生活在藩国,在朝中没有根基,没有势力,不会对霍光造成威胁;其三,刘贺不识体统,热衷吃喝游玩,似乎对政治不感兴趣,便于霍光专擅朝政。

但是刘贺是怎么做的呢?霍光是汉武帝敲定的顾命大臣,辅佐汉昭帝十三年之久,在朝中党羽众多,根深势大,向来独断专行,说一不二。霍光让刘贺当皇帝,不过是设置个易于操纵的傀儡,他好继续主持朝政,而刘贺却反客为主,将其凉在一边。与此同时,刘贺还与近臣密谋干掉霍光,除掉这块政治绊脚石。后来,刘贺近臣被诛时大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就表明刘贺已开始酝酿计划铲除霍光。对此,耳目众多的霍光不可能没有察觉,霍光因此非废掉刘贺不可。

刘贺即位时只有十九岁,热衷游玩嬉戏的他在政治上经验不足,难与权臣霍光抗衡。以初登大宝之刘贺,对抗一个盘踞朝廷十三年之霍光,这是一场必败无疑的战争。果然,不等刘贺举刀,霍光就下了手。刘贺在位的第二十七天,霍光联合群臣突然发难,公开批判弹劾皇帝刘贺,随即以迅雷之势控制刘贺二百余名亲信,并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汉书》)为由将其废黜。

平心而论,刘贺虽然荒唐透顶,还不至于在二十七天内做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的事情来,真不知道这个言之凿凿的数字霍光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莫不如是。通过废立,西汉权臣霍光达到了削减皇权,继而进一步专权的政治目的。在这场废立风波中,刘贺不过是霍光玩弄权术的一个政治道具而已,因为“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资治通鉴》)。


许仙888


我是七哥。

这个事情,昌邑王夺权,这件事情的真假,其实是有争议的。(刘贺 剧照)

正史上,记载昌邑王刘贺,因为在位26天左右,犯过太多过错,有辱贤明君王风范,最终被霍光废除帝位。

这是正史的说法,刘贺因为太昏庸,才被废除。

但正史另外,还记载了几件事情,让人怀疑,昌邑王刘贺,是因为和霍光夺权失败,才被霍光废除帝位的,这才有了题目的这个说法。

首先,昌邑王被废当天,昌邑王原先在属地的官员,首先被霍光控制。

霍光控制住了他们,这些昌邑王的臣子,大呼“陛下要早做决定啊,当断则断,不早下手,如今让其他人得了先机,才导致今天的祸乱啊”

这是大概的意思。

从群臣的言语中,我们似乎了解到,刘贺似乎是想和朝中大臣对抗,准备夺权,但可惜下手晚了,被霍光强占先机,才失败了。

从这个时候,后人以及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昌邑王的下台,并非是昏庸,而是因为夺权失败,才被霍光赶下台了。

那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两者都有。昌邑王刘贺想要夺权,但没有成功,再加上自己行为不检点,有失明君风范,才会被霍光赶下台。

昌邑王刘贺得知自己要当时皇帝了,便从自己的属地出发,一路强抢民女,专供自己享用;到了京城,又不遵守封建礼法,该自己亲自哭丧的又不哭丧的,还让别人代劳,而且还在守丧期间,寻欢作乐;随后,又多次下诏收集财物,派人四处索取财物,搞的民声载道;大臣劝诫刘贺,反而被刘贺责骂,甚至关进了监狱······

这一切昏庸的举措,让霍光等人逐渐反感刘贺,心中恐怕已经有了废除他的意思。

刘贺如此肆无忌惮,难道就不担心霍光谋害自己吗?

刘贺确实又担心,所以他进入皇宫不久,就把自己原先属地的官员、亲信,纷纷带入宫中;而他随后的种种举措,如频下诏令,索取财物等等,很有可能就是为自己的夺权,铲除霍光势力在做准备。

但朝中,霍光势力庞大,短短26天左右的时间,刘贺也难以动摇霍光的势力。(霍光 剧照)

而且,可能对刘贺夺权行为、早有觉察的霍光,决定先行动手,最终干掉了刘贺。

刘贺,也因为准备不足,以及自己行为失误,让霍光抢了先机,最终丢了帝位。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每天带大家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价值思考,偶尔娱乐


岁七夸父


昌邑王刘贺在汉朝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年纪轻轻就因为汉昭帝的早逝被当权者霍光选立为汉昭帝的继承人,但是仅仅过了27天,便被霍光废掉,直接成为庶民。可谓成也霍光,败也霍光

多年以后,汉宣帝才再次改封刘贺为海昏侯,直到老死。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晚年,因为疑神疑鬼,爆发的巫蛊之祸,导致十多万人被杀,多年精心培养的太子刘据一系死亡殆尽,出了一个出生不满百日、后来成为汉宣帝的的刘病已。这场祸乱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汉帝国的继承者一下子出现空窗,最后不得不选择不满十岁的小儿子即位,杀掉他的生母。并且遗诏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等人共同辅政。

随后上官桀、桑弘羊企图拥立刘旦被杀,金日磾因为匈奴人,实际上影响有限。汉昭帝年幼,他的皇后又是霍光的外孙女,这时候霍光就是实际上的汉朝的执政者。从七岁即位到二十一岁病逝,汉昭帝皇帝生涯的十三年中都是霍光一人大权独揽,朝廷里面也都是霍光的亲信。

这一切都不重要,在霍光之前,卫青,霍去病等人以军功显赫天下几十年,故交也遍布朝廷。等到卫青霍去病去世之后虽然离霍光比较远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依然留给了霍光,换句话说,如果把势力比成练功的话,霍光的功力已经积累了好几十年,影响深远,汉武帝以后,十多年都是只手遮天。霍光就代表了汉家朝廷,只要他不自己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那么,话题回到昌邑王跟前,公元前74年,昌邑王被选为继承人登基,这个时候年龄是十八九岁,在此之间嗣位昌邑王已经15年。他的前任昌邑哀王刘髆担任了十一年的昌邑王病逝。到刘贺登基时候也不过立国二十六年,然后昌邑国就被废为一个郡。

从这里看,这个昌邑国就不大,两任昌邑王根基不深,都是来去匆匆不会培养什么深厚的势力。尤其刘贺几岁就即王位,几乎处于散养的地步,他身边也不会有什么韬光养晦的人才来替他谋划。

到长安以后,根据史书记载是带了两百多人前往,这一切都是仆从,长安对他来说,隔着千山万水,幸福来得太突然,试想。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即将面对的是深耕几十年的霍光,而且力量与地位易位。

都认为刘贺昏庸无能,不务正业,譬如在任内27天做出1127件荒唐事,笔者大概算了一下,平均每个时辰做三件,剔除登基典礼等等下来更加紧张,小皇帝要是留下八个小时来睡觉,两个小时吃饭,剩下的时间要每小时做三个荒唐事,二十分钟一个,而且要马不停蹄,很显然不太可能,绝对被夸大了。

2016年海昏侯墓的出土,显示刘贺并不是一个荒唐无能的人,反而他知书达理,这个证明了刘贺被废只能是权力的斗争。而且输了

抛开这些荒唐事,谈到废立,既然两个不同地位能力相反的人发生权斗,那结果几乎定了,在朝中完全没有根基,有自己一班子人的刘贺应该不仅仅是跟霍光发生矛盾,其他朝臣之间也产生了矛盾,所以导致后来的集体废立。

后来的汉宣帝完全庶民出身,除了皇后之事几乎没有跟朝臣发生矛盾。就印证了这一点,刘贺带去的人没有给帮忙,反而添乱。刘贺这时候已经十八九,不再是小孩子,又对朝臣不熟悉,难免于是先找身边的人,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利益。这样子霍光废立的意思几乎全票通过。

关键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是霍光这边的人,在皇室中刘贺被孤立,天下不到一个月有地方肯定还不知道有位新皇帝。所以这个时候,刘贺表现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引起霍光反感霍光干掉小皇帝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刘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一开始锋芒毕露,而又没有足够的实力。


歪史


帝王权术在于权力制衡,汉文帝即位时周勃和陈平两个人权力相近,两个人一个管军权一个管政权,两个人心思各异。汉文帝正好利用周勃和陈平相互忌惮而大玩帝王权术,通过拉拢弱势一方打压强势一方来维持政治平衡。而刘贺即位时,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两朝,早已掌权摄政,权倾朝野,无人能够制衡。这种情况下英明的君王都知道应该谨小慎微,隐忍不发,等待时机。但是刘贺在位27天却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霍光废弃,也有人说他是因为不敬霍光甚至谋划削夺霍光的权力而被废。不论是哪个理由都说明刘贺不懂帝王心术,非帝王之才,远远比不上汉文帝。


历史Thinker


霍光己经杀死当时其他的辅政大臣上官桀 桑弘羊 己权倾朝野 昌邑王应示弱一段 后可通过宦官发动突袭铲除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