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你与书法的故事,晒晒你的书法作品如何?

泰和布衣


每个爱好书法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喜欢书法,可是家里太穷了,没笔没墨妹纸,老爸给我做了猪毛笔,泡了白土水,找了红方砖,就这样开始了书法。

上初中住宿,我给宿舍门上写了一首古诗,第二天就被校长传话了,一顿劈头盖脸唾沫星子,回去就给人家洗了。

上大学时都没接触过正规训练,班里团支书让办个板报,结果我用三张红纸办的,拿过去贴在黑板上,学校就出名了。

工作后才开始拜师学艺,学习了篆书学行书,这才明白,原来书法可不是拿着毛笔写字的事,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已有十年光景了。

没学过硬笔字,放两张硬笔作品让大家批评一下,反正待在家里挺无聊。


壹庸诗书文


我是很平庸的,不会画不会写,无才岁数大,我说一下李兆生吧。李兆生是当代画家,尤其擅长画白菜,他画的白菜可跟真白菜比,被誉为中国白菜王,现在在宋庄。

李兆生今年63岁,他小时候非常淘气,六岁时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架,跳起来一拳头将对方鼻子打出血,对方家长领着孩子找到他妈,告了一状;她妈道歉赔不是,好不容易将对方怒气平息,等对方走后,他妈拿着木棍将他好一顿打,屁股都快打开花了。并买来纸和笔,叫他学画画。那时候上那找老师呀,好在他妈是国高毕业,又买来学画画的书;开始是坐不住的,如果他要出门,他妈就用棍子削他,没办法只好安心在家学画画,时间久了也就坐住了。

后来,上学找工作成家,但一直没有停下笔,四十左右岁时,他给别人画了个戏猫图,并签上自己的名和主题;旁人看了说:“猫画的真像,活灵活现,只是字不怎么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兆生又开始练字。没事时就练,颜真卿的字帖,柳公权的字帖等等,终于有了成就,现在经常有人找他写字。

他虽然现在有了名气,但不忘初心,经常到社区去服务,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愿李兆生先生身体健康,越活越年轻!




七水三山


我老家烟台莱阳市,高中毕业(1982年)后,大学落榜,回村务农。跟一个发小天天一起玩,他喜欢写字画画。那时候买不到字帖,只是他家祖上传下来几十个字的柳公权《玄秘塔》,他天天练,有时候他练烦了,毛笔一扔,我就捡起来写。那时候喜欢写作,也没把书法当回事。

85年当兵,在北京总后。遇到了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一位篆刻家。受他们的影响,逐渐喜欢上了书法。他们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从柳体改到了颜体。买了一本颜真卿的《大字麻姑仙坛记》临写。不过那时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是在做文学梦。有时候半年几个月不动毛笔。

90年退伍后,又回到农村种地,结了婚。双脚落到了地上,得养家过日子了,于是放弃了文学,但下雨阴天,农闲的时候没事做,无聊死。于是就正儿八经的练起了书法。所以我真正练书法是从90年开始的。

当时新华书店就有一些字帖卖了。也是很缺乏,后来看书知道颜体最好从《多宝塔》或者《颜勤礼碑》开始,后来又换成《勤礼碑》。

大约1992年,有一次去县城新华书店,看到一本《怀素草书字帖》,在柜台前翻看着,那些跌宕起伏,连绵缠绕的线条,不知道为什么,看得心蹦蹦直跳!当时手里没钱,接下来的几天一直心里放不下!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买到手!

当时没有宣纸毛边纸(有也买不起),都是在废报纸上练。什么《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参考消息》……都写过。最后发现,还是《参考消息》最好使。这份报纸直到现在好象都是用的元书纸。于是专门搜集《参考消息》练字。有一次去天津二叔家,回来行李袋是空的,二叔家有《参考消息》废报纸,就装了一袋废报纸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回来了。

用废报纸练字有个问题,《勤礼碑》是大楷,废报纸洇墨不好,干的慢。竖着写,总是脏到手,脏到衣服袖子。于是就悬肘写。悬肘写字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写什么体,给人感觉就是无拘无束,放得开。但也有个缺点,写不了太小的字。小楷就不用说了,原大的《怀素小草千字文》和《书谱》都不能写。所以2011年之前都是写大字。

1999年去学书画装裱,回来准备开店,买了十几刀生宣,三尺的,四尺的,五尺的,都有。但店没开成。剩下了一堆宣纸!这才结束了废报纸练字的时代。用到13年。后来听说宣纸越旧越好,当时只有一卷了,就留下来,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也正是2013年后,才把悬着的手放下来。临写小一点的字。

关于参赛,98年的时候参加过,当时说装裱好,不入选会退回来。但寄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音。被伤了。后来就再也没参加过啥比赛。其实我练字就是自己喜欢,空闲时间有个事做,还修心养性,修炼自己的艺术涵养,提高自己传统文化修养。没想当什么书法家。因为这个太难了。全国真正靠卖字谋生的有几个呢?(现在那些江湖大师们咱就不说了。呵呵)

所以,直到现在也没获过什么奖,也没参加过什么协会。

以下是我的一点作品,各位看官懂的不懂的,指点一下,喷一下,没关系,我自觉心理蛮强大的。😄😄😄











书海驭波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年轻时就热爱书法,曾经临过柳公权的楷书,有座由于种种远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到我快退休的时候,家庭境况好转,有空闲了。偶尔看了田英章老师的书法视频,又激起我练书法的兴趣!我又开始临田英章老师的楷书。临了五六年楷书,有空有又临了王羲之的《圣教序》。自己觉得有一些收获。下面我把自己临的几个字发一下,请书友们指教!我不胜感激!








李令林1


夲人布衣.幼年家境贫困,入学自己带凳子.放假了在搬回家。小学用毛笔写作业,偶尔看到一册页;内容是小楷.人员姓名和“江南支隊"的字,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好奇心驱使我问父親.问奶奶;看看什么也不知道,(不识字)奶奶想了一会儿说“是解放这儿.…战死的三爹吧"。那里面的字实在美.耐看,沉稳且文雅。从此.羡慕.并热爱写的好看的字;记得初中时开始写日记,到现在仍然保持每天写。硬笔毛笔均学习,先后买了“羲.献″唐宋八大家等名帖,利用工作之余天天学,还有篆刻.“芥子园画谱"等。我的老师就是无声的教科书;吾乃笨愚,多年来.始终对自己不满意,大街小巷内.有好看的标牌,往往看不够…。民族的精典.需要我们学习和傳承,所以.“老牛自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崇介子


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真喜欢上书法还是过年在集市上买对联开始,每年过年的时候父亲为了省钱,总是买几张红纸,找村里有文化的人写一写,我看着别人帮忙写好的对联,和买的没什么两样,心想如果我会写就好了,于是乎我一有空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时间长了,那起毛笔还真就写下了一排排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可毕竟是自己写的,心里还真有点高兴,在后来过年的对联就成了我的任务!父亲常常高兴的说,将来会越写越好的,等你写好了也给邻居们写写。

可字还没写好,就傻傻的远嫁他乡了,从此以后就在也没有拿过毛笔。就在前些年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看到好多人拿着大大的毛笔沾着水在地上写的字非常棒,我又动了心,于是又买了毛笔和宣纸,等孩子睡觉了以后就偷偷的练习,今天发出来请各位好友多多指教,千万别见笑哟[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就这个还有一点样子,别的真不敢见世了[捂脸][捂脸][捂脸][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人性之殇


我女儿在国外定居。我因律师业务与桂林书法界发生关系。因此,把一些有名气的书法家作品带给女儿。2014年女儿出一惊人语:“老爸你为什么不自己写来送我呢?你既然是作家,怎么连字都不会写?还有半年老妈要来帮我带孩子,你把你写的诗变成书法带来。”

于是,我真的从2014年11月起把练字变成每天的内容。快满5年了。我的朋友们评价:象一回事了。我有自知之明:不是书法,是毛笔字而已。







田应武


书法故事,故事书法。凡是学书法者,人人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而且是记忆最深刻的故事。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汉碑

记得上小学时学写大字(那时候不叫书法而叫大楷和大字),因没有临摹好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挨过教大字的老师的板子,把左手都打肿了,疼了好多天肿才消去。还有就是教大字的老师总是戏弄我,写大字时,他偷偷的站在身后冷不丁的拔掉我手中的毛笔,弄得满手是墨,还不让洗,当时特别恨他。教大字的老师是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高手,他只会写楷书,不会写行书,他的儿子倒是临摹的王羲之的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书写的很棒!四乡八里的人都知道。据说,教我大字的老师的儿子因为学书法,也没少挨父亲的板子。后来,他儿子也当老师了,还当上了中学校长。

吾以柳公权《玄秘塔碑》入门,之后,却极少临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而与汉碑打上了“交道”。

上图为答主创作的隶书作品

近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玩字”上了。说是玩字,其实是喜欢临汉碑,把多种风格汉碑几乎都临了几遍,觉得挺好玩的。关于隶书的中锋用笔,除了圆笔和方笔之外,有时候也用卧锋写上几个字。卧锋也是中锋啊!

上图为答主写的隶书中堂作品

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写上一幅或多幅字,自娱效果往往比经意时好。这就叫“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写不进时不硬写。专业术语叫:没有书写或创作欲望和冲动时,就不要强着写。如果没有书写欲望和冲动,只能是写一张扔一扔。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汉碑

临帖或创作,笔画一定要瓷实,线条质量一定要好,技术含量一定要高,每笔一定要有动作,若用笔浮漂,若用笔滑,写出来的字就没力度和厚度,没力度没厚度的字,就是俗不可耐的字。

上图为答主写的一幅字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汉碑,晒晒可否?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汉碑

上图为答主用《礼器碑》的笔意创作的斗方作品

上图为答主写的隶书小品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石门颂》选字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小时候是个熊孩子,经常干坏事,终于令父亲忍无可忍,罚我每天功课之余,练习写毛笔字。给定的任务是:当时的《红旗》杂志每页画好十五字格,每天写满三页。四十多字的附加作业,对于当时顽皮好动的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心底是老大的不情愿,迫于父亲的威力,也只能勉为其难。虽是临摹,开始也就是照猫画虎般的胡个差使而已,以应付每天的任务。就这样对付了一年。小学三年级时开设了大字课,我却“因祸得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班上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上交的大字作业得了很多红圈圈而沾沾自喜,于是这每周一堂的大字课也成了我扬眉吐气的机会。时间既长,对这种“照葫芦画瓢”的行当逐渐产生了兴趣。

    最早接触的法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父亲有私塾的底子,对颜筋柳骨很是推崇,自然影响到我。《玄秘塔》法度森严,笔笔规矩,是初学的好样板。继而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麻姑仙坛记》等“尚法”楷帖让我得到了严格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中学时代对于写字已是自觉自愿行为。每逢春节,乡里人家的春联,少不了我的“大作”,初中二年级的寒假,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和弟弟斗胆在镇上摆起了摊子写春联,后来干脆移师县城,直至大学毕业,每个寒假,这一“特技”都会为我们挣得一些学费。

后来,这样的执着倒是令父亲不安起来,怕影响到我的“正规”学业。要知道那时候在我们山乡小地方学这玩意算是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但我依然沉浸在点横竖撇捺的黑白世界中,有些着迷,也有些自以为是,活泼好动的性格也渐趋变得安静沉着了。少年时代,临池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伴我度过了童真稚趣的美好时光。

大学毕业后,因忙于工作,多年商场的奔波和劳顿让我远离了书法,及至某一天当我在书店翻开米芾那轻松跌宕的精致手札,看到王铎那汪洋恣肆的连绵大草时,我被震撼了,心底沉睡多年的书法情怀再度被唤醒,蓦然回首,儿时心中那个甜美的梦想尚未泯灭,我要再续这段情缘。

应该说儿时的描摹尚只是写字,但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态的书法却有着更高的要求。探寻书法堂奥的必由之路只是临摹,事实证明也是唯一的捷径,同时对于书法审美的取向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于是在阔别了十余年之久,我又重操旧业,开始舞文弄墨。说实话练书法是很寂苦的活,单调乏味,对着一本帖数月甚至数年如一日不停的反复临写需要定力,没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很难坚持下来。在取法上我由唐楷上追魏碑,取其厚重凝练之质,开张劲健之态;隶书以汉碑为宗,《张迁碑》、《石门颂》、《西峡颂》为案头必备之帖,每有闲暇且临且读,饶有兴味;行草颇好米芾、祝枝山、王铎诸家,个性鲜明,沉着痛快!王羲之开宗立派,万世师表,每览《兰亭序》我都会遥想那个崇尚玄学放浪形骸的“自由”年代。历史五千年,书林百花齐放,风格纷呈,仪态万千,但传达和表现的都是一种情绪,一种心境,我愿徜徉在这些线条编织的字里行间,体味一种情感,寻找一份快乐,每有所得,欣喜不已。

在我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临摹和创作总是交替进行,我在努力寻找笔墨的落脚点,在不断研习技法的同时,努力把握作品的精神气质,诚然这才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试图通过笔墨线条去体现一种意境,一种轻松放达的情怀和一种精神状态。坚持抽时间研读前人的书论,对照作品揣摩其中的深意;了解汉字的演化史,掌握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厚古不薄今,虚心向业内老师学习,并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看待当下的书坛热象。

我有一方闲章“八小时以外”,言明书法是我的业余之业。即便如此,书法仍是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遇闲暇时光,展纸濡墨,或穿越历史时空,追寻先人墨迹;或直抒胸臆,挥洒自我豪情,书法都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学书如学佛,以笔墨做佛事,用虔心去感悟,书道之美,妙不可言。





书法内参


我的书法故事非常多,虽然我是一个书法迷四十多年,但是还是继续临摹中国传统书法碑帖终生临摹《兰亭序》等法帖!记得我五岁写字开始第一次是用左手自然地写铅笔字,我二哥马上教我用右手写字,以后用六体书法古诗悬肘练习楷书,我村厅挂着明朝进士提的"天水一家",以前是"天水世家"的牌匾颜体大字破四旧时我爸爸取下放在我家保护,我从小天天练习书法榜书天水一家。从小就习惯悬肘用毛笔练习书法,每年到春节之前我们十四个生产队的粮食仓库的封条都是我用毛笔字写的!由于我村文化悠久历史更加悠久,刘秀皇帝的祖宗秦未就在我村东面建成南方最大的舂陵侯城!古石碑的汉文化书法用来就练习毛笔书法。在永州市二中读初中时学习几年草书,高中毕业后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五年,在轮战中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过庞中华的钢笔字,参加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函授班》田英章、卢中南等老师的硬笔书法学习。退伍后在广东省珠海市、深圳市、东莞、中山、广州市等地打工二十多年利用休息时间临摹中国书法传世法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