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是怎麼區分的?

窈窕紳士4


其實國家並沒有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劃分,也沒有定義相關的衡量標準。關於對城市幾線的劃分,更多的是一些房地產商、投資商和有關機構制定的市場戰略而劃分的,經過媒體的大力宣傳,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大家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比如近年來出現的“新一線城市”,就是由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劃分的。


在我國政府層面劃分城市的方法有兩種,首先是行政等級劃分,中國城市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等。

另外一種是按照城區常住人口來劃分,即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為中等城市;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為I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為II型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為超大城市。


根據這個劃分,以2016年城市人口數據為準,我們共有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5個超大城市;天津、武漢、成都、東莞、南京、鄭州、杭州以及瀋陽8個特大城市,75個大城市,其中I型大城市14個,II型大城市有61個。


至於一線、二線、三線、四線這些城市劃分,其實不具備太多實際意義,因此我們也不必過於在意它的劃分。


錦繡中源


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是一些機構根據城市內統計的數據,進行評估而來,目前大眾認可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劃分,是2019年5月24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的《2019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為中國337箇中國城市重新分級,評出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30個二線城市、70個三線城市、90個四線城市和128個五線城市。

城市的一線、二線、三線等,不是簡單某一方面的比較,而且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比較,要考慮一個城市的政治地位、行政級別、管理層級、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科教實力等。中國一線城市,一般是隻具有國家全局性的影響力、決策力、集散力、號召力的城市。簡單地說就是全國性的存在感,無可逃避,或者是管理上沒有上級的城市。

分級的主要依據是通過收集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8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用戶行為數據和機構的城市大數據,按照商業資源聚集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維度指數來評估中國城市。

其實對於城市分級總結來說就是由人口帶來的城市繁華程度評價,預判未來的城市發展。並不是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因為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只是城市行政級別(比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城市人口規模劃分的等級(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等),這個城市分級也能反映一定的城市實力,城市人口數量、交通、商業等等數據,所以還是被大眾所認可的,即便是城市分級,對於廣大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才是最主要的。排名都是其次,看看就好,即便自己的城市再好,自己生活不理想也沒有什麼大的意義,所以看看就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鄂東楚圈


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是一些機構根據城市內統計的數據,進行評估而來,目前大眾認可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劃分,是2019年5月24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的《2019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為中國337箇中國城市重新分級,評出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30個二線城市、70個三線城市、90個四線城市和128個五線城市。

分級的主要依據是通過收集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8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用戶行為數據和機構的城市大數據,按照商業資源聚集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維度指數來評估中國城市。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新一線城市,所謂的新一線就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線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發展中的二三四五線城市,2019年,15座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瀋陽、寧波、昆明。其中北方城市5座,南方城市10座。再算上一線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異已經超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成為中國頂級城市之間競爭格局的重要特徵。

其實對於城市分級總結來說就是由人口帶來的城市繁華程度評價,預判未來的城市發展。並不是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因為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只是城市行政級別(比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城市人口規模劃分的等級(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等),這個城市分級也能反映一定的城市實力,城市人口數量、交通、商業等等數據,所以還是被大眾所認可的,即便是城市分級,對於廣大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才是最主要的。排名都是其次,看看就好,即便自己的城市再好,自己生活不理想也沒有什麼大的意義,所以看看就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謝謝,歡迎關注交流。


地產與情懷


所謂的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是一些機構根據城市內統計的數據,進行評估而來,目前大眾認可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劃分,是2019年5月24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的《2019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為中國337箇中國城市重新分級,評出4個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30個二線城市、70個三線城市、90個四線城市和128個五線城市。

分級的主要依據是通過收集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8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用戶行為數據和機構的城市大數據,按照商業資源聚集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維度指數來評估中國城市。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新一線城市,所謂的新一線就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線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發展中的二三四五線城市,2019年,15座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瀋陽、寧波、昆明。其中北方城市5座,南方城市10座。再算上一線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異已經超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成為中國頂級城市之間競爭格局的重要特徵。

其實對於城市分級總結來說就是由人口帶來的城市繁華程度評價,預判未來的城市發展。並不是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因為國家對於城市的定義,只是城市行政級別(比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城市人口規模劃分的等級(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等),這個城市分級也能反映一定的城市實力,城市人口數量、交通、商業等等數據,所以還是被大眾所認可的,即便是城市分級,對於廣大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才是最主要的。排名都是其次,看看就好,即便自己的城市再好,自己生活不理想也沒有什麼大的意義,所以看看就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和諧幸福曉路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寫過關於幾線城市的劃分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賬號,從我的文章中查看。藉此機會簡單說一下我的觀察。

官方並沒有真正去定義一線、二線、三線城市

如今我們看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都是媒體和一些機構為了統計方便自己定義的,在我國政府層面劃分城市的方法只有兩種:第一、根據行政級別來進行劃分, 直轄市、副省級、省會、地級市等等,但是這種劃分方法隨著國家中心城市提出如今已經漸漸不被提起了;第二、根據城市市區常住人口多少來進行劃分(記住是市區常住人口,不是區域人口),分為超級大城市(1000萬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萬)、大城市(100-500萬)、中等城市(50-100萬)、小城市(50萬以下),其中大城市還會根據人口多少進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如今的幾線城市的劃分,個人覺得是在人口因素基礎上加上了經濟因素,主要就是生產總值的多少。

如今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幾線城市是其次,自己舒服喜歡才主要

尤其是很多原來二線、三線城市的朋友都會因為自己的城市這次媒體評為二線或者新一線城市感到興奮(包括一些當地的媒體),說明很多朋友都是愛自己這座城市的。不過個人覺得城市劃分幾線固然有好處,但是更多的應該由當地的居民來評價。如果你生活在三線城市但是卻是一線的消費,肯定你的生活是不會感到幸福的。所以,個人覺得一個城市到底是幾線固然重要,但是自己感覺是不是幸福和舒適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我的觀察來看,很多二線城市都算不上真正的二線,或者說距離我所想的二線城市還有差距,因為這些城市除去房價、生產總值之外在基礎配套、生活環境、就業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與我們所想的二線城市相距甚大。尤其是中部的一些省會城市,除去房價外,其他方面確實感受不到二線城市的特點。

綜上,如今幾線城市的劃分更多是為了房產商、投資商和一些機構統計和制定市場戰略做準備,不具備太多的實際意義。個人覺得只要自己過得舒適,幸福在哪裡並不重要,哪怕是這些媒體宣傳的三線、四線城市又如何呢?原創不易,喜歡城市發展等社會問題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哦。


勇談房產壹貳叄


我國土地上,各個地方因為地理位置或者政治的因素髮展的不大均衡,有的地方發展得比較快,有的城市則發展比較慢,所以出現了一定的差距,平時大家將會將這些城市分成一二三四等城市,那麼大家知道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是怎麼進行劃分的嗎?

在劃分的時候,首先經濟原因是主要的一個領域,當然了經濟因素是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比如全國的這幾個直轄市,由於國家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使他們成為了全國範圍內的幾個最大的城市。這裡所說的最大,指的是經濟和城市規模。四大直轄市和廣州這幾個地方就是國內最大的,這些城市也是國家中心城市,所以是一線城市無疑。

二線城市的話一般就是全國六大區域之內的中心城市,城市的發展規模是明顯的大小的,原來是一個小村,接著是小鎮、小城市、中大型城市,總之會發展出每個區域內都有一個最大的城市這種局面,只是國土面積大了之後就會出現好幾個區域這種情況。

這些區域之內最大的城市一般是二線城市,我們國家一共有六大區域,分別是東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和華東,三線城市的話一般就是指在地方上的這些城市,四線的話則是指一個省裡面經濟比較好的城市,此外呢就是五線以下的城市了。

看完之後是否對我國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劃分已經很清楚了呢?


鄭懋君


個人覺得,以經濟規模和城市規模區分吧。

參考標準,市區內地區生產總值 主城區建成區面積,主城區非農業人口

北上廣深,公認的一線。

從二線開始。

準一線 城區人口>1000萬 建成區>1000 市區GDP規模>10000億

二線強 城區非農人口>500萬 建成區面積>600平方公里 市區內GDP>6000億

二線中 城區非農人口>400萬 建成區面積>450平方公里 市區內GDP>4500億

二線弱 城區非農人口>300萬 建成區面積>300平方公里 市區內GDP>3000億

設施,最好擁有軌道交通

三線城市,城區人口方面:100<城區非農人口<250萬

強中弱可100-150 150-200 200-250分 250-300是三線二線過渡區

建成區面積:100-250 也可像人口這樣分檔

市區GDP 1000-2500億的分三檔次

四線城市,城區人口,50-100萬

建成區面積50-100平方公里

市區GDP500-1000億

綜上

一線二線過渡城市 天津 成都

二線城市:

強:重慶 武漢 杭州 南京 蘇州 青島 東莞

中:西安 寧波 長沙 鄭州 濟南 合肥 瀋陽 大連 長春 哈爾濱 佛山 無錫

弱: 福州 廈門 昆明 石家莊 南昌 常州

二線三線過渡區 太原 烏魯木齊 貴陽 南寧 徐州 溫州 煙臺 南通 泉州 惠州 中山

三線強代表城市(不完整) 東北地區:大慶 西北地區 蘭州 西南地區 暫無 中部地區 洛陽 華北地區 唐山 華東地區 紹興 揚州等 華南地區 珠海

三線中 代表城市 東北地區 吉林市 西北地區 銀川 西南地區 綿陽 中部地區 蕪湖 華北地區 保定 華東地區 威海 華南地區 柳州

三線弱代表城市 東北地區 鞍山 西北地區 寶雞 西南地區 德陽 中部地區 十堰 華北地區 秦皇島 華東地區 日照 華南地區 莆田


大長春崛起


城市等級的劃分,一開始的時候是按照人口分佈以及行政等級來劃分的。比如超過千萬人口的屬於大城市,超過五百萬以上的為巨大城市,五十萬中等城市,二十萬為小城市,五萬左右的就是微型城市了,但其實這樣的城市級別顯然是不具備太大說服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後來就加入了經濟發展指數的權重,到了現在基本就是按經濟發展的狀況和行政地位來劃分了。像北上廣深是最大的一線城市,稍微差一點的就是新一線城市,在然後就是二線三線以此類推,這樣的劃分更能體現出城市中的經濟狀況,在國際上也是運用同樣的標準,像世界城市名冊等。

至於大家所講的一線二線三線這樣的劃分,其實屬於民間劃分,是一些社會機構根據城市經濟數據所劃分出來的等級。所比較的權重包括了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工業等多個方面。下面給大家列舉最新劃分的一些等級城市:

一線城市5個:

一線城市指的是在全國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一線城市有5個,分別為:<strong>

北京(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國經濟中心)

廣州(經濟發達,中國第三大城市)

深圳(經濟發達、特區城市)

天津(重要經濟大港)


二線城市分為二線發達城市8個、二線中等城市15個、二線發展較弱城市7個。

二線發達城市8個:

杭州(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南京(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濟南(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重慶(直轄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島(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大連(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寧波(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廈門(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二線中等城市15個:

成都(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武漢(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哈爾濱(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瀋陽(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西安(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長春(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長沙(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福州(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鄭州(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石家莊(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蘇州(經濟強市、中國地級市經濟最強市)

佛山(經濟強市)

東莞(經濟強市)

無錫(經濟強市)

煙臺(經濟強市)

太原(經濟強市、地級市省會)

二線發展較弱城市7個:

合肥(地級市省會)

南昌(地級市省會)

南寧(地級市省會)

昆明(地級市省會)

溫州(重要的經濟城市)

淄博(重要的工業城市)

唐山(河北經濟強市)

三線城市,是指有戰略意義或比較發達或經濟總量較大的中等城市。它們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省域內的區域中心城市、經濟條件較發達的地級市和全國百強縣,也包括一些西部地區的省會首府城市。

三線城市:

烏魯木齊(新疆自治區首府)

貴陽(貴州省會)

海口(海南省會)

蘭州(甘肅省會)

銀川(寧夏自治區首府)

西寧(青海省會)

呼和浩特(內蒙古首府)

泉州(福建經濟第一強市)

包頭(內蒙古第一大城市,經濟第二強市)

南通(江蘇經濟強市)

大慶(黑龍江經濟強市)

徐州(江蘇經濟強市)

濰坊(山東經濟強市)

常州(江蘇經濟強市)

鄂爾多斯(內蒙古經濟第一強市)

紹興(浙江經濟強市)

濟寧(山東經濟強市)

鹽城(江蘇經濟強市)

邯鄲(河北經濟第三強市)

臨沂(山東經濟強市)

洛陽(河南經濟強市、古都)

東營(山東經濟強市)

揚州(江蘇經濟強市)

台州(浙江經濟強市)

嘉興(浙江經濟強市)

滄州(河北經濟強市)

榆林(陝西經濟第二強市)

泰州(江蘇經濟強市)

鎮江(江蘇經濟強市)

崑山(全國百強縣第一名)

江陰(全國百強縣第二名)

張家港(全國百強縣第三名)

義烏(浙江經濟強市縣級市)

金華(浙江經濟強市)

保定(河北經濟強市)

吉林(吉林經濟第二強市)

鞍山(遼寧經濟第三強市)

泰安(山東經濟強市)

宜昌(湖北經濟第二強市)

襄陽(湖北經濟第三強市)

中山(廣東經濟強市)

惠州(廣東經濟強市)

南陽(河南經濟強市)

威海(山東經濟強市)

德州(山東經濟強市)

岳陽(湖南經濟第二強市)

聊城(山東經濟強市)

常德(湖南經濟強市)

漳州(福建經濟第四強市)

濱州(山東經濟強市)

茂名(廣東經濟強市)

淮安(江蘇經濟強市)

江門(廣東經濟強市)

蕪湖(安徽經濟第二強市)

湛江(廣東經濟強市)

廊坊(河北經濟強市)

菏澤(山東經濟強市)

柳州(廣西經濟第二強市)

寶雞(陝西第二大城市、經濟第四強市)

珠海(特區、廣東經濟第十強市)

綿陽(四川第二大城市)

三線以下不再列舉。

所謂幾線城市,主要是從城市經濟發展與吸引力上面來說的,而中國正式的概念是“國家中心城市”。早在2005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首次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概念,,使“中心城市”成為全國城鎮體系金字塔的“塔尖”。

目前中國的國家中心城市只有九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其中西安是最後一個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


文寶話商論見


根據行政級別來進行劃分, 直轄市、副省級、省會、地級市等等,但是這種劃分方法隨著國家中心城市提出如今已經漸漸不被提起了;第二、根據城市市區常住人口多少來進行劃分(記住是市區常住人口,不是區域人口),分為超級大城市(1000萬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萬)、大城市(100-500萬)、中等城市(50-100萬)、小城市(50萬以下),其中大城市還會根據人口多少進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城市的一線、二線、三線等,不是簡單某一方面的比較,而且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比較,要考慮一個城市的政治地位、行政級別、管理層級、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科教實力等。中國一線城市,一般是隻具有國家全局性的影響力、決策力、集散力、號召力的城市。簡單地說就是全國性的存在感,無可逃避,或者是管理上沒有上級的城市。

中國一線城市,主要是隻京滬武三大一線城市。北京,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上海,國家門戶,對外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武漢,國家心臟,首屈一指的交通中心,工商業中心。

人口及城區規模,人口是城市的基礎,城市規模是城市發展程度的體現。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口總量極其大,這也是工業發達和吸引力的體現。城區規模也是一個硬性指標,一個城市的建成區總是和城市的級別相對應。

區位交通,是一個城市輻射能力的體現,是否為區域的中心城市,以及輻射能力如何都是重要參數。大城市總要具有一定的輻射能力,這也是國家一直髮展的城市群的基礎。


秋名山幣王


從國家行政層面來看,沒有所謂一二三線城市的說法。從行政權力層面來看,有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4個層次。原則上講副省級城市本質上也是地級市,不過相應的官員享受副省級待遇。包括10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計劃單列市享受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不需要向所在的省份上交稅收,直接與中央進行財政結算。在官方文件當中,也有通過城區常住人口進行城市大小劃分的方式。

所謂的一二三線城市,主要是商業和房地產領域企業在進行市場劃分的時候,所進行的城市級別分類。最近幾年又搞出了一個所謂的新一線城市的噱頭,其實意義不大,本質上就是原來所稱的二線城市。具體的名單劃分,各個不同的行業和企業有不同的理解。但總的來說,比較主流的劃分是,一線城市一共有北上廣深4個。二線城市一般在15~20個左右。包括除了廣深以外所有的副省級城市,天津和重慶,再加上少量省會城市,還會加上像蘇州這樣在經濟上非常優秀的地級市。三線城市數量不一定。有些企業把所有不屬於一二線的城市通通列為三線。這些企業往往以高端自居,只在大中城市開展業務,所以不屑於進入三線因此不再細分。也有一些企業會把其餘的城市再進行三四五線的劃分。這個時候,三線城市一般涵蓋未納入二線城市的省會城市,以及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的地級市。具體的規模要求,由於經濟發展,所以每年都在變。但一般情況下,會以全國GDP總量第60名為限。這樣的話,三線城市框定的總量,大約是在35~40之間。

按照這種方式進行城市級別劃分之後,就會發現一線城市的整體經濟水準要顯著好於二線,二線又要顯著好於三線,三線又要顯著好於其他城市。四五線城市由於普遍相對落後,所以差異反倒相對較小。

按照商業和房地產企業的發展規劃來看,這種城市劃分還是很有價值的。一線城市的收益最高,但是市場相對較小,二線城市收益相對較高,市場也相對較大。如果做高端市場只能考慮這兩個層次的城市,三線和三線以下的確實沒有太大的進入意義,因為市場太小。如果做中端市場,三線城市反倒是非常重要,因為在一二線城市的競爭會比較激烈,三線城市所能提供的市場空間會更大一些。如果做低端市場,那麼城市劃分就不是很重要,畢竟什麼地方都要去。所以其實也可以反過來,通過高端市場佈局,大體判斷一個城市究竟處於什麼位置。比如,奢侈品是高端商業的典型代表。奢侈品品牌的進駐量和開店數量,大體上可以作為判斷城市地位的一個指標。高端商業地產和奢侈品相配套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