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誰都沒有料到,這次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發展成今天這樣影響全國的重大衛生安全事件。這次事件發生的時間段也是很敏感:中國人口流動的峰值——春節

難怪會有人延伸,若是對我國發動的一場生化戰的話,那麼他們選擇的時間點簡直太完美了。要是這場疫情發生在西方國家,比如美國、英國、德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他們會像我們這樣恐慌,疫情的傳播速度會有我們這樣迅速嗎?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中國流動人口的峰值是西方的幾十倍

我們不妨把中國的春運人口流動峰值和西方主要國家的人口流動峰值做個對比,我們想要的答案就會得到揭曉。

“春運”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週期性的人類大遷移。在短短40天的時間裡,有30多億次的人口流動,佔世界人口(約70億)的3/7,相當於全國人民進行兩次大遷移。就以最近的2019年春運來舉例子,從2019年1月21日到3月1日的40天時間裡,全國人口流動量29.9億人次。①

而拿美國來舉例子。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60年代,美國在聖誕節前後的人口流動峰值約在20%,合計4000萬人次。而到了現在,這種人口流動峰值降低到10%,不足3000萬人次。②

2018年,英國交通管理局就過去三年的聖誕節前後全國人口流動峰值做了一項統計,2015年的峰值為490萬,佔總人口的比為7.5%,2016年的峰值為450萬,佔總人口的比為6.9%,2017年的峰值為420萬,佔總人口的比為6.4%。人口流動峰值呈逐年下降的趨勢。③

其他西歐國家也大致相同,除開經濟環境的因素之外,西方國家人們不願意在節日點把精力和時間浪費在坐火車、飛機、汽車上,趕上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路,回去和父母親人團聚。

就算是每年有30天的年休,他們也不會選在聖誕節這個檔口。而是願意在平時,5、6月份居多,帶著家人到海邊度假。他們覺得這樣更為理性,一來人不是很多。用不著排隊取票,也不用為了佔一個酒店房間和別人爭吵不休。二來是這樣更為省錢。一窩蜂的出行回家,不僅抬高了物價,而且還極大的浪費了社會資源。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中國人的過年情節比西方社會更加強烈

但中國人卻有著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情感理念。我們中國曆來都是一個人情社會,把人情、親情看得高於一切。我們可以混得不好,我們可以掙不著錢,但我們的心裡卻不能忘記家庭,忘記自己的父母,忘記自己的兄弟姐妹。

而春節就是這種親情最集中的體現。不管離的有多遠,不管路費再昂貴,也要想盡辦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趕回家中。一家人圍坐在同一張飯桌上,互相拉著家常,互相詢問對方這一年來的生活、工作情況。親人之間的親情必須有這種近乎儀式的相聚,才能顯得圓滿。

如果大過年的,家裡面冷冷清清。沒有親戚串門,沒有親人一起舉杯,這在中國人的眼裡就是人丁不旺,運勢不好。隔壁鄰居看到了,都會想這家人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要不然怎麼會這樣冷清,一點都沒有過年熱鬧的樣子。

當然,除了儀式感外,能夠在過年的時候,看上自己父母、兄弟一面,也算對自己心裡的一種安慰。中國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孤獨,常年在外,不管混得多好,身邊要是沒有親人,總感覺自己的成就沒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悅也沒有人明白。親人,只有自己的親人看到了自己的成功,這才算真正的成功。

而西方人對人情的理解好像比中國要淡薄得多。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過了十八歲,父母是沒有義務再管你。就算你要上大學,也必須你自己承擔學習費用。因此我們往往會在國外影視劇中看到上大學的學生都會利用週末時間在外面搞兼職,去酒吧當促銷員、家教、超市售貨員,等等。

只要他們出了家門,一切都只靠自己。混得好與不好,都是在電話中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交流。不會因為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專門回一趟家哭鼻子。更不會為了看一眼父母、兄弟,利用聖誕幾天,專門回一趟老家。和親人們喝上一杯。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中國的人情世代相傳,而西方卻將功利刻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雖然說中國現在也出現了很多的養老院,但中國老人真正願意呆在養老院的,沒有幾個人。曾經有一篇很感人的文章《送母親去養老院,讓我淚流滿面》,裡面講述了一個兒子迫於生活、工作的因素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但母親不願意,最後留著淚離開並住進了養老院。很長時間過後,兒子去養老院看望母親,發現母親低著頭一個人沉默的坐在哪裡,兒子心如刀絞。

裡面的妻子從始至終,都力主把婆婆送進養老院。夫妻兩個人因此產生矛盾,妻子給人的印象也是不孝順,心腸歹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中國社會的親情:父母養兒防老,而子女和父母血濃於水,兩者相互關聯,本身就是一個整體。要把自己和子女分開,或者要把父母從身邊拿開,無疑是從彼此身上割下一塊肉,那種內心的傷痛和內疚感,永遠也無法癒合。

而如果文中的妻子要是身處西方社會,無疑是最明智的兒媳婦。再沒有人會罵她心腸歹毒,更不會有人說她不孝順之類的話。因為西方社會,父母和子女的聯繫並沒有這樣緊密。比起中國家庭來說,他們更願意把財產分得清楚。父母的就是父母的,子女的就是子女的。如果一方有困難,需要另一方在資金上面給予幫助。對不起,幫助是可以,但必須把借條寫清楚,還有還款的日期。

西方社會的親人關係,更像是一種朋友關係的外延。處得好,大家可以相互往來;處不好,大家就最好不要見面。人老了,我有養老院可以住,裡面豪華、便捷。至於老了以後,我會不會孤獨、寂寞,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和你無關。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文化差異換來處事哲理的不同

雖然中國社會在進步,但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我們習慣了人情社會,要想拋開人情,談個人發展,誰都不願意,誰都適應不了。能力再強的人,他也不會忘了人情,因為人情關係,會讓他走得更遠。這就是中國社會總結出來的,人成功必備的三點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你缺了人和,也就是人情,就算你有天時、地利的因素,也註定了你的失敗。

從這一點來說,一個西方人要想到中國來發展,也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更多的看重能力、利益。很難理解中國人眼中的狐死首丘、羊羔跪乳。覺得這樣矯情而多餘。一個人要想生存,沒有能力,就算你是國家總統的兒子,最後都可能沿街乞討。因為父輩的資源不可能關照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他們的資源更多的是去關照那些可能帶來利益,或者讓自己的資本獲得更多增長的子女甚至陌生人。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馬克思《資本論》裡關於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描述。沒錯,西方人一直都是按照商人的模式在經營家庭,按照市場規律的準則在處理自己的親情。雖然殘酷,但很簡單,也很見效果。


從肺炎疫情看東西方家庭情感的差異

結語

面對這次危機,西方人可能不會有那麼大的恐慌,因為人口流動的限制會讓病毒的傳播速度減緩下來。他們只需要帶著口罩按照政府的建議,在自己的城市幹自己本應幹完的事情。病毒學家那天把疫苗研發出來,這場瘟疫就像一場普通的感冒一樣消失在他們的記憶當中。

我們不能說中國的親情社會和西方的能力社會誰對誰錯。只能說這是一種文化的差異,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能夠保存至今,並仍然發揮出他的作用,就必然有他的道理。要不然我們怎麼沒有像龐大的古奧斯曼文明那樣分崩離析,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希望這次疫情能夠儘快得到控制!武漢挺住!中國加油!

①引自 www.chachaba.com

②引自《國外流動人口公共衛生管理的模式、經驗與啟示》

③引自《英國流通人口和交通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