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真的可以读52本书吗?

大牛无形


题主确定是一生读52本书,而不是一年读52本书吗?

如果是一生读52本书的话,我觉得那是绝对可以的,而且可以完全吃透每一本书;

如果是一年读52本书的话,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甚至还可以完成的更多。

不管是一生读52本书,还是一年读52本书,我们都应该明白读书的目的,以及如何更好的读书。

一、明确读书的目的

首先,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

我们都知道“股神”巴菲特的背后有一个极具智慧的老头,他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一生酷爱读书,在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智慧,无论走到哪里 都会带本书,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本书,就不算浪费时间”。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风投会议。主办方是年轻一辈。本着对芒格的尊重,他们提前20分钟到达了会议室,结果发现,芒格已经在会议室读书了。

第二天,他们提前了半小时到达会议室,依然发现芒格在会议室读书。

第三天,他们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会议室,这次终于比芒格早到了。但过了不到十分钟,芒格就夹着本书走进来,静静地找了个位置读起书来,直到会议开始。

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投资界大咖,始终坚持读书,积极从书中汲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难怪他会被称为“行走的图书馆”。

其次,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

广告界有一个非常牛的传奇人物,他叫小马宋。小马宋最开始进入广告界时,思路很受局限,想不出有实用性的广告创意,常常在客户面前吃瘪,在老板面前挨训。没有办法,他开始了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书。

他用半个月时间读完了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近10年的作品,整理出了20000个广告创意,把这些创意全部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之后他发现,市面上所有的创意都是这些经典的变形。这些阅读收获为他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都想走捷径,想一步登天,而读书恰恰是最好的选择,用书本当阶梯,助你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再次,读书是为了开拓视野。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不同的书,你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不需要行遍万里,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不需要历经沧桑,就可以体验世间的酸甜苦辣;不需要肝肠寸断,就可以感受到世上所有的爱情。

这是读书带来的好处,它大大的缩短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到不同的人生,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二、掌握读书的好方法

第一、主题阅读

我们都知道系统是最有效的运作体系,我们人体就有很多的系统组成,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正式因为系统的存在,我们的身体机制才可以运行的这么顺畅。而读书同样需要系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吸收知识,主题阅读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最好的途径。

选择这个领域内权威性的书籍,建立主题书单,集中时间和精力,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快速的学会这个领域的核心知识。

第二、碎片化阅读

毕业工作后,我们很难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静下来学习了,再加上现在自媒体的崛起,我们更多的进行碎片化阅读。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购物等车排队的时候都是可以碎片化阅读的时候。

千万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碎片时间,积少成多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试想一下,每天仅利用好碎片的时间有十分钟,一分钟大概能读500字,十分钟就是5000字,一个月就可以读完15万字,而一本书两三百页的书也就不过10万字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只利用十分钟的碎片时间,一个月就可以累积读完一本书,一年就是12本了,这相对于平均每年读6本书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选择性阅读

读一本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它的全部内容,要学会选择性的去读。经常读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一些相关性的书很多观点和结构是相似的,或者很多认知是相同的,对于这些内容就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去读了,粗略浏览看作者有没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就可以了。

我们更应该去选择性地去读书中作者不同于别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作者的思维认知。

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书,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学会更好的读书方法,一年读完并吸收52本书都是完全可以的额,更不要说是一生读52本书了。


指数空间


52本书,难道是一个庞大数字吗?

我去年读了13本书。还是利用散步或做家务、乘车等边角料时间完成的(我是戴耳机听书)。我自认为自己读书不多,但本书应该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字。

很多名人名家每年都会读很多本书。我觉得自己跟他们比,读的书太少了。

我觉得,人一生至少可以读数千本书。


虞思桐


五十二本书?那要看什么书了!

像《本草纲目》、《皇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这些专业书籍,穷一生之力未必能读透,而且,五十二本尚显不足,多多益善吧!

文艺作品的书籍,非专业人士读来,主要功能还是消遣娱乐,这个多点少点无所谓,业余时间读一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当然,建议不要占用工作学习的时间,枕边放几本,临睡前看一会儿,促进睡眠,洗手间放一本简装武侠小说,蹲坑时看一会儿(这是我多年的一个坏习惯了),个人感觉还不错!

黄色小说,建议一本也不要读,那是纯粹的“精神鸦片”,尤其是对青少年,那简直是误人子弟。所以再次提醒大家,黄色小说,不看为妙!





杏林帅哥


我看到这个提问,我有点云里雾里搞不清楚楼主的用意何在。人的一生为什么读书定格在52本。52这个数字是代表吉利,还是霉运,或者是才智。外国有个黑色的星期三,广东的四字代表发,我们这个地方四字是不吉利(皆音死)六和八代表顺和发。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我读得多,找不出52的出处。52本书如果是经典史集,不是做学问,搞研究的人,很少有人读了这52本书;如果这52本书包罗万象,只要是读书的人,何止52本书。如今一年,我这个60多岁的人了、读书都不少于52本书。眼下我夫妻客住在云南大学外甥女家,一月有余,空闲单处时,我都读了,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三本书,还随便翻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心理学》。我从读书开始到现在四十多年间,古今中外书籍起码读了千本以上。


了缘520


题主问一生能否读完52本书,52这个数字不知是如何计算的?难道是8岁开始阅读,1年1本,到60岁退休,恰能读完52本书。

读书要看你读什么书,有些书一辈子能读完52本确非易事。比如你能读懂记牢52本专业书籍如数学,物理,化学任一专业的教材加教辅,完全足以把你训练成教授专家。所以一生能读完52本书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网上那些说大话的家伙,自称一年能读52本书,他那不是读完而是把字认过一遍而已。什么叫读书?读书认的是字悟的是理,要书中讲的道理烂熟于心,并能借书作者的智慧构建自己的知识殿堂并运用于实践,在科学上,思想上,研究上有所领悟和贡献,才有资格说是读完了52本书。

人读书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书是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教材和教辅。然后才是文学等娱乐性书籍。那些说能一年读完52本书的人,我估计他们大多读的是小说吧。

题主问人一生能否读完52本书还有个考虑是,人的记忆储存能力能否记下这么多知识?我要告诉题主的是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活,越用越聪明,越用越强大。只要你下得决心有得毅力你大脑的CPU理论上记个大英图书馆没得问题。你对一本书一边记一边忘是说不上你读过那本书的。对抗忘记的最好办是重复与运用,一个人对书读有所得才叫读过。

我对题主的答复是不管从什么意义的读过说,一人生是一定能读完52本书的。要有信心,相信并坚持才能读完52本书,学有成就。一个人读书应立志高远,如登山,目标在山顶,选高山行一半也比低山登顶更高。所以每个喜好读书求知的朋友一定要相信自己一生能读完52本书,你就一定能读完它。



英雄4404931779603


一生读52本书是小儿科,一年都不止只读52本。

阅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哪里开始阅读?或者说是阅读的步骤是什么?

1.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

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

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2.传统经典小说

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

诸如《基度山伯爵》、《九三年》、《飘》、《傲慢与偏见》、《简爱》、《1984》等书就会被翻出来。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

3.进入史哲领域

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是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涉及有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

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

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

4.进入思想领域

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

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

5.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

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

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建体系,再传承,以待来者。

即使要做到这一步,也需要先行对思维认知有个思考,这个思考又称为元认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如何有序组列的过程。

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没那么夸张。

但老实说,阅读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这么远。

如果你肯硬起头皮,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孤舟独钓大龙虾


这要看你怎么去读,如果是娱乐性质的读,一生读520本也不在话下;如果是去研读古今中外的名著52本一生不仅读不完而且还差很远;如果是一般学习性质的去读,一生能读完52本已经不错了。

换言之,这要看你读书的性质是什么?娱乐性的、学习性的、还是研究性的。


旋风教育


当然可以,一般正常大学毕业的人,读的书都不止52本,而且这还不止是读,而是学。

在人一生可以多少本书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忽略在学校学习的书本,其实学校学习的课本本身也是书籍,而且是非常优质的书籍。这些书不但是我们那个年龄阶段最适合读的书,还是最优质的书。当然了,这些书也不局限于语文课本,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都是我们曾经读过的书,因为不管你喜欢与否,这些书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我们成长,都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

至于毕业工作以后,是不是还能认真读完52本其他书籍,这就视个人的情况而定了。有的人一离开学校后就再也不想看任何书籍,一看到书就头疼,也无法看进去,这样的人也许一生就再也无法看完52本书了。当然了,这不能说这样的人就不行或者生活得不好,这样的人生活很好的也是大有人在。有的人对于读书这件事有着特殊的爱好,甚至于是唯一的兴趣爱好。这样的人不但喜欢看书,而且还能系统地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一生看的书就不止52本了,52本这个量很可能还不够一年读的。

总之,不管是为了工作而不得不继续读书也好,还是纯属个人爱好而读书也好,只要是喜欢读书的人,一生所看的书肯定不止52本(不包括学校学习的部分)了,而是远远多于这个数字。


思冰辰梦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是想读书,在忙也会抽时间读书,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只要你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52本还是100本,都有可能实现。


机器橙


近几年我每年多则读二百多本书,少则几十本。读书也有决窍,有二八定律,一本书能有20%精华则为好书。如何读?先看目录,找自己需要先读,如有兴趣可读完,如无兴趣则作罢。第二读书方法要按番茄学习(工作),读书时找一安静时,设时25分钟,专心看书。每天多找这样时间。时间象乳汁一样,多挤挤就有了。再则要学快速阅读法,保证一目十行,读书就不是难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和平年代,但生活在和平国家,中国之大,哪里都能摆下一张书桌。酒桌牌桌之余,多读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