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人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长大后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情,随着年龄增长只有怨恨?

瓣瓣瓣玛玛


这样的孩子需要慢慢教育,急不得,说服教育加上老师教育慢慢地他会有所改变,虽然只改变一点点,这也是进步的表现,如果爷爷奶奶一直把他养到成年,那么可以说已经定型了,但他也会慢慢知道是怎么回事,成败关健靠他自己。


嫦娥奔月745


反思一下,为什么很多奶奶带大的孩子跟父母不亲, 而姥姥带大的孩子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姥姥带孩子一般会跟孩子说:你妈妈上班去啦!你妈妈中午打电话问你午睡没?你妈妈下班会给你买好吃的。。。奶奶带孩子会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妈妈坏 咱们不理妈妈。。。

我认识一个朋友 ,她当年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放在奶奶家,等她一个月后去看孩子,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 ,管她叫姑姑,她当时非常伤心,因为她和老公的照片就挂在墙上 ,奶奶从来没跟孩子说那个是妈妈,那是你妈妈,你妈妈太忙去上班了。。。

奶奶和儿媳妇有个较劲的心态,希望孩子只跟自己亲,反之就不舒服。而女方跟娘家妈就没有这股子劲儿。娘家妈看见孩子亲昵自己的妈妈,不会有抵触,而女方看见孩子依赖姥姥,也不会有敌意,不会觉得姥姥在跟自己抢孩子。

所以奶奶带大的孩子跟父母不亲,有些跟孩子天性有关,比如奶奶溺爱,父母管教严格了,孩子不懂事,会觉得奶奶才对我好, 父母对我不好,如果奶奶推波助澜,父母又没有改进方法,就会造成跟父母的隔阂。还有就是跟奶奶家的教导有关,奶奶家没人会提起孩子的妈妈,不会成天跟他讲你妈妈在做什么,你妈妈给你买了什么,你妈妈打电话问起你了,反而可能会说一些妈妈的坏话,造成孩子对妈妈的陌生感甚至反感,有时候奶奶反复说你妈妈不要你了这种话,也会引起孩子对妈妈的怨恨。

当然那些不负责任,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妈妈除外。


灰紫27893141


我小的时候是奶奶带大的,大概是一岁到三岁之间,和妈妈分开了,因为妈妈要上班,而我是没有时间被他们带的,所以这个奶奶带大的孩子呢,到了三岁,要上幼儿园了回到妈妈身边,一直不能适应妈妈的脾气,性格还有说话的方式,每次奶奶来到我的家,我都会念念不舍,不论妈妈说来了什么,我都觉得奶奶好,我觉得妈妈说的不对,这都在心理上,对奶奶产生了一种异味的心理,而觉得妈妈一直不亲,妈妈只会吼我,让我感觉莫名其妙的吵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更加怀念被奶奶带的日子,不管妈妈怎么说?过去奶奶是如何的待我,在他看来是多么的不好,我压根都不会去恨奶奶,反而觉得妈妈说的不对,所以妈妈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说奶奶才是你最亲的人,妈妈心里头狠恨这件事情,不该让奶奶带我,导致了我小时候面黄肌瘦,吃了很多闷亏,同时又和她不亲,至于说奶奶有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什么?我记不得了,那时候太小了,但是有些场景是不会被磨灭的,虽然,人们都说三岁以前没有记忆,我觉得不存在,我记得很多次三岁以前的场面,同时,因为母亲个性的原因,我始终不能接受她,包括他的性格,说话方式,处事方式,这就是奶奶带大的孩子!


aha赞赞_


昨天来家里帮忙维修电路的装修师傅跟我说了他的故事,期间几次惊掉我下巴,因为确实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装修师傅老实的相貌和朴实的言语,让我不得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他和他老婆出来打工离开老家四川已经20多年了,他们有三个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帮忙带大。老大北大毕业,如今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每个月都给奶奶爷爷寄几千块钱,老二正在北大读书,而老三今年高三,成绩全校第一,目标也是北大。

从装修师傅开始讲述这段故事时,我的嘴巴就没合拢过,什么时候北大学生这么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的感觉。但是老师傅在讲这个故事时,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笑容,有的只是歉疚和遗憾。

原来他们夫妻在外地做装修,还是赚了很多钱的,老师傅说:“教我装修的师父,现在都在我的装修队里,跟着我干。"说到这里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他说07年的时候,他已经在老家买了两套房子,又在昆明买了两套房。家里不缺钱,孩子读书的费用不用愁,不过现在三个孩子见到他们就像是陌生人,都和奶奶爷爷亲。

实际上讲到孩子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傅眼里充满了茫然和陌生,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孩子能够考上北大这样的学校,语气里丝毫没有自豪和骄傲,就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我唐突的问了一句:“孩子们从小没有得到你们的关爱,会不会有些怨恨你们?”他沉默了很久,对我说:“我能看的出来,他们对我们还是有怨气的。”说完以后,老师傅再也没有说过他孩子的事。


在这个故事里,怨恨成为了孩子发愤图强的动力,孩子都成才了,不过和父母感情上的裂痕,是永远无法愈合了,毕竟父母在他们的岁月里更像是一种符号,而不具体存在,看到别人家的父母疼爱他们的孩子,怨恨,油燃而生。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修正这种长期把孩子托管给爷爷奶奶带的错误,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怨恨自然只会加深,怨恨加深都是好的,毕竟有怨恨说明还有感情,可怕的是最后形同陌路.....



学海壹叶帆


我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到父母身边!我妈总说和她不亲,但是刚回来的我是胆小怯懦的,处处讨好,但我妈对我很疏远!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来没有正常的和我说过话,总是恶狠狠的,大概是和我奶奶不对付迁怒于我吧!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做的不好,内心特没安全感,总是小心翼翼,还总是挨骂!我记得有一次我妈在和我大姨说我奶奶怎么不好,我就替我奶奶争辩了几句,当时我在洗头,我妈照着我头上就打过去,我当时低着头,一下子头就没到水盆里,感觉都懵啦,我妈还在骂骂咧咧;还有一次,忘了是因为什么啦,我妈一巴掌就扇我脸上,当时鼻血就顺着嘴角留下来,我小姨在旁边,说咋能这样打孩子,我妈说她的鼻子好出血!哈哈😄,就这样,还说我和她不亲!我那时候小,也觉得我妈说我和她不亲,那就是做得还不够好,我就好好做,呗,让她感觉我还是亲她的!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体会到哪有什么孩子不和妈妈亲呀,妈妈对孩子是什么,是天,是护佑你的人,只是你觉着和孩子亲不来啦,又不愿承认,自己给自己不亲孩子找个借口罢了!


嗯嗯哈哈呦呦哗啦啦啦


如何看待有些人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长大后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情,随着年龄增长只有怨恨!

答:我儿子就是从小被我爸妈一手抚养长大的,从小被我爸妈宠溺的不分东南西北了,什么都是由着他的性子来,高兴了怎么样都行?不高兴了随你怎么说,就是不搭理你?一个字都不肯多吐露;我到现在是真的追悔莫及啊,由于自己当年年少无知,把孩子留给我爸妈,和老公出门去打工,口头上是打工赚钱,可实际上(心理却不成熟),却是贪玩所致,玩心未泯,把孩子留老家给我爸妈照顾,本来是没啥事,不用担心他吃不饱喝不足的,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隔代教育和自己亲自教育的差别太大了;由于我们的疏忽大意,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从没有理解一下他幼小的心灵正在承受着什么样的煎熬和痛苦!从未了解过他的真实想法,就以自己贪玩为主,谎称是出门赚钱,赚了钱回来看孩子?可是几年过去了,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是年年打工,年年穷,孩子的学习也被我给耽误了;最终儿子终于变得和我生疏了,再也不亲近了,我变得在孩子心理也是可有可无的,不知不觉就孩子不在对我抱有期待,最开始还经常打电话给我,说想我了,问我啥时候回家,我也告诉他快过年的时候就回去陪他,给他买新衣服,新鞋,新玩具;却从没有想过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守候啊?可是事到如今?哎,说多了都是辛酸泪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儿子越来越叛逆,而且距离和我也是越来越远了.再也看不到有一点的依恋情绪,对我这个妈妈也是直接忽略掉了.我知道我儿子对从小我们没有亲自抚养他,教育他,而怨恨我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可是如今我们也在悔过了,真的当年我和老公也是孩子样,根本不懂得如何抚养孩子,更别说教育孩子了?可是如今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离我越来越远,怨恨也是与日俱增?我也真是无能为力?但愿他在长大一点就应该明白了,当父母的并不是存心要把他耽误的!


美燕爱文字


奶奶带大的孩子,对父母感情确实是不深,这个应该是事实,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怨恨,这还要看个人,没有普遍性。

我身边就有个现实的例子。我表姐姊妹仨人,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她从七个月大就被送给奶奶抚养,和她妈妈关系一直都不好,她结婚的时候,把奶奶爷爷家当的娘家,她父母都没参加她的婚礼。直到她生了孩子以后,由于夫妻两个人都要上班,她的婆婆嫌她生了个闺女不给她看孩子,爷爷奶奶岁数大了也帮不了她,她才回心转意,慢慢和自己的妈妈关系好了一些,但是少了女儿和妈妈之间的那种亲呢感。毕竟不是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们彼此也不是很了解,那种情感上的陌生感似乎永远存在他们中间。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的陪伴和爱是很重要的,一旦缺失,就很难弥补。父母不要抱怨子女不懂事或者对你怨恨,其实大部分原因都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而导致的。父母再苦再难,也要尽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让子女感受到被爱和被呵护,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既然已为人父母,就要有为儿女牺牲自我的那种精神,不要一有问题和困难就把孩子推给老人,自己倒是清闲了,苦的是孩子。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和大家共勉。





我的退休生活


我家孩子在一周多的时候断奶,我出来上班,孩子一直跟着她奶奶,自然跟奶奶奶最亲,在五岁上的幼儿园然后来到了市里跟着我们,奶奶也跟着过来,现在一起生活了五,六年,孩子跟我和她奶奶都挺亲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尽量在孩子上学前让孩子跟着自己,孩子大了老是没跟着父母肯定会有生疏感,为了孩子将来尽量自己带


爱米152


分享一下我的事吧,我是87年的在我5岁我妹1岁的时候,我妈出去广州打工了,父亲身体不好,只能在家里干些农活,从我妈妈出去,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奶奶爸爸生活,我6岁就开始学做家务煮饭,大人在农村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从几岁起我就不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玩耍的时间,上一年级开始每天去上学都背着一个背篼放学了回家的路上就要割一背篼猪草,家里人从不管我的学习,在我看来我奶奶他们觉得我干多点活才是真的,周末时间去放牛割牛草,农忙时节我的活就更多了,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因为我爸爸身体不好,我妈妈可能有点嫌弃他,我妈妈在我5岁的时候出去10岁的时候回来一次待半个月又过了几年回来一次,我奶奶爸爸就老是跟我说我妈妈不要我们了,村里的人也说我妈妈不要我们了,我很伤心,我给我妈妈写信,在我14岁的时候我妈回来了,但我始终跟她有隔阂一样,我在读初中但我妈妈不让我读了,觉得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我辍学了。过了两年我妈妈又生了我弟弟,她很喜欢儿子,眼里都是我弟弟,16岁我就出去打工了,在我弟弟1岁多我妈妈又出去打工了,我们也很少联系,我真的从来没感觉到母爱,在5岁前的感觉是很模糊的,25岁订婚那一天,为了一点小事,她发火,我也没控制住把20年的委屈怎么恨她都说了出来,第一次我那样对她说,她听了哭了,在我结婚后我妈妈好像变了样,也爱跟我打电话聊天了,直到我生了我女儿,我放下了以前,我感觉到了我妈妈的不容易,父亲有病找不到钱养家,让她一个女人养一家老小,她的不容易我能体会到了,从那以后我跟我妈妈的母女情还不错,我父亲在2018年去世了才51岁,爸爸去世那天我还差三天满月二胎,我不顾一切回老家送他最后一程和安排后事,我好后悔没能好好照顾我父亲,我现在给我妈买房子在我小区附近,我想让她离我近点,才能天天见到她,照顾她,有些朋友可能有时候不理解父母,当你也为人父母了你就会明白


女汉子小琳妹


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生了孩子后,生活压力变大了。父亲一个人赚的钱不够整个家庭用的,所以就需要夫妻两人一起去外面赚钱养家。只好把孩子放在家里给奶奶照顾,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愿意和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分开的。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我大宝生下来半岁我就去上班了,孩子扔给我婆婆带。前面两年我和孩子很少沟通,孩子很依赖他奶奶。前几年孩子的性格很暴躁,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后来我意识到这是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父母的爱,缺少安全感,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奶奶虽然能够在衣食住行上给他足够好的照顾,但是心理上的父母的位置,奶奶永远代替不了。后来我尽量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身边也有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父母在外赚钱,过年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短暂的团聚后又要分开。留守儿童是现在很大的社会问题,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有的成为老师眼里的问题少年。有的孩子有抑郁症,当然也有努力上进懂事的孩子。就看爷爷奶奶怎样去管教了,爷爷奶奶对孩子肯定比父母更宠爱一些。如果宠爱成了溺爱,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父母应该多和孩子父母沟通培养感情,让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带孙子的时候也要多和父母沟通,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该严格管教的时候不溺爱,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