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郭德綱的相聲到精彩時觀眾發出“籲~~”的呼聲?

其實我不想愛你


不是“籲”是“噫”

本來這是相聲乃至曲藝界觀眾喝倒彩的方式,當演員在臺上露怯,犯錯,底下懂行的觀眾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喝倒彩!但是老郭德雲社就不是這樣,故意說錯話,然後博得笑聲,在和觀眾們互動!


跳蚤騎士


這是起鬨的一種。

如果您是北京人或者您在北京生活過就知道了。

北京人愛起鬨。

比如上學的時候,學生們就愛起鬨,一般平常都是說:

“給丫一大哄啊。。。”

其他人就會隨著說“嘔吼嘔吼。。”

還有以前聽京劇的時候,也會有喊好,起鬨的現象存在。

當然,一般是小劇場。

如果是上千人的大劇院。

一般只有叫好的,沒有起鬨的。

起鬨沒準就給轟出去了。

呵呵,開個玩笑。

這個“籲”的聲音呢,也是起鬨的一種。

介於好與不好之前。

比如演員說了一個只可意會不可再多說的葷笑話。

可能就會有觀眾起鬨,讓他接著說。

也有演員忘詞的時候,觀眾起鬨讓他想一想。

現在的觀眾都好對付。

不像解放前的觀眾。

您問我怎麼知道的,我聽侯寶林說的。

侯寶林是誰?

相聲大師侯寶林啊!

他老人家就說過,解放前的相聲藝人是撂地賣藝。

觀眾圍著一個圈。

說得好的地方,看觀眾能不能賞幾個錢。

說的不好了,觀眾不但不給錢,還給一大哄。

這“籲”就是起鬨的聲音嘍。

劉洪沂老爺子也說過,現在觀眾發出的這個“籲”聲,實際上等於是一個倒好。

在過去,這聲音一出,基本演員就收不著錢了。

而且,這個聲音也不對,應該是“咦。”

我倒是認為,連相聲都創新了。

管他起鬨什麼聲兒呢。

其實德雲社創造了很多的第一。

比如商演,比如收徒弟的方式。

比如觀眾和演員一起唱。

這起鬨也算是基於傳統,創新了吧。

其實,現在德雲社的觀眾更多的是會意的起鬨。

和演員互動的那種。

沒有真正的起鬨的意思。

所以,這也是德雲社聽相聲的一景了吧。

有什麼不同見解期待您的交流


禮部尚殳


本人多次現場看過郭德綱于謙相聲。喜歡郭德綱理由如下:1.草根文化,接地氣。相聲本來就是市井文化,過去在北京天橋一帶很流行。2.郭德綱的相聲通俗易懂,具有諷刺性。相聲如果當做紅歌就失去了他的傳統意義。3.郭德綱的相聲是在行業內打壓下逆勢成長的。所以生命力頑強。4.郭德綱的相聲語言流暢,包袱收放自如,特別在小劇場演出,氣氛搞起來了。


sy1159


到現在這個“籲”是約定俗成了,觀眾們的不專業,郭德綱也無奈之下默認了。這個真是以訛傳訛,這個喝彩是從京劇來的,類似北方河南話中的感嘆詞“咦”,來源已經不可考了,但以前沒有叫“籲”的,這是拿演員當馬了。這是郭發展起來的,但念倒音了,他也沒辦法了。可以聽聽他早期的相聲,一直在糾正不是“籲”,而是“咦”,但觀眾沒有薰陶,並不知道怎麼喝彩,最後郭也放棄了,“籲”就“籲”吧,還能拿于謙抓個哏,有一絲對演員的不尊重,但現在票價那麼貴也就忍了,很無耐,觀眾真是要培養的,多聽吧。


三十年如流水


是觀眾應和舞臺演員精彩表演的一種方式,一般常見於茶館相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