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打好人生方向的第一個轉折點。

中考!打好人生方向的第一個轉折點。

新中考的推進實施,意味著全科開考時代的來臨,在新中考政策下的初中生,所要關心的,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是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這一時期,也會為孩子未來奠定基礎。

初中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初中是道坎兒。”教育界也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但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家長忽視,這個階段孩子的很多變化處理不好,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很多孩子在高中暴露出的問題都和這個階段埋下的隱患有關。

與小學的知識相比,初中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很多學生感覺學習吃力,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放棄了學習。

容易早戀、虛榮心強

初中的學生基本上已經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對異性有著羞澀的好奇心,早戀現象也就層出不窮。

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常常注視自己。他們喜歡時尚的衣服、華麗的妝飾、新潮的電子產品,喜歡錶現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花錢大手大腳,浪費了時間,蹉跎了學業。早戀、對外表過分關注,還有學習難度的加大,使很多同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成績下降。

疏遠父母、反抗性強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做事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因為荷爾蒙的影響,他們愛激動,常常發脾氣,喜歡與大人唱反調,甚至會頂撞家長,逆反心理嚴重,和父母關係疏遠。

初中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夥伴的一句。初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尤為顯著。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問題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但到了初中就完全不同了。僅僅初二一年的知識量就是整個小學六年的兩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中,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紮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那麼對於家長而言,就要:做一個溝通平和的家長,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都交給學校和老師。要多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保持親子溝通順暢。但是切忌嘮叨、囉嗦,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嘮叨。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徵就是“居高臨下”。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教育孩子,宜採取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會有疏漏,而且會使孩子的心事越積越多,還可能使孩子走向極端。

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果與孩子起了語言上的衝突,家長一定要冷靜,決不能激化矛盾。等雙方冷靜後,再來開導孩子,效果會好得多。

做一個耐心正能量的家長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很容易失去耐心,動輒打罵。這樣強行管教,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加重孩子的牴觸心理。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一分責怪,多一體諒,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培養孩子刻苦、勤奮的優良品格。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教育孩子,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

引導孩子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或窮。富,不為富不仁,避免“暴發戶心態”;窮,不埋怨社會,避免“等靠要心態”。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多到對孩子有良好影響的場所去活動,儘量避免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提醒我們,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個關注孩子的家長,和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最好途徑就是平等、尊重。家長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別隻盯著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孩子接觸的東西,爭取讓孩子少受不良影響。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

對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交壞朋友、談戀愛、看黃色書刊影視等要密切關注。要儘可能地避免正處於初中階段的孩子頻繁接觸這些東西,少受不良影響。

最好在孩子上小學五、六年級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現,早做工作。

孩子一般在初中階段自我意識開始越來越突出,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人。但很多父母不瞭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髮,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昂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初中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初中時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的爆發,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而且,到了初中,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初中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初中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孩子在初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但是,如果孩子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

在孩子讀初中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初中,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初中這個學習成績定型的時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學習的信心。

初中是孩子各種習慣的定型期

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初中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

孩子會通過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初中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初中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在初中這個關鍵階段,父母應該注意哪些要點才能幫到孩子呢?

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初中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當孩子情緒處理不好,他們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時,就很難專心致志地學習,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值得注意的是,10多歲的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洩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裡,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而要積極地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千萬不要覺得這會讓孩子驕傲,在這個階段的鼓勵會讓孩子激發出很多自信心。

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有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然後給我講。”男孩自豪地說。

初中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承擔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

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並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使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

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對自己的信心。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人生如何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