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而非《金錢經》?是不是要告訴我們“道德至上”,而非“金錢至上”呢?

虛懷若谷104885096


老子所處的是遠古時代,主要是農耕社會,商業不發達,沒能看到金錢的好處,也不能預見未來的社會對金錢如此重視。但是,老子在當時,還是看到人類的無知與無畏,看到了戰爭與掠奪,剝削與壓迫,因此,他以崇高的學識和智慧,想為人類指出一條和諧的發展道路,綜合、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以及事物原理,給予人類啟蒙教育,創作了《道德經》。

道德經裡面,有些內容,違背了所處時代統治階級的意願,不斷的被篡改,以至面目全非,所流傳下來的,已經詞不達意,立意互相矛盾,斷章取義難免誤人。

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個階段被金錢肆虐,但都不能持久,也缺乏環境氛圍,所以產生不了金錢經的學說。


周伯剛


《道德經》跟道德壓根沒半毛錢關係。

《道德經》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內容命名,也應該是《德道經》。只是人們普遍認為《道經》內容更為宏大,應該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經》。

《老子》主要講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書就講兩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則,眾生平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點物極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類總喜歡搞一些規則和規矩把自己束縛起來,俗稱“作繭自縛”,還喜歡破壞自然規則,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無政府主義,很多人覺得道家很玄乎,其實只是你沒有理解罷了。

舉個例子,什麼是孝?老子說“六親不和,有慈孝”,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覺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親不和。因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為是慈孝。

換個說法,大概就是說,之所以有“富人”,是因為存在“窮人”的襯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還會有“富人”這一說嗎?

同樣的道理,如果六親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會有“孝”這個說法了。

所以推崇“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而老子認為,動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見“孝”是本來就存在的,這就是自然規律。

而某些人亂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結果到頭來卻落得必須靠推崇“孝”來讓人們找回動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沒有在diss某個人。

還比如說對於“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什麼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講道德,最壞的道德就是隻講道德。

可能這麼說有人不明白。其實老子是想說,動物懂什麼叫道德嗎?不懂,可是他們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著,可見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義一套規則,稱之為“道德”,結果反而讓一些人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變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拋棄人為定義的“道德”,尊重自己內心的正義感和羞恥感。

而最壞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著人為定義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觀,是對是錯。

可能吧,他真的沒有diss某個人。

而現代社會所說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所以請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個人混為一談。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嗎


天道壞,則行人道;人道壞,則行權道;權道壞,則天下皆盜。

天,人,權三道,正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何謂天之道,上古之聖,通天之道。通天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無以亂,是謂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聖之道,通天人之際,以期能使人復天歸道。以此治身則養身,以此治家則興家,以此治國,則天下萬安。這才是道德經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經是一本聖賢書,當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錢掛上鉤,那就是太膚淺了。



路遠心更遠1974


首先認識“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道”是太極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道”是終極存在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道德經》中有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規則;順應自然,順其自然,則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規則_則萬事萬物就順暢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時時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質是無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實質上是無所不為,即最有作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為,實質上最沒有作為。②作屬性解:屬性在西方哲學中指實體之本性,即屬於實體的本質方面的特證;笛卡兒認為物質實體的本性是廣延性,精神實體的本性是思維性;另有觀點認為實體有無限多的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我認為事物的屬性分一般與特殊:一般屬性即事物之共性,運動、發展、變化是事物的一般屬性;特殊屬性指事物之個性,即此事物區分彼事物之屬性;比如人的特殊屬性是思維、語言、製造並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屬性是無為、自然。【】再者“道”、“德”統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屬性之一,“道的屬性是終極、無形、永恆、無為、自然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與“德”是“道”與“器”的關係;“形而中者謂之人”,《道德經》的妙處在“玄之又玄”,故認識、理解、領悟《道德經》當用非常之法,方可參非常之“道”與非常之“德”。《道德經》作者所處時代不同-含義有別: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無上,“德”者服務於“道”。




四維正邦


老子著的《道德經》主要闡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規律及治國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論述有無、是非、黑白、曲直等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精髓。此處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品行操守。金錢只是物物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象徵,可能老子根本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還是金錢至上與《道德經》扯不上關係。


閒著聊聊天呀


道德肯定是至上的真理,金錢只是廢紙一張而已。

金錢不過是人類社會平衡交易發明出的一個工具而已,實際上就是一堆紙,擦屁股都嫌硬的那種。

道德能讓人昇華,金錢慾望能讓人墮落,道德使人趣向善道福報功德廣大,金錢慾望能使人墮落三惡道讓人受苦無窮。


萬法心生333


在老子的文章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要返樸歸真。財貨使人生貪慾,生偷盜佔有之心,所以是很危險的。老子提倡非貨幣化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沒有兵革之禍,人民沒有對金銀珠寶的分別心,視金銀為糞土。所以實其體,虛其心。老子看來,糧食是珍貴的,人民的純樸是比珠玉更寶貴的,金銀是危險的,容易引起紛爭而害人性命。



一閃22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子寫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經典。這部只用了五千字,就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的經典之作,被譽為“萬經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1.曾仕強老師的說法

老子寫《道德經》的宗旨:是使人類通過了解"道德"運用"道德",懂得"道德"對我們自身的用處,最終可達世界大同。

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只是當時沒有文字,無法來說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畫開天”。這個在現在被看成符號的“一畫開天”,當時叫作象,而且一直影響了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地執象,看天,講天象;看人,講人象;看地,講地象。

老子看到這種狀況,就感覺到如果人們再這樣執象下去,遲早會被象困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當然,這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他決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後把道引出來。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畫象,大家便執象,因此他也擔心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又開始執道了。

《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帶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說: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當年沒有辦法講出來的事情說出來,起了個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關於“道”,現在我們都很清楚,它是永恆的,代表宇宙萬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因此這個“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個“常”字,就變成“常道。“常道”就是恆常的道理,這裡面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這樣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其實它跟《易經》的道理很接近。

“名”是名稱。伏羲氏當年是沒有文字的,所以沒有出現“道”這個名稱。在老子的時代,文字就比較成熟了,因而有很多名稱。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也告訴我們,名是不可名的,任何名稱一旦說出來,就有很大的侷限性,我們最好不要受它的影響,因此老子在這裡也出“常”字,“名”再加上一個“常”,就是“常名”,“常名”就是不會有侷限性的名號,這叫“萬物的自性”。

老子當年講道,好像很玄妙。實際上,我們現在跟大家講,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體。本體也叫作形上。

2.新哲學觀點構建說法

為什麼老子要寫下這一部影響了全人類的《道德經》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子寫《道德經》是非常矛盾的。因為他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人類有限的語言,無法描述那深邃遙遠的道,因為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語言的有限性限制了人類的思考,限制了道。所以,我們無法定義道,道無法言說。這就像他在《道德經》的開頭所說的那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老子還是違背了自己的哲學,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他不僅寫下了道,寫下了在道的思想的支配下的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還讓《道德經》和道家思想,成為影響世界的人,從而自己也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一種美麗的傳說是,老子本來已經看透了世界,看清了社會的無救與無助,他帶著冷笑,騎著青牛出關,準備隱居起來,從此不再過問世事。但是關守尹喜知道他是不世出的聖人,因為他觀察到有紫氣東來,於是就動用權力,逼迫老子寫下了《道德經》,自己也成為老子的弟子,從而坐地飛昇成為天上的仙人。而老子繼續出關,在流沙漫天的西方不知所蹤。

一個哲學家的最終目標是追尋人類的終極價值。這個終極價值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人類存在的世界從何而來,這是解決世界的起源問題;第二,人類將向何處而去,這是解決人類的未來的問題。老子就是這樣承擔了神聖使命的哲學家。

一個哲學家,總是在破壞與重建中,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那麼,老子要破壞什麼?他又要重建何種價值體系?

在我國的商周和之前的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基本上是經驗主義,他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是可怕的。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疾病瘟疫,時時刻刻就能奪走人的生命。人匍匐在自然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這時候的天,人類的眼中,就是掌握了人類的生死與未來的神。這在中國被稱為天或者帝。而天和帝是有人格的神,他負責人間的一切,他運行人間的一切,他決定人的一切。因此,在人類的眼中,自然就是天,是天的產物。

而老子對此的認識,完全超越了這種思維。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起源不是天,而是道,這世界並沒有天帝,道是在天帝之前就有的,它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決定著一切。所以,老子根本就是一個無神論者,是個自然主義者。老子認為,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要遵循道的原則,而道的原則就是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自然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在人類社會中,有了階級,就有了不平等,就有了壓迫。老子作為周朝的天文史官,他目睹太多人類社會的壓迫和剝削,還有血流成河的慾望的鬥爭。在春秋時期的大亂中,各種戰爭此起彼伏流血漂櫓,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都是在慾望的唆使下的結果。

老子還認為,春秋時期那些諸侯國們和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不是拯救世界的真理,而是在世界變壞之後的產物。因此,越是強調人為的仁義道德,這個世界就越脫離自然的本質,他距離真理就越來越遠。而真正的治國之道,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我們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的一分子,第二是要遵循大道無為的原則去治理社會,任何違反道的原則的治國原則,都是白費力氣,都是沒事找事,都是毫無用處的。而真正的治國方式,是行無為之事,是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是回到那個小國寡民的時代。這是老子渴望建立的人類世界,而理想的世界是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認為,人生不是像儒家那樣做加法,而是要做減法,減少慾望,減少爭鬥,減少那些違背自然而然規律的無用功,回到一個淳樸的時代,像個嬰兒。這叫做見素抱樸。

所以,老子寫道德經,首先是告訴我們,這世界上哪有什麼上帝,也不應該有什麼諸侯帝王,我們都是道的一員。他是想告訴世界,消滅爭鬥,無為而治。他想告訴人類,別被文明異化了,而是要返回到見素抱樸的嬰兒境界。

這,大概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原因吧!

《道德經》寫作經歷介紹

老子生活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據說《道德經》是老子和尹喜離開函谷關之後在樓觀臺寫成的。樓觀臺是尹喜的隱居之地,位於陝西省終南山北麓,道教聖地,號稱“天下第一福地”,自古有“關中河山二百,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的說法。尹喜辭官之後跟隨老子回到大本營開始潛心鑽研,最終寫出一部《關尹子》傳世。老子出關之後的去向問題又是一大謎題以致於眾說紛紜。

司馬遷乾脆說自己不清楚,在秦獻公時期又出現了一個不清不楚的周太史儃的人,預言“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有人認為太史儃就是老子。

《太平御覽》引《蜀本紀》說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之後對尹喜說了一句話,“千日之後去成都青羊肆找我”,似乎老子最後又到了今天的四川青羊觀。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裡,《道德經》是老子出關時敷衍關官所寫的講義,成書不過一天半,因為是講義,不免有些翻來覆去的車軲轆話。

魯迅雖是調侃,不過傳說亦不太可信:關官在城頭遠遠望見一股紫氣,知道聖人要來,而剛好他又博學多識,問道於老子,老子便寫了道德經交給他。魯迅是懂聖人的孤寒的,哪裡遇得上這麼多知音?乾脆把關官寫做俗人一個,讓聖人繼續孤獨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中國哲學家中思想最深邃最具思辨能力的哲學家。他所創造的道家哲學,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民族的心理,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

《道德經》內容介紹

《道德經》能幹什麼?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道家像藥店,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南懷瑾

南懷瑾大師對儒家與道家的解釋一語中的,其實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哲學思想,都能解決人的心靈問題、靈魂問題,甚至是命運的問題,但現代人大多不知道。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道“,而我們現在卻遠離了“道”,這也是現代社會充滿精神困惑和煩惱的原因吧。

《道德經》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是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立足不敗之地。而非“金錢至上”.

《道德經》可概括四個字概括: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僅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而且,也很直截了當回答他的“道”是觀察自然、效法自然的結果。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道德經》可以說讀起來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道德經》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strong>一點感慨

學習《道德經》就如同孫悟空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消化理解之後,你就可以擁有一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火眼金睛,識破形形色色的騙子和騙局。老子的思想,和一切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容的,與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決不相容。學習《道德經》就是培養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既不欺騙他人,也不被他人所欺騙的人。

美國曆史學家維爾杜蘭特說,在未來的理想世界,恐怕其他的書都要焚燬,我們只需要留下一本《道德經》來從中尋找智慧的摘要。蒲克明說老子“《道德經》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那麼反過來我們可以說,當《道德經》被家喻戶曉的時候,人類的大同社會就近了。一本在國際國內有如此崇高威望和聲譽的書,我們作為華夏兒女,有什麼理由不學好,不讀好呢!



參考文獻:

曾仕強,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有時候我很討厭去回答悟空問答,尤其是文化類的,太多的問題白痴的要命。提問的人也不去看書或者百度一下,自以為是的直接問,顯得似乎很有思考,實際狗屁得很。

最近參加的學習班有問答任務,便湊合一下回答。

第一,《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完全是兩個意思。

第二,不用寫什麼經,人都以“金錢至上”了,還有什麼可說的。

第三,聖人老子沒有什麼“道德至上”的觀念,也寫不出這類的文章。

下面我依次解釋下(實際上我覺得來專門看文化類文章的人壓根不需要解釋)。

第一

為什麼說《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完全是兩個意思?

正如很多網友說的,實際上,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壓根沒有起名字。後來大家整理成冊的時候起名《老子》,分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合成《道德經》。

《道德經》的名字一直傳續了上千年,大家也都這麼叫。不過,根據一些考古的結論,先秦時期可能書的上下卷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順序不一樣。不管怎麼樣,一直延續了《道德經》的名字,我們也這麼稱呼。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是分開的,意思也不一樣。“道”的意思比較玄,我們簡單稱為“道理”,是存在與宇宙天地萬物之中的。想知道具體的可以去查資料,不同的大家解釋的意思也略有差別。“德”可以簡單稱為“德行”,基本上就是明確指人了,和我們說的“道德”有相近之處,但也不完全一樣。

第二

為什麼不用寫什麼《金錢經》?

金錢的產生,最根本的是貿易交換需要。而貿易交換需要,最原始的追溯是物資的剩餘和需求。

在人擁有剩餘物資和其他物資需求時,人已經產生了慾望,而這個慾望已基本剝離了最基礎的溫飽。在這個慾望誕生的第一天起,人類便踏上了不停追逐的道路,壓根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

所以,人對於金錢的追逐,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後,是根本不可自控的。於是,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

而那些畢生追求其他事業的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在解決了基本溫飽和金錢的前提下。生存都是問題時,人壓根沒有資本追求更美好的東西。

第三

為什麼說聖人老子沒有什麼“道德至上”的觀念?

“道德”是一個寬泛的詞語,是一個定性的概念,而不是定量的,和“法律”一詞相同。按百度百科的解釋,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這裡面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也是前提,那便是“人們”。“人們”代表的是群體,而不是個人。

什麼是道德崩壞?實際上,有時候是一個人的行為並沒有獲得群體的認可。但,這並不代表這個人的行為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道德的標準,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比如,按古人的標準,現在人很多行為都是違反道德的。

合乎道德,有時候也是個在向全體妥協,這在老子的觀念中是未必正確的。先秦時候的很多大家,甚至認為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老子提到的只是個人要“上德”,至於“上德”後是否要引領眾人,老子壓根沒提。

建議提問者還是閒著沒事時多看看書,看看《道德經》,畢竟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獲得的感悟也是不同。

在這疫情期間,如果不是抗擊戰線上的人,待在家裡就是對國家最大的支持。多看書學習,疫情結束,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是好的。


載取白雲秋


如果人類要想更上一層樓,升級文明等級,就必須 遵循 道 德 至上,這裡的道德,說的就是人類必須按照天道,地道,規範自己的人道,做到天人合一,自然人類的發展就會得到長足進步,然後探索宇宙,形成更高等級的宇宙文明。如果人類認為,追求金錢至上挺好,這樣為了金錢,我不斷滿足人性的慾望,不斷的自相殘殺,自我消耗,自我內鬥,少數人感覺挺有成就感,可以輪流做莊,循環往復,進入死循環,那就接著這樣玩,然後把自己玩滅亡,大家一起消失,那也一種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