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能享儿孙福的,绝大多数是教子有方,对此你怎么看?

农在天涯


晚年能否享儿孙福,教子有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身教,父母是第一榜样,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传承,希望孩子成为孝顺懂事,有担当的人,做父母的自己要先做到,孩子从小会看着父母的言行举止,吸收父母传递给他(她)的信息,父母的的言传身教是正能量的,孩子在正能量的氛围中长大,自然而然也就充满正能量。有句老话说得好:看父母,知儿女;看儿女,知父母。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很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父母的为人处事决定了其晚景,一个家庭的温馨,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家风的传承。所以,为人父母除了生儿育女之外,好的家风的传承更为重要,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和才能享福!


理想踏实


能不能享受儿女福的很难讲与教育孩子有关。

我就碰到一个65岁的女的,孤独寂寞很无奈,自己一个人住青岛,退休了,退休金4000多,完全可以够自己花费。有个女儿,女儿毕业先是在北京工作,一年回家二三次。后来结婚,就去了英国定居。

老太太也去英国探亲女儿,但存在语言不通,每天看电视,逛街也碰不到几个人,英国人口密度很少,一个镇上没有多少人。最受不了的是探亲旅游签证,时间短,期满需要再回来重新签证,来回飞机票跪,人也累。

女儿给她介绍个老伴,她也不去见:凭什么女儿要安排她的生活,给她安排个老伴。女人单身久了,看哪个男的也看不顺眼,不像男的,单身久了,看每个女的是仙女。

左不成,右不成。老太太希望女儿从英国回青岛。女儿希望老太太去英国跟她们一起,毕竟孩子还需要在英国上学。

老太太讲:估计我得了急病,没人马上送医院急救。死在家里可能也没人知道,那种孤独,担心,惧怕一直笼罩着自己。


用户64195957545


同意!

某女,年轻的时候和婆婆打架,那时候婆婆穿的是抿裆裤,她把婆婆的裤子都给打掉了。因为她的混不讲理,儿女都和她处不来,现在她老了,儿女都离老远,而且她儿子只要心不顺,说打就打她一顿,每次挨打的时候,看着她满大街被儿子追着,鬼哭狼嚎的,街坊邻居都说:报应!这是不是可以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子无方呢?

我舅舅说过一句话,我很赞成。他说父母有能力,一定要扶持儿女,儿女好过了,他们才能顾及颜面,才能有能力孝顺父母。试想,儿女自己的日子都捉衣见肘,又有什么能力去孝顺父母?舅舅就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的晚年儿女都孝顺,很幸福。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做一个正直、善良、孝顺、有担当的人,不给社会培养垃圾,等到自己老了那天,才能老有所依。


静水深流691


不见得,我婆婆年轻时天天找我老公他爷爷要钱,不给就打家里东西,砸玻璃,我老公姐弟三个,她一个都不让上学,我小叔子念的最多,小学毕业。她就是怕花钱,我老公从满月她就不管了,我老公他奶奶看孙子可怜就抱回去她养了,养到十七岁,我老公就出去打工了,打工挣得钱得交给他爸妈。结婚后三孩子都对她们父母很好,还数我老公好,从来不敢高说一句话对他父母,我做的年饭,我还没吃,他就给他父母端走了。自己穷死也不和父母要一分,。


丝露花语1


这个很难说,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能享儿孙福的,都是有福之人,我老婆有亲戚,四子,其中老二年轻时可谓无恶不作,尽做下三滥之事,是父母眼中的逆子,经常挨父母打骂,可谁料想,父母晚年时,就数他最孝顺。

数年前,电视曾有公开报道,某山区中一父母真的教子有方,儿子不但考上大学,而且出国流学,可惜一去不返。父母不但没享过儿子的任何福,就连死也设见到儿子一面。可谓死不瞑目。过后儿子回村里却大办酒席。


重阳85293


是的,和教育有关。你只见别人的孩子孝顺,你不见别人怎么教育孩子的。举个例子:20年前,我教育女儿是:你带这么多好吃的到幼儿园,要分给别的小盆友一起吃。可是我到婆婆家。婆婆的小儿媳妇(在农村)给她小儿子说:你的营养快线不要给别的小盆友喝。这就是差别,不会给别人分享,老了怎么还能给你分享养老,所以儿子不养老子很多原因和父母有关


用户9748258069935


教子有方肯定是一方面,但是也不是觉对得。人之初,性本善,人从一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至于想要绘出什么图案,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师,第三是身边得朋友亲戚什么的。

首先我要说得,晚年享受儿孙福,咱们说什么方面情感方面还是物质,无非晚年就是两个方面,第一身心有人照顾,儿孙孝顺心情舒畅。第二,物质方面,要吃有吃,要穿有穿。

从我身边几个例子来说吧,人物名称我随便写了:

第一个:张三出生在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初中毕业了就出去打工了,家里对他要求也不是很高,家里爹妈都是农民,不是很有钱,但是最起码温饱还是没有问题得。张三在市里打工,没有什么本事和文化,做一些工地里的小工,搬砖扛水泥,省吃俭用的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就这么一直做着几年如一日的工作,一年就是春节在家陪父母几天。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意外,父母骑着电动三轮车出了车祸,同时住进了ICU,每天几千上万的花销,对方车辆酒驾也是没钱负担,张三父母告诉张三不要再给他们治病了,留着钱娶媳妇养家糊口,他没有听进去认为这辈子自己挣钱了刚要给父母好的生活父母却要离他远去,拿出了所有积蓄,又欠了外面好多钱,救回了父亲,但是没能救回母亲。最后父亲出院,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也不能出外面打工了,只能在家打打零工干点零活维持家里花销,家里过得还不如前几年的生活,一贫如洗,过了几年父亲也去世了,剩他自己孤身一身静静的活着~

第二:这个例子个上一个差了太多,李四吧就叫,从小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公职人员,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缺过钱花,大学毕业也找了个好工作,平时也经常往家里寄钱买东西什么。如出一辙得是也是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有时候春节都不回家。父母想孩子,总是叨叨让他回去,但是出于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陪父母,就知道光给钱给买衣服吃的用的,几年回家一次,父母也挺理解他的工作忙,但是心里不得劲啊,只是不说而已,直到现在,他们还是这样的生活~

最后总结一下这个问题,晚年享儿孙福,我觉得和教子有方肯定是有一方面原因,但是我觉得正常人来说没有不对自己父母好的,除非是畜生,只是有时候父母需要什么,儿女能做什么,双方要存在一些误解。就像我说的第一个例子,他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做了儿女该做的,最后呢父母并没有享到什么福。反而更加劳累。第二个,家里没有负担,孩子也有能力只能没有多余得时间来陪父母,也并没有错。教子有方主要在于父母的心态,谁都想对孩子好,但是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吧,没能实现。所以说晚年享受儿孙福主要在于自己~和教子有方关系不是很大~

在这里祝福天下所有父母身体健康~





小季说


要评论回答这个问题观点对错,我还是暂且先不急下结论,容一步步地来析说。

一、关键词“福”,什么是福?

提到“福”字,人们感觉亲切而又有点神化中国民俗,每年过年门上都有贴“福”字的习俗、以表达对福的祈祷期盼,可见福字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福字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就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修养作为曰积月累的成果,是对人的回报馈赠。

有福之人能经历厄运磨难而站立受人景仰,无福之人贫贱而灾祸先至,古语有福伤财,无福伤身,福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着平安护身的重要作用。无论古今福神都在人们现实生活中。

二,有了对福的认识 福又是从哪来?

伟人们身负民族国家复兴大任,运筹谋划为民众谋福利,平民百姓努力劳动工作创造财富,造福自已,也福及社会,造福家人。

福、他来自两方面:1是对祖先的传承;古老文明优秀的中华民族福缘深厚 传统道德文化,民族精神,创造发明都无愧于世界,传承给了后人丰富的精神财富;

2是自已努力工作劳动,创造财富。造福自己和家人。中国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高科技发展……当今时代,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不觉中享着福,也在造着福。

三,说了这一阵的“福”字,现在我贴近到问题上来:老年能享儿孙的福,绝大多数是教子有方,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只是在有些人顾了眼前利益,当时末注意得到足够重视。现在我还是又分几点来说:

1、对儿女的教育也是造福。而且就家庭来说是“功莫大焉”的造福。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了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子之错”,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先 ,家风家教影响人的一生。

儿女有知识有文化德才兼备能造福家人社会、是一家的骄傲,是父母的荣光,一群没良好家教的儿女身无福缘,能与人和谐相处是很值得怀疑的 ,父母家教的重要想都知道,我就不必多说。

2、对儿女的教导是造福儿女,也是造福自己。福缘的多少取决于传承了多少,天时地利赐予了多少,也着自已造了多少福

父母儿女是永远割不断的亲血缘关系,人小时享的父母的福 ,人老了享的儿女的福。

因此对儿女的教导教育是造福儿女,也是造福自已。

3、浅析教导有方。

教导有方,应该是说对子女教导的方式方法,这固然重要,但不是本文重点,我不想深入讨论,我只把他归纳于“言传身教”四个字作个浅析。

在此我举两个例子说明:;第一个例子就发生在去年腊月我大哥杀年猪时,我去邦忙按猪尾巴,吃饭时他十二岁从城里来玩的外孙女叫道“外公,你给我倒杯水!”其实暖水壶就在她身后 。

当己六十八岁的外公准备起身为外孙女倒水时我劝止了,我对这位外孙女说:这么大你应该学会给你外公倒水才是好孩子,怎能叫外公给你倒水喝呢!见没人给她倒,他自己还是拿杯子倒水喝了。

于是我联想到我熟知的一家亲戚 ,他们家並不富裕,上代老人在也不怎么孝敬,从小儿女也不接受教育,在家养岀的是要人伺候只望差使八的公主哥们,结果在老了的时候后辈懒散,生活上后人的什么福也没享到,都是不造福无福之人,相互那有福可享呢?

说了这么多“福”字,最后我衷心祝愿世上所有人、儿时都是有福人,年轻是造福的人,老了是享福的人。


牧牛老叟


不是发自内心的,都是逆天的!

就算所谓教导出来的,也是被扭曲的压抑的。

很多子女壮年去世的,多是家里有个独断跋扈的老父母!屈从于礼教,压抑自己,成全孝道,内心世界失衡。

宋朝时就有训诫:莫问子女孝不孝,首看自己慈不慈。

有因才有果,让儿女们孝敬恭顺很简单,但是绝大多数父母不这么干,却仍然希望享受这待遇!

中国应该松绑强制子女赡养老人的法律,大家猜猜,全国会出现什么景象!


吆呵天怎么又亮了


是不是绝大多数?我不敢说。因为我没见过有关的统计,所以不敢妄下结论。但我认为,晚年能享儿孙福的,与教子有方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说有很大关系呢?看看我们身边的案例就会知道。凡是教子有方的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孝敬父母方面,总会做的差不多。即使自己没时间,他们会合理安排老人的生活。比如有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他们要么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要么会安排别人照顾,或者送父母到敬老院。

可能有人会说,只有亲自照顾父母那才算孝顺,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自古忠孝就不能两全,只要子女有那份孝心,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知足了。

你再看看有些不孝之子,对父母不仅不孝顺,更甚者非打即骂。二者相比之下,你能说前者教子无方?你又能说后者教子有方吗?

至于怎样才是教子有方?恕我才疏学浅,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我认为,绝不是让孩子读多少书,或送他们出国,你就是教子有方。在我认识的人里,有的父母是高职,我并没有看到他们的孩子有多孝顺。相反,一些文化很低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却很孝顺。

个人愚见,如果我们晚年能享儿孙福,可能还是我们祖宗的传统教育最切实。那就是父母要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要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的孩子即使不是很孝顺,那至少也会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