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土氣”和“沒知識”不丟人!


《鄉土中國》:“土氣”和“沒知識”不丟人!


讀《鄉土中國》感悟如下。

關於“土氣“:

如果今天有人笑你打扮或長得很“土”,你沒必要再生氣了。費孝通先生早在73 年前就說了:“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也就是說,其實,中國人從根子上都是農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這一點沒什麼丟人。雖然你化著大都市風格的美麗淡妝,雖然你走路優雅有氣質,但你和拖著蛇皮袋擠公交、衣服上沾滿了塗料的打工仔沒什麼本質區別。因為大家的祖宗都是向土地找食吃的鄉村人。不信,你看,很多城裡人,買房時經濟條件寬裕一點兒的,都想買帶花園或頂樓的,因為可以自己種點花花草草,最喜歡的就是種水果或蔬菜。自家的無公害蔬菜、水果在朋友圈裡曬出來,常常引得大家羨慕不已。

在鄉村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是熟悉的。

“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我聽老輩人吐槽,很多年前在村裡的糾紛,常常欺負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公婆、大伯、嫂子或小叔子。他們會為誰照顧老人多了或少了,互相指責。這些看似很小的小事,卻會影響彼此的感情。也有孤兒寡母,在特別困難時得到自家親戚的幫助,這成為了一輩子要銘記和報答的恩情。也許那時候因為窮,村裡人的摩擦才越多。

《鄉土中國》:“土氣”和“沒知識”不丟人!


因為熟悉,所以大家來往,不需要簽字確認。我遇到急事要用錢,你給我借的錢,會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裡,只要有,我一定會馬上如數歸還。如果寫個借條反而不把我當自己人。平日,我給你一把大蔥,一把鐮刀,你如果分得那麼清楚,非要一分一釐還給我,那就傷了和氣,太見外了。這有點像《水滸》裡的江湖意氣。但這些鄉土習慣,在現代的城市裡,反而不太適用。

人與人之間都是那麼的距離恰好。開門遇到,微笑道一聲“您好,上班去(回來了)?”關上自家的門,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什麼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樓道里有什麼動靜,沒有開門,先從貓眼向外探一眼。甚至,有的空巢老人,不幸在家去世多日,都不曾被鄰居發現。

所以,“土”有“土”的原因,這個“土”,令人嚮往過去的原生態生存方式,令人追憶淳樸、簡單的溫暖。

《鄉土中國》:“土氣”和“沒知識”不丟人!

關於“文字下鄉”:

很多人嫌鄉下人“愚笨”。他們在城裡過馬路時慌慌張張,上電梯時不知什麼時候該邁出第一腳。他們不認識幾個字,是文盲,缺少文化的眼睛。不像城裡人那麼從容淡定,在鋪天蓋地的廣告、招牌、指示符號前不會迷惑,顯得很聰明。但其實,鄉下人只是缺少相應的知識,並不是缺少智力。如果把大學教授的你放到農村裡,你未必能熟練地點苞谷、養牲畜。而他們卻會熟練地幹農活,一點兒也不呆頭笨腦。

因為文字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需要記錄和交流才產生的。而生活在熟悉環境中的鄉下人,他們往往通過簡單的對話或者表情、動作就能順暢交流,所以,他們不需要太多語言。越熟悉,彼此理解交流就更容易。太多完整的語句反而顯累贅。所以,語言的“學”沒有機會,而不斷地“習”,即練習使之更熟練,對他們而言實在是沒有必要。

《鄉土中國》:“土氣”和“沒知識”不丟人!


同時“不識字”或“識字少”並不代表“沒文化”。我常常被身邊不識字親戚的聰明、包容、有禮而震撼到,反而想不明白,為什麼網上會有那麼多高學歷的人,卻做出低素質甚至觸犯刑法的事情。

所以,下次,再見到鄉下人,不要再鄙夷地躲開,甚至脫口而出一句“土包子”。因為,您也不比他們高明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